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晚期二語者的句法啟動研究

三. 隱性輸入對中介語的影響

McDonough and Mackey (2006)在重述(recast)與反饋(feedback)方式的研 究中觀察到,當英語二語學習者的 WH 問句表現提升時,往往在對話實驗 中也出現了類似句法啟動的現象,受試者會傾向重複使用實驗者說出的句型。

根據 Ellis (2015)的研究,隱性學習具有將經常共現(collocation)的要素結合 成模塊(chunk)的能力,Kim McDonough 懷疑是否是對話中語料的輸入使學 習者不自覺地吸收輸入句中的句型形成新模塊,並因此取代了本來使用的錯 誤句型?另外,過去的句法啟動研究都關注於在母語者身上發現的轉換句,

因此兩個可供轉換的句型都是合法句,那假若對使用中介語的二語者來說,

一個形式有部分錯誤的句型,與另一個錯誤較少、更接近目標語的句型,若 兩者對他來說沒有語意上的差異的話,是否可以說這兩種不同這兩個句子也 是可轉換的?若對二語學習者輸入正確的句型,是否可以藉此提升二語者對 正確句型的偏好,並藉此降低錯誤、提升二語者的語言表現呢?為此 McDonough 進行了三個研究來探究句法啟動與中介語表現提升間的關係。

34

在 McDonough and Mackey (2008)的實驗中排除了糾錯因素,確認句法啟動 率的高低與語言能力提升有正相關,且在句法啟動中的動詞及疑問詞的替換 能力與語言表現的提升也呈正相關,在 McDonough and Kim (2009),則控制 了動詞種類的在輸入與產出上的多寡,發現產出時若強迫受試者在 WH 句 型多使用更多不同種類的動詞及疑問詞,則能促進 WH 句型的語言表現的 提升。McDonough and Vleeschauwer (2012)則觀察到這樣的 WH 問句的語言 能力提升與對結構的覺察能力有交互作用,如能針對學習者覺察能力採用不 同的方法,則提升效果會較好,實驗中也發現提升的效果可達兩周,可是由 於其實驗方法與過往句法啟動實驗相比有諸多不嚴謹或特別之處,比如說在 後測觀使用聊天的形式來觀察句法啟動是否產生,因此其與句法啟動的關係 仍待考慮,這點將在下文中介紹。

(一)McDonough and Mackey, 2008

在這個實驗中,McDonough and Mackey (2008)希望能排除掉重述與反 饋的因素,專心觀察句法啟動與英語二語者的 WH 問句表現的關係。此實 驗根據 Pienemann and Johnston (1987)的問句結構等級表來判斷受試者的問 句表現是否提升。

表[2.4.1] (Pienemann & Johnston, 1987)問句結構等級表 stage construction example

3:fronting Do + SVO? Do they dislike him?

Wh + (be/do) SVO?

*How did the girl is feeling?

Be + SVO? *Is they like rock music?

4:Pseudo-inversion;

Yes-no inversion

(Wh) + copula + S

Who is the girl in the yellow blouse?

Is it the department store?

Aux/modal + SV Will he support the children?

5: Aux 2nd Wh + aux/do How often do you go shopping?

35

導者是與受試者同樣想藉機強化自己英語流暢度的大學生,而且英語能力並 沒有比較好,藉此來降低受試者使用顯性記憶去刻意觀察指導者說話結構的 可能。此外指導者在操弄過程中也不會糾正受試者說的錯誤句子,以避免受 試者透過陳述性記憶回憶語法規則干擾實驗。實驗的前測、操弄、後測都是 互動性的活動,像是完成故事、設計一份訪談問卷、互相詢問對方背景等等,

不過在前測及後測中,指導者會刻意控制自己只使用結構被歸為較低層級的 問句,比如 be 動詞前移的 Yes/No 問句(Are they students?),避免干擾受試者,

而操弄過程包含兩個二十分鐘的互動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指導者會刻意的使 用 Pienemann and Johnston (1987)量表中較為困難,超出受試者前測水平的 問句句型,以期待受試者在無意識中模仿並修正自己的錯誤(例如受試者可 能會忘記加入助動詞),或是改變他們對錯誤句型的偏好(假如受試者沒有自 覺他的句型是錯的的話),此外指導者也會使用與受試者前測水平相同的問 句句型。假若受試者在指導者使用一個進階層級的問句句型後,在接下來的 與五個問句內受試者跟著使用了正確的該層級問句的話,這就會被記入一次 的句法啟動。

在實驗結果中,操弄階段的全體受試者總共產出了 337 個相同層級或更 低層級的問句,243 個進階層級的問句。McDonough and Mackey (2008)將此 比例(.72)訂為平均線。實驗結果將受試者以接受操弄與否,還有操弄中的句 法啟動的比例是否超過平均值(.72)分成三個組別:(1)對照組(n = 15)、(2)實 驗組中句法啟動頻率超過平均者(n = 19)、(3)實驗組中句法啟動頻率低於平 均者(n = 12),三組的能力提升結果如下表[2.4.2]。

表[2.4.2] (McDonough & Mackey, 2008)實驗各組前後測能力差異表

36

實驗以卡方檢驗(chi-square)分析三組在前後測能力提升上的差異,結果 顯示三組在後測中 WH 能力的提升上具有顯著差異,組(2)與組(3)都顯著高 於對照組,且組(2)的能力提升顯著高於組(3)。這樣的結果指出句法啟動與 語言表現提升具有正相關,但是這個實驗並沒有對使用的詞彙進行精確的控 制,所以為了調查詞彙重複的影響,McDonough and Mackey (2008)進行了 一個後測分析,觀察指導者的句子與受試者句法啟動的句子在疑問詞、主詞、

