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中間領導發展之現況與展望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台灣中間領導發展之現況與展望

西方自1980 年代以來,興起一波學校重整運動(school restructuring),台灣 亦自1994 年教改運動後,以教育鬆綁、權力下放為主軸,進行了一連串的教育改 革,從多元入學方案、擴大家長參與、九年一貫到十二年國教,反映了學校權力 結構的改變以及課程與教學的創新(潘慧玲,2005)。學校自過去由上而下的集中 控管,轉由分散與培力的發展模式,學校領導和教師角色變的更加多元和複雜(陳 佩英,2008)。本節以台灣課程改革的歷史沿革為始,探析台灣課程發展趨勢,進 一步分析高中課程發展的現況,了解學校課程發展的組織架構以及教師在課程發 展中的角色與職掌。最後探討國內學校在課程改革與發展的脈絡下,中間領導發 展的需求與可能性。

壹、 台灣課程改革之歷史脈絡

一、 回應世界教改潮流,調整傳統教育目的及體制

台灣自解嚴後教育改革呼聲高漲,1994 年「四一 0」教改運動,提倡「學生 取向課程」之理想課程(王前龍,2015)。1996 年行政院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 告書」,提出建立學校本位課程、增加空白課程,活動及選修時間等建議,對於後 期教育改革有深遠的影響。教育部遂於1998 年 9 月公布《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 課程總綱綱要》(教育部,1998),同時提出學校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設置領域 教學研究小組,規劃校內的課程發展,並於2001 年正式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改革,

由課綱取代課程標準,下放課程決定權且轉由學校發展校本課程,提倡協同教學、

學校本位以及學生取向的課程,改變學校的權力結構。彈性化的課程架構,使學 校有足夠的空間發展校本課程,教師發揮專業自主的能力,設計推動課程發展(王 前龍,2015;張芬芬、陳麗華、楊國揚,2010)。 由此可知,台灣的教育是由中 央標準化逐漸走向自主決策(林佩璇,2004;陳佩英,2008)。九年一貫課程賦予 學校課程新契機,改變了學校生態,甚至是領導結構的改變,強調教師發揮專業 自主與課程發展,也奠定了台灣日後教育改革的基礎。

58

二、 95 課綱與高中課程變革

教育部自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後,積極推動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的課程改革(卯 靜如、甄曉蘭、林永豐,2012)。過去,我國高中課程以分科知識結構與內涵作為 課程標準內容(王秀槐,2012),加上後中等教育被定位為銜接大學的預備教育;

傳統高中教授課程多而深,課程龐大且複雜,且幾乎是必修課程,學生少有選修 空間。然而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學制分軌,旨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角色,並以學 校為發展中心,發展具學校特色之課程,強調學科間的統整,與強調課程分化的 高中課程相違背(卯靜儒、甄曉蘭、林永豐,2012)。再加上教改後廣設高中大學,

大學升學率連年提高,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知識的統整與運用的能力顯得更為重 要。教育目的逐漸改變,高中課程不應僅被定位為大學預備課程,轉而朝向多樣 化、彈性化的方向改革,高中課程面臨改革的壓力。

普通高中在上述改革脈絡之下,課程成為新一波的改革議題。教育部遂於2001 年著手修訂「普通高中課程綱要」,強調校本課程精神,進行課程鬆綁。為落實學 校本位原則,鼓勵學校發展本位課程,賦予學校更多空間。並規範學校依規定組 成課程發展委員會,依學校的經營理念自行規劃選修之課程,於每學期開課前完 成學校課程計畫,強調教師專業自主能力,賦予教師發展課程之專業自主權,藉 由擴大參與課程研討,達多元參與、凝聚共識之民主模式(教育部,2004)。

95高中課程總綱之修訂,秉持「延後分化」及「科目減併」原則,採用學習 領域分科教學,將相關科目予以整併。畢業學分數之規劃以及彈性學習節數之規 劃,讓學生在選修科目上有較大的選擇彈性,學校也有較大的辦學自主空間(卯 靜儒、甄曉蘭、林永豐,2012;潘慧玲,2005;張樹倫、陳琦媛,2006)。而後99 課綱總綱修訂,承接95暫綱之特色,強調延後分流、減少必修科目,增加選修選 擇的原則,並且持續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

由上述可知,此一波高中課程綱要修訂強調分權化,順應九年一貫將部分課 程決定權下放給學校,強調學校自主設計課程的權利,學校必須積極鼓勵課程決

59

策的分權經營(甄曉蘭,2001)。同時,亦授權學校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依各校 經營理念發展規劃各校特色課程並且負責課程評鑑的工作。教師的角色不同以往,

