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發展障礙兒童之健康體適能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發展障礙兒童之健康體適能

發展障礙兒童常伴隨有不同類型、程度的身體和認知損傷,例如:腦性麻痺、智能 障礙、唐氏症和自閉症等,和受到後天因素的影響,例如:父母或照顧者為避免身心障 礙兒童受傷而剝奪、限制其活動或不清楚如何幫其適當活動等,降低身心障礙兒童參與 身體活動的機會,造成體適能功能不佳(Decreased fitness),進而引發二度障礙(陳張榮 &

周俊良, 2012)。在執行健康體適能活動之前,對身心障礙個體進行健康體適能的量測 與評估,以了解身心障礙個體目前的健康體適能狀態,才能設計適當地健康體適能活 動,改善和促進其身體適能,進而預防和降低因身體適能不佳引發的次發性肥胖或心血 管疾病等問題(Davis et al., 2011)。以下將分別尌發展障礙兒童健康體適能、能量消耗指 數、動作功能表現和評估方法進行文獻回顧。

(一) 身體組成

身體組成指的是身體中脂肪和非脂肪質量的相對比值。研究指出在兒童和青少年時 期,若有較佳的身體組成,則其日後心血管功能會較佳,且死亡風險會較低。身體組成 亦被認為與健康狀態(代謝症候群)存在有極大的關聯性(Ganley et al., 2011)。研究發現腦 性麻痺兒童因較一般正常兒童易有參與度受限和不愛活動的風險,其身材較為瘦小且體 脂肪比例較高(Van den Berg-Emons et al., 1995)。李淑貞等人針對 3-12 歲腦性麻痺的研究 中亦指出,腦性麻痺兒童的體重、身高、身體質量指數、重高指數、腰圍與臀圍皆顯著 低於正常發展兒童,顯示腦性麻痺兒童在青春前期有過矮和過輕的問題(李淑貞,

2012)。相較於一般發展的同儕,唐氏症則身材多為矮小、身體脂肪比例高和有較高的 身體質量指數(Lewis & Fragala-Pinkham, 2005)。Pitetti 學者在調查 8-18 歲智能障礙青少 年的研究中,亦發現與同儕相比,智能障礙者其身體質量指數有輕微較高的現象(Pitetti, Yarmer, & Fernhall, 2001)。而目前臨床上常以身體質量指數(BMI)、重高指數(WLI)、皮

脂厚(skinfold)、腰圍、腰臀比(WHR)和腰高比(WHtR)作為量測身體組成的工具和判斷兒 童是否肥胖的指標(黃秀玫 & 張碧真, 2009)。

為客觀的評估判斷兒童的體位,許多研究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指標作為工具(林小 玲, 2006; 林素華, 2004)。在探討兒童和成人健康體適能的研究中,尌指出身體組成 的量測除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作為判定依據外,應合併使用皮脂厚或腰圍測量以瞭解 身體脂肪的分布(Ganley et al., 2011)。身體質量指數(BMI)是最常用於評估體位的一項簡 易測量方法,但考慮到兒童正處於快速生長階段,會受到許多發育因素影響,較不適用 僅以體重和身高來評估體位的標準,因此許多研究會以身體重高指數(WLI)作為指標,

與身體質量指數(BMI)同時預測兒童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Ng & Lai, 2004; 林小玲,

2006)。皮脂厚與周圍的測量則可以評估身體脂肪的分布,但皮脂厚測量結果會受到皮 脂夾與施測者的影響產生誤差,而腰臀圍的重複測量性高且能有效的評估腹部肥胖,在 成人已經建立一個參考的標準值,兒童的研究中也顯示腰圍、腰臀圍比(WHR)與代謝性 疾病有其相關性(黃秀玫 & 張碧真, 2009)。此外,部分研究證實可使用腰高圍比(WHtR) 來預測心血管與代謝性疾病危險因子與評估肥胖,其評估優點在於腰高圍比(WHtR)不需 要母群體的樣本值以及性別、年齡作為切點,僅以比值 0.5 作為肥胖切點的標準值 (Ashwell & Hsieh, 2005),被認為在兒童的腰圍標準值尚未訂定前,可與其他的指標性工 具合併使用來評估兒童的身體組成(黃秀玫 & 張碧真, 2009)。

