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句法啟動概述

一. 句法啟動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句法啟動概述

句法啟動指的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當人們在產出語句時,如果有兩 個語意相近的結構可以選擇,人們會不自覺地受到過往經驗到的語句結構影 響,無意識地沿用該語句結構,因而改變原本語句的使用偏好(Bock, 1986)。

以英語中的雙賓句(double-object constructions)與介賓句(prepositional

constructions)為例,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兩個句型是可以互相轉換而語意不變 的,比方說下列的例句。

(2.1.1)

a. The boy gives the puppy a cookie.

b. The boy gives a cookie to the puppy.

一般英語母語者若沒有經過任何操弄,在選擇使用這兩個句型時,大約 有 58%的機率使用雙賓句,42%的機率使用介賓句(Kaschak, 2007)。但當人 們在說話前先聽到了其中一個句型時,他在接下來就會更傾向使用他收到過 的句型,比方說當人們聽到了「The girl bring a sandwich to her mom.」後,

他接著描述一個男孩給小狗餅乾的事件時,就有高於 42%的機率說出如 (2.1.1b.)的語句。在相關句法啟動研究中,被受試者接收的語句被稱為啟動 句(priming sentence),受試者產出的句子則被稱為產出句(target),受試者產 生句法起動現象的狀態可以稱之為被啟動(primed)了。在這一節中,我將回 顧句法啟動的研究法、研究範圍,以及句法啟動的特性。

一. 句法啟動的研究方法

在最早期,句法啟動的研究源於學者們在自然對話中發現的重複現象。

過往學者在自然對話中發現,人們似乎會不自覺地模仿使用他們聽到的句法 結構(Bühler, 1934; Kempen, 1977; Lashley, 1951),像是 Schenkein (1980)發現 小偷在講對講機時會傾向重複使用對方用過的句法結構,Weiner and Labov (1983)則在訪談的情境中發現當人們說出一個被動句的時候,通常代表在那

8

句話前的五句話內已經先有人說過了另一個被動句,這似乎代表了輸入的語 句形式會影響產出時的語句偏好。

後來,Levelt and Kelter (1982)開始以控制較嚴謹的實驗室環境來探測這 個現象。他以看圖片問答的方式觀察荷蘭語母語者在回答問題時所使用的句 型,是否會受到實驗者詢問問題時的句型影響。舉例來說實驗中受試者可能 聽到實驗者說如下的問句(2.1.2a., 2.1.2b.),實驗結果證實,受試者確實傾向 根據實驗者問句的介詞有無,來決定回答時的句子是否要使用介詞。

(2.1.2)

a. Aan wie laat Paul zijn stok zien? (To whom lets Paul his cane see?) b. Wie laat Paul zijn stok zien? (Whom lets Paul his cane see?)」

Bock (1986)的研究法帶來了第一個實驗典範,圖片描述測驗。他以記憶 實驗作為包裝,降低受試者注意到句型而刻意記憶的可能。在實驗中的第一 個階段,受試者被要求記憶許多看到的圖片及讀到的句子,在第二個階段中,

則需要用英語描述看到的圖片的內容,並讀出看到的句子,此外他還要判斷 這些看到的圖片與句子是否在第一階段已經重複出現過。Bock 藉由操弄第 二階段中描述圖片前要受試者重述的句子的句型,來觀察這些重述的句子是 否能改變受試者在圖片描述時使用的句型偏好。實驗發現即使受試者不把注 意力放在句型上,在不自覺地狀態下仍然會傾向去重複他經驗到的句型結構。

另外,過往句法啟動跨主題的特性僅在自然環境中觀察到,而 Levelt and Kelter (1982)研究中的問答實驗也未特別設計為跨主題實驗,兩者一問一答 都仍是談論同一件事,因此 Bock (1986)的研究算是進一步在實驗室環境中 確定了句法啟動的跨主題特性,例如經驗到的句子是與天氣有關的,要描述 的圖片則是與搶劫有關的,句法啟動的效應仍會產生。

到了 90 年代,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投入句法啟動的相關研究,學者 如 Potter and Lombardi (1998)設計了第二種實驗典範,句子回憶測驗。實驗 將一個句子拆成一個個的詞彙,受試者會看到這些詞彙按照順序一個個單獨 顯示在螢幕上,結束後受試者會看到一個啟動句,之後再請受試者回想並說

