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兩位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生涯發展之敘說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兩位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生涯發展之敘說研究"

Copied!
17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

指導教授:王前龍 先生

兩位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生涯發展之敘說研究

研究生:胡南屏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八 月

(2)
(3)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

指導教授:王前龍 先生

兩位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生涯發展之敘說研究

研究生:胡南屏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八 月

(4)
(5)
(6)

致謝

在論文劃下休止符的此刻,我即將邁入不惑之年。回首這兩年工作

、家庭、進修及自我要求等相互衝擊的生活,宛若一場人生困境。然而 想想離婚女性的困境,我這點苦又算得了什麼?何幸認識曉兮與盼盼,

誠摯地謝謝妳們!因為這場對話,促成三條原本互不相干的生命線的交 會,讓我重新觀照自我省思過去,見證女性對抗命運的韌性,澄清了我 對女性生命的看法。

這篇論文能夠誕生最要感謝的就是我背後的偉大舵手——指導教授 王前龍老師,您是一位尊重女性的好好先生,當我選擇「離婚女性」這 個議題請您來指導,您沒有質疑,而是微笑的說:「可以呀!」。謝謝你 支持我以男性角色去研究女性,其後以嚴謹的作學問態度加上耐心的指 點,不斷重整我天馬行空(或者說粗枝大葉)的書寫,才能造就這篇論 文清楚的架構和有層次的內涵。

其次,感謝台東大學張如慧老師與文藻外語學院白雲霞老師對本論 文的指正與教導,張老師對女性主義的熟悉及詮釋,點醒了我的迷思,

釐清研究脈絡確立研究主軸;白老師對現象學及敘說研究的精闢分析,

導正我在方法論上的盲點與謬誤。妳們許多寶貴的建議及肯定,引導我 從多元的角度思考研究面向,令我獲益匪淺,論文更臻完善。

感謝東大師長們的指導,梁忠銘院長及蔡東鐘系所主任的課程規劃

,讓我們來東大讀書,不只會做學術報告,更會行動研究。我們學會了 結合理論與實務,學會了看山看水找靈感。

永遠不忘 94 暑期學校行政碩士班的同學——

值得一提的室友:明輝、朝鴻、運強,大家談天說地聊八卦,紓解 酷暑讀書的壓力,咱們共飲共食共眠歡度不惑之年;少年同窗昌雄:十 年之後有緣台東再聚成為碩士班同學,重新連起青春年少的情誼;班長 啟瑞的熱心盡職,讓我們放心學習。

四個暑假的學習累積深厚的情誼,猶記得去年一同海外研修,征服

(7)

高麗的天寒地凍,為我們寫下出生入死的革命情感嗎?台東最北、最南

、上山、靠海,最有特色的學校,我們都一一巡禮過,也因為一同深入 鄉土調查,同窗感情濃郁,相互砥礪至今大夥才能順利畢業,而且再創 同期畢業率新高。

謝謝我的「英文秘書」延興,一路督促我往學習路上前進,在茫茫 書海中伸出援手拉我一把,篩出我英文的錯誤,予我繼續學習的勇氣。

感謝鴻文大師的開釋,你台客式的言談及獨特的見解,一刀劈開我 的迷障,於我困頓時以台客式教學領我殺出一條活路。

謝謝冰箱的居中牽線,讓我在毫無頭緒時尋得一線曙光。更感謝林 野狼學姊經年累月開示輔導我的「夜間部同學」,使其安然渡過家庭危機

,讓學弟可以心無旁騖書寫論文。

謝謝明哲學長鼓勵我唸研究所,並提供我教戰守則,讓我一試就上 研究所,得償進修夙願。

謝謝方校長天佑中華,開放學校的進修文化讓我跟上腳步走。當然

,有了師資陣容強大的輔導團隊(王昭治主任、林麗君主任、楊秀鳳老 師、賴曉莉老師)做後盾,讓我的行政業務推展順利;而柯建樺組長的 情義相挺,讓我的生活困境減少許多。學校有了你們,我的行政工作與 教學工作才能遊刃有餘。

謝謝畢業班六年八班(六脈神劍、八面威風)同學,你們的貼心、

懂事,讓胡老師回到家有餘力繼續寫論文。因為你們的貼心讓我們日後 都更順心。

謝謝老友世勳,在台東二十四小時待命,只要我有需要,一通電話 四十公里外隨傳隨到,讓我深深感動;台南老友宗賀三不五時來電鼓勵

,及為我個人電腦維修服務,讓我感激不盡;桃園守仁清晰的邏輯思維

,強調後設問題的發展,讓我重新檢視研究的動機,讓我受用無窮。

除了謝謝以上的人,你(妳)們的另一半也很重要,沒有她(他)

們在你(妳)們背後的付出及犧牲,我的貴人就無法幫助我了。

(8)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尤其是四位「建」內—不斷提供大小「建議

」試煉我的耐心毅力,考驗我的愛心勇氣,讓我不僅完成了碩士論文,

也成功晉級為「八角全方位戰士」。

念完研究所,讓我深深體會到「活到老,學到老」,即將不惑的我,

更清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更清楚自己所學為何?我該為自己,為家人

,為學生,為每一個幫過我的人提供生命的力量,讓她們樂在生命的躍 動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寫進心裡,卻寫不上這短短的紙,在此一併衷 心感謝許多應被我提及但未提到的朋友們,千言萬語,只能融成兩個字

「謝謝」。

南屏 謹誌 民國九十七年八月

(9)

兩位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生涯發展之敘說研究

作者:胡南屏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系(所)學校行政碩士班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的生涯發展,以男性研究者的角度理解與 詮釋女性生命的內涵,透過質性研究生涯故事的方式,對兩位國小離婚女性教師 進行深度訪談以收集資料,並以敘說研究分析受訪者的生命經驗。研究者所欲關 懷的主題為:一、瞭解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的生涯發展歷程。二、瞭解影響國小離 婚女性教師生涯發展的因素。三、探討國小離婚女性教師家庭生活的困境與因應。

四、探討國小離婚女性教師工作生活的困境與因應。五、探究離婚對國小離婚女 性教師生涯發展的影響。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的生涯發展是一種因應困境且多元互動的歷程。

二、家庭生活:

(一)、原生家庭與父母教養態度影響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的生涯發展甚鉅。

(二)、正向的自我概念是提升國小離婚女性教師因應生涯困境的力量。

(三)、孩子是國小離婚女性教師決定是否離婚的重要考量因素。

三、工作生活:

(一)、社會環境因素影響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的生涯發展。

(二)、工作場域的氛圍影響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的生涯規劃。

(三)、教學工作是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的生涯支柱。

四、社會支持有助於國小離婚女性教師離婚後的身心適應。

五、離婚是國小離婚女性教師重建自我生涯的選擇之一。

根據研究結論得到下列啟示:

一、政府應重視家庭親職教育。

二、保障離婚女性教師的工作權。

三、落實性別平權的校園及社會。

四、離婚不代表失敗而是轉進。

關鍵字:離婚、女性教師、生涯發展、敘說研究

(10)

A Narrative Research of Two Divorced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

by Hu, Nan-Ping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career development of two divorced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hrough the eyes of a male researcher to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the nature of women’s life.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is used for this study by depth interview and data-collections to analyze the interviewees’ life experience through narrative approach of story-telling. The researcher is profoundly concerned about those following topics:

1.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career development of the divorced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2. To realize these factors which have some influences on career development of the divorced female elementary teachers.

3. To explore the two teachers’ difficulties for their family life and how do they deal with those difficulties.

4. To investigate the two teachers’ difficulties for their working life and how do they tackle them.

5. To discover the influences of divorce on the two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the divorced female elementary teachers is a kind of process to deal with their difficulties as well as a process of diverse interaction.

2. For the family life:

a. The family-of-origin’s and parents’ attitudes to nurture have some great influences on career development of these divorced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b. The positive self-concepts are important strength to facilitate these divorced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o deal with those difficulties.

c. Children are very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for these divorced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o decide if they want to devoice or not.

(11)

3. For the life of work:

a. The soc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 these divorced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

b. The ethos of working place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areer planning of these divorced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c. Teaching job is the main support in these divorced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career.

4. The social support benefits these divorced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hysical and mental adjustments.

