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句法啟動對晚期二語學習者中介語在不同延遲時間下的影響--以漢語把字句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句法啟動對晚期二語學習者中介語在不同延遲時間下的影響--以漢語把字句為例"

Copied!
1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句法啟動對晚期二語學習者中介語 在不同延遲時間下的影響──以漢 語把字句為例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Priming to Lat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Interlanguage in Different Delay Conditions: Taking Mandarin Chinese Ba-constructions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徐東伯博士 研 究 生:游昇翰 撰 中華民國 一零六年七月.

(2)

(3) 句法啟動對晚期二語學習者中介語在不同延 遲時間下的影響──以漢語把字句為例 中文摘要 關鍵詞:句法啟動、動補結構、句法處理、把字句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之一,是藉由句法啟動(structural priming)來探究二語 學習者心智中的句法處理機制與語意處理機制之間的關係。過往的句法啟動 研究多集中於母語者或早期雙語者上,針對晚期二語者的研究較少。本文延 續 Hsu and Lin (2014)所發現的晚期中文二語學習者在中高語言水平時能夠 產生把字句/主動句轉換的句法啟動的結果,進一步探討在晚期二語者身上 發現的句法啟動,是否能如母語者一般持續一星期(Kaschak, Kutta, & Schatschneider, 2012),並以此推論在晚期二語者心智中句法處理機制是否獨 立於語意處理機制外運作(Bock, 1995; Chang, Dell, & Bock, 2006; V. S. Ferreira & Slevc, 2007),又或者是如 Pickering and Branigan (1998)所假設般由語意處 理機制管轄。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之二是藉由句法啟動來探討中文中的簡單動補結構 (e.g., 吃光、拿走、趕跑)是一種構詞結構或是一種句法結構。過往文獻對此 議題討論主要以語感及結構分析為主,缺乏心理語言學上的實驗證據支持, 因此本論文期待以此提供相關證據。 本論文的研究問題有二:第一、晚期二語者在把字句與主動句之間的選 擇偏好是否會受到啟動句的影響而改變?這樣的改變是否會隨著時間經過 而減弱,甚至消失?第二、在第一個研究問題的結果顯示存在長久持續的句 法啟動效果的前提下,晚期二語者的簡單動補結構的偏好是否也能產生句法 啟動的效果?其效果的持續性及強弱為何? 受試對象為中高級晚期中文二語學習者,以圖片描述、完成句子殘幹、 語句判斷為研究工具,並以記憶任務為包裝,以避免受試者察覺實驗目標而 干擾實驗結果,希望受試者收到啟動句後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改變他在把字 句/主動句以及動補結構使用上的偏好。 i.

(4) 實驗結果顯示,晚期中文二語學習者收到把字句啟動句後,確實會增加 他對把字句使用的偏好,而且這樣的效果即使過了一個星期仍能顯著存在。 這樣的結果顯示句法處理機制具有與語意處理機制不同的持續性,支持其獨 立存在的可能。在動補結構上,受試者在收到帶有動補結構的啟動句後,確 實提升了其使用補語的偏好,產生句法啟動現象,並持續達一星期。這樣的 結果顯示簡單動補結構受到句法機制管轄,支持簡單動補結構是由兩個獨立 詞彙構成的詞組的解釋。. ii.

(5)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Priming to Lat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Interlanguage in Different Delay Conditions: Taking Mandarin Chinese Ba-constructions as an Example Abstract Key Words: Structural priming, Verb-complement structure, Syntax processing, Ba-constructions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al processing and semantic processing in lat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minds by structural priming.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on structural priming focuses mostly on native speakers and early bilinguals, with only several studies that focus on lat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Following the finding of Hsu and Lin (2014) that late Mandarin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do demonstrate structural priming with the SVO-BA alternation, this study further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structural priming of lat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could persist as long as that of native speakers or not (Kaschak, Kutta, & Schatschneider, 2012). The result suggested that do structural processing working independently of semantic processing in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lat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Bock, 1995; Chang, Dell, & Bock, 2006; V. S. Ferreira & Slevc, 2007)? Or structural processing is only a part of semantic processing as Pickering and Branigan (1998) have? The second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at Mandarin simple verb-complement structure (e.g., 拿走(take away)、趕跑(chase run)) should be classified as a morphologically defined unit or a syntactically defined unit. Most of the literature of Mandarin simple verb-complement structure in the past only relied on informants’ intuition or structure analyzing. This study aimed to provide psycholingustics evidences using structural priming. iii.

(6) The two main research questions were as follows: (1) Do structural priming affect late Mandarin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tendency of SVO-BA constructions? How long will the priming persist? Will the strength of structural priming decay, or even disappear as time goes on? (2) If the result of first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late Mandarin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do exist long-term structural priming, then can Mandarin simple verb-complement structure trigger structural priming? What is the magnitude of structural priming and how long will it last that is triggered by the verb-complement? Participants are high-intermediate level late Mandarin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d picture describing, sentence stem completion, grammaticality judgement. The participants also received memorize tasks which were designed to misdisguised participants abou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when late Mandarin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were primed, they did change their SVO-BA tendency, and the structural priming persisted longer than one week. This result supported the claim that structural processing working independently of semantic processing. The result of Mandarin simple verb-complement structure showed that structural priming was triggered by receiving priming sentences with complement. The results that structural priming could persist longer than one week indicated that Mandarin simple verb-complement structure is a phrase structure.. iv.

(7) 目錄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iii 目錄 ..................................................................................................................................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 4 第三節 章節架構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句法啟動概述 ...................................................................................... 7 一. 句法啟動的研究方法 .......................................................................... 7 二. 句法啟動的研究範圍 ........................................................................ 10 三. 句法啟動的特性 ................................................................................ 12 第二節 語言產出機制中語意處理機制與句法處理機制的關係 ................ 15 一. Garrett 的語言產出模型 .................................................................... 16 二. 以詞彙為基的語言產出假說 ............................................................ 17 三. 第三節 一. 二. 第四節 一. 二. 三. 四.. 句法處理機制獨立存在的語言產出假說 ........................................ 18 句法啟動與句法表徵 ........................................................................ 20 以節點假說為基的句法啟動模型………. ...................................... 20 以隱性學習為解釋的句法啟動模型 ................................................ 24 晚期二語者的句法啟動研究 ............................................................ 28 二語句法表徵的發展與語言水平高低的關係 ................................ 29 以句法啟動測量不同輸入方式對句法表徵的影響 ........................ 31 隱性輸入對中介語的影響 ................................................................ 33 動詞重複與否對晚期二語者的句法啟動影響 ............................... 39. 五. 六. 第五節 一. 二. 三. 第六節. 晚期二語者的句法與語意處理機制間的關係 ................................ 40 上述研究未竟之處 ........................................................................... 42 探究中文簡單動補結構歸屬於句法或構詞層面 ............................ 43 簡單動補結構屬於一種句法結構 .................................................... 44 簡單動補結構屬於一種構詞結構 .................................................... 48 句法啟動於動補結構議題上的應用 ................................................. 50 把字句概述 ........................................................................................ 52. 一. 二.. 把字句的成份與功能 ....................................................................... 53 晚期二語學習者的把字句動後成分表現 ...................................... 59 v.

(8) 三. 把字句文獻小結................................................................................... 61 第七節 研究焦點................................................................................................ 6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5 第一節 前導實驗-把字句判定標準.................................................................. 65 一. 受試者................................................................................................... 66 二. 實驗材料............................................................................................... 66 三. 實驗流程............................................................................................... 68 四. 語句記錄判定方式................................................................................. 69 五. 實驗結果............................................................................................... 69 第二節 主要實驗.................................................................................................. 72 一.受試者....................................................................................................... 72 二.實驗材料................................................................................................... 73 三.實驗設計................................................................................................... 79 四.實驗流程................................................................................................... 79 五. 語料記錄判定方式................................................................................. 85 第四章 實驗結果.......................................................................................................... 89 第一節 句法啟動對把字句/主動句使用偏好的影響 .................................. 89 第二節 句法啟動對把字句動補結構的影響................................................ 93 第三節 句法啟動對把字句不同結構接受度的影響.................................... 98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 111 第一節 句法啟動對把字句/主動句使用偏好的影響 .................................... 111 第二節 句法啟動對簡單動補結構的影響...................................................... 113 第三節 句法啟動對把字句不同結構接受度的影響...................................... 114 第四節 研究總結.............................................................................................. 116 第五節 教學上的延伸應用.............................................................................. 117 第六節 研究限制與展望.................................................................................. 118 參考書目...................................................................................................................... 121 附錄.............................................................................................................................. 127. vi.

