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八節 本研究之倫理議題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旨在探究離婚女性教師的生涯,在自然情境中深入理解女性主體經 驗,傾聽女性聲音,並將女性生涯體驗置於社會脈絡之下加以解讀,此與質性研 究強調現象背後意義的詮釋、關懷弱勢等特質互相契合(Rallis & Rossman,1998)。

所以,學者徐宗國(1993)認為研究女性現象適宜用質性研究的方式。

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是質性研究資料收集的方法之一。當研究者想要 深入了解研究對象的內在世界,或對事件的看法、感覺及意見時,那麼深度訪談 就是頗為適當的資料收集方法(潘淑滿,2003)。例如,離婚女性為家庭與工作兩 邊奔波,必須花費時間及體力來處理雙邊的問題,及伴隨著複雜的心情,進而影 響到她們的生涯發展,這些脈絡性、非外顯的、複雜的心理感受,不是量化研究 所能詮釋的。所以本研究以深度訪談來理解離婚女性教師內心世界與生命經驗,

由她們敘說的經驗脈絡中,序列地建構出屬於她們的生涯故事。

敘說研究(narrative inquiry),係指透過故事敘說,個人從其過去與現在的經驗 中再現情節,以序列的方式重組故事情節中顯現和隱含的知識,進而理解個人經 驗與人類行為的一種質性研究(Clandinin & Connelly,2000)。因此,透過離婚女性 教師的敘說,重現她們生涯發展的情節,及歷經困境中她們對生命的態度,進而 理解她們生涯脈絡下所持的自我信念與觀點如何。是故,本研究選擇以深度訪談、

受訪者敘說等質性方法,來理解與詮釋國小離婚女性教師在家庭及工作生活上的 困境與因應,及其自我生涯發展上自我實踐的意義。

第二節 研究架構

研究者透過訪談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的生涯發展經驗,探討離婚前後在工作、

家庭、社會等方面的生涯發展及受到環境中許多因素的影響。根據 Bronfenbrenner (1979)生態系統理論中,影響生涯發展之因素,包括個人、原生家庭、教師、同儕、

職場、關鍵事件、經濟條件及性別角色等因素,並參照文獻探討離婚對女性生涯 的影響因素,包括身心狀況、自我概念、經濟壓力、工作與家庭負荷、子女照顧 與教養及社會網絡等因素,統整出影響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生涯發展之可能因素。

其研究架構如圖 3-2-1。

圖 3-2-1 研究架構 訪談國小離婚女性教師

家庭生活的困境與因應 生涯發展經驗

提出結論與啟示

工作生活的困境與因應

原生家庭 自我概念

子女教養 離婚事件

性別角色 社會網絡

制度文化 經濟壓力

第三節 研究對象

質性研究的樣本普遍都很少,惟有深度的「立意」取樣,研究對象才能提供

「厚實的描述性」(thick description)資料(Patton,1990)。因此,在選取訪談對象時,

研究對象的「意願」是重要考量。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二名離婚女性教師,研究 對象的取樣是依本研究的目的、問題而採取立意取樣(purposive sampling),希望能 找到提供豐富資料的研究對象來參與本研究,因此本研究希望選取到具備以下三

第四節 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者與研究對象接觸時能否建立良好的互動,影響資料獲得的真實性,因 此研究者不能把研究對象視為研究的工具,必須以同理、關懷的態度傾聽他們的 經歷與情感。且深入到研究對象內心的主觀世界,引導研究對象陳述出情感與訊 息。在研究過程中,根據情境脈絡探索其中的意涵,隨時進行覺察與反省,透過 撰寫札記,以彈性修正研究之進行。

雖然研究者本身是國小男性教師,但成長背景來自單親家庭且母親曾經離婚 過,對於母親的遭遇有相當程度的認識,同時,也體認到阿姨多次家暴離婚的經 歷,她在身心俱疲下罹癌病逝,留下尚在求學的三女委由母親照顧,想起母親與 阿姨的一生境遇,不免令人感嘆傳統女性的生涯宿命。

與研究對象的研究關係是在兩種情況下建立的,曉兮是由一位朋友介紹認識 的,研究者向研究對象表明身世,說明研究倫理而取得信任與認同,之後維持通 信與通話的關係;另一位研究對象盼盼是研究者以前學校的同事,因為研究者的 業務關係,得悉她的小孩及她的事,後來,在一次研習會中,研究者誠懇的邀請 她接受研究,她欣然同意。當然,進行訪談時,研究者與女性研究對象關係並非 親如姐妹,且離婚議題的忌諱,事涉個人的隱私,及訪談內容的掌握不易,都將 影響訪談議題的發展。

不過,研究者就讀研一時修過教育研究法,研二時,修過王老師指導的質性 研究課程,對於深度訪談的實務演練操作過,所以培養出基本的研究能力。其次,

研究者持續不斷地閱讀女性生涯發展的相關文獻,以增進研究者的覺察敏銳度,

並藉此排除個人主觀的刻板印象。然而,為預防可能的誤解,訪談結束後,對於 訪談與詮釋有疑問之處,研究者會頻頻詢問釐清研究對象的本意,以免做出不適 當的詮釋。另外也經由研究對象的回饋,以提高研究的真實性。

