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本研究採單一組別前後測設計(pretest posttest design),目的是探討接受健康體適能 訓練計劃後的中重度發展障礙兒童其在體適能四要素(身體組成、肌力與肌耐力、心肺 適能和柔軟度)、能量消耗指數和動作功能表現上的影響。在獲得中部某機構的同意後,

正式收案前先以書面資料告知家長研究目的,期望透過健康體適能訓練計劃的施行,提 升受試兒童的身體適能和功能性活動表現,受試兒童則因其認知功能,不了解研究目 的,因此可以去除實驗者效應。經家長許可並簽署知情同意書和基本資料後,在介入活 動開始前兩週,分別對受試兒童進行健康體適能檢測和動作功能評估,健康體適能檢測 人員由研究者、機構內治療師和教保老師組成,動作功能評估則分別由一位資深物理治 療師(20 年以上資歷)進行皮巴迪動作量表第二版(PDMS-II)評估;兩位參與量表相關研 究的物理治療碩士班研究生進行學前兒童粗大動作品質量表(PGMQS)評估。在進行健康 體適能檢測之前,每位健康體適能檢測人員接受 8 小時的教育訓練,包含認識體適能、

體適能的內容及標準化的檢測步驟等。為減少前項測驗影響後項測驗之結果,所有的檢 測依據標準化的內容來進行,其檢測順序為:身體組成(身高、體重、腰臀圍)測量→

暖身活動 →坐姿體前彎(柔軟度)→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肌耐力)→ 六分鐘行走 測試(心肺適能)→完成檢測。

健康體適能訓練課程參考國內外文獻後,由身為物理治療師的研究者與研究群共同 設計以運用於發展障礙兒童的介入活動中。研究者擔任訓練人員執行為期 15 週、每週 一次、每次 60 分鐘的體適能團體課程,和指導教保老師進行每週至少一次、每次 30 分

鐘的身體活動課程。在體適能團體課程中,研究者會輪替挑選兩位參與兒童配戴心跳監 測錶得其在活動中之最大心跳,以換算運動強度;身體活動課程方面,則由教保老師以 OMNI 量表觀察兒童的自覺用力強度(RPE 值),並記錄兒童活動的方式、時間等參數在 表單上。在健康體適能訓練課程前,研究者讓受試兒童配戴心跳監測錶於跑步機上快速 行走或跑,並與三位教保老師說明如何依兒童在活動中的生理反應記錄 OMNI 量表之自 覺用力強度(RPE 值);在健康體適能訓練課程開始後,研究者每週與教保老師指導說明 每週至少一次的身體活動內容和討論受試兒童執行的狀況,以進行調整修正。而在健康 體適能訓練課程期間,每位參與兒童皆持續其原來之復健專業課程,帄均每週接受 1-2 次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物理治療內容包括轉位及球類活動;職能治療包含手部操作,

如握筆、撿豆子、穿珠子等)。

受試兒童分別於健康體適能訓練計劃前、後和追蹤期接受 3 次的健康體適能檢測和 訓練課程前後接受 2 次的粗大動作功能評估(見圖 3-1、3-2)。因協助施測粗大動作功能 評估人員在研究追蹤期無法配合等原因,本研究僅在訓練課程前後對受測兒童進行粗大 動作評估,並向教保老師回收相關表單作為後續資料分析,以探討中重度發展障礙兒童 在參與健康體適能訓練課程後,其在健康體適能四要素、能量消耗指數和動作功能面向 上的差異,並追蹤其一個半月後的身體適能改變。

3-1 研究架構圖

15 週健康體適能訓練課程 健康體適能團體活動

身體活動課程

3-2 研究流程圖

徵求發展障礙兒童

至機構收案並請家長填同意書

受試發展障礙兒童前測

受試發展障礙兒童後測

追蹤期(1.5M)

資料收集與分析 健康體適能檢測人員進行教育

訓練和檢測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