(9) 表目錄 表[2.4.1] (Pienemann & Johnston, 1987)問句結構等級表 ..................................... 表[2.4.2] (McDonough & Mackey, 2008)實驗各組前後測能力差異表 ................. 表[2.6.1] (Du, 2004)受試者分組資料表 ................................................................... 表[2.6.2] (Du, 2004)把字句各結構使用數量表 ....................................................... 表[3.1.1] 前導實驗語句判斷測驗表單 ..................................................................... 表[3.1.2] 母語者語句判斷受試者分析描述統計表.............................................. 表[3.1.3] 母語者語句判斷受試者分析單因子重複測量變異數分析結果………... 34 35 59 60 67 70 70. 表[3.1.4] 表[3.1.5] 表[3.1.6] 表[3.2.1] 表[3.2.2] 表[3.2.3] 表[3.2.4] 表[3.2.5] 表[3.2.6] 表[4.1.1]. 母語者語句判斷項目分析描述統計表.................................................. 70 母語者語句判斷項目分析單因子重複測量變異數分析結果……….... 71 圖片描述測驗中把字句四種動詞結構的使用偏好............................... 71 主實驗各組受試者人數 .............................................................................72 語句產出階段的句子材料 ......................................................................... 75 語句判斷階段的句子材料 ......................................................................... 76 句法啟動階段的句子及圖片材料 ............................................................. 77 實驗各階段把字句所用的動詞 ............................................................. 78 實驗各組的實驗流程 ................................................................................... 80 句法啟動五個組別在受試者分析的把字句產出偏好率 ........................... 89. 表[4.1.2] 表[4.1.3] 表[4.1.4] 表[4.1.5] 表[4.2.1] 表[4.2.2] 表[4.2.3] 表[4.2.4] 表[4.3.1]. 句法啟動五個組別在項目分析的把字句產出偏好率 ............................... 89 把字句產出偏好的 2X3 分析表................................................................... 90 句法啟動把字句使用偏好 2X3 ANOVA 受試者分析結果 ................. …..91 句法啟動把字句使用偏好 2X3 ANOVA 項目分析結果 ........................... 91 語句產出的動補結構把字句偏好率的受試者分析的描述性統計 ........... 93 語句產出的動補結構把字句偏好率的項目分析的描述性統計 ............... 93 語句產出的動補結構偏好率 2X2X2 ANOVA 受試者分析結果 .............. 95 語句產出的動補結構偏好率 2X2X2 ANOVA 項目分析結果 .................. 95 語句判斷的受試者分析的描述性統計 ....................................................... 98. 表[4.3.2] 表[4.3.3] 表[4.3.4] 表[4.3.5] 表[4.3.6] 表[4.3.7] 表[4.3.8]. 語句判斷的項目分析的描述性統計 ........................................................... 99 語句判斷的 2X2X2X4 ANOVA 受試者分析結果 ................................... 101 語句判斷中不同把字句結構句型的成對比較受試者分析 ..................... 102 語句判斷的 2X2X2X4 ANOVA 項目分析結果 ....................................... 102 語句判斷中不同把字句結構句型的成對比較項目分析 ......................... 103 受試者分析的句型(3) 「S 把 OVC」的 2X2X2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105 受試者分析的句型(4)「S 把 OV」的 2X2X2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 ......... 106. 表[4.3.9] 項目分析的句型(2)「S 把 OV 了」的 2X2X2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 ........ 108 表[4.3.10] 項目分析的句型(3)「S 把 OVC」的 2X2X2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 ........ 109 vii.

(10) 表[4.3.11] 項目分析的句型(4)「S 把 OV」的 2X2X2 多因子變異數分析 .......... 110. viii.

(11) 圖目錄 圖[2.2.1] (V. S. Ferreira & Slevc, 2007)語言產出模型示意圖 ................................. 20 圖[2.3.1] (Pickering & Branigan, 1998)節點模型中節點連結方式示意圖 .............. 23 圖[3.1.1] 前導實驗的圖片描述測驗的範例 ............................................................. 68 圖[3.1.2] 語句判斷測驗中四種把字句結構分數長條圖 ......................................... 71 圖[3.2.1] 語句產出任務中受試者觀看到的畫面 ..................................................... 81 圖[3.2.2] 語句判斷任務中受試者觀看到的畫面 ..................................................... 82 圖[3.2.3] 句法啟動階段中受試者觀看到的畫面 ..................................................... 85 圖[4.1.1] 圖[4.2.1] 圖[4.2.2] 圖[4.3.1]. 五個組別項目受試者分析和項目分析的把字句產出偏好長條圖 ……. 90 受試者分析前後測語句產出的結果補語把字句偏好率長條圖 …......... 94 項目分析前後測語句產出的結果補語把字句偏好率長條圖 ........... 94 受試者分析語句判斷各組的分數長條圖............................................ 100. 圖[4.3.2] 圖[4.3.3] 圖[4.3.4] 圖[4.3.5] 圖[4.3.6] 圖[4.3.7]. 項目分析語句判斷各組的分數長條圖 ................................................ 100 受試者分析句型(3)「S 把 OVC」在不同組別的數據長條圖 ....... 106 受試者分析句型(4)「S 把 OV」在不同組別的數據長條圖 .......... 106 項目分析句型(2)「S 把 OV 了」在不同組別的數據長條圖 ......... 108 項目分析句型(3)「S 把 OVC」在不同組別的數據長條圖 ............ 109 項目分析句型(4)「S 把 OV」在不同組別的數據長條圖 ............... 110. ix.

(12) x.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 句法(Syntax)與語意(Semantics)的關係為何?翻開用於語言教學的教科 書,在語言教學的領域中,幾乎絕大部分的書籍都呈現出將詞彙與句型分成 兩種不同類型資料的分類方式,這樣分類似乎隱含了在語言教學上將特定的 語言結構與詞彙分開來看的觀點。這讓筆者好奇,這樣的觀點在人類心智的 實際運作上是否成立?人類的語言機制中的語意與句法知識是否具有本質 上的不同?處理兩種知識的系統是否是分開獨立運作的呢? 句法與語意的關係一直是語言學領域爭論的焦點之一。其中持理性主義 觀點的語言學家如 Chomsky 提出普遍語法理論(Universal Grammar) (Chomsky, 1965, 1968, 1981, 1986),假定人類語言中的語法是一種獨立於語 意範疇外的知識,而語法知識是人類生來俱有的。在這個假設中,人類天生 具有一套獨特的語言系統,這個系統中乘載了語言的基礎藍圖,可以說是原 初的語法規則,並且此特化於處理語言的系統還具有敏感的語言偵測能力, 能夠在嬰幼兒及孩提時期依據環境的少量語言輸入,將系統進行調整,形成 配合周遭環境語言特色的語法,例如將格位(case)、語序(word order)、代詞 脫落(pro-drop)的等等語法設定調整至符合環境中的語言。相對的,語言中 其他包含語意的部分,則由人的認知能力負責,藉由學習符號,並將符號與 指涉逐步整合,這些藉由後天認知能力學習而來的語意成分會逐步充盈由天 生語言系統發展出的語法骨幹,讓小孩發展出成熟的語言能力。 持經驗主義觀點的認知語言學家則認為語言是後天建構而來的,語意與 語法並非獨立的兩種知識,而都是藉由泛用於處理各種不同問題而非特化於 處理語言的認知機制學習而來,並在後天逐漸形成句法表徵(Tomasello, 2003)。部分認知語言學家認為語言的基礎是一種刺激-反應產生的連結, 連結指的是能夠將經常共同出現的訊息模組化(chunking),形成模塊(chunk) 的能力(Ellis, 2015),這若呈現在詞彙的學習上就是一種將特定語言符號與經 常共現的所指相結合的能力,例如將”跳躍的動作”與 jump 這個符號連結起 來,若呈現在句法的學習上則就是一種將經常共現的多詞彙排列方式與特定 交際功能相結合的能力,例如在英語中 be going to 的功能由原本表達空間位 1.