5. Divorce is one choice for these divorced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o re-build their own career.

There are four implications according to those conclusions as following:

1. The government should emphasize how to promote the parenting education.

2.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protect those divorced female schoolteachers’ rights to work.

3. It is very significant to make sure that the gender equality is practicable in all campuses as well as the whole society.

4. The divorce is not necessary to mean a failure, but to take a turn and make a promotion.

Key words:

divorce, female 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 narrative research

(12)

目 次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ii

表目次... vi

圖目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女性的生涯發展 ... 7

第二節 女性教師的生涯發展 ... 15

第三節 影響女性教師生涯發展之因素 ... 19

第四節 離婚對女性生涯之影響究... 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3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 3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3

第四節 研究者的角色 ... 34

第五節 研究步驟與過程 ... 35

第六節 研究資料分析 ... 38

第七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 39

第八節 本研究之倫理議題 ... 40

第四章 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的生涯發展~困境,因應,蛻變... 41

第一節 家庭生活的困境與因應 ... 41

第二節 工作生活的困境與因應 ... 86

(13)

第五章 結論與啟示... 115

第一節 她們的生涯故事 ...115

第二節 結論 ... 121

第三節 啟示... 126

第四節 反省與回顧 ... 128

參考文獻... 133

中文部分... 133

西文部分... 140

附 錄 ... 144

附錄一 九十五年離婚者按結婚年數統計 ... 144

附錄二 主要國家離婚率 ... 145

附錄三 地方法院終結離婚事件 ... 146

附錄四 各級學校女性教師人數及所占比率 ... 147

附錄五 研究進度表 ... 148

附錄六 研究同意書 ... 149

附錄七 訪談札記 ... 150

附錄八 訪談資料分析與實例 ... 152

附錄九 效度回饋函 ... 156

附錄十 訪談大綱... 158

(14)

表目次

表 2-1-1 Hackett 和 Betz 之社會化對女性生涯自我效能的影響... 10

表 3-3-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表 ... 33

表 3-5-1 訪談次數、日期與地點表 ... 37

表 5-1-1 曉兮生涯事件歷程表 ... 117

表 5-1-2 盼盼生涯事件歷程表 ... 120

(15)

圖目次

圖 2-1-1 Gottfredson 之職業抱負發展理論模式... 11

圖 2-1-2 Astin 之以需求為基礎的生涯選擇及工作行為社會心理模式 ... 12

圖 2-1-3 Farmer(1997)之女性生涯動機模式... 13

圖 2-3-1 Bronfenbrenner(1979)生態系統理論圖 ... 19

圖 3-2-1 研究架構圖 ... 32

圖 3-5-1 實施程序圖 ... 35

(16)

兩位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生涯發展之敘說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討兩位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的生涯發展,共包含五章,第一章為 緒論,說明本研究主題的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回顧與本研究相 關的文獻資料,形成理論架構以作為本研究分析之依據;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

描述本研究的研究方法選擇與考量、研究的進行流程;第四章依據訪談資料分析 兩位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的生涯發展;第五章則歸納研究發現並做出結論與啟示。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將說明本研究之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名詞釋義以及研究範圍與 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內政部公佈 2006 年國內離婚率統計結果(見附錄一):目前台灣有六萬四四 七六對離婚,平均每天就有一七七對夫妻「一拍兩散」,離婚率高居亞洲第一(見 附錄二)。離婚率年年上升的原因,發現與台灣女性受教育和工作機會的提昇,以 及個人主義盛行有關(王雲東,2007)。柴松林(2006)則認為,主要原因還是社 會變遷、男女平權意識的提昇,女性教育水準的提高,及具有經濟能力,進而減 少對婚姻的依賴。所以,女性只要覺得婚姻難以維持,而自己又能掌握經濟生活 時,通常會主動提出離婚來結束痛苦的婚姻生活。可從離婚訴訟中過半是女性主 動提出便是很好的證明(見附錄三)。

過去,有多數女性或如學者李美枝(1986)所述,在性別角色規範下,終其 一生以犧牲自己、照顧他人為主,以所照顧的人的成就,為女性自己一生的成就,

女性選擇了家庭而犧牲自我工作的實踐,甘願成為成功男人背後的那雙隱形的推 手。如今,仍然有許多女性工作之餘必須負擔諸多家務,其投入的心力往往超過

(17)

個人的負荷,於是陷入工作與家庭的困境中,內心「雙趨衝突」(approach - approach conflict)。正如張如慧(1997)研究發現女性教師為了符合社會對女性角色的期待,

努力兼顧扮演好多重角色,而承擔家庭與事業的角色衝突。那麼,我們不禁要問

:面臨婚姻困境的女性教師一旦選擇離婚,她們的家庭生活將出現怎樣的轉變?

她們又將如何因應?

韓貴香(2000)曾針對離婚女性單親家庭進行研究,發現其所困擾的問題依 序為經濟、子女照顧、工作及情緒困擾等,離婚女性所面臨的生涯困境更甚於男 性,因為離婚女性除了延續來自工作與家庭雙重的壓力外,還必須面對更多來自 社會的質疑和責難,以及心理的衝突與調適。然而,有研究報告指出,具有兩性 平等觀念的女性一旦離婚,不僅比離婚前不痛苦,她們還會以積極的態度參與私 人聚會或社會活動(徐蓮蔭譯,1997)。所以,離婚女性心中的想法對於其離婚後 的生涯發展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

楊宇彥(2001)研究離婚女性的生涯轉換,發現從離婚後到受訪時,其心理 狀態多由負向情緒與認知轉為積極和正面。張青惠(1996)進一步指出,在社會 支持的影響下,離婚女性開展了新生活,生活重心由家庭轉移至工作,藉著工作 投入與上課學習,離婚女性增加更多自我瞭解。所以,工作的重要地位,影響離 婚女性提高工作的認同,並協助其建立自尊心、自信心與自我認同的價值,最終 成為女性重要的支柱及生活困境適應的一個調節。Bisagni 和 Eckenrode (1993)則 分析工作可提供如意義性、社會互動與支持、生產力、以及積極休閒等四種面向

,能夠減緩離婚所帶來的壓力,使離婚女性生活適應狀況較為良好。因此,工作 也成了離婚女性因應離婚後生活的重要因素。既然工作之於女性生涯發展影響何 其大,而擁有「教職」的離婚女性教師,她們離婚後的工作生活將如何發展?

國人普遍認為「教職」是適合女性的工作。依據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教育部,

2008)顯示,73 學年度之後,全國各級學校女性教師比率已超過半數,且有日益 增多的趨勢,此外在 96 學年度各級學校中,女性教師佔了 62.51 %,而國小女性 教師比率約佔 68.49 %(見附錄四)。國小校園的「教職女性化」趨勢儼然形成,

也使一般人更加地認為教職實在是一個適合女性的工作。馮玉麟(2005)針對台

(18)

南縣 1255 位國中女教師作研究,發現女性選擇國中教職之原因,是受到性別刻板 印象與性別角色期待的影響,而限制了她們對工作的認同和生涯發展。

然而,國小女性教師是否受到性別角色的期待而選擇教職?對於比較重視母 職角色,且積極做好教學工作的國小女性教師,工作與家庭成為她們生活中的兩 大重心。在這兩個場域裡歷經的生命經驗,包含與配偶、小孩、原生家庭和朋友 等互動,以及她們所扮演的多重角色、肩負的責任,均會影響其生涯發展。走筆 至此,這些國小女性教師都是基於社會期待或者家庭背景而選擇教職嗎?或者有 其他原因呢?她們步入婚姻育養子女之後,又是如何兼顧家庭與工作的角色呢?

若是有朝一日不得已選擇了離婚,其心理歷程和生涯規劃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而她們一路努力所要追求的是什麼?

依循以上疑惑,筆者釐出幾個問題:傳統性別角色觀念、原生家庭、婚姻生 活、經濟壓力、子女教養及社會支持等等因素如何影響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的生涯 發展,這些因素在其生涯發展中又將如何發酵產生阻力或助力?國小離婚女性教 師面對工作與家庭生活一連串的困境將如何因應?她們為何選擇離婚?離婚對國 小離婚女性教師生涯發展,究竟是正向或是負向的影響?以及離婚前她們的生涯 又是如何發展呢?

