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句法(Syntax)與語意(Semantics)的關係為何?翻開用於語言教學的教科 書,在語言教學的領域中,幾乎絕大部分的書籍都呈現出將詞彙與句型分成 兩種不同類型資料的分類方式,這樣分類似乎隱含了在語言教學上將特定的 語言結構與詞彙分開來看的觀點。這讓筆者好奇,這樣的觀點在人類心智的 實際運作上是否成立?人類的語言機制中的語意與句法知識是否具有本質 上的不同?處理兩種知識的系統是否是分開獨立運作的呢?

句法與語意的關係一直是語言學領域爭論的焦點之一。其中持理性主義 觀點的語言學家如 Chomsky 提出普遍語法理論(Universal Grammar)

(Chomsky, 1965, 1968, 1981, 1986),假定人類語言中的語法是一種獨立於語 意範疇外的知識,而語法知識是人類生來俱有的。在這個假設中,人類天生 具有一套獨特的語言系統,這個系統中乘載了語言的基礎藍圖,可以說是原 初的語法規則,並且此特化於處理語言的系統還具有敏感的語言偵測能力,

能夠在嬰幼兒及孩提時期依據環境的少量語言輸入,將系統進行調整,形成 配合周遭環境語言特色的語法,例如將格位(case)、語序(word order)、代詞 脫落(pro-drop)的等等語法設定調整至符合環境中的語言。相對的,語言中 其他包含語意的部分,則由人的認知能力負責,藉由學習符號,並將符號與 指涉逐步整合,這些藉由後天認知能力學習而來的語意成分會逐步充盈由天 生語言系統發展出的語法骨幹,讓小孩發展出成熟的語言能力。

持經驗主義觀點的認知語言學家則認為語言是後天建構而來的,語意與 語法並非獨立的兩種知識,而都是藉由泛用於處理各種不同問題而非特化於 處理語言的認知機制學習而來,並在後天逐漸形成句法表徵(Tomasello, 2003)。部分認知語言學家認為語言的基礎是一種刺激-反應產生的連結,

連結指的是能夠將經常共同出現的訊息模組化(chunking),形成模塊(chunk) 的能力(Ellis, 2015),這若呈現在詞彙的學習上就是一種將特定語言符號與經 常共現的所指相結合的能力,例如將”跳躍的動作”與 jump 這個符號連結起 來,若呈現在句法的學習上則就是一種將經常共現的多詞彙排列方式與特定 交際功能相結合的能力,例如在英語中 be going to 的功能由原本表達空間位

2 移變成一種表達未來式時式的功能。

這樣兩種不同觀點的對立也反映到學者對人類心智中的語言產出機制 的假設中,部分偏向認知學派的學者認為語句產出過程中的語法編碼是語意 成分之間的排列組合,而排列組合又由語意之間的搭配限制所掌控(Levelt, 1989),例如雙賓動詞(double-object verb)的語意限制就是需要搭配兩個賓語,

在這個觀點下,可以說並不存在抽象的句法知識,一切由語意決定。另一派 學者則認為獨立於語意外的句法知識是存在的,因此在語法編碼的過程中應 該存在兩套不同的機制分別處理語意訊息與結構訊息。同樣以雙賓動詞為例,

在純語意掌控的觀點下,結構由個別動詞的語意限制管轄,不存在跨動詞的 抽象結構,但是從句法抽象結構存在的觀點來看,這些數量眾多的雙賓動詞 其實共同指向了一個跨動詞的抽象結構,也就是雙賓句(double-object constructions)的存在(e.g., The boy gives the girl the toy.),其結構可以化約 為”NP V NP NP”。學者認為這些結構的處理仰賴一套與語意不同的處理機 制,其句子結構的處理發生於句法處理機制的構成結合(constituent assembly) 步驟中(Bock, 1995; V. S. Ferreira & Slevc, 2007)。

假設句法知識的處理機制是獨立存在的,那麼有兩個方向可以用於尋找 支持此假設的證據,第一,是否能夠找出特定現象僅啟動句法處理機制,避 開語意機制?若能找到此現象將有助推論句法處理機制的獨立性。第二,這 兩種機制在運作上有什麼樣的特色差異?如果能夠找到支持兩種機制有相 差甚遠的特性的證據,那麼也能夠幫助推論句法處理機制與語意機制是分開 的。為了探究此議題,學者開始研究句法啟動現象(structural priming),這種 現象指的是一種人類無意識重複使用經驗到的句子結構的現象(Bock, 1986),

例如當人們在用英語描述一個將物品給他人的事件時,人們有使用雙賓句 (double-object constructions)及介賓句(prepositional constructions)兩種可能,

但若人們在產出句子前先經驗到另一個介賓句,那他在接下來說話時就會更 傾向去使用介賓句,這時我們可以說,那個人被啟動(primed)了,也就是他 的句子結構選擇偏好被影響了。句法啟動現象有許多特點,這樣的句子結構 偏好改變即使在兩段主題、實詞、詞綴、時式、句子韻律、人稱、功能詞等 成份不同的言談中,仍能發生(Bock, 1986, 1989; Pickering & Branigan, 1998),