除了教室內的教學與領導,更肩負起課程設計甚至是學校發展的使命,對教師專 業需求的提升,也影響到日後中層教師擔任領導角色的發展。

三、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實施與高中課程發展

2011 年教育部宣布將在 2014 年全面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其中十二年國 教重要之精神在於「適性發展」,鼓勵學校發展特色課程。由十二年國教時程規劃 來看,2012 年完成高中職學校實施特色招生之特色課程規劃研究,提供高中職學 校發展特色課程的原則與示例;2013 年提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

十二年一貫課程體系指引;2014 年提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2016 年開 始發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各領域/學科/群科課程綱要(教育部,2011)。由此可 見下一波高中課程的發展重點即為「特色課程」的發展(薛雅慈,2012)。

教育部欲提升高中辦學品質與績效,穩定推動十二年國教,自95 學年度起推 動「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促發高中學校團隊精進能量,協助各高中優質化及特 色發展,強化特色領航學校之標竿角色 (陳佩英、簡菲莉,2015)。除了中央政 府推動高中均優質化補助方案,地方政府也開始鼓勵高中發展校本特色課程,如 新北市「建構高中卓越教育方案」、台北市「課程與教學領先計劃」等。發展學校 特色已成為近來教育改革之潮流,符應國際中等教育趨勢,賦予學校更多的辦學 彈性,讓學生在優質的學習環境中適性發展,各校可以透過多元與創新的特色課 程發展落實因材施教開展學生多元智能(教育部,2012)。

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是學校權力的重新分配(OECD,1979),是一種決策的過 程,包含了整體學校課程的發展性規劃、實施和評鑑,必須透過全員參與,才能 形塑學校的品牌。因此,面對十二年國教,學校致力於發展學校本位課程,必須 催化教師賦權的變革歷程,激勵教師發展課程的動能,提供多樣的適性課程(黃 乃熒,2013),教師被賦予更大的責任,投入學校的經營與管理。

60

四、 107 課綱之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於2014 年 11 月底通過,預計自 107 學年度實施。107 課綱 遵循十二年國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學生自主、高中優質、校本特色等理念,

增加學生選修課程空間,分組跑班進行差異化課程,並且新增彈性學習時間,促 進學生自主學習。學校特色經營方面,新增校訂必修發展學校特色(教育部,2014),

可知對於高中課程的型態有大規模的變動。以下針對107 課綱的特色進一步說明:

107 新課綱最大的特色在於調降共同性課程的比例,提高學生選課空間,目的 是提供學生適性與個性化發展,必修學分數減少由138 降為 118,畢業學分由 198 降為180,減下的 18 學分轉為彈性學習時間,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規劃彈性學習 時間。課程規劃上,必修學分又分為兩大類,分別是「部定必修」以及「校訂必 修」;選修課程則包含「加深加廣」、「多元選修」及「補強性選修」,以下綜合說 明之:

(一) 部定必修:依據教育部所發布之課綱,培養學生基本學力之統一課

程。學校得就授課年段、學期或週數進行彈性開設,以降低學生每學期修習 科目數。在課程設計上得由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小組研訂之。

(二) 校訂必修:由學校安排,型塑學校教育願景以及強化學生適性發展的課程。

在課程設計上,校訂必修課程由各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依學校願景及特色,

自主規劃開設之校本特色課程(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

(三) 加深加廣選修:為配合學生後續發展進路,提供學生加深加廣學習課程,以 滿足銜接不同進路大學院校教育之需要。

(四) 多元選修:幫助學生試探性向的通識課程、知識統整應用等課程,學校依照 學生興趣、性向、能力需求開設,各校至少提供六學分課程供學生選修。

(五) 補強性選修:為因應學生學習差異與個別學習需要,補強學生在部定必修課 程學習之不足之情形,以確保學生的基本學力。

61

由上述可知,台灣課程改革的沿革(見圖2-2)從九年一貫、95 暫綱、99 課 綱到107 課綱的修訂,課程改革朝向學生、學科取向的課程架構前進,未來高中 將呈現與過往完全不同的新樣貌。過去,高中以升學導向為主,有既定的課程,

教師不需要參與課程設計。如今,在課程設計上不再固守以學科學習為核心的傳 統成規,而是設計不同的課程,讓學生追求多元的成就(楊朝祥,2014)。教育部 將部分權力下放學校自主,學校得依學校特色、學生特性,發展校本特色課程。

面對107 新課綱,學校進入課程混亂期,包含校訂必修及多元選修,以及相關配 套措施,均須透過學校全體成員形塑學校願景共同發展,也突顯了教師專業與各 校課程發展機制的重要性。

2-2 台灣課程改革沿革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製 貳、 我國中間領導之展開與學校課程發展

2-2 台灣課程改革沿革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製 貳、 我國中間領導之展開與學校課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