教師的生涯發展歷程是一種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以生態系統觀點來說,

除了個人與環境連結之外,不同系統之間也會不斷地相互影響,形成困境與因應 的模式,且人會在其中隨著時間改變而不停地對事物賦予意義,形成每人不同的 生涯發展歷程與生涯觀。因此,生涯發展是動態的過程,個人詮釋的生涯也無法 脫離其所處的脈絡情境,而質性研究有助於研究者處理社會文化脈絡、理解人際 互動過程,故本研究將以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及敘說研究等方法來瞭解現象,歸 納分析出兩位國小離婚女性教師如何詮釋其生涯發展經驗以及此經驗所蘊含之意 義。此外,研究者雖為國小男性教師,因接任輔導工作經常接觸女性,而有感於 性別平權的重要。對於所處的教育情境也有許多省思與關懷,因此想藉由基層兩 位女性教師的發聲,去探討離婚女性教師如何去創造一個中年生活,並且嘗試以 Bronfenbrenner(1979)生態系統理論的架構,試圖呈現出個人不同的生命經驗。

(19)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的生涯發展歷程。

二、瞭解影響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生涯發展的因素。

三、探討國小離婚女性教師家庭生活的困境與因應。

四、探討國小離婚女性教師工作生活的困境與因應。

五、探究離婚對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生涯發展的影響。

(20)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中所使用之相關名詞界定如下:

壹、國小離婚女性教師

本研究所指的離婚是指法院已裁判離婚,或是男女雙方同意辦妥離婚手續且 生活起居不再與先生同住之婦女,其目前在公立國民小學從事教師職業。

貳、生涯發展

中外文獻上學者對於生涯發展的定義強調的重點不同,而有了廣狹不同的觀 點(金樹人,1990;林幸台,1989;Super,1957)。若從狹義來看,生涯發展就是 個人在職業、工作生活上的發展。而從廣義來看,生涯發展視為個人終其一生在 職業工作、家庭、學校、社會等不同生活層面所扮演的各種角色與職位之總和。

本研究所指的「生涯發展」,擬從廣義的觀點來探討,離婚女性教師從出生到 目前受訪時與外界環境互動不斷的歷程,重點在了解離婚女性教師的生涯經驗,

探討女性教師離婚前後自我概念的實踐,經過工作生活、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等 角色的扮演,所發展出的觀點,以及受到個人、家庭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的影響,

而發展出獨特的生活型態與人生目標。

(2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為了探討離婚女性教師的生涯發展,希望了解離婚女性教師的的家庭 生活與工作生活的困境與因應,因此採用質性研究。但受到時間、經費、研究者 及研究對象性別等因素的影響,本研究之範圍與限制如下: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係以探討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的生涯發展歷程,以離婚事件作為生涯發 展上的分界點,分析離婚前後的家庭生活與工作生活的困境與因應。研究對象為 離婚且單獨撫養子女之公立小學女性教師,而任教私立小學、離婚後沒有子女或 子女歸為前夫照顧之國小離婚女性教師不在研究範圍內。

貳、研究限制

研究者的主觀意識、訪談技巧會影響到訪談的內容。雖然研究者儘可能不讓 自己受到先前理解與主觀意識的牽制、不斷地反省改進發問技巧,但上述之限制 仍是存在的。此外也受限於研究對象部分記憶遺忘的因素影響,因此結論上僅限 於瞭解任教於公立國小離婚女性教師訪談當時口述的生涯觀點及回溯的生涯發展 的經驗。

研究者為男性,而研究對象為女性,然而研究問題大多涉及個人隱私,倘若 研究對象有所顧忌、語多保留,則會影響資料蒐集之飽和度與完整性。加上本研 究採立意取樣,訪談樣本為兩位,其研究結果與發現,不適宜推論至本研究對象 以外的其他對象。而且,國內文獻上探討「離婚女性教師」的論述甚少,研究者 在參考文獻上,也以「離婚女性」、「女性教師」的研究作為推測依據,研究文獻 的參考上自然受到很大的限制。綜合上述,未來可以繼續進行更具廣度及深度研 究的可能性。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關懷國小離婚女性教師如何看待自身教師生涯發展的歷程,研究 者蒐集相關文獻加以彙整,各節內容分別為:女性的生涯發展、女性教師的生涯 發展、影響女性教師生涯發展之因素及離婚對女性生涯之影響。

第一節 女性的生涯發展

本節旨在分析生涯發展之定義與女性生涯發展模式,並探討國內外學者的女 性生涯發展理論與研究,以作為了解女性教師生涯發展相關研究的基礎。

壹、生涯發展之定義

「生涯發展」(career development)一詞已普現於學術研究領域,依據國際教育 百科全書的說法,生涯發展係指個人選擇或決定進入某一行業時,為謀適應此一 行業中的種種規範或要求,並扮演和學習該行業的工作角色,由低層級逐漸昇遷 到高層級的歷程(引自孫國華,1997)。其實,生涯發展的意義隨著時代的演變及 學者的主張有著不同的詮釋觀點。

早期的學者對於生涯發展的定義傾向於個人一生所經歷工作角色的變動或職 業地位的升遷,例如:Shartle、Super、Wilensky 等學者其研究焦點都著重於個人 一生的工作上(林靖芬,1999)。但自 1980 年代以後,許多學者試圖以多元的觀 點探討生涯發展的內涵。其中以美國生涯心理學者 Super 的觀點較為多數中外學者 所接受。

Super(1984)認為生涯發展是個人職業自我概念的實踐,及綜合生活上各種角 色扮演的結果。個人的工作與生活滿足,決定於自我能力、需求、興趣及價值觀 念的配合,並受到父母社經地位、教育、技能及人格特質的影響,經歷一連串成 長、探索、建立、維持、衰退等生活循環,最終實現生命中的自我。同時,社會 化學習與環境妥協,以及自我概念的調整,進而發展出獨特的生涯類型。

(23)

國內有關生涯發展的研究及對於生涯發展的觀念深受美國學者論點的影響,

以下為國內學者對生涯發展的界定:

金樹人(1990)認為生涯發展是個人一生中連續不斷的歷程,包括在家庭、

學校和社會與工作有關的活動經驗,這種經驗塑造了個人獨特的生活方式。而楊 朝祥(1989)則強調生涯發展是個人藉由生涯選擇、生涯規劃,以及生涯目標的 追尋,配合社會需求的趨勢,不斷地完成自我的興趣、價值及能力的整體配合。

林幸台(1989)則指出生涯發展是多面向的,個人的生理、情緒、心智、語言、

社會、教育、事業等表現,均隨著各個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狀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 需要,於是,透過各種活動經驗而逐漸成長發展,形成獨特的生活型態與生涯目 標。由此可知,國內外學者一致的看法,都認為生涯發展是一種動態、連續的發 展歷程,在各個階段中都有其特徵及所要完成的任務。

根據以上所述,中外文獻上學者對於生涯發展的定義強調的重點不同,而有 了廣狹不同的觀點。若從狹義來看,生涯發展就是個人在職業、工作生活上的發 展。而從廣義來看,生涯發展視為個人終其一生在工作、家庭、學校、社會等不 同生活層面所扮演的各種角色與職位之總和。為了本研究的取向和強調重點,擬 從廣義的觀點來探討,女性生涯發展係指女性自我概念的實踐,經過工作生活、

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等角色的扮演,以及受到個人、家庭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的 影響,而發展出獨特的生活型態與人生目標。

貳、女性生涯發展模式

生涯發展理論在早期,多半以男性研究為主,很少就女性的特質做探討。如 今,工商進步、教育普及,婦女就業率的不斷提升,女性地位在社會上就越來越 受到重視,開始有學者發現傳統的生涯發展理論並不足以解釋女性生涯發展的歷 程。他們發現性別角色規範導致女性形成特殊的發展任務與過程,此外,女性因 為考慮其家庭、配偶與子女的需求,而影響女性對工作的看法及態度,也影響到 生涯選擇與生涯規劃的發展。

因此,女性的生涯發展必須從多重角度切入,不單是女性的心理和發展,並

(24)

