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平安貴族漢學素養的成立──以「漢籍」為探討對象

第一節 古代日本漢學的的萌芽

本章標題所指稱的「漢籍」,具有兩重意義,除了中國傳來的漢文書籍之外,

還包含日本人所編纂創作的漢文典籍。從文學發展的角度來看兩者的先後順序,

必定是先有中國漢籍的傳入日本,在認識並學習漢字後,才有日本人利用漢字創 作或是編纂成書的漢籍誕生。

而為什麼探討藤原定家的漢學素養要從漢籍東傳開始呢?這是因為筆者認為 漢籍在日本政治以及文學上皆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從日本歷史的進程可發現,

日本漢學的萌芽時期與日本歷史上許多重要事件有不小關聯。藤原定家身為平安 時代的公卿,同時也是一名文人。平安時代的知識分子寫漢字、讀漢籍,中國文 化隨著唐風的流行,影響平安文人的政治、學問、生活等各方面。有鑒於平安時 代深受漢文化影響之故,因此,本文認為有必要重新梳理漢籍東傳的脈絡,系統 性說明自漢籍東傳日本以來,漢籍對日本漢學史的重要程度,並釐清漢學在平安 貴族漢學素養成立以前的發展。

日本漢學史,指西元五世紀《論語》東傳日本後所開展的漢學活動。從日本 歷史的分期來看,平安時代屬於日本「古代」時期。日本「古代」時期,範圍涵 蓋尚無文字的古墳時期、飛鳥時期(593-710)、奈良時期(710-794)、平安時期 (794-1192)。中國漢籍傳入日本,除了替日本帶來文字紀錄的概念外,中國許多文 化與思想也隨之傳播,此一時期的日本認識學習漢字與漢文經典,並試圖模仿漢 籍進行漢字創作,學習漢字的氛圍漸漸被帶動起來,這是日本漢學的萌芽。

有關日本漢學史的發展,日本現存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序文寫道:

逖聽前修、遐觀載籍、襲山降蹕之世、橿原建邦之時、天造草創、人文未 作、至於神后征坎、品帝乘乾、百濟入朝、啟於龍編於馬廄、高麗上表、

圖烏冊於鳥文、王仁始導蒙於輕島、辰爾終敷教於譯田、遂使俗漸洙泗之 風、人趨中齊魯之學、逮乎聖德太子、設爵分官、肇制禮義、然而專崇釋 教、未遑篇章74

以下針對引文內容進行說明。所謂「襲山降蹕之世、橿原建邦之時、天造草 創、人文未作」指的是漢字傳入日本之前,即所謂的無文字時期,此後「神后征 坎、品帝乘乾、百濟入朝、啟於龍編於馬廄、高麗上表、圖烏冊於鳥文、王仁始

74 小島憲之校注《日本古典文学大系 69 懷風藻 文華秀麗集 本朝文粹》,頁 58-59。

18

19

20

列傳》倭條85,從史書所記載的日本史事與雙方交流之情況,可以得知當時的日 本已有渠道溝通中國統治階層,對中國有一定的了解。從中國史書日本向中國朝 貢的記錄看來,日本對當時的東亞局勢以及交流有明朗化的趨向,日本在受到中 國以及朝鮮半島文明的壓力下86,想要向鄰國取得先進技術的想法也不難理解,

因此,中國漢籍便在此種狀況下,乘載著中國思想與技術傳入日本。

中國漢籍何時傳入日本?據日本史書《古事記》與《日本書記》記載,漢籍 透過朝鮮傳入日本。

(引文中的粗黑字體、文字底線、斜體字等為筆者所另加,表強調之意。以下皆沿 用此表示法)

亦百濟國主照古王、以牡馬壹疋、牝馬壹疋、付阿知吉師以貢上。此阿知吉師

者、阿直史等之祖。亦貢上横刀及大鏡。又科賜百濟國、若有賢人者貢上、故受

命以貢上人,名和邇吉師。即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并十一卷、付是人 即貢進。87(《古事記‧卷中‧應神紀》)

十五年秋八月壬戌朔丁卯、百濟王遣阿直伎貢良馬二匹。即養於輕坂上廄。

因以阿直岐令掌飼。故號其養馬之處、曰廄坂也。阿直岐亦能讀經典,即 太子菟道稚郎子師焉。於是、天皇問阿直岐曰、如勝汝博士亦有耶。對曰、

有王仁者。是秀也。時遣上毛野君祖、荒田別‧巫別於百濟、仍徵王仁也。

阿直岐者、阿直岐史之始祖也。十六年春二月、王仁來之。則太子菟道稚 郎子師之。習諸典籍於王仁。莫不通達。所謂王仁者、是書首等始祖也。

是歲、百濟阿花王薨。88(《日本書紀‧卷十‧應神紀》)

應神天皇十五年(284)秋八月,百濟國王派遣入日的阿直歧(即阿知吉師89)送來 良馬兩匹,阿直歧能讀中國經典,於是太子菟道稚郎子便拜之為師。應神天皇問 阿直歧是否有學問勝過阿直歧的博士?阿直歧便推薦王仁(即和邇吉師),於是應 神天皇十六年春二月,王仁攜《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至日本,太子隨其學 習中國經典。

85參考靜永健、陳翀著《漢籍東漸及日藏古文獻論考稿》,頁 4-7。

西元五世紀以前,內容提到倭(或倭國、倭人) 字樣的中國史書,還有司馬遷《史記》、班固《漢 書》等等,並不侷限於以上所列舉之史書。文學作品方面,則有王充《論衡》、《山海經》等。參 考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以關鍵字「倭」搜尋)以及鄭樑生《日本古代史》,頁 57-63。

