•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女性的生涯發展

本節旨在分析生涯發展之定義與女性生涯發展模式,並探討國內外學者的女 性生涯發展理論與研究,以作為了解女性教師生涯發展相關研究的基礎。

壹、生涯發展之定義

「生涯發展」(career development)一詞已普現於學術研究領域,依據國際教育 百科全書的說法,生涯發展係指個人選擇或決定進入某一行業時,為謀適應此一 行業中的種種規範或要求,並扮演和學習該行業的工作角色,由低層級逐漸昇遷 到高層級的歷程(引自孫國華,1997)。其實,生涯發展的意義隨著時代的演變及 學者的主張有著不同的詮釋觀點。

早期的學者對於生涯發展的定義傾向於個人一生所經歷工作角色的變動或職 業地位的升遷,例如:Shartle、Super、Wilensky 等學者其研究焦點都著重於個人 一生的工作上(林靖芬,1999)。但自 1980 年代以後,許多學者試圖以多元的觀 點探討生涯發展的內涵。其中以美國生涯心理學者 Super 的觀點較為多數中外學者 所接受。

Super(1984)認為生涯發展是個人職業自我概念的實踐,及綜合生活上各種角 色扮演的結果。個人的工作與生活滿足,決定於自我能力、需求、興趣及價值觀 念的配合,並受到父母社經地位、教育、技能及人格特質的影響,經歷一連串成 長、探索、建立、維持、衰退等生活循環,最終實現生命中的自我。同時,社會 化學習與環境妥協,以及自我概念的調整,進而發展出獨特的生涯類型。

國內有關生涯發展的研究及對於生涯發展的觀念深受美國學者論點的影響,

以下為國內學者對生涯發展的界定:

金樹人(1990)認為生涯發展是個人一生中連續不斷的歷程,包括在家庭、

學校和社會與工作有關的活動經驗,這種經驗塑造了個人獨特的生活方式。而楊 朝祥(1989)則強調生涯發展是個人藉由生涯選擇、生涯規劃,以及生涯目標的 追尋,配合社會需求的趨勢,不斷地完成自我的興趣、價值及能力的整體配合。

林幸台(1989)則指出生涯發展是多面向的,個人的生理、情緒、心智、語言、

社會、教育、事業等表現,均隨著各個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狀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 需要,於是,透過各種活動經驗而逐漸成長發展,形成獨特的生活型態與生涯目 標。由此可知,國內外學者一致的看法,都認為生涯發展是一種動態、連續的發 展歷程,在各個階段中都有其特徵及所要完成的任務。

根據以上所述,中外文獻上學者對於生涯發展的定義強調的重點不同,而有 了廣狹不同的觀點。若從狹義來看,生涯發展就是個人在職業、工作生活上的發 展。而從廣義來看,生涯發展視為個人終其一生在工作、家庭、學校、社會等不 同生活層面所扮演的各種角色與職位之總和。為了本研究的取向和強調重點,擬 從廣義的觀點來探討,女性生涯發展係指女性自我概念的實踐,經過工作生活、

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等角色的扮演,以及受到個人、家庭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的 影響,而發展出獨特的生活型態與人生目標。

貳、女性生涯發展模式

生涯發展理論在早期,多半以男性研究為主,很少就女性的特質做探討。如 今,工商進步、教育普及,婦女就業率的不斷提升,女性地位在社會上就越來越 受到重視,開始有學者發現傳統的生涯發展理論並不足以解釋女性生涯發展的歷 程。他們發現性別角色規範導致女性形成特殊的發展任務與過程,此外,女性因 為考慮其家庭、配偶與子女的需求,而影響女性對工作的看法及態度,也影響到 生涯選擇與生涯規劃的發展。

因此,女性的生涯發展必須從多重角度切入,不單是女性的心理和發展,並

且要了解社會結構、文化價值觀對性別的影響,才能對女性的生涯發展作深入的 探究。以下是女性生涯發展的相關理論。

一、Super 之女性生涯發展模式

Super 針對女性進入就業市場成為職業婦女,將女性的生涯發展分為七個類型

(引自田秀蘭,1997):(一)穩定家庭主婦型:此類型女性自學校畢業後就結婚,

婚後以家庭為生活重心,工作經驗少。(二)傳統生涯型:此類型女性畢業後工作,

但是結婚之後就不再工作,以家庭為生活重心。(三)穩定職業婦女型:此類型女 性畢業後就終身有職業,不論結婚前後,事業是生涯發展的重心,家庭角色其次。

(四)雙軌生涯型:此類型女性畢業後就工作,結婚後,一直保持工作者與家庭 主婦的雙重角色。(五)間斷生涯型:此類型女性畢業後工作,因為結婚而離開工 作。等到子女獨立後,生活重心又回到工作上。(六)不穩定生涯型:此類型女性 由於家庭經濟緣故,必須不定期外出工作,因此,一個時期對家庭投入多,另一 個時期又對工作投入多。(七)多軌生涯型:此類型女性擁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工作,