且要了解社會結構、文化價值觀對性別的影響,才能對女性的生涯發展作深入的 探究。以下是女性生涯發展的相關理論。

一、Super 之女性生涯發展模式

Super 針對女性進入就業市場成為職業婦女,將女性的生涯發展分為七個類型

(引自田秀蘭,1997):(一)穩定家庭主婦型:此類型女性自學校畢業後就結婚,

婚後以家庭為生活重心,工作經驗少。(二)傳統生涯型:此類型女性畢業後工作,

但是結婚之後就不再工作,以家庭為生活重心。(三)穩定職業婦女型:此類型女 性畢業後就終身有職業,不論結婚前後,事業是生涯發展的重心,家庭角色其次。

(四)雙軌生涯型:此類型女性畢業後就工作,結婚後,一直保持工作者與家庭 主婦的雙重角色。(五)間斷生涯型:此類型女性畢業後工作,因為結婚而離開工 作。等到子女獨立後,生活重心又回到工作上。(六)不穩定生涯型:此類型女性 由於家庭經濟緣故,必須不定期外出工作,因此,一個時期對家庭投入多,另一 個時期又對工作投入多。(七)多軌生涯型:此類型女性擁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工作,

有些工作是他的理想,有些工作則可能只是他謀生的方式。

二、Zytowski 之女性生涯發展觀點

Zytowski (1969)綜合 Ginzberg、Matthews、Risch、Super 等人的生涯理論提出 女性生涯發展的九項觀點。他認為女性角色依年齡及個別差異呈現出一種循序漸 進的動態發展,然而女性所扮演的主要角色還是家庭管理者,因此女性的生涯發 展深受婚姻或家庭中家管角色的影響,而就業與家管是對立的活動,女性一但選 擇就業,就無法全心投入家管,於此處境下女性仍願意選擇就業大多是受到外在 環境及自我能力的影響。所以當就業與家管的角色衝突時,女性的生涯發展型態 就會改變,可從女性就業年齡、投入工作的時間和工作參與度來衡量工作生涯。

三、Hackett 與 Betz 之女性生涯發展自我效能論

Hackett 與 Betz (1981)將 Bandura 自我效能論(self-efficacy theory)的觀念應用在

(25)

女性生涯發展歷程的研究上,並引用 Bandura 所提的四項自我效能感來源:成就表 現、替代學習、情緒刺激及語言說服等作為理論架構,探討性別角色社會化對女 性生涯自我效能的影響(如表 2-1-1)。

表 2-1-1 Hackett 和 Betz 之社會化對女性生涯自我效能的影響

效能訊息來源 女性社會化經歷中的典型例子 對於生涯自我效能的影響

成就表現

較常做家事或照顧活動,較少做體育、

機械等傳統男性活動。

對家事自我效能感高,其他領域則自我 效能感低。

替代學習

欠缺各領域生涯發展上的女性楷模,大 多僅表現在傳統角色與職業領域裡。

在 傳 統 女 性 角 色 與 職 業 的 自 我 效 能 高,而在非傳統職業中,則自我效能 低。

情緒刺激

根據研究報告,典型女性特質的女性,

有嚴重的焦慮程度。

嚴重的焦慮程度,造成一般與特殊的自 我效能感低。

語言說服

對於從事非傳統職業及數學、科學活動 等,因缺乏鼓勵和支持,導致容易沮 喪。

受到左列各種生涯選擇的影響,使得自 我效能期望更低。

資料來源:Hackett & Betz (1981:333)

自我效能是一個人把握完成某件事的自信心與能力。女性的自我效能感不同 於男性,主要是性別角色社會化過程中,社會期望影響女性的自我效能感與生涯 選擇,而女性等同男性的潛能無法發揮,只有被社會允許的成就表現侷限在傳統 的角色與職業中,如家庭主婦、護士、小學教師等。因此,在長期性別角色的刻 板印象影響下,女性不被鼓勵參與屬於男性的活動,而限制提升自我效能的機會,

以致影響女性的自我概念與生涯動機,甚至有恐懼成功的情況發生。

四、Gottfredson 之職業抱負發展論

Gottfredson (1981)提出職業抱負發展論(developmental theory of occupational aspiration),探討人對某些職業產生偏愛,會在自我概念與職業印象互動過程中,

個人感覺自身及社會環境條件後,逐漸篩選出可以接受的職業範圍,最後選定一 個職業目標(圖 2-1-1)。她強調「限制」(circumscription)與「妥協」(compromise)

(26)

規範常常限制其職業選擇的範圍,當個體面臨職業聲望與環境因素相衝突時,而 必須調整職業選擇時,興趣會先被妥協,其次是職業聲望,最後才是性別角色因 素。可見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是個人自我概念中的重要因素。

圖 2-1-1 Gottfredson 之職業抱負發展理論模式 資料來源:Gottfredson (1981:547)

五、Astin 以需求為基礎的生涯選擇及工作行為社會心理模式

為探求婦女生活中的工作意義,Astin (1984)提出以需求為基礎的生涯選擇及 工作行為社會心理模式(need-based sociopsychological model of career choice and work behavior),來說明兩性生涯發展的差異。此模式結合工作動機、生涯期望、

性別角色社會化與機會結構等四個層面,彼此交互作用下產生了生涯選擇及工作 行為(如圖 2-1-2)。

Astin 認為不論是男性或女性,工作的動機是相同的,藉由工作來滿足生存、

快樂、奉獻等三項基本需求。但是經過性別角色社會化和機會結構的限制,以及 兩者的相互影響,使得兩性期望產生差距,進而發展出不同的生涯選擇和工作機 會。

自我概念

性別角色 社會階級 智力 興趣 價值觀念

職業印象

性別類型 聲望地位 工作場域

偏愛(對於工作與 自我間相容性的感 覺)

對工作易接近之感 覺(機會與障礙)

可接受的職業 範圍

職業抱負 選定一個職業

目標

(27)

工作動機 性別角色社會化 機會結構

圖 2-1-2 Astin 之以需求為基礎的生涯選擇及工作行為社會心理模式 資料來源:Astin (1984:121)

六、Farmer 之女性生涯動機模式

Farmer 為了解女性生涯在藝術、科學及文學上有成就者比男性少,乃從 1976 到 1997 年之間進行一連串的實驗、研究及修正,而提出女性生涯動機模式(model of women's career motivation)。此模式主要是參照 Bandura 的社會學習論,強調背景、

心理與環境三項因素交互影響生涯動機(如圖 2-1-3)。

生涯動機的定義,可從三個向度來討論:(一)生涯抱負;(二)精熟動機;(三)

生涯投入。生涯抱負是指個人對自己的教育學習或工作表現之志向;精熟動機是 指個人短時間內選擇接受挑戰性工作並完成任務之意願;生涯投入指的是個人以 工作為生活重心的態度,包含對未來的期望,長時間計畫安排的態度。

Farmer (1997)也認為性別角色社會化的歷程對女性的信念、態度和自我概念有 所影響,以致於女性常常面對工作角色與家庭角色衝突時,不能兩全,造成其生 涯選擇挫折或成就感低。當然,女性在工作表現上,未能充分發揮其潛能的因素

三項基本需求

.生存

.快樂

.奉獻

生涯期望

生涯選擇及工作行為

.遊戲

.家庭

.學校

.工作

.工作分佈

.工作之性別類型

.不公平待遇

.工作必要條件

.經濟情況

.家庭結構

.生產技術

(28)

有很多,但這些因素的背後都指向一個意識型態,不管是家人、朋友或社會,並 不在乎女性是否工作,是否有成就;而男性所獲得的關注,就是你要用功讀書,

才能進入最好的學校就讀,在未來的生涯發展中才會成功。

圖 2-1-3 Farmer (1997)之女性生涯動機模式 資料來源:Farmer (1997:10)

背景因素

性別、種族、年齡、

學校位置、社經地位、

數學、科學和語文能力

心理因素

獨立、合作、競爭、有表現 力、成敗歸因、學術自尊、

價值觀念、個人不關心、

家管傾向、理想家庭和工作 角色、數學科學自我效能

生涯動機

生涯抱負、精熟動機、生涯投入

環境因素

雙親支持、師長支持、

對女性工作支持度、

經濟支援、關鍵性事件

選擇行為

大學主修數理課程、婚姻 狀況、職業水準、職業領 域、家庭和工作投入、堅 持者

(29)

