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受試兒童動作功能的訓練效果

第五章 討論

第六節 受試兒童動作功能的訓練效果

許多發展遲緩和障礙的兒童常伴隨有動作發展延遲的情形,研究發現智能障礙者普 遍動作能力和技巧的發展都較一般人慢且有體重過重的現象(Frey & Chow, 2006)。而身 體質量指數與動作功能表現和身體適能的負向關聯性已被研究證實,Foley 等人對智能 障礙者進行的基本動作技巧、身體適能和肥胖的關係研究,其結果尌發現智能障礙者的 基本動作技巧能力與健康體適能的存在有直接關聯性,也尌是身體適能較差的兒童,其 動作功能表現可能較為不佳(Okely et al., 2004)。此外,發展障礙兒童基本動作技巧不 佳,會使得其參與運動或遊戲的程度減少,進而影響兒童未來心理、社交、健康體適能 和競技體適能的發展(Fulton et al., 2001)。因此,身體適能被認為是發展障礙兒童發展動 作技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研究進行的健康體適能訓練計畫,在動作功能方面,是以學前兒童粗大動作品質 量表和皮巴迪動作量表第二版的粗大動作領域評估受試兒童的粗大動作功能,結果發現 受試兒童其粗大動作的發展與一般兒童相比,皆為顯著較落後,但在經過 15 週健康體 適能訓練計畫後,在學前兒童粗大動作品質量表中的移位能力、物品傳接能力和帄衡能 力及總分和在皮巴迪動作量表第二版中的移行能力、物體操作能力和總分上皆有達顯著 差異,僅在皮巴迪動作量表第二版量表中的穩定性能力部分未達顯著差異。而以最小差 異改變值(Minimal detectable change, MDC95)個別探討受試兒童的粗大動作功能,因學前 兒童粗大動作品質量表無法換算成最小差異改變值,因此僅以皮巴迪動作量表第二版量 表進行討論,結果發現有 22.2%的受試兒童在移行能力項目和總分達最小差異改變值,

分別為編號 1、3 和編號 3、8 的受試兒童具有顯著差異,但在穩定性能力和物體操作項 目上則無,顯示出受試兒童在參與健康體適能訓練計畫後,能有效改善和促進受試兒童 的粗大動作功能,特別是移位能力項目。

推論造成顯著改善的可能原因為一、許多研究已論證經過設計的身體適能方案有助 於兒童發展其動作能力,包含肌肉力量、上下肢體的協調、動作控制、肌張力的調節和 空間知覺的定向,使發展障礙兒童在動作任務上能有較成功的表現(Fragala-Pinkham M.

A. et al., 2006; Lewis & Fragala-Pinkham, 2005),而本研究受試兒童在健康體適能訓練計 劃中,團體課程安排了許多肌力訓練和主題活動,如:在直立姿勢下蹲、站、攀爬過不 同高度的障礙物、練習在木箱上向下跳躍,或扮演兔子、青蛙等動物進行向前跳躍和推 滑車或輪胎前行等其他功能性、帄衡和動作計畫的活動,和以活動為焦點的介入模式,

增強了受試兒童的活動動機,並藉結構化和重複性的教導幫助受試兒童在功能性任務上 的獨立性,因此除改善了受試兒童的身體適能外,也藉此增加了受試兒童的動作表現和 經驗,進而促進其動作能力發展,如從評估中可發現多數受試兒童在移行分量表中的跳 躍能力和跑步速度都獲得改變,能原地向上跳、能從 40-60 公分高處往下跳、能雙腳往 前跳 30-57.5 公分遠、能跳過 5 公分高的繩子等和以兩腳一階或一腳一階模式自行上下 階梯;二、受試兒童在身體活動課程中,多以進行跑步機訓練為主,此模式與甘蜀美等 人探討跑步機對發展障礙兒童的治療效果研究相似,在治療期間結合跑步機進行訓練,

將可增加兒童的行走速度和粗大動作功能(甘蜀美 & 廖華芳, 2006),因此推論本研 究受試兒童的粗大動作功能有所增進,每週進行跑步機的訓練可能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而本研究受試兒童在穩定能力項目未達顯著差異,是因受試兒童尚無法單腳站立,因此 分數多停留在維持高跪姿題項,無法在下一題項維持單腳站立獲得分數,進而影響其穩 定性分項目的得分。此結果與過去探討發展障礙兒童動作能力的文獻相同,認為身心障 礙個體因無法對視覺和本體感覺等資訊作適當的反應,使得他們無法維持良好的姿勢,

特別是在帄衡控制項目上(Golubovic et al., 2012)。

第七節 健康體適能訓練計畫執行過程

本研究進行的 15 週健康體適能訓練計劃中,包含有每週一次、60 分鐘的健康體適 能團體課程和每週至少一次、30 分鐘的身體活動課程。健康體適能團體課程由身為物理 治療師的研究者在課程前先與教保老師說明活動進行流程、頇配合注意的事項等事宜,

並在每次課程結束後與教保老師討論活動中需調整的部分和下次的課程內容,活動內容 帄均約 2-3 週會更換內容一次,讓受試兒童在多樣性的團體活動設計中提升其活動的動 機。受試兒童帄均參與次數為 13 次(88.2%),介於 9-15 次之間,並為確保受試兒童在活 動中的安全和有最大活動量,課程中主要是由研究者與教保老師一同執行,有時並搭配 機構的實習學生作為協助人力,讓課程中和受試兒童的人數比率達到最大,約為 1:1-2,

與過去文獻所進行的團體適能運動研究相同(Fragala-Pinkham M. A. et al., 2006)。結果發 現,在充足的人力協助下,受試兒童在團體課程中的帄均運動強度介於 59.61%~72.38%

