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瞭解學校在轉化107 課綱以及課程改革的脈絡之下,如何運用中 間領導策略,透過中間領導團隊推動課程改革與創新,探究學校中間領導團隊運 作情況,並進一步分析學校中間領導與學校課程改革之過程與成效,進而根據研 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將描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 提出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敘述名詞定義;第四節說明本研究之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二十一世紀後,隨著知識經濟、全球化、高度科技發展、教育政策與法規等 趨勢之下,社會意識到學校教育對學生生涯發展的重要性,對學生成就以及學校 績效責任的要求逐漸提升,教育改革的重心逐漸轉移到學校層級(Caldwell, 2005),

政府欲透過政策,如學校本位課程、課程改革、教與學的革新,提升學校辦學績 效。學校因此面臨諸多挑戰,不能堅守過去守成的經營手法,相反地,學校必需 一改過去傳統的學校經營模式、教學方法以及學習型態,達到學校教育目標。面 對變革,學校的任務變得複雜,中間領導(middle leadership)遂在上述政策、體 制、課程改革、學生表現差異性(variation in pupil performance)擴大的脈絡中產 生。越來越多研究開始關注學校對於中間領導的需求以及重要性,將中間領導者 視為改革的引擎(engine room of the school)。

中間領導者是介於組織上層與下層之間的中介角色,在學校中,學校的中間 領導者即是介於校長和教師之間的管理層級(Fleming, 2000;Fleming & Amesbury, 2001),學校仰賴中間領導者們將政策轉化為日常的工作實踐(Toop, 2013)。學 校中間領導團隊,參與學校課程改革的責任,教師們以學科社群為單位,致力於 提升教學品質,達到課程創新、改變教學、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目標(Hammersley- Fletcher & Kirkham, 2007)。中間領導過程中不僅止於教師專業社群的運作,亦涉 及校務決策、學生學習與教學,教師協作的過程,甚至是改變學校文化的動力,

2

更涵蓋教師領導、分散式領導以及課程領導的特性,但卻又無法以單一領導理論 涵蓋之,是非常特別的領導模式,值得探究,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國內教育自 1980 年代亦掀起一波波改革浪潮,面臨體制、權力結構的變革,

教育權力鬆綁的呼聲高漲,政府陸續頒布九年一貫課程、學校本位發展、多元入 學方案到十二年國教等,皆強調學校自主權的提升以及學校對學生學習成效的績 效責任,學校如今面臨發展學校本位特色課程的改革挑戰。其中後期中等教育部 分,過去高中被定位為大學的預備教育,以升學導向為主,在課程發展上依循教 育部所頒定之課綱為依歸,教師為課程的執行者而非發展者。然而,隨著我國於 103 年正式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台灣教育革新正式啟動。十二年國民基 本教育(以下簡稱十二年國教)改變了對人才培育的觀念,更加注重「教師教學」

及「學生學習」,並期待學校在「課程發展」可以有所突破,透過課程及教學設 計,以學生學習為中心,適性發展,獲得成功學習(丁亞雯,2012)。由此可以 看出十二年國教的改革企圖,學校在經營領導方面勢必需做出許多改變因應十二 年國教。

十二年國教依據其適性發展之精神鼓勵學校發展特色課程,並激發學校創新 經營與全面品質管理,進而促使學校課程的創新,學校課程將更強調學生軟實力 的培養,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開創新型態的課程。加上 107 課綱的頒布,為 落實學校本位及特色課程,學校勢必發展校本必修及選修課程,高中教師在學校 的驅動下開始腦力激盪,透過教師參與學校課程的發展與計畫,以縮短政策與課 程實踐之間的距離,因此對高中階段教育影響尤其大(陳美如、莊惠如,2012)。

觀察國內學校教師與行政的關係,受到傳統科層體制的影響,傳統權責分明、

僵化的組織系統使行政人員與教師似乎是兩種不同的關係。教師與行政壁壘分明,

認為「教師」僅能專注在教學與班級活動上,而「行政」則負責執行校務運作與 業務推廣,當學校內部發生紛爭,就明顯分化為「教師」與「行政」兩派人馬,

產生對立關係(陳正專,2011)。在工作任務認知上,行政人員不太願意在組織

3

結構上有太大的調整變動,而教師也不太願意主動地投入革新事務,多半是被動 地等待行政的安排(甄曉蘭、鍾靜,2002)。

然而,面對課程改革的需求與逐漸專業化的行政業務,對教師投入學校經營 事務、參與學校決策的需求逐漸提高。目前我國在教師領導的實踐與理想尚有落 差,許多教師不認為自己是領導者,缺乏擔任領導者的意願。然而教師層級參與 並領導學校課程改革,建立領導力以及分散、分享的領導模式,已成為學校在發 展課程上的重要議題(Harris, Busher, & Wise, 2001;Harris, 2013)。

綜合上述,受到環境及政策的影響下,學校勢必改變其經營管理模式,積極 營造學校辦學特色,教師中間領導的推動勢在必行。此時,學校教師的角色更加 複雜,研究者觀察到教育現場的教師們自主喊出了「中間領導」一詞,教師們開 始體認到自身角色的轉變。然而究竟台灣中間領導的意義與模式為何,與國外中 間領導又有何差異,值得進一步探討,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故,本研究選取之 個案學校正面臨學校課程改革之際,積極推動學校課程改革創新,特色課程之形 塑過程涉及教師中間領導的實踐,值得深入探究。