根據上述的女性生涯發展的理論,各有其特色。Super (1957)指出女性以家務 為生活中心,發展出多元的生活型態。而 Zytowski (1969)認為女性的就業與家管 是對立的工作,實際選擇職業時,會受到外在機會、環境阻礙,及本身才能的影 響。尤其是女性對職業的選擇範圍常常受到職業性別刻板印象的限制,導致女性 放棄職業聲望及最初的興趣(Gottfredson,1981)。由於性別角色社會化限制了女性生 涯發展的機會,其潛能無法發揮,於是,女性的低效能感就限制女性的生涯抉擇 (Hackett & Betz,1981)。Astin (1984)則認為不論是男性或女性,藉由工作來滿足需 求的動機是相同的,只是經過性別角色社會化和機會結構的限制,發展出兩性不 同的期望,進而發展出不同的生涯選擇和工作機會。而 Farmer (1997)進一步指出,

女性的生涯動機越高時,個人越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在追求有興趣的職業上。由於 各理論的基礎大多參照 Bandura 的社會學習論,也明白指向個體社會化學習的結 果,影響到兩性生涯發展上的差異。

由此可知,女性生涯發展研究的演進,從早期的強調婚姻、家庭對女性生涯 發展的影響,到最近的性別角色社會化對女性生涯發展的影響,可以得知,影響 女性生涯發展的因素有許多,尤其 Zytowski 在 1969 年所描述的狀況至今仍普遍存 在,以及 Hackett & Betz (1981)探討性別角色社會化影響女性生涯自我效能的具體 例子,對照今天,離婚率提高,越來越多女性不顧性別角色的規範主動提出離婚,

其對生涯發展的觀點是如何?均說明了繼續研究的必要性。

(30)

第二節 女性教師的生涯發展

研究者整理國內外女性教師生涯發展的實證研究,有助於理解女性教師在生 涯發展上的脈絡及影響因素。本節先探討國外女性教師生涯發展的實證研究,其 次,探討國內女性教師生涯議題之相關實證研究。

壹、國外女性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

在英美文獻中,1970 年代中期開始關注「教師生涯」的研究。早期對於教師 生涯(teachers'careers)的研究不是忽略了性別差異,就是以刻板印象來解釋男女教 師的性別差異(Grant, 1989)。如此「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對於女性工作的形象必然 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例如:一般人都認為女性教師佔多數的國小工作是地位較 低、非專業的工作。

在教師的升遷與生涯方面的研究,Hilsum 與 Start 在 1974 年指出,男性教師 容易升為主管主因是他們的表現較佳;而校園中女性主管人數偏低是因為她們缺 乏工作熱誠。以此論斷男性比女性更渴望晉升為主管,證據稍嫌不足(Acker,1983)。

而 Lacey (1977)研究教師社會化的過程,也發現教師生涯發展有利於男性教師成為 主管,但他卻未能更進一步探討教師社會化的過程中,男性教師與女性教師的不 同。

在教師生涯影響因素的研究中,Lortie (1975)認為婚姻與家庭會影響女教師的 工作,而且大多數女教師仍對工作抱持認真的態度。由於刻板印象看待男教師,

就未提及婚姻對男教師的影響,但認為男教師多數希望在短期內就晉升為主管。

此外,Lyons (1980)訪談 122 位教師,並提出「生涯地圖」(career maps)的概念。他 注意到學校主管多為男性教師,而女性教師升遷上的不利是受到家庭的影響。由 此可知,研究者的「雙重標準」總是把男性與「工作」連在一起,把女性與「家 庭」綁在一塊。

自 1980 年代以後,「教職為女性工作」(teaching as female work)的議題開始受 到關注(Casey & Apple, 1989)。於是,女教師的生涯研究受到許多學者的重視,但

(31)

是當時研究對象多為女性行政人員,並非一般教師。理由是教師被認為是缺乏生 涯結構的職業。而當時研究焦點在女性行政人員的工作動機、升遷阻礙及社會價 值觀,如:性別歧視。

直到近十年,有些學者則開始探索女教師的個別經驗或「教師的聲音」(teacher voice)。Casey (1993)以口述歷史的方法,研究三群不同宗教或種族的女教師生涯發 展,她們對變遷社會肩負的社會角色,如推動教育改革,從事社會服務,改善「被 歧視」的文化。深入研究後,理解特殊女性的教育觀點並呼籲社會大眾對這些「少 數聲音」要加以重視。Biklen (1995)以參與觀察、深入訪談及相關文件對女教師進 行研究。結果發現女性教師選擇了與男性教師截然不同的生涯路徑;她們對行政 工作沒興趣,將精力投注於教學工作之上,重視成長與經驗更甚於職位的升遷。

至於女教師如何兼顧家庭與工作方面,Spencer (1984)對八位國中小女教師的 家庭、學校生活及休閒活動所進行的深入調查,發現女教師的學校事務佔據了家 庭時間,而家庭的問題也會影響教學效能,同時,婚姻的選擇、丈夫的薪水、家 中子女數及繁重的學校與家庭工作,不僅限制她們的生活型態,也限制她們生涯 選擇的機會。除此之外,Acker (1994)採用民族誌(ethnography)對兩所英國小學進 行觀察,發現學校對女教師家庭生活的影響遠大於家庭對學校的影響,她們常在 回家後還在思索學校的事。同時,也發現部分女教師比男教師更具有升遷的企圖 心(career-minded)。只是她們很難完全按照自己的生涯計畫執行,主要是受到家庭 狀況、配偶工作的需要、學校經驗以及生活中的突發事件層層的影響。

貳、國內女性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

國內關於教師生涯的研究始於 1990 年代,研究對象多為國民中、小學教師,

而且,早期的研究不論男性或女性教師,都以探討教師的教學生涯發展階段為主,

直到近幾年,女性教師生涯議題才漸漸受到關注。

陳昱儒(1996)以深度訪談的方式對九位女醫師及十位國小女教師在工作與 家庭間的成就觀研究,結果發現這群女性雖然職業不同,均投入許多的時間與精 力在家務與教養子女上,她們在家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及維持家庭正常的運作,

(32)

就是一種不同於男性價值觀的成就,呈現出工作與家庭並行的發展。因為男女均 活在不同的時間世界裡,自然雙方在家庭責任與學校工作發展模式有所不同,女 性教師係以母職為生涯,在性別結構的校園裡受到挑戰,而且認同教師身份,運 用自我與同儕的關係,規劃工作與家庭共同發展的模式(吳珍梅,2003)。

由於「性別」的作用,女性教師在家庭及工作的角色受到影響。邱秀祝(1999)

的研究指出教師所處的情境充斥著性別角色觀點,女性教師感受家庭與教師角色 間的糾纏不清,及家務與母職對教師工作的牽制,使她們承受雙重角色的壓力,

且更難以突破角色的限制。師瓊璐(2000)的研究也發現小學的環境普遍存在著 傳統性別角色分工的概念,以致女性教師較難展現其獨當一面的能力;而進入婚 姻的女性教師則因為繁重的育兒工作與家務勞動壓縮著女性教師的揮灑空間。但 女性教師秉持著母職的天性及著重感情取向的人際互動,在教學場域較能以同理 心及人本的關懷的方式對待學生。

從母職概念對女性教師的生涯影響來探討。由於社會與家人對於「女性」的 期望,使得女性教師在家庭及學校扮演著「好母親」的角色,如此的母職概念不 僅限制女性教師在學校的工作分配,也影響女性教師在行政升遷及自我進修的發 展(陳怡錚,2000)。也因為母職概念的影響,讓許多女性選擇有利於家庭與工作 兼顧的教職工作,但是,已婚女性教師在追求家庭與工作的平衡時,受到「好老 師」、「好母親」的社會期待,她們融合教職和母職的角色,不僅加重了生活的壓 力,同時,也影響她們的生涯發展(卓韋瑩,2004)。

至於未婚與已婚女教師生涯方面的研究。蔡素紋(2001)的研究發現未婚單 身女性教師具有獨立自主的特質,較關注實現自我的目標,而且她們認為投入工 作比投入婚姻家庭更有價值。同樣的,馮傳蓉(2006)的研究發現未婚單身女性 教師將生涯重心放在工作上,以獲得教學工作上的成就感為終生志業,並且積極 規劃進修、休閒等符合自我需求的生涯。直到現代,也是有越來越多的已婚女性 投入就業,尤其是高教育女性,不願為了家庭犧牲其事業角色,她們堅持兩種角 色都要兼顧(謝秀芬,1998)。所以,已婚女性教師企圖兼顧工作與家庭兩者,雖 然觀念上受制於傳統母職與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必須承受家庭、子女及工作等多

