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明月記》中白詩的利用情形

第四章 《明月記》與《白氏文集》

第三節 《明月記》中白詩的利用情形

藤原定家深受《白氏文集》影響,若能將《明月記》中的白詩結合日記內容 個別分析,對定家的漢學素養便能有更深刻的了解,而這也是在前賢研究中最常 見的書寫方式。但是,這樣的分析方法雖然有助於明瞭定家對白詩的利用,但對 於白詩的受容過程,卻無法清楚交代。

其實,要解明定家對白詩的受容過程,實屬難事,光憑《明月記》並不足以 完整解析。但是,《明月記》的優點在於記錄,記日期、天氣、事件、心情等,這 些珍貴的內容,或許對解析定家受容白詩的歷程能夠有所幫助,因此,本節據本 章第二節「《明月記》中的白居易詩」,將相關記事整理成表格(見附錄一),配合

《明月記》記事的日期、定家的年齡、引用次數、典故出處,分析定家對白詩的 受容。

要特別強調的地方是,目前學者對《明月記》中白詩的研究,就筆者所見,

並沒有將其在《明月記》中所表現的現象進行整體分析,因此,本節對《明月記》

中白詩的利用情形所提出的幾點分析,是筆者觀察藤原定家對白詩的運用情形而 來,或許本文所提出的幾點尚不能完全涵蓋說明《明月記》中白詩的所有表現,

但是,至少本文在此歸納出的幾點特徵,是屬於一個比較具體的傾向。

透過筆者對白詩的觀察以及歸納,使得《明月記》中的白詩不再只是像前人 研究那般只是作為記事內容與藤原定家的心理分析,而是能夠更明確的觀察出隨 著年歲的增長、生活歷練的增加,白詩在藤原定家的生活中所產生的變化,例如:

對白詩的掌控熟練度隨著年齡成長呈現正比,以及藤原定家邁入年歲漸老後,對

「老」相關意象的書寫執著。因此,我認為解讀《明月記》白詩所表現出來的現 象,對於分析藤原定家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一、治承四五年記事後,至建久八年(1197)期間,《明月記》不見白詩

《明月記》中的白詩詩句,最早見於治承四年(1180)九月條:「世上亂逆追討 雖滿耳不注之、紅旗征戎非吾事、陳勝吳廣起於大澤、稱公子扶蘇項燕而已、稱 最勝親王之命徇郡縣云々、或任國司之由、說々不可憑、右近少將維盛朝臣為追 討使可下向東國之由有其聞」580。自辻彦三郎提出治承四五年記事可能為日後補 筆的說法後,便引發學者考證「紅旗征戎非吾事」的風潮。

從附錄一可以得知,治承四五年記事後,至建久八年期間,《明月記》不見定 家引用白詩。而且檢視《明月記》這段期間的內容,甚至連漢籍也未曾引用。治 承四五年記事與漢籍相關的有:

580《明月記》(一),頁 6-7。

142

‧ 治承四年(1180)五月十六日

「丁卯、九坎、今日朝傳聞、三條宮流配事日來云々、夜前檢非違使相具軍兵

圍彼第、賜源氏之姓、其名以光云々、先是主人迯去、不知其所、同宿前齋宮亮子內親王

又迯出給、如漢主出成皐與滕公共車歟、(下略)」581

→典出《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

‧ 治承四年(1180)九月

「世上亂逆追討雖滿耳不注之、紅旗征戎非吾事、陳勝吳廣起於大澤、稱公 子扶蘇項燕而已、稱最勝親王之命徇郡縣云々、或任國司之由、說々不可憑、

右近少將維盛朝臣為追討使可下向東國之由有其聞」582

→典出《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第十八》

‧ 治承四年(1180)十月廿七日

「天晴、參閑院殿、七瀨御祓、藏人兼業、通業弟奉行下官兄弟、盛實、兵衛佐

等三人參勤、遷都之後不幾、蔓草滿庭、立蔀多顛倒、古木黃葉有蕭索之色、

傷心如箕子之過殷墟、昏黑向土御門末法成寺邊、彌以冷然、秉燭之後、返 上御撫物退歸」583

→典出《史記‧卷三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 治承四年(1180)十一月七日

「天晴、去夜維盛少將自坂東逃歸入六波羅云々、客主之貌已不相若、况亦 疲足之兵難當新騎之馬云々、入道相國猶以逆鱗云々」584

→典出《文選‧卷四一‧李陵‧答蘇武書》

‧ 治承五年(1181)正月十四日

「天晴、未明苍說云、新院已崩御、依庭訓不快日來不出仕、今聞此事、心肝 如催、文王已沒、嗟乎悲哉、倩思之、世運之盡歟、(下略)」585

→典出《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第十七》、《論語‧子罕‧第九》

直到建久九年(1198),十一月廿九日「雖九牛之一毛、猶師說大切之故也」586(典 出《漢書‧卷六十二‧司馬遷傳》)與二月十五日「八幡檢校成清盡海內之財力云

581《明月記》(一),頁 4。

582《明月記》(一),頁 6-7。

583《明月記》(一),頁 7。

584《明月記》(一),頁 7。

585《明月記》(一),頁 9。

586《明月記》(一),頁 74。

143

々」587(典出白詩〈隋堤柳〉),《明月記》長達十六年未有引用漢籍、白詩的局面 才宣告打破。此後,《明月記》引用漢籍、白詩的次數急遽增加。

從治承四五年與漢籍相關的記事觀察,不滿二十歲的定家,對漢籍的引用已 駕輕就熟,對中國史書的理解,足以讓定家將漢籍內容與當前事件相互結合、聯 想(請參照第三章第三節)。既然定家十九歲時寫漢文日記便有如此深的漢學素養,