有些工作是他的理想,有些工作則可能只是他謀生的方式。

二、Zytowski 之女性生涯發展觀點

Zytowski (1969)綜合 Ginzberg、Matthews、Risch、Super 等人的生涯理論提出 女性生涯發展的九項觀點。他認為女性角色依年齡及個別差異呈現出一種循序漸 進的動態發展,然而女性所扮演的主要角色還是家庭管理者,因此女性的生涯發 展深受婚姻或家庭中家管角色的影響,而就業與家管是對立的活動,女性一但選 擇就業,就無法全心投入家管,於此處境下女性仍願意選擇就業大多是受到外在 環境及自我能力的影響。所以當就業與家管的角色衝突時,女性的生涯發展型態 就會改變,可從女性就業年齡、投入工作的時間和工作參與度來衡量工作生涯。

三、Hackett 與 Betz 之女性生涯發展自我效能論

Hackett 與 Betz (1981)將 Bandura 自我效能論(self-efficacy theory)的觀念應用在

女性生涯發展歷程的研究上,並引用 Bandura 所提的四項自我效能感來源:成就表

資料來源:Hackett & Betz (1981:333)

自我效能是一個人把握完成某件事的自信心與能力。女性的自我效能感不同

Gottfredson (1981)提出職業抱負發展論(developmental theory of occupational aspiration),探討人對某些職業產生偏愛,會在自我概念與職業印象互動過程中,

個人感覺自身及社會環境條件後,逐漸篩選出可以接受的職業範圍,最後選定一 個職業目標(圖 2-1-1)。她強調「限制」(circumscription)與「妥協」(compromise)

規範常常限制其職業選擇的範圍,當個體面臨職業聲望與環境因素相衝突時,而 必須調整職業選擇時,興趣會先被妥協,其次是職業聲望,最後才是性別角色因 素。可見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是個人自我概念中的重要因素。

圖 2-1-1 Gottfredson 之職業抱負發展理論模式 資料來源:Gottfredson (1981:547)

五、Astin 以需求為基礎的生涯選擇及工作行為社會心理模式

為探求婦女生活中的工作意義,Astin (1984)提出以需求為基礎的生涯選擇及 工作行為社會心理模式(need-based sociopsychological model of career choice and work behavior),來說明兩性生涯發展的差異。此模式結合工作動機、生涯期望、

性別角色社會化與機會結構等四個層面,彼此交互作用下產生了生涯選擇及工作

工作動機 性別角色社會化 機會結構

圖 2-1-2 Astin 之以需求為基礎的生涯選擇及工作行為社會心理模式 資料來源:Astin (1984:121)

六、Farmer 之女性生涯動機模式

Farmer 為了解女性生涯在藝術、科學及文學上有成就者比男性少,乃從 1976 到 1997 年之間進行一連串的實驗、研究及修正,而提出女性生涯動機模式(model of women's career motivation)。此模式主要是參照 Bandura 的社會學習論,強調背景、

心理與環境三項因素交互影響生涯動機(如圖 2-1-3)。

生涯動機的定義,可從三個向度來討論:(一)生涯抱負;(二)精熟動機;(三)

生涯投入。生涯抱負是指個人對自己的教育學習或工作表現之志向;精熟動機是 指個人短時間內選擇接受挑戰性工作並完成任務之意願;生涯投入指的是個人以 工作為生活重心的態度,包含對未來的期望,長時間計畫安排的態度。

Farmer (1997)也認為性別角色社會化的歷程對女性的信念、態度和自我概念有 所影響,以致於女性常常面對工作角色與家庭角色衝突時,不能兩全,造成其生

有很多,但這些因素的背後都指向一個意識型態,不管是家人、朋友或社會,並 不在乎女性是否工作,是否有成就;而男性所獲得的關注,就是你要用功讀書,

才能進入最好的學校就讀,在未來的生涯發展中才會成功。

圖 2-1-3 Farmer (1997)之女性生涯動機模式 資料來源:Farmer (1997:10)

背景因素

性別、種族、年齡、

學校位置、社經地位、

數學、科學和語文能力

心理因素

獨立、合作、競爭、有表現 力、成敗歸因、學術自尊、

價值觀念、個人不關心、

家管傾向、理想家庭和工作 角色、數學科學自我效能

生涯動機

生涯抱負、精熟動機、生涯投入

環境因素

雙親支持、師長支持、

對女性工作支持度、

經濟支援、關鍵性事件

選擇行為

大學主修數理課程、婚姻 狀況、職業水準、職業領 域、家庭和工作投入、堅 持者

根據上述的女性生涯發展的理論,各有其特色。Super (1957)指出女性以家務 為生活中心,發展出多元的生活型態。而 Zytowski (1969)認為女性的就業與家管 是對立的工作,實際選擇職業時,會受到外在機會、環境阻礙,及本身才能的影 響。尤其是女性對職業的選擇範圍常常受到職業性別刻板印象的限制,導致女性 放棄職業聲望及最初的興趣(Gottfredson,1981)。由於性別角色社會化限制了女性生 涯發展的機會,其潛能無法發揮,於是,女性的低效能感就限制女性的生涯抉擇

根據上述的女性生涯發展的理論,各有其特色。Super (1957)指出女性以家務 為生活中心,發展出多元的生活型態。而 Zytowski (1969)認為女性的就業與家管 是對立的工作,實際選擇職業時,會受到外在機會、環境阻礙,及本身才能的影 響。尤其是女性對職業的選擇範圍常常受到職業性別刻板印象的限制,導致女性 放棄職業聲望及最初的興趣(Gottfredson,1981)。由於性別角色社會化限制了女性生 涯發展的機會,其潛能無法發揮,於是,女性的低效能感就限制女性的生涯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