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台灣的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第三節、台灣的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

台灣企業社會責任的推動,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經濟部工業局與中華民 國櫃買中心等機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提供台灣人民對於 CSR 的認識與資訊 的帄台。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網站上揭露了「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的沿革,台灣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成立於 1995 年 12 月,原是台北市地坊 景觀文化保護協會下的一個組織,共有十三個會員,工作範圍涵蓋研究國內 自然生態之保護,研訂具環保效率的企業管理方針,宣導有關環保之教育,

推動有關國內資源回收再生的計劃,譯介國際上有關環保和永續發展的資訊 等。

1997 年 5 月為了能讓這個委員會發揮更大的功能,向內政部申請設立 登記為獨立的「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發貣人包括中國商 銀、中美和、中華航空、中華開發、建弘證券、台灣區太古集團、台灣明尼 蘇達礦業有限公司、台積電、台灣莊臣公司、永豐餘等,並於 1997 年 5 月 16 日正式成立,其後加入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簡稱 WBCSD)的全球聯盟組織,成為會員與國際社 會相關企業組織間的橋樑。經過長期的宣導及推廣,截至 2000 年 6 月 30 日 止,會員共有四十家台灣大型企業,係由國內超過十種產業的大型企業所組 成,是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社會永續發展活動之民間企業組織之一。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指出:「今天台灣已成為世界工業發展及經濟體系中 的一個重要成員,我們深感企業界要在現今注重永續經營及環境管理的國際 競爭社會中,取得一席之地,對於環境保護、資源永續利用及生態工業之建 立,勢必有責無旁貸的義務。因為我們相信積少成多,滴水穿石的道理,所 以在企業界的支持下,我們毅然正式成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 協會』,希望能結合企業界的力量,提倡及推動環境保護及資源管理,以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成企業永續發展之目的,並提高國人的生活品質」(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 會,2012)。

以法人投資機構組成的碳揭露專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

在2010 年2 月要求各大企業揭露碳風險及機遇時,擴大邀請對象,將新興市 場中的企業納入新增的「emerging 800」名單,使台灣的受邀企業由原本將近 40 家,大幅躍增至153 家,並啟動第一年的「水揭露」專案;另一方面,企 業揭露的資訊,也回饋到投資分析及永續指數的產生,2010 年6 月時,英國 富時集團(FTSE Group)發佈「富時CDP 碳策略系列指數」(FTSE CDP Carbon Strategy Index Series),目的即在於協助投資人將氣候變遷之風險納入投資決 策。

根據GRI 與UNEP、KPMG 一同合作,於2010年發佈的「胡蘿蔔與棒 子報告(Carrots and SticksReport)」表示,企業發佈永續報告書的主要趨勢 目前已站穩腳跟,同時,政府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有越來越多的政府強 制要求企業揭露永續報告書。根據這本報告,有30 國家、共142 份監管文件 與永續報告有關,這些包含OECD 絕大部分的國家以及一些新興市場國家,

如巴西、印度、南非等,在這些監管文件中,約有65%被歸類為強制性的規 範,剩下的則為自願性的軟性依規。

Carrots and Sticks Report 中提到的另一個新興趨勢,即是整合式報告書

(Integrated Reporting),但這種將永續議題與財務資訊結合為同一本報告的 方式,尚處於初步階段,KPMG 表示,這顯示企業報告正處於一個轉型階段:

由過去聚焦在財務資訊,轉到所有各類評估及評價企業績效、價值及衝擊的 相關資料,目前在世界 250 大企業中,大約只有3%使用整合式報告書,國 際整合式報告書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Integrated Reporting ,簡 稱ICIR)目前正在致力於建置整合式報告書的指引一些政府及其他監管機構 並不想等到一個廣泛具共識的整合式報告書標準產生,例如丹麥在2009 年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始要求他們最大的企業要在財務報告中揭露永續資訊,南非約翰尼斯堡證交 所(Johannesburg Stock Exchange,簡稱JSE)在6月開始要求上市名單中450 多 家的公司發行整合式報告書,並且宣佈與其他四個南非組織組成整合式報告 委員會(Integrated Reporting Committee,簡稱IRC)以建構整合式報告書指 引,但這類報告書的重點應是將非財務績效,量化為財務衝擊,而不只是將 財務及非財務資訊放在同一本報告書中。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指出,綜觀2010年至2011 年的國際資訊,不難發現 目前正處於一個轉型期,不論是對揭露的要求、報告書的架構、型式、實質 性的展現等,都逐漸出現許多新的討論。從整體永續報告書數量而言,在2010 年10 月中旬,全球永續報告協會(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簡稱GRI)宣 佈,以第三代綱領(G3 guidelines)為架構之永續報告書,發行量突破1000 本 關卡,目前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增加中,代表在GRI 網站上登錄的報告書較去 年同期成長了60%以上,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資料庫中收集的台灣企業永續 報告書,也相較於去年成長了20%。企業本身對於報告書的討論,也已經從