主要動詞、助動詞的重複率與後測能力提升與否的關係。結果發現語言能力 提升者在句法啟動產出時有顯著較高的傾向使用與啟動句不同的 WH 疑問 詞或主要動詞,表示除了句法啟動的頻率外,啟動句是否能引發學習者使用 不同動詞的產出也可能是個預測指標。

此研究在操弄階段的句法啟動設計上不同於以往其他句法啟動研究,並 沒有明確的配置間隔句以及產出目標,也沒有句法啟動的對照組,在動詞的 設計上亦未控制。因此 McDonough 後續進行了一個將這些變項進行控制的 實驗。

(二)McDonough and Kim, 2009

針對 McDonough and Mackey (2008)發現的語言能力提升與將結構跨動 詞使用的能力有關的現象,以及 McDonough (2006)發現的熟練度與句法啟 動效果的關聯,McDonough and Kim (2009)想要研究如果在啟動句中強迫受 試者接觸或使用更多不同種類的動詞的 WH 問句,那麼相較於僅接觸少數 種類的動詞,是否能夠更能促使學習者掌握 WH 問句結構?或是改變其對 錯誤句型的偏好?例如原本受試者使用錯誤句型(What John teach the kids?) 與正確句型(What did John teach the kids)的機率是各 50%,那麼藉由操弄是 否能讓受試者變得更偏好後者?

McDonough and Kim (2009)的研究是一個前測-操弄-後測的三階段 設計的實驗,操弄的過程採 2X2 因子設計((1)啟動句: 36 種動詞+6 種疑問詞 / 6 種動詞+4 種疑問詞 (2)產出句: 圖卡包含 36 種動詞/圖卡僅包含 6 種動詞),

藉此釐清動詞在輸入與產出兩端的類別多寡對中介語 WH 問句表現提升的 關係。實驗以 85 位泰國大學的泰語母語的英語二語學習者為觀察對象,以 英語的 WH 倒反問句([WH] + [aux] + [S] + [V]?)的使用表現為目標。前測與

37

後測同 McDonough and Mackey (2008),包含了一些能引發受試者不斷問問 題的情境,而指導者都會以非觀察目標的問句句型來與受試者互動,避免干 擾操弄過程。這次操弄過程中的活動受到了較嚴謹的控制,受試者與指導者 都會收到牌卡,雙方要根據卡牌上的線索來輪流詢問對方問題,受試者的牌 卡上寫了動詞與疑問詞,受試者必須要依據這些線索想出一個問題來問指導 者,相對的,指導者收到的牌卡則是直接寫明了一個完整的問句,這樣可以 避免對不同的受試者給出不一樣的啟動句,而指導者跟受試者的動詞共用但 經過設計避免重疊在同一時間雙方使用相同動詞。受試者需要經歷兩次二十 分鐘的操弄活動,這個操弄活動與 McDonough and Mackey (2008)一樣被包 裝成英語流利度練習,主題包含圖卡的圖片比較、圖片問答。

實驗結果顯示,啟動句的動詞種類多寡並沒有對後測中正確 WH 倒反 問句的產出頻率提高低產生顯著影響,而產出句的種類多寡則對後測 WH 倒反問句的產出頻率高低造成了顯著影響,兩個變項間沒有顯著的交互效果。

這與 McDonough and Kim (2009)的預測不同,輸入的語料居然沒有效果,反 倒是輸出時強迫受試者多將結構用於不同動詞上能夠提升受試者對這個結 構的掌握。McDonough and Kim (2009)認為這可能表示啟動句的輸入僅能幫 助受試者察覺到不同動詞也可以用到這個句型中,但實際上主要還是要透過 實際操作將動詞運用到句型上,才能真正改善程序性知識,並在後測中表現 出能力提昇。

此實驗仍有一個與傳統句法啟動研究不同之處,一般來說句法啟動的實 驗會安排一個可與目標句轉換的另一句型做為第二種啟動句,並以此觀察受 試者在不同啟動句下的句法啟動效果,受試者應該會因為收到的啟動句不同 而影響目標句的偏好,例如收到雙賓句與介賓句的啟動句後,受試者在產出 介賓句的偏好比率上會不一樣,藉此確認啟動句真的啟動了受試者,並再進 行後續的句法啟動持續性等觀察。但此研究卻僅輸入正確的 WH 問句,沒 有第二種與之轉換的啟動句,此外實驗也沒有針對收到啟動句後的受試者說 出的句子的結構偏好進行分析,換言之,也無法確定受試者在收到正確 WH 問句後是不是就用出了正確的 WH 問句結構,最後一點,此研究的對話性 前後測並沒有很嚴謹的控制實驗者使用的語句,這使前後測除了時間外還多 了一些其他變項的干擾,上述因素使得研究主張的,受試者在後測的正確

38

WH 問句句型的使用傾向的提升是來自句法啟動這點,較不令人信服,需要 更進一步嚴謹的驗證。

(三)McDonough and Vleeschauwer, 2012

在 McDonough and Kim (2009)的研究中沒有針對 WH 問句表現提升的 效果進行延遲後測,此外,考慮到啟動句帶來的效果可能會受到受試者的聽 辨能力影響,比方說有些受試者可能聽力較好因此更能在帶有不同詞彙的句 子間察覺到其中的句型規律,在產出上也越能將察覺的抽象結構應用到不同

在 McDonough and Kim (2009)的研究中沒有針對 WH 問句表現提升的 效果進行延遲後測,此外,考慮到啟動句帶來的效果可能會受到受試者的聽 辨能力影響,比方說有些受試者可能聽力較好因此更能在帶有不同詞彙的句 子間察覺到其中的句型規律,在產出上也越能將察覺的抽象結構應用到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