此外,學校在面臨上述新時代挑戰的同時,積極思考學校存在的新價值,找 尋學校存在的新生機。在教育環境激烈的競爭環境之下,學校必須因應內、外在 環境的改變,持續發展學校經營管理能力、建立學校特色帶動良好的辦學績效,

繼而達到學校永續經營(sustainable management)的目標。在今日強調學校辦學特 色與創新的改革浪潮之下,學校除了展現辦學特色,提供學生多更多元的學習之 外,亦追求辦學績效且長期穩定的經營,可知學校永續經營之重要性。再者,學 校做為開放的有機系統,不僅環境不斷地在變化,人員也不斷地流動。學校如何 在人員變動的處境之下,持續性的推動課程永續性的發展,傳承、調適與創新學 校文化,避免「人去政息」的情形發生,是各級學校都必須正視的議題(簡菲莉、

陳佩英,2015)。職此之故,本研究選取之個案學校恰逢校長任期屆滿之關鍵時 期,學校如何運用中間領導策略推動學校改革,建立權力分散領導文化,學校教

4

師具備領導動能,確保在任期屆滿之後學校能永續、有效運作值得探討,此為本 研究動機之三。

以領導的觀點來看學校所面臨的挑戰,在學校面臨轉型、改革、創新以及永 續發展的挑戰下,如何提升學校效能、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品質,靠的是領導者 經營管理的能力。今日領導者的角色與行為的扮演遠比過去複雜,也明白揭示了 校長領導角色的改變,許多研究也指出如今學校領導光靠校長或是上級領導者是 沒辦法辦到的(Angelle, 2010;Crowther, Kaagan, Ferguson, & Hann, 2002;Hargreaves

& Fink, 2004;Harris & Spillane, 2008;OECD, 2009;Turnbull, 2011)。後英雄式 領導(post-heroic leadership)的概念逐漸興起;傳統領導者與追隨者角色越來越模 糊,學校需要更加多元與彈性的領導型態,建立水平式、分散式的領導文化,而 非集中於少數的領導菁英(Camburn, Roman, & Tayler, 2003;Hargreaves & Fink, 2006;Lashway, 2003)。因此實務發展上,越來越多學校領導事務試圖透過「協 作」的領導模式來達成,許多研究也顯示「協作」的過程對於學校效能改善、學 校動能、組織變革、學生學習表現到學校創新都有正面的影響(Day, Harris, Hopkins, Leithwood, Gu, Penlington, Mehta, & Kington, 2007;Harris, 2004, 2008;Harris, 2007;

Hallinger & Heck, 2009;Leithwood, Day, Sammons, Harris, & Hopkins, 2006)。

如今學校改革層面從權力結構、職能、角色規範到組織文化,領導應不再只 限於校長與行政人員。學校領導者的核心任務是與老師一起提升教學品質,提供 學生更好的學習品質,透過建構互惠與分散式的平台,讓更多教師、人員參與學 校領導,建立學校中間領導團隊,負起持續改善教學品質的責任(陳佩英、焦傳 金,2009;Gronn, 2003;Starratt, 2003;Spillan, 2006)。領導工作趨向分工、賦權、

民主,納入更多相關人員,包括老師、家長、學生甚至是社區、大學或是與其他 學校的合作關係。

本研究選取之個案學校恰逢組織變革之期,面對整體教育環境改變以及校內 課程創新發展,轉化 107 課綱,學校由校長以及教師共同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改革,

5

創造一套新的課程,以達學校課程改革目標,並且支持學校的永續性發展。因此,

本研究欲探究學校在校本課程轉化的過程中,中間領導的運作模式,教師間如何 分工協作,領導學校成員共同創制 107 校本課程,當中演化出的領導角色、溝通 約定或分享認知為何,此為本研究動機之四。

隨著學校專業文化越來越受重視、教師學生的角色改變以及教育變革需求,

學校需要中間領導做為學校改革的動能(蔡宗河,2006)。審視近年來中間領導 的發展,中間領導於近幾年逐漸受到重視(Hammersley-Fletcher & Kirkham, 2007),

包含英國、香港、新加坡、澳洲籍紐西蘭等國家皆投入研究,探究教師在學校當 中的中間領導角色(Bell, 1996;Blandford, 1997;Glover, Gleeson, Gough, & Johnson, 1998),各國對於中間領導的重視逐漸提升,是未來教育領域研究的重點項目之 一(Bennett, Woods, & Newton, 2007)。許多學者與研究也支持中間領導對於學校

包含英國、香港、新加坡、澳洲籍紐西蘭等國家皆投入研究,探究教師在學校當 中的中間領導角色(Bell, 1996;Blandford, 1997;Glover, Gleeson, Gough, & Johnson, 1998),各國對於中間領導的重視逐漸提升,是未來教育領域研究的重點項目之 一(Bennett, Woods, & Newton, 2007)。許多學者與研究也支持中間領導對於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