9

出他在一開始看到的被拆分成詞彙的句子組合起來是什麼樣子,實驗希望藉 由操弄啟動句的句型來影響受試者回想時如何組合那些詞彙。

第三種實驗典範,則是 Pickering and Branigan (1998)設計的句子殘幹完 成測驗。受試者在實驗中需要完成一些沒寫完的句子。在第一階段中是一些 完整度較高的句子片段,這時受試者的書寫頂多只是補上動詞後的名詞詞組,

不影響句型,例如(2.1.3a.)會引導受試者寫出一個雙賓句。在第二階段,受 試者需要完成的句子則更不完整,受試者具有決定句子句型的機會,例如 (2.1.3b.)可以成為雙賓句也可以寫成介賓句。實驗以此觀察受試者在第一階 段經驗到的句型會不會影響他們在第二階段中對句型的選擇偏好。Branigan, Pickering, Stewart, and McLean (2000)則將此實驗法延伸到口說中,要求受試 者說完他們聽到的不完整的句子。此研究法的好處在於可以精準控制句子中 哪些成份是希望受試者自由發揮的,哪些不是。

(2.1.3)

a. The pub offered the loyal customers…

b. The manager offers…

除了三種典範外,在 Kaschak, Loney, and Borreggine (2006)的實驗中,

他們設計了一種便於延長時間的累積型句法啟動(cumulative priming)實驗法,

算是一種過往典範的變形。過往的三種實驗典範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 啟動句與產出句都是一對一穿插進行的,但 Kaschak 發現過往文獻顯示重複 輸入啟動句似乎能增強句法啟動的效應(Hartsuiker & Kolk, 1998; Hartsuiker

& Westenberg, 2000),於是他進行了更嚴謹的操弄,以確認累積型句法啟動 的效果。他以英語的雙賓句與介賓句為觀察目標,以 Pickering and Branigan (1998)的句子殘幹完成測驗為手段。在實驗中除了過往的句法啟動階段外,

他增加了一個近期經驗階段(recent experiment phrase)在句法啟動前,在這個 階段中受試者不需要產出任何語句,只是需要接收排列方式及數量比例不等 的雙賓句或介賓句。實驗發現受試者若在近期經驗階段接收到大量的其中一 種句型,那麼將可以抵銷他在句法啟動階段中所經驗到的另一種可轉換句型

10

(alternative constructions)的啟動句所帶來的啟動效果,而若更細緻地調控兩 種句型在近期經驗階段的比例,他發現 100:0、75:25、50:50,在影響句法 啟動的效果上有顯著的差異,由此可證明累積型句法啟動(cumulative priming)具有其特殊性(Kaschak, 2007)。在 Kaschak and Borreggine (2008)的 研究中,他進一步將這個實驗法用在圖片描述中,發現同樣可行。這個實驗 法的一個特性是將啟動句的輸入與產出階段完全分開來,因此啟動句與產出 間不需要以間隔句(filler,也就是結構與句法啟動的觀察句型無法互相轉換 的句子)來填充,所以在延遲時間的操弄上會比較方便,也能進行更長時間 的延遲。

綜上所述,不同研究法有不同特點,本研究將綜合多種方法。本研究的 實驗設計分成兩部分,在把字句/主動句的轉換上的句法啟動實驗參考 Bock (1986)所做的圖片描述設計,而在簡單動補結構的句法啟動上則為了避免受 試者因迴避效應不產出把字句,於是以 Pickering and Branigan (1998)的完成 句子殘幹完成測驗來做為強制引出受試者把字句的機制,並觀察受試者在把 字句中的動補結構的使用偏好,兩者都以記憶類活動做為包裝,降低受試者 對實驗目標句型的注意。另外,本實驗的目標之一是調查晚期二語者的句法 啟動效應的持續時間,考慮到若要進行長時間的延遲測驗的話,Kaschak 所 設計的累積型句法啟動(cumulative priming)比較適合在啟動句輸入階段跟產 出階段之間切出一段較長的延遲時間,因此本研究也將採用此設計,並以 Kaschak et al. (2011)所觀察到的句法啟動效應可持續達一星期作為一指標,

觀察晚期二語者的句法啟動效應是否也可達至一星期。更詳細的說明將在第 三章實驗設計中做說明。在接下來我將回顧句法啟動的研究已出現於哪些領 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