陳福康《日本漢文學史》,頁 49-50。

86 「當倭王向中國南朝朝貢之際,其在朝鮮半島的處境卻日益困窘,亦即五世紀的倭國在該半島 的權益愈益惡化。」見鄭樑生《日本古代史》,頁 104。

87 倉野憲司、武田祐吉校注《日本古典文学大系 1 古事記 祝詞》,248。

88 坂本太郎、家永三郎、井上光貞、大野晋校注《日本古典文学大系 67 日本書紀 上》,頁 371-373。

此版本中有「阿直歧」、「阿直伎」兩種寫法。

89 阿知吉師(日文讀成あちきし achikishi),kishi 為朝鮮語中對族長的敬稱,亦寫做吉士。坂本太 郎、家永三郎、井上光貞、大野晋校注《日本古典文学大系 67 日本書紀 上》,頁 371。

21

22

太子菟道稚郎子在跟隨王仁學習《論語》、《千字文》之前,曾跟隨阿直歧學習中 國經典,但當時太子菟道稚郎子所學習的中國經典是否就是中國儒家經典?這便 不得而知了,學者靜永健推測很可能是《相馬經》的實用書籍94,這樣的推斷十 分符合阿直歧攜帶雌雄二馬進貢日本的背景,既然阿直歧是一名養馬人,那他能 讀《相馬經》也就十分自然,目前《相馬經》已散佚,無法一窺全書面貌。假設 阿直歧只能教授《相馬經》,那顯然是不足以應付天皇對文明知識的要求,姑且先 不論阿直歧教授給太子菟道稚郎子的經典究竟是何種書籍,不過可以肯定的是,

阿直歧的到來,很明顯的替當時日本社會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同於以往口語的傳 承方式,而是使用完整的文字系統傳達知識,這一點對當時的日本人來說,無疑 是便利且直接的,靠著文字記錄,知識可以超越空間與時間的障礙,讓人體會到 文字的力量,從而開啟中國漢籍東傳日本的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漢籍東傳日本,太子菟道稚郎子身為第一個讀儒家經典的日 本人,對儒家思想的接受度有多少?從《日本書紀》卷十一的記錄,太子菟道稚 郎子在應神天皇去世後,與其兄長大鷦鷯互相謙讓帝位的事件中觀察,太子菟道 稚郎子對儒家思想是接受而非排斥的,此一讓位事件,令人聯想到《左傳‧僖公 五年》與《史記‧卷四‧周本紀》所記錄的太伯、仲雍讓位於季歷一事95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

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 者,其虞虢之謂也。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

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 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莊乎,其 愛之也。 (《左傳‧僖公五年》)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

生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 (《史記‧卷四‧

周本紀》)

雖然兩事件讓位的出發點不同,太子菟道稚郎子讓位的理由是「今我也弟之,且 文獻不足,何敢繼嗣位」,而泰伯、仲雍讓位於季歷的理由則是「大王之昭也」, 出於父親的遺命,太伯、仲雍讓位的舉動,無疑是受到儒家所讚賞。《論語‧泰伯》:

「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由於兩者事件極為 類似,太子菟道稚郎子讓位一事被認為是效法儒家經典,也就是太子菟道稚郎子

94 見靜永健、陳翀著《漢籍東漸及日藏古文獻論考稿》,頁 12-15。靜永健《漢籍伝来:白楽天の 詩歌と日本》頁 12-25。

95 關於太子菟道稚郎子與其兄長互相謙讓帝位的過程與結果,參考靜永健《漢籍伝来:白楽天の 詩歌と日本》,頁 31-43。

23

24

25

進入封建社會。

大化革新(645)的主要推動者中大兄皇子與中臣鎌足深受中國儒家的封建文 化思想影響,意圖加強中央權力,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新政仿效隋唐的 律令制度106。此時的日本與中國交流頻繁,留學中國的日本學生與僧侶,如南淵 請安、高相玄理、僧旻等人的活躍,成為新政中不可忽視的要素107

自大化革新開始,奈良(710-784)至平安時代(794-1185)初期,是中央集權實施 最為徹底的時期,此時以朝廷為中心,天皇以及貴族的權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日本史書的編纂 ──《古事記》與《日本書紀》108

推古二十八年(620),聖德太子與蘇我馬子曾經嘗試編修史書《天皇記》、《國 記》、《臣連伴國造百八十部及公民等本記》,但這些史書目前已亡佚,而這些史書 是否被編纂完成,也都還是未知數109。但是,從其試圖編修史書的舉動來看,當 時的日本已經意識到編修史書的重要性。

西元八世紀初,元明天皇仿中國長安建造平城京,並於西元 710 年遷都,史 稱奈良時代。奈良時期雖然僅僅才七十多年,但在遣唐使輸入大量的唐風文化下,

成為漢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期間史書《古事記》(712)、《日本書紀》(720)、

方志《風土記》(713)以及漢詩集《懷風藻》(751)等書籍相繼問世,這也象徵日本 漢學有了劃時代的進步。

《古事記》是日本現存最古的史書110。元明天皇和銅四年(711)九月,天皇命 太安萬侶整理稗田阿禮口誦之《帝紀》、《舊辭》,將之編集成《古事記》,於翌年

《古事記》是日本現存最古的史書110。元明天皇和銅四年(711)九月,天皇命 太安萬侶整理稗田阿禮口誦之《帝紀》、《舊辭》,將之編集成《古事記》,於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