(33)

重壓力,但她們在家人的支持及協助下,追求自我的生涯目標,從事學術進修或 致力於行政職位上的升遷(劉筱惠,2005;戴素珍,2001)。

從以上論述可以發現目前國內女性教師生涯發展的研究,其研究對象幾乎都 是單身未婚或已婚的女性教師,針對離婚女性教師的生涯發展則少有著墨。離婚 女性教師歷經單身未婚、已婚教師等生涯階段,雖然沒有婚姻羈絆但是可能仍受 制於家庭與子女,其生涯發展介於單身與已婚的生涯困境中,其生涯觀與未婚單 身女性及已婚女性教師會有哪些差異?無法掌控的離婚事件所產生的衝擊效應導 致離婚女性教師位於不同於未婚單身女性與已婚女性教師之處境,在這過程中的 心理變化以及其後產生的因應能力當然也會影響生涯發展。而這些區塊都是上述 研究少有碰觸的領域,因此,本研究以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的生涯發展為軸,以男 性研究者的理解與詮釋,藉由女性生涯故事的敘說,重現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的自 我生涯歷程的全貌,並試圖建立兩性平等的對話平台。雖然同樣以質性研究方式 來探究女性教師的家庭與工作生活經驗,但本研究與以上國內外的研究不同之處 在於探究離婚事件對於國小女性教師生涯發展的影響,並探討離婚前後國小離婚 女性教師遭遇生涯困境與因應的方式。

(34)

第三節 影響女性教師生涯發展之因素

女性生涯並非單純的個人抉擇,生活中充滿了許多可能影響女性生涯發展的 因素。因此,透過生態系統理論整理國內外以女性生涯相關的實證研究,並探討 與本研究相關的議題,作為研究影響離婚女性教師生涯發展的因素之架構。

壹、生態系統理論

Bronfenbrenner (1979)主張人與環境是不能切割的。人一生的發展與環境的相 依互動,個體則不斷的調適來維持平衡狀態。如圖 2-1-4 所示,環繞個體成長的四 個層面:最中心的一層稱為微觀系統(microsystem),是與個體接觸、互動最密切的 一層,如原生家庭或學校的影響。第二層是中間系統(mesosystem),是指兩個以上 的微觀系統間的互動所延伸的關係,如家庭和學校環境對個體的影響。第三層是 外在系統(exosystem)是個體未直接參與的環境,卻是影響個體的情境變數。如經 濟、教育制度或關鍵事件等會間接影響到她們的生涯發展。第四層則是宏觀系統 (macrosystem)是指對個體產生影響的傳統習俗、文化、信仰及價值觀等意識型態。

傳統習俗 文化 經濟環境 政治制度

職場 教師 原生家庭

個人

婚姻 同儕

關鍵事件 教育制度 信仰 價值觀

圖 2-3-1 Bronfenbrenner (1979)生態系統理論圖 資料來源:引自卓韋瑩(2004:13)

(35)

貳、影響女性教師生涯發展之因素

研究者參考 Bronfenbrenner (1979)生態系統理論,將個人因素、微觀系統、中 間系統、外在系統、宏觀系統逐項探討相關的實證研究。

一、個人因素

影響女性生涯發展的因素中,除了生理的差異有別於男性外,個人因素中的 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職業興趣也有差異。

(一)自我概念

黃德祥(1995)認為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指個體對自己的理想、情感與態 度的整合,即個體試圖解釋自己、建立對自己整體看法的基模。梁瑞安(1996)

的研究發現女性教師在生涯投入、生涯認同上,均顯得高於男性教師。然而 Betz 與 Fitzgerald 發現女性常常會低估自己的能力與未來的成就表現,因而缺乏自信與 自尊,影響到她們對教育與職業成就的更高追求(李茂興譯,1998)。

(二)自我對話

王政彥(1991)認為內在的我和自己對話,就是「自我對話」。劉玉鳳(1997)

的研究,指出自我對話可以影響或增強個人對自己的感覺。而林為慧(2006)針 對國小半年制實習教師情緒困擾與情緒調適之研究,自我對話或自我安慰是情緒 調適的方式之一。

(三)職業興趣

林益慶(2000)的研究發現,國小男女教師當初選擇教職時所持的理由之一,

就是個人志趣。而且,教師工作特別吸引女性。根據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1988)

調查,發現多數女性教師倘若給予再一次選擇職業之機會,她們仍願意再以教師 為理想職業。

二、微觀系統

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態度及教育程度等等因素都會影響女性生涯發展。

因此,一個人接受何種教育程度,甚至將來的職業選擇均受到父母期待及家庭社 經地位的影響(朱慧萍、饒夢霞,2000)。馮秋桂(2004)研究發現原生家庭的經 濟狀況和父母親的觀念對女性校長的生涯選擇有決定性的影響。而卓韋瑩(2004)

(36)

的研究發現,原生家庭與婚姻家庭影響國小已婚女性教師的生涯發展極大。

三、中間系統

在中間系統中,與教育、職場、婚姻等環境中人事物的互動,都會影響女性 的生涯發展。因此本研究將關注這些系統中重要他人的影響力。

(一)角色楷模的影響

宋珮綺(2004)的研究,角色楷模中教師身教的示範,對研究參與者的正向 觀念及模仿學習影響最大。蘇鈺瑛(2006)儲備教師尋職經驗之研究中,也發現 學生求學階段中,受到師長帶給自己的示範、楷模與鼓勵,對其生涯選擇有著重 要的影響;對於不認同的教師行為,也能自我反省,發展高度的自我期許。而進 到職場中的教師,學校中經驗豐富的教師是影響教師社會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初 任教師從她們身上學到教師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王錦珍,1994)。

(二)同儕關係的影響

國內對於已婚職業婦女的研究(王慧姚,1981;曾溫純,1986)發現親屬及 同事的支持可以減低職業婦女的角色衝突與工作壓力,並提高其生活及工作滿意 度。而吳珍梅(2003)的研究發現,女性教師會運用自我與社群之連結,建立起同 儕間合作、關懷的關係,彼此並非權力運作的關係。

(三)工作、家庭與子女的影響

根據莊慧美(1998)的研究:進入婚姻之後的女性教師因為努力扮演社會所 期待的家庭及工作角色,又會擔心假日參與進修或學校活動時子女乏人照顧,所 以較容易因兼顧事業與家庭工作而陷入困境。而謝秀芬(1998)的研究,也發現 婦女在家庭與工作呈現許多矛盾衝突現象,為期和諧、幸福的家庭生活,以及夫 妻關係良好,她們願意為家庭做任何犧牲。Matin 與 Roberts 研究發現,社會與家 庭環境確實對女性的工作態度有重大的影響力,但大多數的職業婦女對於工作仍 十分投入,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及生活經驗的變化而更加積極(引自李曉蓉,2003)。

四、外在系統

張芳全(2005)提及師資培育政策的錯誤,造成體制內超額教師的問題,將 影響教師士氣,對教師生涯有了不確定感。張伊鳳(2005)發現,在技職教育政

(37)

策的轉型下,觀光科教師面對學生少,教師缺額不易爭取的工作困境時,心理產 生負面情緒,轉而強化本身競爭力及進修專長等因應方式,以調整其生涯規劃。

五、宏觀系統

個人所處的傳統文化、信仰及價值觀等系統會影響其生涯發展。

(一)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所謂性別角色刻板印象(sex-role stereotypes),係指社會價值加諸於男性、女性 的一些期待特質。例如李惠茹(2002)的研究,發現「性別刻板印象」影響女性 教師選擇國中教職的看法,認為女性只適合擔任有耐心、有愛心像護士和教師等 工作。吳麗明(2004)也針對女性研究生的就學、就業及母職做研究,研究結果 發現父權文化鼓勵男性追求自己的理想,女性卻必須在母職與進修間尋求生存。