那為何此後的十多年間,《明月記》皆未見其引用漢籍或是漢詩的記錄呢?這或許 與《明月記》的闕漏有關。

這段時間《明月記》的闕漏甚多,以下就《明月記》治承四、五年以後闕漏 比較嚴重的年份進行說明。588壽永元年(1182)至文治三年(1187)期間的記事全闕。

文治四年(1188)除了四月廿二、四月廿四、九月廿九三條記事以外,其餘皆闕。

文治五年(1189)全闕。建久二年(1191)僅數則記事。建久四年(1193)至建久六年 (1195)全闕。建久七年(1196)記有二月至七月、十二月,有的月份僅一則記事。建 久八年(1197)僅二則記事,其餘全闕。

在《明月記》不見引用白詩、漢籍的這十六年,光是《明月記》全部闕失的 年份,就多達六年589,其餘像文治四年、建久元年、二年、建久八年也是缺漏嚴 重,在這樣的情況下,這段期間的記事數量便大幅減少。

因記事已嚴重闕漏,因此也難以得知內容是否有引用白詩、漢籍。只能就《明 月記》記事所見,觀察定家對白詩的受容。從附錄一中能確定的是,《明月記》在 治承四五年後的記事,有長達十六年未曾引用漢籍、白詩。至於不見其引用的原 因為何?除了與記事嚴重闕漏有關之外,可能還需要更多《明月記》以外的資料。

二、自建久九年至建保元年(1213),定家對白詩的理解有逐漸加深的傾向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談作者行文運思必須:「積學以儲寶,酌理以 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繹辭」590,平時就要累積學問,充實知識的寶庫;明 辨事理,豐富作文的才識;體驗生活,增加觀察的能力;順應感情,演繹美妙的 文辭。此一時期的定家,隨著對白詩的理解,《明月記》行文之間,運用白詩上有 所變化。關於《明月記》記事運用白詩的變化,隨著定家漢學素養的提升,累積 的豐富學識,對白詩的引用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以下將分別舉例說明之。

587《明月記》(一),頁 67。

588 參考《明月記研究題要》,頁 2-31。

589 治承四五年(1180‧81)後,至文治三年(1187)期間的記事全無紀錄。

《明月記研究提要》自治承四五年至文治四年的記錄為空白,但從《明月記》國書刊行會本來看,

文治四年尚有數則記事,而《明月記研究提要》在建久元年至建久二年期間沒有記錄,但實際上

《明月記》國書刊行會本建久二年有數則記事,而《明月記》第一卷卷尾補遺更收錄了建久元年 的兩則記事。參考《明月記研究提要》,頁 2。《明月記》(一),頁 1-14 與 493。

590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下),頁 3。

144

(一) 針對白詩的篇名、主題、內容、文句等,結合自身生活,援引白詩為喻。

此時的定家尚需藉由白詩所描繪的社會現實來提高、擴展自己的生命歷程,

因此明確白詩的篇名、意義,務求了解白詩原貌。例如:

1.白居易〈隋堤柳〉與《明月記》「竭海內財力」

元久元年(1204)四月十六日:

天晴、賀茂祭日也、今日殿下令參院御棧敷給云々、入道密々仰云、執柄 參棧敷事、未聞其例、晴御幸之時、大臣已下雖參入、猶無此事云々、左 衛門督今年經營此御棧敷事、竭海內財力云々、(下略)591

元久元年四月十六日的記事,可看出定家對左衛門督西園寺公經建設御棧敷 一事有所不滿。當然,從記事內容「執柄參棧敷事、未聞其例」也許牽涉到官場 傾軋,立場不同的因素,但是,從建設需耗費財力,聯想到隋煬帝大興土木耗損 國力一事,定家以白詩為喻,諷刺事件的主人公。〈隋堤柳〉:「海內財力此時竭」

592,隋朝因為隋煬帝大興土木、開運河、造舟船,遊幸江都耗盡國力而亡國。定 家對隋朝奢華浪費、耗費巨資建設所導致的亡國,戒慎恐懼。對照如今平安朝內 憂外患,對外有武家勢力、戰亂、火災、偷盜等社會不安定的因素,對內則有貴 族遊宴享樂不斷的情況,定家考慮到王朝的命運因而感到憂心忡忡。因此,只要 牽涉到建設、巡幸的事件,定家在不贊同的情況下,便會引用〈隋堤柳〉「盡海內 財力」之語,提醒中國隋朝的亡國之因。

2.白居易〈司天臺〉與《明月記》「九重天子不知之」

建仁二年(1202)七月廿三日:

近代除書偏只冥顯內外賣買也、無物無價之人嗟乎何為、(中略)今日被行 事錙素共獲鱗、執奏之人甚不忠歟、九重天子不知之、悲哉々々593

〈司天臺〉:「九重天子不得知」594,不得知的原因在於「是時非無太史官,

眼見心知不敢言」,雖有太史官,卻知而不言,既然不言於天子,天子自然也就不 得知。定家對買官一事心有憤恨,買官事件之所以不能夠上達天聽,但是,因為

591《明月記》(一),頁 366。

592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一),頁 427。

593《明月記》(一),頁 273。

594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一),頁 318。

145

執奏之人的不忠,讓天皇不得而知。天皇「不知之」的情況,與九重天子「不得 知」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有人「知而不言」。〈新樂府并序〉言〈司天臺〉:「引古 以儆今也」595。定家在天皇「不知」的情況下,聯想到〈司天臺〉「九重天子不得 知」的現象,都是因為知情不報所造成,因此以白詩為喻,諷刺知而不言者。

(二) 使用已成語化的詞彙或慣用語。如:木石、金玉聲、妻孥等。

(二) 使用已成語化的詞彙或慣用語。如:木石、金玉聲、妻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