(14) 句法啟動對晚期二語學習者中介語在不同延遲時間下的影響──以漢語把字句為例. 移變成一種表達未來式時式的功能。 這樣兩種不同觀點的對立也反映到學者對人類心智中的語言產出機制 的假設中,部分偏向認知學派的學者認為語句產出過程中的語法編碼是語意 成分之間的排列組合,而排列組合又由語意之間的搭配限制所掌控(Levelt, 1989),例如雙賓動詞(double-object verb)的語意限制就是需要搭配兩個賓語, 在這個觀點下,可以說並不存在抽象的句法知識,一切由語意決定。另一派 學者則認為獨立於語意外的句法知識是存在的,因此在語法編碼的過程中應 該存在兩套不同的機制分別處理語意訊息與結構訊息。同樣以雙賓動詞為例, 在純語意掌控的觀點下,結構由個別動詞的語意限制管轄,不存在跨動詞的 抽象結構,但是從句法抽象結構存在的觀點來看,這些數量眾多的雙賓動詞 其實共同指向了一個跨動詞的抽象結構,也就是雙賓句(double-object constructions)的存在(e.g., The boy gives the girl the toy.),其結構可以化約 為”NP V NP NP”。學者認為這些結構的處理仰賴一套與語意不同的處理機 制,其句子結構的處理發生於句法處理機制的構成結合(constituent assembly) 步驟中(Bock, 1995; V. S. Ferreira & Slevc, 2007)。 假設句法知識的處理機制是獨立存在的,那麼有兩個方向可以用於尋找 支持此假設的證據,第一,是否能夠找出特定現象僅啟動句法處理機制,避 開語意機制?若能找到此現象將有助推論句法處理機制的獨立性。第二,這 兩種機制在運作上有什麼樣的特色差異?如果能夠找到支持兩種機制有相 差甚遠的特性的證據,那麼也能夠幫助推論句法處理機制與語意機制是分開 的。為了探究此議題,學者開始研究句法啟動現象(structural priming),這種 現象指的是一種人類無意識重複使用經驗到的句子結構的現象(Bock, 1986), 例如當人們在用英語描述一個將物品給他人的事件時,人們有使用雙賓句 (double-object constructions)及介賓句(prepositional constructions)兩種可能, 但若人們在產出句子前先經驗到另一個介賓句,那他在接下來說話時就會更 傾向去使用介賓句,這時我們可以說,那個人被啟動(primed)了,也就是他 的句子結構選擇偏好被影響了。句法啟動現象有許多特點,這樣的句子結構 偏好改變即使在兩段主題、實詞、詞綴、時式、句子韻律、人稱、功能詞等 成份不同的言談中,仍能發生(Bock, 1986, 1989; Pickering & Branigan, 1998), 這樣的機制似乎顯示處理句法知識的系統能夠獨立於語意之外運作。 2.

(15) 第一章 緒論. 藉由研究此現象,兩派學者們發展出了兩種對立的假設。Pickering 等 觀點偏向不存在獨立句法處理機制的學者們提出了節點(node)模型與詞彙 殘留刺激假說(lexicalist residual activation account)(Pickering & Branigan, 1998)。該理論認為句型同詞彙的 lemmas 一樣,以節點形式儲存於 lemmas stratum 中,屬於處理語意機制的一部分。而句法啟動的現象來自於經由動 詞 lemmas 刺激特定句型節點後殘留下來的刺激反應,這些刺激反應會提高 其他動詞與其連結的傾向,從而影響句子結構偏好。此外節點之間的路徑也 會殘留刺激反應,這可以解釋為何在產出語言時使用相同動詞會產生詞彙激 發(lexical boost)現象,大大加強句法啟動的強度。另一派學者則認為有獨立 句法處理機制存在,若句法啟動來自語意處理機制,那麼應該會如同多數語 意刺激般具有快速消退的特性,句法啟動的持續時間應該相當短暫。可是相 關的研究卻顯示句法啟動具有長於語意消退時間的持續性,這些發現使學者 們推論人類句子結構的處理是由另一套偵測語句成分間排列順序的系統負 責,這個系統與語意處理系統是各自獨立的(Chang, Dell, & Bock, 2006)。 目前此類句法啟動研究的領域包含母語者(Bock, 1986, 1989; Bock & Griffin, 2000; Hartsuiker & Kolk, 1998; Hsu, 2014a, 2014b; Kaschak, 2007; Kaschak, Kutta, & Coyle, 2014; Kaschak, Kutta, & Schatschneider, 2011; Scheepers, 2003)、早期雙語者(Cai, Pickering, Yan, & Branigan, 2011; Gries & Wulff, 2005; Hartsuiker, Pickering, & Veltkamp, 2004; Loebell & Bock, 2003), 以及少部分的晚期二語者(Cao & Mu, 2013; Hsu & Lin, 2014; McDonough, 2006; Shin & Christianson, 2012)。其中在中文的領域,雖已有不同句型的轉 換和跨語言句法啟動的相關研究(Cai et al., 2011; Cao & Mu, 2013; Hsu, 2014a, 2014b; Hsu & Lin, 2014),但尚無中文晚期二語者的句法啟動持續性 的相關研究。而過往的研究中已發現可以在語言水平達中高級的晚期二語學 習者身上觀察到以中文把字句/主動句的轉換為觀察目標的句法啟動現象 (Hsu & Lin, 2014),因此本研究欲同樣以中高級水平的晚期二語者為觀察對 象,以把字句/主動句的轉換為觀察目標,進一步了解晚期二語者的句法啟 動持續性為何,探究晚期二語者的心智中語意與句法處理機制之間的關係。 句法啟動除了用於探究語意與句法機制之間的關係外,本身也是一個適 合用於延伸探討相關議題的工具。例如 Cai et al. (2011)將之用於探究在早期 3.

(16) 句法啟動對晚期二語學習者中介語在不同延遲時間下的影響──以漢語把字句為例. 廣東話與普通話雙語者的心智中,兩種相當接近的語言之間的同義動詞是否 共用同一 lemma,他的假設是若兩者共用同一 lemma,那麼根據節點假說, 句法啟動的詞彙激發(lexical boost)的效果強度應該相同。Shin and Christianson (2012)則是以此法探究刺激顯性記憶的語料輸入手段和屏除顯 性記憶干擾的隱性輸入手段對晚期二語者的句法表徵的影響有何差異,他的 假設是若兩者效果相同,那麼應該有同樣的句法啟動強度與持續性。 本研究也欲以句法啟動為工具,進一步探究中文中由單一動詞成分與單 一動後成份組成的簡單動補結構(e.g., 吃光、趕走、洗好),兩個成份之間的 關係。因為中文音節與書寫的特性,字與字之間究竟是屬於構詞關係還是句 法關係並無明顯的外顯線索可供判斷。有學者主張這種簡單動補結構應屬於 一種構詞結構(Chao, 1968; C. N. Li & Thompson, 1981; Y. F. Li, 2005; 王力, 1954),另外也有學者主張簡單動補結構是一種句法結構(C. T. J. Huang, Li, & Li, 2009; Sybesma, 1999; Teng, 1977; 劉月華、潘文娛與故韡,1996)。但 上述的主張多由語言學家自身的語感推衍而得,無明確的心理語言學實驗證 據支持,故本研究欲以句法啟動為工具來獲取實驗證據。在中文晚期二語學 習者的過往研究中,可以看到他們在產出可能帶動補結構的把字句句型時, 會出現使用補語,或是不使用補語的兩種偏好(Du, 2004)。倘若在中文晚期 二語者的心智中,語意與句法的處理機制是分開的,且句法啟動現象可長時 間持續,那麼應該能藉由動補結構的句法啟動效果是否出現,以及出現後其 效果在不同延遲時間中的強弱,來判定該結構是屬於由語意機制管轄的構詞 結構,還是由句法機制管轄的句法結構。. 第二節 研究問題 綜上所述,本論文將以國內語言中心中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晚期二語學 習者為招募對象,招募中級與高級學習者,且排除掉十六歲前接觸中文或童 年有中文相關方言背景(e.g., 廣東話),以及母語具有類似把字句結構的泰語 母語的受試者,用以觀察這些受試者的句法啟動現象的持續性,句法啟動現 象的觀察目標一是把字句/主動句的轉換,二是把字句中簡單動補結構的補 語使用與否的偏好。本論文的研究問題如下: 第一、晚期二語者在把字句與主動句之間的選擇偏好是否會受到實驗輸 4.

(17) 第一章 緒論. 入的啟動句的影響而改變?這樣的改變是否會隨著時間經過而減弱,甚至消 失?以此探究晚期二語者心智中語意處理機制與句法處理機制的關係。 第二、在第一個研究問題的結果顯示存在長時間持續性的句法啟動效果 的前提下,晚期二語者的簡單動補結構的偏好是否也會產生句法啟動的效果? 其效果的持續性及強弱為何?以此探究中文的簡單動補結構中的成份是受 到語意機制管轄,還是句法機制。. 第三節. 章節架構. 本論文包含五章。第一章緒論介紹研究動機及背景,第二章回顧句法啟 動、動補結構、把字句的相關文獻,第三章研究方法說明受試者、實驗架構 設計以及施測過程,第四章實驗結果說明受試者把字句/主動句轉換的句法 啟動,以及動補結構的句法啟動在統計分析上的結果,第五章討論與結論說 明實驗結果代表的意義以及其如何回應欲探討的議題,並做出研究總結,描 寫教學面的應用,以及研究限制與展望等部分。. 5.