此外,在訪談札記中,其一訪談描述部分,詳實描述訪談日期、地點、訪談 位置、訪談情境及訪談情節與摘要;其二研究者的覺察與反思部分,包括研究者 預設立場、概念分析與澄清訪談過程中的疑惑,研究對象的情緒反應。透過持續

第五節 研究步驟與過程

本節將說明本研究的實施步驟與過程,包括研究前的準備與正式研究,其研究流 程(如圖 3-5-1)的實施程序如下:

圖 3-5-1 實施程序 緒 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目的

界定研究範圍

擬定研究計畫 蒐集資料、研讀相

關理論、定義、影 響因素

選擇研究工具

編製訪談大綱

深度訪談

訪談資料轉錄

資料整理與分析

研究對象回饋 訪談札記與文件 三角檢定

決定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提出結論與建議

撰寫研究報告

指導教授教導、分 析試探性訪談對象 之資料

壹、研究前的準備

研究者尋找個人興趣的議題,蒐集、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形成本研究的研究 背景與動機,並與指導教授商討研究方向,並確定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研究架 構,最後擬定成研究計畫。

其次,研究者擬定研究進度表(見附錄五),定期檢核研究工作的進度。在資 料蒐集過程中,依訪談大綱調整問題順序,並透過試探性訪談與試訪對象互動中,

磨練研究者之訪談技巧,及取得豐厚的訪談資料。

貳、正式研究

一、正式訪談問題大綱的設計

研究者依據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分析結果,並參酌指導教授之意見,進行試 探性訪談,過程中撰寫訪談札記,並在訪談後做逐字稿的分析,與試訪對象、研 究者之指導教授討論,修改或篩選訪談大綱的問題,重複此步驟數次後,編製為 正式的訪談大綱(見附錄十)。

二、徵求研究對象意願

由於離婚涉及個人及家庭的隱私,願意分享的受訪者並不多,因此本研究的 研究對象皆以立意取樣的方式。當研究對象答應接受訪談,便約定訪談日期、時 間與地點,並將訪談大綱、研究同意書(見附錄六)等文件請研究對象事先瀏覽,

以清楚此研究目的、研究倫理與訪談內容。之後研究者將再次確認其訪談的意願。

三、訪談前的準備

在訪談前兩天,研究者將再次以電話提醒研究對象所約定之時間,並測試錄 音筆的功能及準備訪談札記紙筆等。在訪談時,另攜帶一份訪談大綱、研究同意 書等文件以供研究對象參閱及瞭解。

四、正式訪談

研究者在正式訪談前,先與研究對象建立良好互動關係,並重申對研究對象 權益的尊重與保護,且強調所有錄音內容純供學術研究之用。為了表示慎重,在 研究對象瞭解並同意後,請研究對象在研究同意書上簽名。

每次訪談時間約 1–1.5 小時,主要以面談方式。依訪談大綱題目順序進行,

若有疑問之處,適時提問釐清,若檢核資料之後仍有疑慮,再以電話訪談補充、

澄清想法。每次訪談後,當關掉錄音筆時,持續 10–30 分鐘的後續訪談接觸,藉 此發展新議題,及維繫下一次合作的默契。所有訪談情形如表 3-5-1 所示。

表 3-5-1 訪談次數、日期與地點表

研究對象 日期 地點 日期 地點 日期 地點

96/11/17 班級教室 96/12/09 班級教室 97/01/12 麥當勞 曉兮

97/02/01 麥當勞 97/03/15 河堤公園 97/04/04 簡餐店 96/11/24 諮商室 96/12/08 諮商室 97/01/13 班級教室 盼盼

97/02/02 受訪者家 97/03/22 受訪者家 97/04/05 咖啡屋

在訪談結束後,為免遺忘,馬上對研究對象的語氣、表情、肢體動作及後續 訪談等做成摘要紀錄於訪談札記內(見附錄七)。

五、資料整理與檢核

研究者將訪談內容轉譯為逐字稿後,在適當之處加註研究對象的非語言訊息

,並送交研究對象過目、補充,針對其修改之處進行調整。若有需要,再約定下 次訪談,繼續追問或補充遺漏之處。在資料的檢核上,採用三角檢定(triangulation) 的方式,在不同時間藉由不同方法來交叉檢驗資料的一致性(胡幼慧,2005)。

在進行逐字稿謄寫時,將版面劃分為左邊欄與右邊欄,左邊欄佔版面的四分 之三,右邊欄為四分之一,左邊欄忠實記錄訪談內容,右邊欄為研究者對該段談 話有意義的部分,作概念分類。本研究的訪談資料編碼採「受訪者化名–訪談日 期」來編碼,例如,「曉兮–961117」則是指曉兮受訪者在 96 年 11 月 17 日的逐字 訪談稿。文件資料編碼採「文件–受訪者化名+序號」來編碼,例如,「文件–盼 盼 01」。之後,研究者根據所要探討的主題與逐字稿的內容做分析,抽取有意義的 段落及語句,與文獻探討反覆進行比對、理論驗證,直到資料飽和為止。

六、撰寫研究報告

根據上述資料分析與探討之結論,與指導教授討論,初步撰擬本研究論文之

根據上述資料分析與探討之結論,與指導教授討論,初步撰擬本研究論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