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健康體適能主要為身體組成、柔軟度、心肺適能和肌力與肌耐力四要素,指的是個 人運作的能力,具有多樣全面性以及由出生至死不斷擴展的持續性特質,被認為是維持 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Ganley et al., 2011)。物理治療在執行體適能的實務指引上,更將體 適能視為個體健康狀態的指標,可以適當地和有效率的參與日常生活和休閒活動。良好 的健康體適能不僅能促進生長和發育、增加肌力和肌耐力、提升柔軟度、減少能量消耗 及促進動作功能表現(Fragala-Pinkham M. A., Haley S. M., & Goodgold S., 2006; Lewis &

Fragala-Pinkham, 2005; 鄭曉倩, 黃維彬, & 劉文瑜, 2011),更可增加體能、促進個 體有效率的參與日常生活和運動,提升其自信心和自尊(ACSM, 2003),並預防身體因活 動不足而衍生出的次發性疾病及其他問題。

發展障礙兒童常伴隨有不同類型、程度的身體和認知損傷,例如:腦性麻痺、智能 障礙、唐氏症等,和受到後天因素的影響,例如:父母或照顧者為避免發展障礙兒童受 傷而剝奪、限制其活動或不清楚如何幫其適當活動等,降低發展障礙兒童參與身體活動 的機會。身體活動的減少,可能導致發展障礙兒童肥胖、心肺適能、肌力、柔軟度和社 會互動能力不佳、骨頭較不建康等次發性問題(Fragala-Pinkham, Haley, Rabin, & Kharasch, 2005; George, Oriel, Blatt, & Marchese, 2011)。研究發現腦性麻痺兒童因較一般正常兒童 易有參與度受限和不愛活動的風險,其身材較為瘦小且體脂肪比例較高(Van den

Berg-Emons et al., 1995),膝伸直肌力也只有一般兒童的 37~69%(Damiano, Vaughan, &

Abel, 1995)。唐氏症兒童則因其先天心臟異常情況,心血管的健康也遠不如同年齡的兒

童或其它類型的智能障礙者(潘正宸 & 林珊如, 2012),其最大心跳數每分鐘約低於 30-35 下,最大耗氧量數值低於 30-35%(Durstine, Moore, & Durstine, 2009)。較低的健康 適能狀態,不僅會造成發展障礙兒童在活動時需耗費較多的能量、容易疲倦和運動表現 不佳,更可能增加其日後罹患心血管和代謝疾病的機率(Davis, Zhang, & Hodson, 2011;

Fragala-Pinkham et al., 2005; Ganley et al., 2011)。而兒童和青少年中,身體活動、體適能、

和身體肥胖之間的關係已得到確認(Boreham & Riddoch, 2001)。研究發現兒童身體適能 不佳,會增加其日後罹患心血管和代謝疾病的風險,且這些狀況會從兒童時期延續至成 年(Eisenmann, 2007)。相關研究亦指出兒童若參與健康促進方案或體適能訓練,不僅可 增加其身體適能,更會影響其成年後的健康狀態和減少日後肥胖的機率(Janz, Dawson, &

Mahoney, 2002)。此外,許多發展遲緩和障礙的兒童常有動作發展延遲的情形,研究發 現智能障礙者普遍動作能力和技巧的發展都較一般人慢且有體重過重的現象(Frey &

Chow, 2006)。而身體質量指數與動作功能表現和身體適能的負向關聯性也已被研究證實 (Okely, Booth, & Chey, 2004),這表示身體適能較差的兒童,其動作功能表現可能會較 差,這將使得兒童參與運動或遊戲的程度減少,進而影響其未來心理、社交、健康體適 能和競技體適能的發展(Fulton et al., 2001)。因此,發展障礙兒童接受適當的體適能課程 或訓練,以達到健康的適能狀態,和改善、維持其動作功能,進而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 性活動能獨立或減少照顧者的負擔有其必要性(Davis et al., 2011; Fragala-Pinkham M. A.

et al., 2006)。

規律運動為健康體適能增強的法門之一。讓發展障礙兒童在安全的環境下,有效的 參與體適能活動必頇透過身體活動方式,設計發展障礙兒童的體適能,並遵循五個主要 原則:運動方式、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運動頻率和漸進性。美國健康和人類服務部門 (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的指導方針提出,為提升全體身體健康 和幸福,建議兒童和青少年每天應至少進行 60 分鐘的身體活動,和每週至少三天參與

運動強度為中強度或激烈的肌力訓練、有氧活動(Ganley et al., 2011),並配合其能力與狀 況逐漸增加,使參與者能夠適應,以免造成身體的不適(陳張榮 & 周俊良, 2012)。

對於認知障礙、發展遲緩帅童或動作發展協調障礙兒童,研究則發現採用低衝擊、技術 低的活動,再輔以趣味性的課程進行或融入音樂等正增強的方式,利用模仿動物、遊戲 以提升興趣,將能使智能障礙者持續參與運動計畫並達到增強身體適能的目的(陳張榮

& 周俊良, 2012; 潘正宸 & 林珊如, 2012)。

以團體模式進行的健康體適能活動不僅可以增加不同類型發展障礙兒童參與身體 活動的頻率,更可藉由團體活動的設計,提供發展障礙兒童與其家庭和其他參與兒童、

家庭發展友誼關係的帄台(Fragala-Pinkham M. A. et al., 2006)。研究也已證實透過適當地 設備器材、有受過訓練的帶領者、充足的協助人力、妥善的兒童行為處理介入策略和適 切地健康體適能的量測、評估及活動設計,將可使兒童在安全的環境下,改善其身體適 能和功能性活動能力(Fragala-Pinkham M. A. et al., 2006; George et al., 2011)。運用在社區 中執行,可減少家長的往來療育單位的交通奔波,將可使身體活動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 分,進而預防和降低其因肥胖和靜態生活型態而罹患慢性疾病的機率。但現行研究仍多 以個別訓練為主(Lewis & Fragala-Pinkham, 2005; 林小玲, 2006; 鄭曉倩 et al., 2011) 或直接聚焦於某一個障礙類別或某一特性的人口,例如:唐氏症(Lewis &

Fragala-Pinkham, 2005)、腦性麻痺(鄭曉倩 et al., 2011)、智能障礙(Golubovic, Maksimovic, Golubovic, & Glumbic, 2012)、自閉症(林小玲, 2006)等,且應用於學齡 兒童居多(George et al., 2011; 林素華, 2004; 鄭曉倩 et al., 2011),少有探討不同類型 中重度發展障礙兒童團體課程介入的研究(Fragala-Pinkham M. A. et al., 2006;

Fragala-Pinkham et al., 2005; George et al., 2011)。因此,本研究將以不同障礙類型的中重 度發展障礙兒童為對象,探討健康體適能訓練計劃在健康體適能四要素、能量消耗指數 和動作功能的影響,並追蹤受試兒童一個半月後的身體適能改變,希冀相關研究資料能

作為日後社區中執行團體課程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