(18) 句法啟動對晚期二語學習者中介語在不同延遲時間下的影響──以漢語把字句為例. 6.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句法啟動概述 句法啟動指的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當人們在產出語句時,如果有兩 個語意相近的結構可以選擇,人們會不自覺地受到過往經驗到的語句結構影 響,無意識地沿用該語句結構,因而改變原本語句的使用偏好(Bock, 1986)。 以英語中的雙賓句(double-object constructions)與介賓句(prepositional constructions)為例,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兩個句型是可以互相轉換而語意不變 的,比方說下列的例句。. (2.1.1) a.. The boy gives the puppy a cookie.. b.. The boy gives a cookie to the puppy. 一般英語母語者若沒有經過任何操弄,在選擇使用這兩個句型時,大約. 有 58%的機率使用雙賓句,42%的機率使用介賓句(Kaschak, 2007)。但當人 們在說話前先聽到了其中一個句型時,他在接下來就會更傾向使用他收到過 的句型,比方說當人們聽到了「The girl bring a sandwich to her mom.」後, 他接著描述一個男孩給小狗餅乾的事件時,就有高於 42%的機率說出如 (2.1.1b.)的語句。在相關句法啟動研究中,被受試者接收的語句被稱為啟動 句(priming sentence),受試者產出的句子則被稱為產出句(target),受試者產 生句法起動現象的狀態可以稱之為被啟動(primed)了。在這一節中,我將回 顧句法啟動的研究法、研究範圍,以及句法啟動的特性。. 一. 句法啟動的研究方法 在最早期,句法啟動的研究源於學者們在自然對話中發現的重複現象。 過往學者在自然對話中發現,人們似乎會不自覺地模仿使用他們聽到的句法 結構(Bühler, 1934; Kempen, 1977; Lashley, 1951),像是 Schenkein (1980)發現 小偷在講對講機時會傾向重複使用對方用過的句法結構,Weiner and Labov (1983)則在訪談的情境中發現當人們說出一個被動句的時候,通常代表在那 7.

(20) 句法啟動對晚期二語學習者中介語在不同延遲時間下的影響──以漢語把字句為例. 句話前的五句話內已經先有人說過了另一個被動句,這似乎代表了輸入的語 句形式會影響產出時的語句偏好。 後來,Levelt and Kelter (1982)開始以控制較嚴謹的實驗室環境來探測這 個現象。他以看圖片問答的方式觀察荷蘭語母語者在回答問題時所使用的句 型,是否會受到實驗者詢問問題時的句型影響。舉例來說實驗中受試者可能 聽到實驗者說如下的問句(2.1.2a., 2.1.2b.),實驗結果證實,受試者確實傾向 根據實驗者問句的介詞有無,來決定回答時的句子是否要使用介詞。. (2.1.2) a.. Aan wie laat Paul zijn stok zien? (To whom lets Paul his cane see?). b.. Wie laat Paul zijn stok zien? (Whom lets Paul his cane see?)」. Bock (1986)的研究法帶來了第一個實驗典範,圖片描述測驗。他以記憶 實驗作為包裝,降低受試者注意到句型而刻意記憶的可能。在實驗中的第一 個階段,受試者被要求記憶許多看到的圖片及讀到的句子,在第二個階段中, 則需要用英語描述看到的圖片的內容,並讀出看到的句子,此外他還要判斷 這些看到的圖片與句子是否在第一階段已經重複出現過。Bock 藉由操弄第 二階段中描述圖片前要受試者重述的句子的句型,來觀察這些重述的句子是 否能改變受試者在圖片描述時使用的句型偏好。實驗發現即使受試者不把注 意力放在句型上,在不自覺地狀態下仍然會傾向去重複他經驗到的句型結構。 另外,過往句法啟動跨主題的特性僅在自然環境中觀察到,而 Levelt and Kelter (1982)研究中的問答實驗也未特別設計為跨主題實驗,兩者一問一答 都仍是談論同一件事,因此 Bock (1986)的研究算是進一步在實驗室環境中 確定了句法啟動的跨主題特性,例如經驗到的句子是與天氣有關的,要描述 的圖片則是與搶劫有關的,句法啟動的效應仍會產生。 到了 90 年代,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投入句法啟動的相關研究,學者 如 Potter and Lombardi (1998)設計了第二種實驗典範,句子回憶測驗。實驗 將一個句子拆成一個個的詞彙,受試者會看到這些詞彙按照順序一個個單獨 顯示在螢幕上,結束後受試者會看到一個啟動句,之後再請受試者回想並說 8.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出他在一開始看到的被拆分成詞彙的句子組合起來是什麼樣子,實驗希望藉 由操弄啟動句的句型來影響受試者回想時如何組合那些詞彙。 第三種實驗典範,則是 Pickering and Branigan (1998)設計的句子殘幹完 成測驗。受試者在實驗中需要完成一些沒寫完的句子。在第一階段中是一些 完整度較高的句子片段,這時受試者的書寫頂多只是補上動詞後的名詞詞組, 不影響句型,例如(2.1.3a.)會引導受試者寫出一個雙賓句。在第二階段,受 試者需要完成的句子則更不完整,受試者具有決定句子句型的機會,例如 (2.1.3b.)可以成為雙賓句也可以寫成介賓句。實驗以此觀察受試者在第一階 段經驗到的句型會不會影響他們在第二階段中對句型的選擇偏好。Branigan, Pickering, Stewart, and McLean (2000)則將此實驗法延伸到口說中,要求受試 者說完他們聽到的不完整的句子。此研究法的好處在於可以精準控制句子中 哪些成份是希望受試者自由發揮的,哪些不是。. (2.1.3) a.. The pub offered the loyal customers…. b.. The manager offers…. 除了三種典範外,在 Kaschak, Loney, and Borreggine (2006)的實驗中, 他們設計了一種便於延長時間的累積型句法啟動(cumulative priming)實驗法, 算是一種過往典範的變形。過往的三種實驗典範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 啟動句與產出句都是一對一穿插進行的,但 Kaschak 發現過往文獻顯示重複 輸入啟動句似乎能增強句法啟動的效應(Hartsuiker & Kolk, 1998; Hartsuiker & Westenberg, 2000),於是他進行了更嚴謹的操弄,以確認累積型句法啟動 的效果。他以英語的雙賓句與介賓句為觀察目標,以 Pickering and Branigan (1998)的句子殘幹完成測驗為手段。在實驗中除了過往的句法啟動階段外, 他增加了一個近期經驗階段(recent experiment phrase)在句法啟動前,在這個 階段中受試者不需要產出任何語句,只是需要接收排列方式及數量比例不等 的雙賓句或介賓句。實驗發現受試者若在近期經驗階段接收到大量的其中一 種句型,那麼將可以抵銷他在句法啟動階段中所經驗到的另一種可轉換句型 9.