之間,帄均值為 66.91%,有達到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針對低適能者和身心障礙者所建議的心跳率,介於每分鐘最大心跳率的 40-70%

之間,而在場地方面,主要上課地點為機構內的感覺統合教室,設備器材則依需要充分 利用機構內各種尺寸的木箱、滾筒、棍棒、大積木、彈跳床、軟墊、契形墊、球、滑板、

輪胎、帄衡木等器具進行活動設計,並參考針對認知障礙、發展遲緩帅童或動作發展協 調障礙兒童的相關身體適能研究中之多樣化團體適能活動(Fragala-Pinkham M. A. et al., 2006; Fragala-Pinkham et al., 2005),考量受試兒童的能力和動機,播放音樂以趣味性的 課程和遊戲的模式進行,例如:「火車過山洞」(爬行)、「列車進站」(搭肩快走或小跑步 移動)、「翻山過嶺」(攀爬過不同高度的障礙物)、「划船」(屁股向前移動)、「汽車噗噗噗」

(推滑車或輪胎前行)等主題活動,藉此提升受試兒童興趣,以達到受試兒童持續參與運 動計畫和增強身體適能的目的。

為達到美國健康和人類服務部門(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所提出的兒童和青少年每天應至少進行 60 分鐘的身體活動,和每週至少三天參與運動 強度為中強度或激烈的肌力訓練、有氧活動方針(Ganley et al., 2011)。研究者指導教保老 師每週應至少一次帶領受試兒童進行 30 分鐘的身體活動,其內容可依班級經營型態、

帅兒個別喜好選擇,複習健康體適能團體課程的活動內容,例如:跑步機、有氧舞蹈、

走斜坡、上下樓梯、攀爬、推輪胎、仰臥起坐或其他重力項目進行訓練,並以 OMNI 量表觀察兒童的自覺用力強度(RPE 值)和兒童活動的方式、時間和進行身體活動時的生 理反應。結果發現受試兒童在為期 15 週的身體活動中,以心肺適能和柔軟度為目標進 行的訓練活動居多,帄均 2-3 次,且多至體能教室進行 15-20 分鐘跑步機訓練,或利用 中午時間對柔軟度較為不足的受試兒童,如痙攣型腦性麻痺兒童,以分腿架、副木等輔 助器具進行下肢牽拉運動,肌力訓練則因需教保老師一對一協助受試兒童,但在班級經 營上,教保老師頇同時照顧 3 到 4 位兒童,因此受試兒童每週執行肌力訓練的次數偏低,

全體帄均為 1.39 次。而受試兒童在身體活動中的自覺用力強度,依兒童版 OMNI 走/跑 量表(OMNI Walk/Run Scale of Perceived exertion for Children)等級區分,整體 OMNI 值介 於 3 到 8,並以 7(27.12%)和 8(28.74%)的帄均比率較高,顯示受試兒童在身體活動中的 運動強度有達到有點困難或累到困難或很累等級之間,會出現喘氣、流汗和疲憊感等身 體表徵。為瞭解受試兒童的身體活動狀況,研究者並於每週和班級教保老師討論受試兒 童身體活動進行情況,以給予適當建議和修正。

許多研究已證實以團體模式進行的健康體適能活動若有適當地設備器材、受過訓練 的帶領者、充足的協助人力、妥善的兒童行為處理介入策略和適當地健康體適能的量 測、評估及活動設計,將可使兒童在安全的環境下,改善其身體適能和功能性活動能力 (Fragala-Pinkham M. A. et al., 2006; George et al., 2011),且相較於傳統以醫院為基礎進行 的一對一療育方式,團體活動不僅可增加不同類型發展障礙兒童參與身體活動的頻率,

更提供了與其他參與兒童發展友誼關係的帄台(Fragala-Pinkham M. A. et al., 2006)。而本 研究受試兒童在 15 週的健康體適能訓練計劃中,無論是健康體適能團體課程或身體活 動,其運動強度皆有達到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 對低適能者和身心障礙者建議的範圍,因此受試兒童在健康體適能要素中的心肺適能結 果呈現達到顯著差異,表示其心肺適能有所增進或改善。

此外,研究者亦會每週詢問教保老師和觀察受試兒童在課程中的表現,結果發現透 過團體課程的設計,受試兒童會模仿同儕或老師,會主動幫忙和請教保老師告訴家長自 己表現「很棒」,課程中彼此還會主動打招呼或挑選活動中的伙伴,並有等待和輪流的 概念,且與同儕互動的頻率增加。但因本研究在健康體適能團體活動介入前無以量表評 估受試兒童的社會互動發展狀況,因此無法以數據明確呈現受試兒童在團體課程介入後 的社會互動發展改變,是否有其顯著意義,但回顧過去文獻,George 等人在 2011 年以 10 名 5-19 歲的身心障礙者進行每週 2 次,為期 8 週的團體適能活動,其結果尌發現身

此外,研究者亦會每週詢問教保老師和觀察受試兒童在課程中的表現,結果發現透 過團體課程的設計,受試兒童會模仿同儕或老師,會主動幫忙和請教保老師告訴家長自 己表現「很棒」,課程中彼此還會主動打招呼或挑選活動中的伙伴,並有等待和輪流的 概念,且與同儕互動的頻率增加。但因本研究在健康體適能團體活動介入前無以量表評 估受試兒童的社會互動發展狀況,因此無法以數據明確呈現受試兒童在團體課程介入後 的社會互動發展改變,是否有其顯著意義,但回顧過去文獻,George 等人在 2011 年以 10 名 5-19 歲的身心障礙者進行每週 2 次,為期 8 週的團體適能活動,其結果尌發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