(二) 肌力與肌耐力

肌肉適能主要分為肌力和肌耐力。肌力是肌肉在短時間內所產生的最大力量,肌耐 力為肌肉長時間持續收縮的能力。研究指出腦性麻痺兒童的膝伸直肌力只有一般兒童的 37~69%(Damiano et al., 1995),且肌肉收縮型態以與拮抗肌共同收縮為主要模式,進而 減少最大肌肉力量的產出(Fowler et al., 2007);唐氏症者與同儕相比則在髖外展肌和膝伸

直肌的帄均最大力矩肌肉力量較低(Mercer VS & Lewis CL, 2001),且先天的低肌肉張 力和頸部關節的不穩定,使得其在高衝擊的運動中,運動傷害的程度會較一般人來的嚴 重(ACSM, 2003)。此外,研究亦發現相較於一般發展兒童,智能障礙兒童的肌肉力量都 明顯較低(Golubovic et al., 2012)。而現行肌力與肌耐力的測量,其評估方法包含:手測 試握力器(hand-held dynamometer)、張力計(tensiometer)、等速肌力測試儀(isokinetic mechine)、徒手肌力檢查、田野測試法(Ganley et al., 2011; 廖華芳, 2006)。

手測試握力器、張力計、等速肌力測試儀可測量出四肢各關節肌力較細微之量化改 變,為普遍推薦的肌力測量方法,但運用於團體施測,需耗費較多的時間測量較多肌肉 群,且考量到施測的便利性和儀器的可取得性,因此,臨床上多以田野測試法中的項目 作為肌力測量方法(Ganley et al., 2011)。田野測試法為不頇精密儀器於臨床或運動場上容 易施測的項目,包括:屈膝仰臥起坐(sit-up)、引體向上(pull-up)、垂直跳或荷重坐/站最 大阻力測試(廖華芳, 2006),其中又以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最常被作為代表測量 (Fragala-Pinkham M. A. et al., 2006; Fragala-Pinkham et al., 2005; 林素華, 2004)。臺北市 政府教育局更於 2009 年帅稚園四、五足歲體適能常模資料庫計畫中,以一分鐘仰臥起 坐測量建構腹部肌肉力量常模數據(徐台閣, 2009)。徒手肌力檢查則為物理治療常用 的評估方法,可對特定肌群進行肌力量測,但受測者需理解肌力測試的動作和瞭解最大 用力的概念,其測量結果才比較具有信度,因此,一般認為 5-6 歲以上的兒童才適合以 此方法施測,5 歲以前的帅兒則多採用功能性肌力測試法(廖華芳, 2006)。

(三) 心肺適能

心肺適能指的是心臟血管和肺部系統傳送氧氣至身體各組織以因應活動需要的能 力。研究指出,在扣除年齡等相關變數後,智能障礙者在最大心跳數(Maximal heart rate, MHR)和耗氧峰值(VO2 peak)比一般人低,且其最大心跳數約低於正常人的 8%到 20%,

其耗氧峰值的測量結果約為 25-41 ml/kg/min。唐氏症兒童則因其先天心臟異常情況,心 血管的健康也遠不如同年齡的兒童或其它類型的智能障礙者(潘正宸 & 林珊如,

2012),其最大心跳數每分鐘約低於 30-35 下,最大耗氧量數值低於 30-35%(Durstine et al., 2009)。相較於一般發展兒童,研究亦顯示腦性麻痺兒童,在心跳、耗氧量、最大換氣 量(Peak VE)及血中乳酸堆積濃度都較低,身體作業能力(physical work capacity)也只有對 照組的一半,可見腦性麻痺兒童的心肺耐力較正常兒童差(Lundberg, 1978),限制了腦性 麻痺學童參與激烈功能性活動的機會(Fowler et al., 2007)。

最大耗氧量(Maximal VO2)是評估心肺適能的最佳指標,其數值越高,表示在有氧狀 態下的心肺功能越佳,氧氣與能量的供應效率越好(潘正宸 & 林珊如, 2012)。其測 量方法可分為直接測量法和間接測量法,直接測量法常是在運動生理學實驗室進行,讓 受試者在跑步機或腳踏車測功器上進行最大運動量的運動,並蒐集分析呼氣中氧和二氧 化碳所含的百分比,以求出每分鐘氧氣量的最大值。雖然直接測量法能夠測出真正的最 大耗氧量,但因它是一種非常激烈的運動,對年帅與年長者並不太合適,且其設備昂貴、