(22) 句法啟動對晚期二語學習者中介語在不同延遲時間下的影響──以漢語把字句為例. (alternative constructions)的啟動句所帶來的啟動效果,而若更細緻地調控兩 種句型在近期經驗階段的比例,他發現 100:0、75:25、50:50,在影響句法 啟動的效果上有顯著的差異,由此可證明累積型句法啟動(cumulative priming)具有其特殊性(Kaschak, 2007)。在 Kaschak and Borreggine (2008)的 研究中,他進一步將這個實驗法用在圖片描述中,發現同樣可行。這個實驗 法的一個特性是將啟動句的輸入與產出階段完全分開來,因此啟動句與產出 間不需要以間隔句(filler,也就是結構與句法啟動的觀察句型無法互相轉換 的句子)來填充,所以在延遲時間的操弄上會比較方便,也能進行更長時間 的延遲。 綜上所述,不同研究法有不同特點,本研究將綜合多種方法。本研究的 實驗設計分成兩部分,在把字句/主動句的轉換上的句法啟動實驗參考 Bock (1986)所做的圖片描述設計,而在簡單動補結構的句法啟動上則為了避免受 試者因迴避效應不產出把字句,於是以 Pickering and Branigan (1998)的完成 句子殘幹完成測驗來做為強制引出受試者把字句的機制,並觀察受試者在把 字句中的動補結構的使用偏好,兩者都以記憶類活動做為包裝,降低受試者 對實驗目標句型的注意。另外,本實驗的目標之一是調查晚期二語者的句法 啟動效應的持續時間,考慮到若要進行長時間的延遲測驗的話,Kaschak 所 設計的累積型句法啟動(cumulative priming)比較適合在啟動句輸入階段跟產 出階段之間切出一段較長的延遲時間,因此本研究也將採用此設計,並以 Kaschak et al. (2011)所觀察到的句法啟動效應可持續達一星期作為一指標, 觀察晚期二語者的句法啟動效應是否也可達至一星期。更詳細的說明將在第 三章實驗設計中做說明。在接下來我將回顧句法啟動的研究已出現於哪些領 域。. 二. 句法啟動的研究範圍 句法啟動的研究範圍遍及不同的語言。除了英語外,在荷蘭語中, Hartsuiker and Kolk (1998)在授予句(dative constructions)上發現了句法啟動 的現象,Scheepers (2003)則發現德語中的關係子句結構也能產生句法啟動的 效應,Hsu (2014a, 2014b)則在中文母語者身上進行了把字句的句法啟動研究。 雙語者也表現出了跨語言的句法啟動,Loebell and Bock (2003)的實驗發現, 在英語與德語的跨語言研究中,對同時具有高水平德語與英語能力的德英雙 10.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語者輸入德語的授予句(dative constructions)能夠影響到其第二語言英語的 授予句的使用偏好,而德語的被動句輸入卻無法影響英語的被動句偏好,這 可能是因為德英的授予句結構相近,而德英的被動句結構卻相異的關係。 Gries and Wulff (2005)則在以英語為母語的德語學習者身上發現句法啟動現 象,此外還有 Hartsuiker et al. (2004)發現的西班牙語的閱讀理解對英語產出 的影響。這些研究指出句法啟動並非是個別語言獨有的特殊現象。 這個跨語言的現象也表現在人類聽說讀寫等的語言技能(language skills) 中。人會受到自己說過的句子的句型影響而產生句法啟動(Bock, 1986),也 會受到聽到的句子影響而產生此效應(Branigan, Pickering, & Cleland, 2000; Potter & Lombardi, 1998),書寫的經驗也會影響到後續書寫時的句型選擇偏 好(Pickering & Branigan, 1998),聽說與書寫間的任務轉換也能維持句法啟動 現象,但會持續時間會稍微降低(Kaschak et al., 2014),甚至,句法啟動對於 語句的理解速度也會產生影響(F. Y. Hsieh & Lee, 2014; Y. F. Hsieh, 2017; Mehler & Carey, 1968)。 句法啟動所涉及的語言結構通常包含了一對在近似語意下可以互相轉 換的句型,這些句型包含涉及論元位置轉換的,以及不涉及論元位置轉換的。 涉及論元轉換的如英語中同屬授予句的雙賓句與介賓句,還有主動/被動句、 位置句的詞序(The ball is on the table / On the table is a ball) (Hartsuiker, Kolk, & Huiskamp, 1999)、中文中的把字句/主動句句型(Hsu, 2014a, 2014b; Hsu & Lin, 2014)、主動/被動句(Y. F. Hsieh, 2017)。不涉及論元轉換的如英語的關 係子句前的「that」的有或無(V. S. Ferreira, 2003)、動詞後助詞的位置差異(take off the coat / take the coat off) (Konopka & Bock, 2009)、德語中的關係子句 (Scheepers, 2003)、荷蘭語中的子句後置助動詞(Schoonbaert, Hartsuiker, & Pickering, 2007)等等。 受試者年齡及實驗互動性的有無也非限制句法啟動現象產生的條件。句 法啟動被發現於互動性的對話實驗中(Branigan, Pickering, & Cleland, 2000), 也被發現於無互動的實驗中(Potter & Lombardi, 1998)。句法啟動的效應不只 出現在成人母語者身上,小孩也能被觀察到句法啟動的現象(Hsu, 2014a, 2014b; Savage, Lieven, Theakston, & Tomasello, 2003)。句法啟動的範圍之廣, 可說明它是一種人類心智的普遍現象,那麼此現象有什麼特性?在下一節中 11.

(24) 句法啟動對晚期二語學習者中介語在不同延遲時間下的影響──以漢語把字句為例. 我將繼續說明。. 三. 句法啟動的特性 過往許多研究嘗試找出哪些因素會影響句法啟動。早期在 Levelt and Kelter (1982)的實驗中發現,受試者接收到的語句與回答的語句間,句法啟 動總是伴隨了特定功能詞或實詞的重複,比方說(2.1.2a., 2.1.2b.)中是介詞的 重複。不過在 Bock (1986, 1989)的實驗中則發現句法啟動能在實詞不重複的 情況下發生。例如輸入的啟動句是「The referee was punched by one of the fans.」(這位裁判被這些球迷中的一個打了),而描述圖片時卻能產出結構相 同但實詞完全不同的句子「The church is being struck by lightning.」(這座教 堂正被閃電擊中了)。另外名詞有生性的重複與否,也不會對句法啟動的效 果產生顯著影響。像是即使啟動句的施事者是人「The floor are cleaned by a janitor daily.」(這些樓層每天都會被舍監清理),對描述有生性施事者的圖片 (e.g., 混混青少年搶了一個建築經理)和對描述無生命施事者的圖片(e.g., 暴 風雨毀掉了假期),兩者的句法啟動效應強度都是一樣的。再者,功能詞的 重複與否也不會有影響。例如在授予句的介賓句中,不論啟動句的介詞是 to 或 for 對句法啟動的效果都沒有顯著差異,啟動句的介詞偏好也與受試者產 出語句的介詞偏好之間也沒有對應關係。不過功能詞的位置移動卻會能產生 句法啟動效果,在 Konopka and Bock (2009)的研究中,他以動詞後助詞的移 動為觀察目標,發現人們在兩個語意相同的動助詞結構間的選擇偏好也會受 到句法啟動影響(e.g., put on the cloth / put the cloth on)。 V. S. Ferreira (2003)則發現,能改變句型選擇偏好的是結構的輸入,而 非詞彙。他研究句子補語(sentence-complement)連接詞「that」的有無產生的 結構重複現象,例如(2.1.4a.),實驗的啟動句分成三種類型,第一是在輸入 時給予有或沒有連接詞 that 的帶有句子補語的啟動句,第二是在輸入時給予 將 that 作為定指的句子,例如(2.1.4b.),第三是在輸入時給予將 that 作為名 詞補語(noun-complement)的連接功能詞的句子,例如(2.1.4c.)。實驗方式是 讓受試者先看一個回憶目標句(e.g., The mechanic mentioned the antique car could use a tune up.),接著觀看啟動句(上述三種之一),然後要求受試者回憶 並說出啟動句,最後給予關鍵字(e.g., “mechanic metioned”)要求受試者回想 並說出目標句。實驗發現在這三種情況中,只有啟動句與目標句句型結構相 12.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同的第一組成功地使受試者在回憶目標句時顯著跟著啟動句增加或減少句 子補語 that 的使用,若啟動句有句補連接詞 that,那麼受試者在回憶目標句 時會增加 that 的使用率,反之若啟動句無 that,那麼受試者回憶時則會減少 that 的使用率,兩者的句法啟動強度以無啟動句的 neutral 組為基準做比較, 啟動句無 that 所造成的句法啟動效應較有 that 的啟動句更為強烈。而結構為 非句補連接詞的第二、第三組則都沒辦法產生顯著的句法啟動效應,這表示 單純詞彙的重複無法激發句法啟動,只有結構相同的句子才能產生效果,甚 至是,詞彙的省略也能產生句法啟動。這樣的特點表示句法啟動可以不透過 詞彙作為中介。 (2.1.4) a.. The mechanic mentioned (that) the car could use a tune-up.. b.. The contest official pronounced that winner on Tuesday.. c.. The custom that they film the reunion was forgotten.. Bock and Loebell (1990)則發現句子的音節韻律(metrical)並不是造成句 法啟動的原因。例如在下列的句子中,(2.1.5a.)這句話的音節韻律與一般介 賓句很像,像(2.1.5b.)就是一個一般的介賓句,但是兩者的語句結構不同。 如果句法啟動的原因是音節韻律而非句型的話,那麼應該兩者都能產生相同 的介賓句句法啟動效果,但是實驗結果只有介賓句的句型才能產生介賓句的 句法啟動,韻律結構相同但語句結構不同的句子無法。另外實驗也發現,只 要語句結構相同,語意角色不同也仍然會產生句法啟動的效果,例如(2.1.5c.) 的直接受詞是地點,但這個句子一樣能啟動帶非地點語意角色的直接受詞的 介賓句,例如類似(2.1.5b.)的句子,此句的直接受詞的語意角色是目標而非 地點。. (2.1.5) a.. Susan brought a book to study.. b.. Susan brought a book to Stella. 13.