這樣的機制似乎顯示處理句法知識的系統能夠獨立於語意之外運作。

3

藉由研究此現象,兩派學者們發展出了兩種對立的假設。Pickering 等 觀點偏向不存在獨立句法處理機制的學者們提出了節點(node)模型與詞彙 殘留刺激假說(lexicalist residual activation account)(Pickering & Branigan, 1998)。該理論認為句型同詞彙的 lemmas 一樣,以節點形式儲存於 lemmas stratum 中,屬於處理語意機制的一部分。而句法啟動的現象來自於經由動 詞 lemmas 刺激特定句型節點後殘留下來的刺激反應,這些刺激反應會提高 其他動詞與其連結的傾向,從而影響句子結構偏好。此外節點之間的路徑也 會殘留刺激反應,這可以解釋為何在產出語言時使用相同動詞會產生詞彙激 發(lexical boost)現象,大大加強句法啟動的強度。另一派學者則認為有獨立 句法處理機制存在,若句法啟動來自語意處理機制,那麼應該會如同多數語 意刺激般具有快速消退的特性,句法啟動的持續時間應該相當短暫。可是相 關的研究卻顯示句法啟動具有長於語意消退時間的持續性,這些發現使學者 們推論人類句子結構的處理是由另一套偵測語句成分間排列順序的系統負 責,這個系統與語意處理系統是各自獨立的(Chang, Dell, & Bock, 2006)。

目前此類句法啟動研究的領域包含母語者(Bock, 1986, 1989; Bock &

Griffin, 2000; Hartsuiker & Kolk, 1998; Hsu, 2014a, 2014b; Kaschak, 2007;

Kaschak, Kutta, & Coyle, 2014; Kaschak, Kutta, & Schatschneider, 2011;

Scheepers, 2003)、早期雙語者(Cai, Pickering, Yan, & Branigan, 2011; Gries &

Wulff, 2005; Hartsuiker, Pickering, & Veltkamp, 2004; Loebell & Bock, 2003),

以及少部分的晚期二語者(Cao & Mu, 2013; Hsu & Lin, 2014; McDonough, 2006; Shin & Christianson, 2012)。其中在中文的領域,雖已有不同句型的轉 換和跨語言句法啟動的相關研究(Cai et al., 2011; Cao & Mu, 2013; Hsu, 2014a, 2014b; Hsu & Lin, 2014),但尚無中文晚期二語者的句法啟動持續性 的相關研究。而過往的研究中已發現可以在語言水平達中高級的晚期二語學 習者身上觀察到以中文把字句/主動句的轉換為觀察目標的句法啟動現象 (Hsu & Lin, 2014),因此本研究欲同樣以中高級水平的晚期二語者為觀察對 象,以把字句/主動句的轉換為觀察目標,進一步了解晚期二語者的句法啟 動持續性為何,探究晚期二語者的心智中語意與句法處理機制之間的關係。

句法啟動除了用於探究語意與句法機制之間的關係外,本身也是一個適 合用於延伸探討相關議題的工具。例如 Cai et al. (2011)將之用於探究在早期

4

廣東話與普通話雙語者的心智中,兩種相當接近的語言之間的同義動詞是否 共用同一 lemma,他的假設是若兩者共用同一 lemma,那麼根據節點假說,

句法啟動的詞彙激發(lexical boost)的效果強度應該相同。Shin and

Christianson (2012)則是以此法探究刺激顯性記憶的語料輸入手段和屏除顯 性記憶干擾的隱性輸入手段對晚期二語者的句法表徵的影響有何差異,他的 假設是若兩者效果相同,那麼應該有同樣的句法啟動強度與持續性。

本研究也欲以句法啟動為工具,進一步探究中文中由單一動詞成分與單 一動後成份組成的簡單動補結構(e.g., 吃光、趕走、洗好),兩個成份之間的 關係。因為中文音節與書寫的特性,字與字之間究竟是屬於構詞關係還是句 法關係並無明顯的外顯線索可供判斷。有學者主張這種簡單動補結構應屬於 一種構詞結構(Chao, 1968; C. N. Li & Thompson, 1981; Y. F. Li, 2005; 王力,

1954),另外也有學者主張簡單動補結構是一種句法結構(C. T. J. Huang, Li,

& Li, 2009; Sybesma, 1999; Teng, 1977; 劉月華、潘文娛與故韡,1996)。但 上述的主張多由語言學家自身的語感推衍而得,無明確的心理語言學實驗證 據支持,故本研究欲以句法啟動為工具來獲取實驗證據。在中文晚期二語學 習者的過往研究中,可以看到他們在產出可能帶動補結構的把字句句型時,

會出現使用補語,或是不使用補語的兩種偏好(Du, 2004)。倘若在中文晚期 二語者的心智中,語意與句法的處理機制是分開的,且句法啟動現象可長時 間持續,那麼應該能藉由動補結構的句法啟動效果是否出現,以及出現後其 效果在不同延遲時間中的強弱,來判定該結構是屬於由語意機制管轄的構詞 結構,還是由句法機制管轄的句法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