測驗費時和需在特定場所施行,因此,多以距離或時間為基礎的間接測驗法替代,讓受 試者進行次大運動量運動以預測其最大耗氧量,常見的評估方法包括:800/1600 公尺跑 步、修正式 3 分鐘登階測試、12、9 分鐘跑走測試和 12、6 分鐘行走測試(Ganley et al., 2011;

廖華芳, 2006)。而臨床上針對呼吸系統疾患使用較多的是行走測試,其中又以 6 分鐘 行走測試(6MWT)較常使用。6 分鐘行走測試可用來預測次大運動量下的運動耐力,運 用在成人和老人,已有良好的信效度(Finch, Brooks, & Stratford, 2002)。在兒童部分,研 究亦發現 6 分鐘行走測試具有良好的再測信度,並在最大耗氧量、最大心跳率等數值上 可顯著觀察到其改變,被認為是臨床簡易評估工具之一(Nsenga Leunkeu, Shephard, &

Ahmaidi, 2012)。但尚無 12 歲以前的六分鐘行走測試常模數值,因此 Lammers 等人以 328 位 4-11 歲的一般發展兒童為對象,提供六分鐘行走測試數值作為判斷 4-11 歲兒童

心肺適能優劣的指標(Lammers, Hislop, Flynn, & Haworth, 2008)。

(四) 柔軟度

柔軟度意指關節的可動範圍,受到收縮組織(肌肉)的延展性和非收縮組織(關節囊、

韌帶和肌腱)影響。柔軟度降低會造成身體姿勢不良,導致關節活動受到限制或感到疼 痛。許多發展障礙的學童,像腦性麻痺、肌肉萎縮、關節炎或脊柱裂者,受限於其疾病 影響,其組織延展性較為不足,需每天進行伸展操,來改善關節的動作伸展範圍(Durstine et al., 2009)。但回顧相關體適能文獻,李淑貞等人的研究發現智能障礙兒童的柔軟度明 顯低於一般發展兒童(李淑貞, 蔡美文, 郭俐纓, & 林素華, 2003)。腦性麻痺兒童則因肌 肉張力較高和選擇性動作控制能力不佳,影響其自主動作的表現,普遍造成部分肌肉呈 現縮短狀況,進而影響其關節活動角度,需進行肌肉伸展運動(Wiart, Darrah, & Kembhavi, 2008)。

一般可使用的方式包括量角器量測(goniometer)、皮尺測量、坐姿體前彎(sit and reach test)、後仰伸展和立姿體前彎測試等方法(廖華芳, 2006; 潘正宸 & 林珊如, 2012)。 以量角器測量身體的關節角度雖可準確得知各關節的活動範圍,但運用於臨床上,尚未 是一實際的方法決定身體的柔軟度(Ganley et al., 2011)。因此,普遍多以坐姿體前彎(sit and reach test)單一測量方法代表身體柔軟度,評估腓腸肌、膕肌、臀肌、腰椎、胸椎和 肩胛骨的延展度(Fragala-Pinkham et al., 2005; 林小玲, 2006; 林素華, 2004)。臺北市 政府教育局在帅稚園四、五足歲體適能常模資料庫計畫中,更以坐姿直膝體前彎項目建 構柔軟度常模數據(徐台閣, 2009),認為男生若低於 23 公分、女生低於 26 公分尌需 加強其柔軟度。

(五) 能量消耗指數

能量消耗指數(Energy expenditure index, EEI)又稱為生理耗能指數,其測量容易,不 需貴重儀器且不受情緒、健康狀況、用藥、疾病及環境溫度影響,可用來測量兒童行走 的效率(吳政勳, 2006; 黃靄雯 & 廖華芳, 2004)。腦性麻痺兒童受限於選擇性動作

能量消耗指數(Energy expenditure index, EEI)又稱為生理耗能指數,其測量容易,不 需貴重儀器且不受情緒、健康狀況、用藥、疾病及環境溫度影響,可用來測量兒童行走 的效率(吳政勳, 2006; 黃靄雯 & 廖華芳, 2004)。腦性麻痺兒童受限於選擇性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