(26) 句法啟動對晚期二語學習者中介語在不同延遲時間下的影響──以漢語把字句為例. c.. The wealthy widow drove her Mercedes to the church.. Pickering and Branigan (1998)的研究則發現,啟動句的動詞的時態、人 稱變化的詞綴與產出句動詞詞綴的一致與否,都不會影響到句法啟動的效果。 舉例來說,如果受試者在輸入階段完成的是英語過去式的雙賓句(2.1.6a.), 這樣的輸入並不會使受試者在產出階段完成另一個過去式動詞的句子如 (2.1.6b.)時,使之比起其他時態的雙賓句(2.1.6c.)的輸入有更高的使用雙賓句 的傾向。但是在較新的 Chang, Baumann, Pappert, and Fitz (2015)的實驗中則 發現,在時態與動詞位置有所牽扯的德語中,啟動句與產出句的重複與否確 實會對句法啟動的強弱造成影響。從兩個研究來看,時態以詞綴形式呈現的 英語不影響句法啟動,時態改變會影響動詞位置的德語則會影響,可以推論 時態並不是直接因素,而是呈現的方式是單純詞綴或整體句子的結構變化才 是影響句法啟動與否的因素。. (2.1.6) a.. The racing driver showed the torn overall…. b.. The patient showed…. c.. The patient shows…. d.. The manager offers…. 上述的發現顯示結構是影響句法啟動的重要關鍵,但在 Pickering and Branigan (1998)研究中則還發現一個重要現象顯示句法啟動與語意運作有 關連,那就是語句輸入與產出時的主要動詞重複與否,會對句法啟動的效果 強弱有很大的影響。當輸入的句子的動詞與產出時相同,句法啟動的效果就 會更加強烈,受試者有更高機率去重複經驗到的句型。例如在授予句(dative constructions)的實驗中,當啟動句的動詞是 show 時,雖然不管動詞重複與 否都會產生顯著的句法啟動現象,但當產出的句子動詞相同,例如(2.1.6b., 2.1.6c.)時,句法啟動的機率就會比產出時的句子使用其他動詞,例如(2.1.6d.) 14.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來的更高,這個特性在 Branigan, Pickering, and Cleland (1999)中也被觀察 到。 整理上述研究的結果,我們可以知道,首先,句子韻律與詞綴的改變, 似乎都不會對句法啟動的效果存在與否產生影響,也不會影響效果強弱。第 二,即使實詞如名詞、動詞改變,句法啟動仍會產生。第三,雖然啟動句與 產出句在功能詞種類的重複與否不會影響句法啟動的強弱,但是功能詞的位 移(put on the cloth / put the cloth on)和有無(句子補語間的連接詞 that 的隱現) 卻能產生句法啟動現象(V. S. Ferreira, 2003; Konopka & Bock, 2009),第四, 時態若以詞綴方式呈現,不牽扯句子結構就不會影響句法啟動,但若不同時 態會造成動詞位置的改變則就會影響句法啟動(Chang et al., 2015),上述四點 使學者推測句法知識是獨立於語意與語法特徵(feature)的知識之外的,主要 受到句子成分的排列組合的影響。但仍有研究顯示句法啟動與語意因素有交 互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動詞的重複會影響句法啟動的現象強弱(Branigan et al., 1999; Pickering & Branigan, 1998)。 這些特性的發現使句法啟動成為一個可用於探究人類心智中句法處理 機制與語意處理機制間關係的工具,在下兩節中,我將先回顧學者對人類心 智中的語言產出機制的兩派對立假設,並接著說明句法啟動的研究如何影響 此一議題。. 第二節 語言產出機制中語意處理機制與句法處 理機制的關係 在人類說話或書寫的過程中,我們的心智將意念轉換成實際的語句需要 經歷一段複雜的處理過程,這個意念加工過程包含了匯集意念的「前語言訊 息」(preverbal message) (Levelt, 1989)的處理,將意念加工成符號語句的語 法編碼(grammatical encoding)階段,以及最後將符號語句與發音器官連結的 語音編碼(phonological coding)階段。 而在語法編碼過程中,人的心智除了要將意念與相關的詞彙做出對應外, 排列這些詞彙,形成有意義的句子,也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前者的處理對應 到我們的心智中存有的語意知識,而後者則對應到句法知識,知識在心智中 匯集成的系統被稱為表徵(representation),例如語意中的概念與符號的集合 15.

(28) 句法啟動對晚期二語學習者中介語在不同延遲時間下的影響──以漢語把字句為例. 就被稱為語意表徵(Hall, 1997)。那麼,語意知識與句法知識之間的關係為何 呢?兩者有互相獨立的處理系統嗎?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看法。抱持認知心理 學派的學者偏向以詞彙為基(lexical-based)的架構,有學者主張不存在抽象的 句法知識,也有學者認為句法知識不具有獨立於詞彙表徵外的表徵,句法知 識只是黏附於個別詞彙的資訊,其共同點是句法知識在語法編碼過程中都是 由處理語意的機制管轄。另一派學者則認為抽象的句法知識是存在的,句法 結構具有自己獨立的表徵,語意的處理與句法結構的處理也是各自獨立的。 在這一節中,我將回顧歷史上兩派學者提出的幾個語法編碼架構。. 一. Garrett 的語言產出模型 在早期,Garrett (1976)提出的語言產出模型是對處理實詞的機制與處理 句子結構的機制做出了劃分的。在模型中語句產出包含以下幾個階段:(1) 詞彙篩選(lexical selection) (2)詞組組建(phrasal construction) (3)語音編碼 (phonological coding)。第一,在詞彙篩選的階段中,會根據意念指涉的語意 選取所需的 lemmas,也就是詞彙的原型,lemma 搭載了該詞彙的一切語意 要素,但還不與形式做連結,例如英語的 run、runs、running、ran 的原型就 是沒有任何詞綴與變形的 run 的語意。lemmas 被選取後會被指派在句子中 要擔任的角色,像是主詞(subject)或是受詞(object)。第二,在詞組組建的階 段中,這個附著語句角色資訊的 lemmas 會被加上需要的構詞成分以及語音 資訊,成為一個實詞,並被指派到詞組(phrase)上適合的位置與其他的功能 詞做組合,最後加上需要的功能詞綴,像是第三人稱動詞的-s。舉例來說, 當我想表達:In my cigar。我會先在詞彙篩選階段產出 cigar 這個實詞,然 後它就會在詞組組建階段與「In my [. ]」,這樣帶有功能詞的詞組框架做. 結合。 Garrett 之所以劃分出詞彙篩選與詞組組建兩個不同的處理階段,是因 為他觀察到了某些口誤會將實詞的位置交換,但卻不會影響詞組的結構以及 實詞附加的功能詞綴的位置。例如像把(2.2.1a.)口誤講成(2.2.1b.),wait 與 pay 不小心交換了位置,可是句子中的其他功能詞還有表達主詞動詞人稱一致性 的功能詞綴[-s]都沒有跟著改位子,如果詞彙與結構是由同一個程序處理的, 那麼就無法解釋這樣的抽換現象,所以在 Garrett 的模型中,他秉持句法結 構與實詞先個別處理而後整合的觀點。 16.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1) a.. it pays to wait. b.. it waits to pay. 二. 以詞彙為基的語言產出假說 Levelt (1989)則提出了一個以詞彙為基的語言產出模型,這個模型並不 認為有抽象句型結構的存在。模型可分成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模型化 (formulation),發音(articulation)三個階段。概念化是心智產生意念的階段, 模型化則是將意念化為語言形式的階段,最後的發音階段是將語言形式實際 說出的階段。 對於模型化階段的處理程序,Levelt 提出了詞彙假說(lexical hypothesis), 此假說認為詞彙是意念與句法、語音之間的調節點(mediator),意念跟句型 或語音並沒有直接的聯繫,必須是透過詞彙驅動(drive),才提取出句型跟語 音的資訊,也可以說句型、語音資訊都是附加於詞彙的處理程序內的,而且 句型並非是抽象的結構,而是許多由搭配限制組成的語意形式的規則。在這 個模型中,詞彙 lemmas 隱含了數種資訊,包含概念資訊(conceptual specification)、概念論元(conceptual arguments)、句法類別(syntactic category)、 語法功能(grammatical functions)、補語關係(relation to COMP)、詞彙點(lexical pointer),符號參數(diacritic parameter)。 以動詞 give 來舉例說明,give 的「概念資訊」就隱含了引發一個事件 (event)的施事者(agent),事件中則包含 GO 的位移語意、一個東西(thing)、 東西的路徑(path),路徑中又包含 from/to 的語意、還有對象(person),這個 對象有兩個指涉的可能,可能是施事者自己(I give myself a chance)或是其他 人。Levelt 將 give 的概念資訊簡寫成: 「CAUSE (X, (GOposs (Y, (FROM/TO (X, Z)))))」其中 XYZ 各自代表不同論元的指涉可能,X give Y from/to X/Z。 這些資訊以語意的方式記錄了詞彙的搭配規則。在這些資訊提取完成後,這 些詞彙就會依照其中的句法資訊組合成詞組(phrase),然後再依照動詞帶有 的概念資訊組成分句(clause)及完整的句子。 17.