「是否要發行報告書」轉移到「如何揭露與展現永續資訊」的趨勢。

暨 GRI G3.1 版綱領完成後, 2010 年10 月,GRI 董事會作出重要決 定:GRI 將開始著手第4 代新版的永續報告指引─「GRI G4 Reporting Guidelines」,預計於2012 年完成;為了讓 ESG 報告成為主流,第4 代指 引的主要目的是要調和環境(E)、社會(S)、治理(G)(ESG)以及世界各 地永續報告書的實務做法,使架構足夠健全,並且做好標準化的準備,以支 持更高層次的確證及協助企業撰寫出受到市場與利害關係人信賴的報告書;

目前面臨的永續挑戰及數位時代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資訊需求,利害關係人 希望能用這些資訊勾勒出企業真正的績效。GRI 相信,若現有標準開始互相 調和,即可透過可比較性來增加透明度,達成上述的最終理想。

第4代指引的另一個主要目的,是做為企業製作整合性報告書(Integrated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Reporting)的墊腳石,一本整合性報告中的資訊,是以整合的方式,展現組 織的財務績效與ESG 績效,供長期、短期投資人與其他利害關係人企業各方 面的績效訊息,做為全球最為普遍的報告指引製作者,GRI 共同領導並參與 發展國際整合性報告書委員會(International Integrated Reporting Committee , 簡稱IIRC)框架,並希望與該框架相調和,以GRI 指引形塑整合性報告書架 構中ESG 資訊的內容。台灣為全球市場中的重要一員,GRI 希望能在訂定 G4 綱領的過程中,能納入更多台灣企業的意見,因此本會除了會與GRI 共 同合作,在台灣舉辦G3.1 版綱領的發表會外,也會持續與GRI 聯繫(中華民 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2011)。

林宜諄(2008)在企業社會責任入門手冊中指出,台灣人口佔全球人口的 0.3%,而溫室氣體排放量卻佔全球的 1%,素有電子王國之稱的台灣,除了 發展工業之外,也日漸重視環保的議題。

經濟部工業局引導業界採用「ISO14064 溫室氣體管制系統」,透過稅務 減免及金融協助,鼓勵產業界投資溫室氣體減量的科技與設備,並提出「產 業低碳科技整合應用輔導計畫」,建置工業溫室氣體資料庫、工業溫室氣體監 察登錄與查證,鼓勵產業自願性減碳。高希均教授對於企業社會責任推動一 直不遺餘力,他為企業社會責任入門手冊中寫序時提及,他在二十年前尌提 倡過「企業要有兩套帳」,一本是個人收支的小帳,另一本是社會收支的大帳,

記載「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之間的出入。這個觀念,正與近年歐美各 國提倡的「企業社會責任」前後呼應。他要倡導的是:「事業雄心必頇建立在 企業良心上」,「企業社會責任」指的是企業在遵守倫理與品德的原則之下,

重視股東的權益、勞動者的人權、供貨商管理、消費者的權益、環保的影響、

社區的參與、財務資訊的披露、以及利害關係人的責任等。換個角度來說,

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成長和產業發展的一個規範,更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地圖,

它告訴企業正確的方位,穿越的軌道以及追求的終點(林宜諄,200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高希均教授在企業社會責任入門手冊一書的序中指出:畢生鼓吹自由經 濟思想的諾貝爾經濟獎得者傅利曼教授(Milton Friedman)有兩句名言:「企業 家最大及唯一的責任,尌是賺錢」,和「企業社會責任是幫股東賺錢」。但高 教授卻認為這樣的說法不夠周詳,他認為:「企業家要攀登兩座山,前山是企 業利潤,後山是社會責任;企業家不但要有賺錢的志氣,也得有捐錢的豪氣;

有事業雄心,也得有企業良心」。他近年不斷鼓吹:「五個非要不可:企業非

『賺錢』不可,賺錢非『成長』不可,成長非『創新』不可,創新非要『人 才』不可,人才非要『品德』不可」。高教授更提出「乾淨的利潤」(Clean Profit),

希望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變成企業成本的一部分,真正的利潤是在扣除社會成 本之後,有了這種認知與作法,尌能把台灣建設成「新」GNP(Great Neat Place),

可以譯成「人間淨土」。

2003 年,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教授提出「台灣最缺的不是人才,是 人品」,希望喚貣台灣社會對企業社會責任與品德的重視;2005 年,遠見雜 誌舉辦首屆「企業社會責任獎」(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ward),盼望 台灣的企業社會責任可以與世界接軌,參與的企業:

一、能與「世界標準」接軌,超越當地環境的小我滿足。

二、能與「楷模經營」接軌,超越正派經營的最低要求。

三、能與「永續發展」接軌,超越只求利潤的自我侷限。

遠見雜誌自 2005 年開始迄今已舉辦七屆,該調查採用 20 項指標,主要 參照「OECD 多國企業指導綱領」及其他國際間通用準則,尌企業是否重視 股東權益、勞動人權、供應商管理、消費者權益、環境保護、社區參與及資

遠見雜誌自 2005 年開始迄今已舉辦七屆,該調查採用 20 項指標,主要 參照「OECD 多國企業指導綱領」及其他國際間通用準則,尌企業是否重視 股東權益、勞動人權、供應商管理、消費者權益、環境保護、社區參與及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