(二)職業性別刻板印象

職業性別刻板印象乃是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延伸(劉淑雯,1996)。何春甤

(1998)指出學校在職務分派以及對教師角色期待上皆具有性別方面的差別待遇,

尤其在行政職務的分工上更為明顯。而馮傳蓉(2006)也認為學校行政工作存在 著性別歧視,使得高職單身未婚女教師不願意擔任行政職務。

從上述影響女性生涯發展的因素中,可以發現女性社會化過程中,受到原生 家庭、學校與社會環境的影響,學得如何扮演性別角色,在人際互動中形成自我 概念、自我對話,並在職業興趣或社會的期許中選擇職業,成人後,面臨工作與 家庭的兩難困境,必須兼顧多重角色的任務。因此,女性生涯發展並非單純、線 性的發展,傳統以男性發展模式為基礎的理論,實不足以解釋女性的生命經驗。

因此,本研究將以 Bronfenbrenner 的理論作為分析架構,探討有哪些因素影響 國小離婚女性教師的生涯發展。生態系統研究觀點不僅有助於認識離婚女性教師 生涯發展的動態歷程,也能促進多元角度去思考其困境及當前社會環境應該如何 協助她們,使其發揮女性隱而未現的潛能,創造出一個有利離婚女性教師的生涯 發展之生態系統。

(38)

第四節 離婚對女性生涯之影響

對女性而言,選擇離婚是生涯中的艱難且重大的決定。她必須突破性別角色 規範的束縛,經歷工作、經濟與家庭角色的壓力、子女教養、社會網絡改變等一 連串問題的困擾,同時這些因離婚所形成的問題也將會影響女性的自我概念及其 生涯發展。本節將針對離婚女性的相關文獻作探討,瞭解離婚如何影響女性的生 涯發展。

壹、離婚與女性角色的突破

從 1987 年起,國內離婚案例由女性主動提出的比例首度超過男性,這種現象 所透露的訊息可能是近年來工商進步,兩性平等,女性期待自主掌握自己的生活,

所以只要覺得婚姻難以維持,女性就會主動提出離婚(詹火生等,1990)。在以前,

女性都被社會期待婚姻的到來,以致女性的生涯計畫往往因此受到影響(黃育菁,

1992)。而身兼母職所導致男女不平等的性別分工,女性又被侷限在私領域之內,

形成社會上「男主外女主內」的意識型態(Firestone, 1970)。所以,傳統的性別角 色規範不僅限制女性求學與就業的機會,也阻礙了兩性之間的溝通,使得女性墮 入男主外女主內的紅塵宿命裡無由自主。因此,女性首先必須解開戴在頭上的性 別緊箍咒,才能選擇自我的天空。

台灣的婚姻向來以重視男方世系而輕女方世系,女性一旦結婚就等於歸化為 夫家的一份子,過去,出嫁後的女性就會失去原有家族的姓氏以及財產的繼承權。

嫁入夫家的女性,必須遵從男尊女卑、夫為妻綱,以及三從四德等各種禮教,同 時,還得承受家中下一代的繁衍及家務勞動的責任(張倫琪,2005)。所以李美枝

(1985)認為早期的台灣女性從小即被訓練培養溫和、溫柔、無我的特質,以為 將來成為妻子,母親作準備,如果嫁入夫家面對婆婆的不公或是先生的不忠,都 必須以忍耐的態度面對之,此外還要相夫教子,努力成為社會所期待的好媳婦。

簡言之,早期台灣女性是附屬於父權社會體制之下,而其社會價值僅在於傳宗接 代,「家」為婦女主要的活動區域,終其一生陷於男主外女主內的價值羈絆中不得 自由飛翔。

(39)

過去,台灣母親也都延用這樣的規範,來教導自己的女兒。而母親自然為女 兒最主要的模範,女兒從小就必須向母親學習持家的方法(卓意雯,1992)。如今 儘管時勢變遷,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仍舊存在於台灣社會中(王行,1997)。李美 枝(1986)指出台灣女性在性別角色規範下,終其一生以犧牲自己、照顧他人為 主,以所照顧的人的成就,為女性自己一生的成就。因此,一旦女性不得已選擇 離婚,社會大眾似乎也傾向責怪離婚女性未曾盡力去維繫婚姻,指出她們的個性 或行為造成婚姻破裂的主因(王叢桂,1988)。

職是之故,父權社會文化認為女性的重要性和功能來自於她可以成為家庭的 照顧者、孩子的母親,以及丈夫的妻子。因此,發展出父權思維下的性別角色的 規範,這種不當的期待與要求,限制了台灣女性的生涯發展。相較於男性,女性 選擇離婚,必須對抗性別角色規範,自然就更難得到社會支持。例如:前夫家庭 的批評、原生家庭的不諒解,及鄰居朋友的冷漠以待。所以,離婚女性勇於突破 傳統性別角色的規範,選擇脫離婚姻後,還必須承受更多來自社會不合理的質疑 和責難,才能追求自我生涯上的另一個發展。

有鑑於性別角色之於女性的影響深遠,因此本研究將援引兩例個案故事深入 探討性別角色造成的刻板印象如何牽引女性教師的原生家庭、求學過程、教學場 域、婚姻維繫與家庭生活,以及最重要的,女性教師離婚之後的性別觀點又如何?

貳、離婚後身心適應

離婚不僅結束了夫妻的婚姻關係,同時雙方在生理上、心理上也將受到或大 或小的創傷。尤其是女性,面對離婚事件時容易產生高度壓力,在生理上會出現 頭痛、胃痛、睡不好、食慾不振等不適應症。特別需要情感歸屬與情緒依靠的女 性一旦離婚,失去配偶的依靠時,內心還將產生寂寞、焦慮、恐懼、挫折、憂鬱 等負面情緒(謝麗紅,1992)。甚至有些女性必須仰賴藥物來控制自己的身心狀況。

Kitson 與 Movgan (1990)回顧相關研究發現,離婚者在生理、心理、疾病、自 殺、死亡上,比單身或已婚者具有較高比例的危險性,且生活適應上有困難。雖 然,離婚者對離婚適應的狀況有所不同,然而大部分的人離婚後的心理歷程,卻

(40)

有規則可循。例如:離婚適應的模式中,Schiamberg (1985)用生命臨終階段來說明 夫妻離婚,如同配偶去世所帶來的影響是相似的,其歷程分為下列五個階段:

一、否認(denial):最初感覺婚姻出了問題,爲使婚姻維持下去,個人選擇拒 絕承認已發生的事實,繼續維持家庭正常的功能;二、憤怒(anger):離婚受害者覺 得被對方拋棄,受到傷害,自尊心被踐踏,轉而產生憤怒的情緒,發洩在別人或 自己的身上;三、討價還價(bargaining):離婚當事人試圖以各種方式來協議或交換 條件來使自己與配偶的關係能破鏡重圓;四、意志消沉(depression):離婚當事人 用盡心力,仍無法改變任何事情,這種挫敗、無助感使人陷入極度的失落及沮喪 情緒中;五、承認(acceptance):離婚當事人坦然接受離婚的事實,不再否定自己,

重新尋求認同,並勇於規劃自己的未來,發展新的人際關係。

另外,張青惠(1996)也針對離婚女性所做的適應歷程分析,結果與西方一 致,認為離婚歷程可以分為如下階段:一、依賴婚姻前期:家庭是受訪者的夢想,

在婚姻中受訪者的確經驗到幸福;二、依賴婚姻後期:面臨到婚姻危機時,受訪 者的生活深受配偶所影響,無法取得生活掌控權;三、走出婚姻期:因為關鍵事 件的發生,受訪者開始為自身未來思考並採取行動;四、學習或適應期:離婚後 受訪者展開新生活,藉著學習與上課,受訪者增加更多自我了解;五、獨立生活 期:受訪者現在皆是經濟獨立,目前更能自我肯定,自我依賴及珍愛自己。

學者普遍認為離婚過程乃是階段性的發展過程,每一階段的離婚者所呈現的 生理狀態、情緒反應及心理需求都未必相同。所以,離婚這一事件對離婚者身心 狀況的影響,及生活適應的轉變與壓力,均將形成離婚當事人的調適危機,然而,

因應每個離婚者的特殊性,在經過離婚適應的歷程時,危機或將成為轉機,影響 下一個階段的生涯發展。研究者將在後續探討離婚女性教師在不同階段產生的危 機以及她們如何化危機為轉機做出有利的生涯規劃。