(30) 句法啟動對晚期二語學習者中介語在不同延遲時間下的影響──以漢語把字句為例. 學者 F. Ferreira 同樣不認為句法結構具有獨立存在的表徵,但他更明確 的表示了句法結構是一種非語意的抽象結構知識。在 F. Ferreira (2000)的 Tree-adjoining grammar(簡稱 TAG)語法編碼模型中,句法結構屬於附加於詞 彙上的句法模板(primitive syntactic template)的訊息之一,這些句法模板的資 訊中包含語意角色、單複數等語法資訊,也包含該詞彙在詞組建構上的抽象 結構 elementary tree。 舉例來說,當人們在處理:The dog bit a flower 這句話的意念時,前語 言的語意意念進入語法編碼階段,dog 的詞彙會被提取,然後會附上詞彙的 相關結構資訊,比如附上 The 來表達這個詞彙是一個定指意念,還有這是 單數,是施事者等等訊息,可以寫成 Dog(Topic/Agent/sg/Def),而動詞 bite 的詞彙被提取後,則會附上動詞需要施事與受事兩個論元的資訊,以及像是 eat 必須要由具有有生性(animate)的名詞擔任施事者的語意需求,還有過去 式、主動句等結構上的資訊,這可以寫成 Bite(Past/Active),在各個附著詞 組資訊的詞彙出現後,若這些詞組資訊之間的 elementary tree 都可以相容, 沒有需要修改的矛盾之處,彼此的抽象結構可以組合成一個句子,詞組就會 組合起來,形成一個句子。. 三. 句法處理機制獨立存在的語言產出假說 上述的語言產出模型都是以詞彙為基的觀點,但 Bock (1995)因為則從 句法啟動的研究中發現部分的結構獨立於語意外的特性而提出了一個句法 處理與語意處理各自獨立的語言產出模型。在這個模型中,語言的產出包含 三個部件,包含訊息部件(message component)、語法部件(grammatical component)、語音部件(phonological component),訊息部件包含了說話者的 意念與觀點,而語法部件就如同語法編碼般,是將意念化為語言形式的處理 程序,而語音部件就是將語言形式說出來的部分。 在 Bock (1995)模型的語法部件中,分成功能程序(functional processing) 與位置程序(positional processing)上下兩層處理程序,在兩層程序中,又都 各自有兩個系統,一個用於處理詞彙,一個則用於處理句子結構。在功能程 序中的詞彙處理是詞彙選取(lexical selection),負責依據語意提取適當的 lemmas,在功能程序中的句子結構處理則是功能指派(functional assignment), 負責指派詞彙選取後的 lemmas 適當的語法角色,像是選擇這個 lemmas 的 18.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詞性等。接著進入位置程序,在位置程序中的詞彙處理是詞彙提取(lexical retrieval),負責將詞彙配上需要的語音特徵(phonological features),而位置程 序中的構成結合(constituent assembly)則負責排列詞彙以及將詞彙搭上需要 的功能詞綴。其中句法啟動的現象就是一種位置程序中的構成結合作業受到 過往經驗影響的現象。 V. S. Ferreira and Slevc (2007)延續 Bock 的觀點,也提出了一個句法具有 獨立處理程序的語言產出模型。這個模型由前語言訊息(preverbal message) 階段、語法編碼(grammatical encoding)階段以及語音編碼(phonological coding)階段,三個階段組成。 在語法編碼階段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兩條分流的系統。第一條系統負責 處理前語言訊息中與語意有關的意念,在 lemma selection 階段中選取適當的 lemmas,並帶出紀錄 lemmas 詞性及音段、構詞、韻律等可能性的資訊,然 後在 retrieval 階段中形成帶有完整特徵的 lexemes。舉例來說,當我們想說 dogs 時,在 selection 會確定詞彙的原型是名詞 dog,而不是 cat,並帶上 dog 可能被添加的詞綴、音段、韻律的資訊,當 lemmas 確定後就會馬上進入 morphophonological retrieval,從各種可能性中按意念選擇添加複數型詞綴-s, 還有/d/、/‫כ‬/、/g/等音段訊息,以及添加重音這種跨音段的詞彙資訊,成為 一個我們在言談中使用的實詞。分流的另一條系統則負責處理前語言訊息中 的「關係意念(relational meaning)」與「觀點意念(perspective meaning)」 。關 係意念指涉語意意念間的關係,例如誰做動作,誰是受到影響的成分等等; 觀點意念則是跟語境有關,比如說話者想要傳遞哪些新資訊給聽話者,哪些 是談話主題,哪些訊息需要突顯。在這條分流的 function assignment 階段中 會先根據關係意念選取需要的主詞、直接受詞、間接受詞等等成分,接著這 些成分會進入 constituent 階段,將這些成分根據觀點意念及該語言本身的句 法規則形成句子,句法啟動現象就是這個階段受到過往經驗影響所導致。此 模型示意圖可參考圖[2.2.1]。. 19.

(32) 句法啟動對晚期二語學習者中介語在不同延遲時間下的影響──以漢語把字句為例. 圖[2.2.1] (V. S. Ferreira & Slevc, 2007)語言產出模型示意圖 上述兩派的模型提供了語言產出流程上的說明,但並沒有說明其中的運 作機制何以產生句法啟動現象,過往經驗到的語料輸入為何會對詞彙組合的 偏好造成影響,在下一節中,我將回顧兩派學者對句法啟動運作機制提出的 兩種對立的看法。. 第三節 句法啟動與句法表徵 在第一節中提到,句法啟動具有在主題、實詞、功能詞、句子韻律、詞 綴、時式、人稱改變的情況下仍存續的特性,在句法處理機制獨立存在與否 上有不同看法的兩派學者們為了將句法啟動的特性整合入語言產出模型中, 對此提出了兩種對立的假設。一派認為句法啟動的內在機制仍由處理語意的 系統掌控,句法結構也儲存於此,句法知識不存在獨立的句法表徵,在語意 表徵內句法知識跟其他語意知識是分離但又互相連結的,而其中的連結方式 是產生句法能脫離詞綴、時態等語法特徵的原因。與之相對的,另一派學者 則認為句法啟動的特性顯示句法表徵是完全獨立於語意表徵外的存在,他們 從句法啟動的存續時間找到了支持此觀點的證據。在下列我將介紹兩方在實 驗中找到的相關證據,並對雙方假說提出更詳盡的說明。. 一. 以節點假說為基的句法啟動模型 Pickering and Branigan (1998)的實驗發現,啟動句與產出句之間的人稱、 時式等語法特徵重複與否不會影響到句法啟動的強弱,而動詞的重複卻會增 強句法啟動效應,他以此提出節點模型及詞彙殘留刺激假說(lexicalist 20.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residual activation account)。該研究以完成句子殘幹來做為實驗手段,以英 語的雙賓句與介賓句為目標,一共進行五個實驗。在實驗一中,目標是操弄 動詞的重複與否,例如(2.3.1a.b.)作為啟動句,(2.3.1f.)產出,實驗結果發現 啟動句與產出句動詞相同的話,啟動句與產出句結構相同的機率比結構不同 顯著高出 17.2%,但當動詞相異時,結構相同機率就掉到 4.4%。在實驗二 中則排除動詞相同的句型干擾,驗證了即使動詞不同也仍有句法啟動的現象。 實驗三、四、五則比較了過去式與現在式(2.3.1a.c.)、現在進行式的動詞差 異(2.3.1c.d.),還有動詞在第三人稱單數與複數的差異(2.3.1c.e.)是否會造成 影響,但都未產生顯著差異。. (2.3.1) a.. The racing driver showed the torn overall…. b.. The racing driver gave the torn overall…. c.. The racing driver shows the torn overall…. d.. The racing driver was showing the torn overall…. e.. The racing drivers show the torn overall…. f.. The patient showed…. Branigan et al. (1999)繼續進行了一個相關的句法啟動實驗,發現句法啟 動具有快速消退的特性。此實驗手段與 Pickering and Branigan (1998)年的實 驗一相同,但增加操弄啟動句與產出句之間的間隔句(filler)數量,實驗發現, 隨著間隔增加、時間拉長,句法啟動的效應降低得很快,在無間隔句或僅有 一個間隔句的情況下,仍可觀察到顯著的句法啟動效應,但當輸入與產出之 間的間隔達到四個句子後,句法啟動的效應就降低至無顯著效果了。 這樣的現象與語意激發(semantic priming)的情況接近,於是 Pickering and Branigan (1998)提出詞彙殘留刺激假說(lexicalist residual activation account)來解釋句法啟動的機制。所謂的語意激發是指人在辨認詞彙的時候, 會受到辨認前看到的其他詞彙的語意影響而加快或減緩辨認速度,例如先看 21.