參、自我概念的影響

由於傳統性別角色規範的影響,使得離婚女性遭遇婚姻失敗的經驗時,很容 易導致自我認知上的挫敗,對自我信心不足,使得原有的認知架構如自我概念、

(41)

價值觀、態度、信念等改變產生改變。陳均姝(1992)對離婚婦女的小團體諮商 效果研究發現離婚易造成離婚者之自我概念低落。

Lamanna 與 Riedmann 指出離婚後的女性因為失去了原先婚姻大傘下的身分與 地位因而常常感到無助,對某些婦女而言,要她們獨立並不容易(引自簡春安,

1996)。尤其是當一個抱持傳統觀念的女人,過去她傾全力投注於扮演好妻子的角 色──柔順、服從,離婚後她必須轉變成獨立、自信的個體,必須放棄原有的價 值觀,放棄將眼光專注於於丈夫及小孩身上的習慣時,這對她們絕非易事。此外 因著婚姻破滅之苦,隨之而來的自尊心受損、內心焦慮、罪惡感,久久不能平息。

林蕙瑛(1985)調查台灣婚後婦女的現況特質及其生活適應狀況發現,離婚婦女 的自我概念顯著低於已婚女性。由此可知,離婚事件對女性自我概念有負向影響,

將導致其產生負向情緒、生理不適等症狀,造成工作與生活上的壓力,對離婚女 性生涯發展是不利的。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離婚對於某些女性來說可能會導致她們如承受滅頂之苦

,然而對於某些奮力掙扎「上岸」的女性而言,離婚將促其產生正向的自我概念。

當然,要從離婚的痛苦中恢復過來,每個人所需的時間長短不一。通常離婚後一 至二年左右,才是離婚者重新學習、改變角色的時機(Clapp,1992)。換言之,離婚 也可能提供女性開展自己潛能、尋求成長、培養獨立自主及自我認同的機會。根 據研究報告指出,具有兩性平等觀念的女性一旦離婚了,通常比較不那麼痛苦,

她們會以積極的態度參與私人聚會或社會活動(徐蓮蔭譯,1997)。此外,女性因 離婚而學習面對自己使自我成長,她們會更有自信,在成長過程中因培養了獨立 自主的精神而改善了原有的生活方式(簡春安,1996)。本研究將在後續探討、瞭 解離婚女性教師在離婚前後的自我概念的轉變以及伴隨的影響。

肆、經濟壓力與角色負荷的影響

離婚婦女脫離婚姻面對最大的問題,就是經濟問題。有研究指出,女性單親 收入只有一般雙親家庭的六成(許雅惠,2002)。然而離婚女性在爭取子女監護權 的同時,卻顯少考慮自我的經濟條件,因為近半數的男性在離婚後不再負擔原來

(42)

家庭的生活開銷(王以仁,2001),使得經濟壓力成為離婚婦女沉重的負擔。王淑 卿(2003)指出西方的文獻顯示,離婚後對婦女和小孩最大的壓力,在於失去主 要的家庭收入。原本婚後的女性為了照顧小孩,都會以家庭為主,工作為輔,薪 水僅為貼補家用並不是主要收入來源,一旦離了婚,她們在工作上可能因缺乏經 驗、不熟悉職場而感受到一連串毫無自尊、地位的痛苦與壓力。再者,有許多離 婚單親母親抱怨賺錢的壓力讓他沒有時間妥善的照顧小孩處理家務或參與社交活 動,離婚女性必須承受負擔過重,雙重角色(母兼父職)的困擾(徐蓮蔭譯,1997)。 儘管工作對於離婚女性而言是一種不得不的磨難,然而,工作上的投入也可 以提供離婚女性轉移對離婚的注意力的,減少因離婚所承受的情緒傷害,甚至工 作帶來的肯定與滿足亦將為離婚女性另闢蹊徑,促使離婚女性發現另一條有別於 婚姻生活,幫助她們自我實踐自我認同的道路。所以,佔有重要地位的工作將促 使個體發展出高度的工作認同,並協助她們建立自尊心、自信心與自我價值,工 作,足以成為女性重要的支柱及生活轉型期的一個調節(張青惠,1996)。Bisagni 和 Eckenrode (1993)發現工作可提供如意義性、社會互動與支持、生產力、以及積 極休閒等四種面向,能夠使離婚女性適應離婚所帶來的壓力。而美國社會學家古 德(Goode)在其著作《Women in Divorce》一書中曾提到,離婚婦女若能找到自己喜 愛的工作,對她們的生活調適大有助益,因為工作除了帶來金錢的報酬以外,成 就感與獨立感也將與日俱增(林蕙瑛,1990)。

以往專注於家庭美滿的離婚女性將因工作上的滿足而轉化為堅持事業與家庭 並重,比起過去而言,這樣的選擇無疑更艱苦,因為她必須一肩扛起工作與家庭 兩方面的責任,必須投注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上經營兩個不同的場域,必須承受更 大的心理壓力與生理負荷。本研究有鑒於經濟、工作對離婚女性的生涯影響深遠,

因此後續將探討經濟壓力、家庭與工作角色及雙邊的負荷如何影響離婚女性教師 的單親生活,離婚女性教師又如何兼顧多重角色發展自我生涯。

伍、子女照顧與教養的影響

張靑惠(1996)指出親子關係對於離婚女性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許多女性在

(43)

離婚與不離婚之間擺盪多時,常都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可是離婚對家庭 最明顯的影響,就是單親家庭的產生。呂寶靜(1979)認為國內離婚女性,在面 臨離婚破裂後,較男性更有意願擔任照顧子女的角色。謝秀芬(1998)也認為單 親女性家長對於女性角色行為認知,傾向「母職優先」的態度,寧願自己艱苦地

「討生活」,也要和子女共同生活。而取得子女監護權的離婚女性,不僅要全權 處理家務及照顧子女,白天還需外出工作,努力改善單親家庭經濟貧困的問題。

張秀琴(1998)指出國內單親家庭大多有經濟、子女照顧等困擾,其中,離 婚者有子女照顧困擾更為顯著。在子女的行為表現上,破碎家庭的子女在行為失 調上比完整家庭的子女嚴重,尤其在學習困擾及心理困擾方面(劉祉,1988)。一 般家庭,子女在父母離婚前的日常生活起居照顧、學業輔導、情緒調適、人際互 動關係等問題都由父母兩人一同分攤處理,但父母離婚後,重擔全落在其中一人 身上。由於單親一方工作忙碌及未脫離負面情緒的困擾,對於子女的管教方式經 常是「忽視、冷漠」。汪光慧等人(2003)的研究,指出「退讓」是離婚女性單親 家庭的國中生在親子衝突中最常採用的因應方式,「競爭」與「妥協」則須視情況 而定。加上離婚事件對子女產生的心理及情緒的影響,子女容易產生身心調適困 難、角色認同混淆、較低的學業成就、行為偏差、與家長的衝突…等問題,這將 使得育有子女的離婚者更疲於處理子女教養問題。

關於這個面向,國內已有不少學者進行研究,謝美娥(1998)指出,子女照 顧一直是影響婦女就業的主因。田秀蘭(1999)以 12 位女性對生涯阻礙知覺作 分析,發現研究對象提出小孩的照顧,是他們在生涯發展時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因此,父母離婚後,對於子女的照顧及教養問題,經常帶給單親母親相當大的困 擾及挑戰。一般認為,多數單親母親處於弱勢就業機會,有些除了因學歷偏低,

就業不易之外;子女照顧和托育也直接影響單親母親的就業機會,形成單親母親 必須兼顧工作與照顧子女兩者之間的兩難,進而影響其自我期許的生涯發展。

子女的教養不僅影響離婚女性在工作上的選擇,單親家庭中的親子關係也是 最敏感的。離婚家庭子女對父母離婚的反應是多樣而複雜的,在甫離婚的短期內,

孩子們的情緒多不穩定,這段期間呈現的不安全感與負面情緒多少會影響到單親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se data mining method in semiconductor productio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engineering data and wafer accept test.. In this paper, we use two

School administrative support for the interactive whiteboard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teachers; some dimensions of school administrative suppor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status of elementary excellent teachers, strategy used and promoting factors.. A questionn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