(34) 句法啟動對晚期二語學習者中介語在不同延遲時間下的影響──以漢語把字句為例. 到「方向」再看到「東方」 ,人辨認「東方」這個詞彙所需的速度就會減少, 而語意激發的持續性不超過一秒。因此那些不認為句法具有獨立於詞彙外的 表徵的學者認為,基於語意激發與句法啟動都具有很快的消逝速度,兩者的 產生機制應該都與顯性記憶有關。於是 Pickering and Branigan 認為句法啟動 的機制與控制語意的 lemmas 有關。此假說發展自 Roelofs 提出的模型 (Roelofs, 1992, 1993),該模型認為動詞與名詞等實詞的 lemmas 與語法特徵 (例如性別、單複數)的資訊是以網路節點(node)的方式連結的。以之為基礎, Pickering and Branigan (1998)更加入了「句法節點」 ,這種儲存著個別語句抽 象結構的節點,它與其他節點都儲存於被稱為 lemma stratum 的語意處理系 統中。這些節點以特定規則互相連結,lemmas 節點與語法特徵節點、句型 節點相連,但句型節點與語法特徵不相連,句型節點與句型節點、語法特徵 節點與語法特徵節點之間也不相連,其連結方式可參考圖[2.3.1]。當意念進 入語法編碼程序後,會先根據語意意念提取對應的 lemmas,並激發與之相 連的節點,例如指涉事物的 lemmas 就會激發與之相連的表達詞性的名詞節 點、表達數量的單數(single)節點等等,而指涉動作的 lemmas 則會激發動詞 節點、時式節點等等,此外還有最重要的句型節點,這些節點上的資訊會隨 著 lemmas 一起被提取出來,並產生一個帶有完整特徵的實詞,然後根據動 詞激發的句型節點的資訊組合成一個句子。. 22.

(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圖[2.3.1] (Pickering & Branigan, 1998)節點模型中節點連結方式示意圖 同樣都是以詞彙為基的觀點,Pickering and Branigan 的節點模型與 F. Ferreira (2000)的 TAG 理論模型的相似之處是,語法特徵及句型資訊都是在 意念提取 lemmas 時附著於 lemmas 上出現的,不具有自己的獨立表徵。而 相異之處在於,TAG 理論中這些語法特徵或句型的資訊是個別依附在實詞 的 lemmas 上,而 Pickering and Branigan 的模型則是認為語法特徵及句型的 資訊儲存於 lemma stratum 的節點中。在 TAG 理論中,The dog eats the cake, dog 與 cake 都帶著「定指」訊息,但這兩個定指訊息是分離儲存於兩個詞 彙中的。但在節點模型中,在 lemmas 激發時,不同的實詞連結到的句型或 語法特徵指涉同一個節點,例如 The dog eats the cake,dog 與 cake 都會連到 同一個儲存「定指」資訊的節點。 這樣的差異使得 Pickering and Branigan 的節點模型能夠解釋句法啟動 的現象。在動詞 lemmas 激發了句型節點後,這些節點仍會保持「活躍 (activation)」的狀態一段時間,使它較為容易被提取,而因為這些節點是獨 立存在且與其他 lemmas 相連,所以當說話者使用其他 lemmas 時,就會傾 向連結這個較活躍的句型節點,而不是其他較不活躍的句型節點。例如當說 話者說了「I will give you a pencil.」(我會給你一枝筆。)後,give 的 lemma 激發了「雙賓句型(NP_NP)」的節點,使得它變得較活躍,然後當說話者接 23.

(36) 句法啟動對晚期二語學習者中介語在不同延遲時間下的影響──以漢語把字句為例. 著打算說出一句包含動詞 send 的話時,這時因為 send 的 lemma 節點跟 give 一樣與雙賓句型的節點連結著,所以雙賓句形節點殘留的活躍性會拉高 send 與它連結的可能性,使說話者說出如「My friend is going to send us this gift.」 (我的朋友要送我們這個禮物。)的雙賓句,並降低介賓句(NP_PP)的使用機 率。除了句型節點的激發效果,句型節點跟 lemmas 間的連結路徑 (combination)也會殘留激發效果,因此在重複使用相同動詞時,會有「連結 路徑」加上「句法節點」的雙重刺激,比 lemma 不重複的情況有更高機率 產生句法啟動。另外,因為句型節點與語法特徵節點不相連的關係,所以這 模型也能解釋為什麼句法啟動現象獨立於詞綴、時式、動詞一致性等語法特 徵之外。. 二. 以隱性學習為解釋的句法啟動模型 相對於 Branigan et al. (1999)所發現的句法啟動快速消退的證據,Bock and Griffin (2000)在實驗中發現截然不同的結果。在該圖片口說描述實驗中, 同時以英語主動句/被動句的轉換及雙賓句/介賓句的轉換為目標,在實驗一 確定有短期顯著的句法啟動效應後,在實驗二中則加入了一個無法轉換的不 及物句來做為啟動句的對照組,並操弄實驗中間隔句(filler)的數量,分成 0、 1、2、4、10 不同數量的五組,實驗結果發現句法啟動的持續性並不若 Branigan et al. (1999)那樣,會隨時間快速降低至消失,相反的,就算啟動句與產出句 之間間隔了十個間隔句,相隔時間約 71.8 秒,仍然可以觀察到顯著的句法 啟動效果,這樣的時間遠長於過去在句型辨識實驗中,使用顯性記憶去記憶 句型所能維持的 7.5 秒(Sachs, 1967)。雖然這樣的現象並不穩定,在四個間 隔句時,句法啟動的效應一度降到不顯著,但在十個間隔句時又能觀察到顯 著的句法啟動效果,此長效持續性讓 Bock and Griffin 推測句法啟動的機制 並非來自於顯性記憶的注意力刺激,而是隱性的,是一種長時間的語言使用 方式的調整。 是否是語言技能或實驗法的不同而導致 Bock and Griffin (2000)的研究 結果與 Branigan et al. (1999)的研究結果間的差異呢?Kaschak et al. (2014)使 用了與 Branigan et al. (1999)近似的實驗方法以釐清此問題,該研究要求受試 者完成未完成的句子殘幹,為了釐清語言技能與句法啟動效果間的關係,受 試者被分成四組,第一組的輸入與產出都是口說,第二組則都是書寫,第三 24.

(3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組則是口說輸入,書寫產出,第四組則是書寫輸入,口說產出。Kaschak 使 用累積型句法啟動(cumulative structural priming)來做實驗,他發現每組在短 時間內都產生了句法啟動效應,而輸入與產出使用相同技能的組別,像是同 為書寫或同為口說,其句法啟動甚至能維持達一個星期。 另一方面,其他研究也出現了支持隱性學習假說的證據,V. S. Ferreira (2003)的實驗證據則支持句法啟動與 lemmas 無關,因為即使沒有詞彙介入 從 lemmas 引發刺激也一樣能產生句法啟動。該實驗使用了句子回憶測驗來 作為實驗手段,以英語的句子補語(sentence complement)前的連接詞「that」 的有無為觀察目標。該實驗在本文的第一節的第三小節中已介紹過。實驗結 果發現當啟動句省略句子補語 that 時,受試者在後續的產出也會跟著傾向省 略 that,而當啟動句出現 that 作為定語或名詞補語的連接詞時,則都不會增 加後續產出句中 that 的使用率。因為 that 既不是實詞,該實驗的操弄又包含 詞彙省略,所以這個結果證明了即使不透過刺激 lemmas 也能產生句法啟動 效應。 V. S. Ferreira, Bock, Wilson, and Cohen (2008)則為了完全剃除語意影響 句法啟動的可能,而針對幾個患有順行性失憶症(anterograde amnesia)的病人 做了句法啟動的實驗。這些病人已經失去了產生新的陳述性記憶的能力,但 還保有產生程序性記憶的能力,因此病人無法描述他剛剛去過哪些地方,但 卻能在一次次練習中逐漸熟悉腳踏車的騎法。這個實驗除了進行圖片描述句 法啟動外,還增加了一個詢問受試者對輸入的句子有沒有印象的測驗,以確 保受試者是在完全遺忘輸入句的情況下產生句法啟動現象。實驗結果證明即 使喪失與指涉事物有關的陳述性記憶能力,句法啟動仍會產生,這代表了句 法啟動的產生機制可能來自程序性記憶,程序性記憶能儲存抽象的句法使用 知識,這樣的結果也為隱性學習解釋提供了另一支持的證據。 從以上的實驗結果來看,這些學者認為句法啟動是一種能獨立於顯性記 憶、語意、詞彙外的現象,且是一種長時間的調整,與隱性記憶(又稱程序 性記憶)、隱性學習有關。隱性學習是指學習者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自然對外 界的刺激做出反應並調整自己的行為,甚至習得特定模式,進一步自動化的 現象(Cleeremans & Jimenez, 2002),比如學走路或騎腳踏車。過往 Saffran, Newport, Aslin, Tunick, and Barrueco (1997)也發現人能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學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語文運用 留意錯別字 辨識近義詞及詞語 的感情色彩 認識成語

語文素養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基本內涵 和要素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讀寫 聽說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培養,以

 為協助新來港非華語學生融入學校,教育局 資助啟動課程及適應課程,並為啟動課程畢

Rebecca Oxford (1990) 將語言學習策略分為兩大類:直接性 學習策略 (directe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及間接性學 習策略 (in-directed

指導語 8:請將以下國語點字標點符號讀出來? (5 個題目). 指導語 9:請將以下英文字母讀出來?

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當矣。妻問安在?持卵示 之,曰﹕此是,然須十年,家當乃就。因與妻計

加強「漢語拼音」教學,使學生掌握

Does your daughter like to drink apple juice.. She eats breakf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