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新住民的發展及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台灣新住民的發展及相關研究

一、 新住民的形成背景

台灣在 1970 年中期開始,因為婚姻市場中性別比例不均衡的因素、以及女性 自我意識高漲、選擇不婚的比例增加,許多社經地位處於劣勢的男性由於受到之 嚴重影響而必須要到國外尋配偶為結婚對象,因此有外籍新娘陸陸續續之引進(蕭 昭娟,2000)。

國際婚姻在全球的形成及發展依據時間來分可分為三階:1960 年代以前的萌芽 期;1960 年代的形成期;1970 年代以後的發展時期(del Rosario, 1994;蕭昭娟,2000),

如下表 2-1-1:

7

表 2-1-1 國際跨國婚姻演進圖 1960 年前

萌芽期

男女雙方透過信件而結婚的例子,在許多社會中由來已 久,大多經由親友、專業媒人、商業機構而認識,發展至 今已久「郵購新娘」(mail-order bride,簡稱 MOB)的稱呼出 現,其中婚姻介紹所在 1939 年的英國成立。

女來台最早已經超過 20 年。這些台灣不肖媒介協助他們持假護來台灣,外籍配偶 們誤以為要來台工作,結果是被騙來台灣婚嫁(夏曉鵑,2000)。1994 年政府宣布「南 向政策」與東南亞地區有接觸的機會,在台商的仲介之下,使得農民、漁民等台 灣邊陲地區娶不到老婆的男子紛紛轉至東南亞通婚。

至今內政部統計 101 年 6 月底仍以越南籍最多,其次是泰國與印尼。1980 年 初,台灣農、漁業開始陸陸續續出現從低開發國家之泰國、菲律賓、緬甸等遠嫁 來台灣之外籍配偶,而形成東南亞外籍配偶之婚姻市場機制(蕭昭娟,2000;夏曉 鵑,1997;引自齊君蕙,2006)。1980 年代中期以泰國和菲律賓新住民最為普遍,

1990 年起印尼新住民顯著增加,到了 1996 年越南外籍配偶躍升到第一位(陳美惠,

2002),且至今仍是越南新住民人數最多。

「外籍新娘」並不是台灣特有的現象,而是來自於較低發展國家婦女嫁到往 高度發展國家的全球化現象的一環(夏曉鵑,2000)。也就是說台灣社經地位較低或 身心障礙的男性找不到適合自己的配偶時,就會到未開發的國家選擇配偶。吳舒 靜(2003)研究發現,居住在較邊陲的鄉村地區東南亞外籍配偶分布的比例為 74.4%,

比都市地區 28.6%比例高出許多。

位較低、社會邊陲的男性找不到配偶而必須要去跨國通婚。因此夏曉鵑認為跨國 通婚與資本主義發展有關聯。在夏曉鵑(2000)田野訪談資料中得知,許多新住民都 提到生活困境,其指出在原生國家的經濟與政治不穩定之情況下,未來生活無法 預測,只希望能藉由嫁到經濟較穩定之國家,才能讓子女享有較安定之生活,這 些都是新住民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林式州(2009)將對於跨國婚姻的因素形成歸納出以下幾個:

1. 全國化的趨勢:西方國家全球化的經濟影響、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商品化 的婚姻。

2. 政府宣告南向政策:政府開放東南亞國家的投資,使得與東南亞國家的密切 往來、互動交流頻繁,以至於開啟了跨國婚姻,甚至仲介。

3. 經濟因素:國際全球化的趨勢,資本主義當道。世界貧富不均,各國的財力 懸殊造成拉力及推力,促使跨國婚姻產生。另外投資貿易和開放觀光也是 造成跨國婚姻之因素之一。

4. 文化因素:西方文化之迅速傳播,受到西方思潮之影響而改變婚姻與家庭的 觀念,也是跨國婚姻形成的要素。

5. 國內男女性別比例不均衡:國內性別的比率不均,社會的資本結構改變,女 性都有能力謀職求生,對於男性的依賴也減少,導致婚姻市場供需不均,

起而想外尋找外籍配偶。

10

表 2-1-2 101 年各縣市國人結婚登記之外籍、大陸配偶人數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http:www.moi.gov.tw/stat/week.aspx)

縣市 大陸地區 港澳地區 東南亞地區 其他地區 總結婚登記對數 東南亞地區結婚占總結婚

由表 2-1-2 可以得知 101 年東南亞新住民分布在台灣各縣市的狀況,並整理出

民國90年 46,202 27.10 26,516 281 17,512 1,893 3,400 42,802 170,515

民國91年 49,013 28.39 28,603 303 18,037 2,070 4,366 44,647 172,655

民國92年 54,634 31.86 34,685 306 17,351 2,292 6,001 48,633 171,483

民國93年 31,310 23.82 10,642 330 18,103 2,235 3,176 28,134 131,453

民國94年 28,427 20.14 14,258 361 11,454 2,354 3,139 25,288 141,140

民國95年 23,930 16.77 13,964 442 6,950 2,574 3,214 20,716 142,669

民國96年 24,700 18.29 14,721 425 6,952 2,602 3,141 21,559 135,041

民國97年 21,729 14.03 12,274 498 6,009 2,948 3,516 18,213 154,866

民國98年 21,914 18.71 12,796 498 5,696 2,924 3,673 18,241 117,099

民國99年 21,501 15.49 12,807 525 5,212 2,957 3,792 17,709 138,819

民國100年 21,516 13.01 12,800 663 4,887 3,166 4,090 17,426 165,327

民國100年

1-10月 17,808 13.90 10,676 540 3,985 2,607 3,385 14,423 128,130

民國101年

1-10月 17,397 15.42 10,260 548 4,009 2,580 3,646 13,751 112,803

較100年同期

漸減少趨勢,表示外交部在 93 年起加強外籍配偶境外訪談政策有成功抑制新住民 結婚比例之成長,使得 93 年起中外聯姻比例有逐年下降現象,民國 93 年的 31,310 人降到 101 年的 17,397 人。

三、 新住民子女出生比率

表 2-1-4 民國 91-101 年 大陸與新住民出生子女人數之比率

年度 總出生數 大陸與新住民生子女出生人數 新住民子女佔出生比率%

民國 91 年 247530 30833 12.46%

民國 92 年 227070 30348 13.37%

民國 93 年 216419 28666 13.25%

民國 94 年 205854 26509 12.88%

民國 95 年 204459 23903 11.69%

民國 96 年 204414 20905 10.23%

民國 97 年 198733 19086 9.60%

民國 98 年 191310 16612 8.68%

民國 99 年 166886 14523 8.70%

民國 100 年 196627 15397 7.83%

民國 101 年 229481 17295 7.54%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上表 2-1-3 可以明顯看出,台灣新住民子女出生人數至今人數逐漸穩定成長,

從民國 100 年 19,6627 人增加到民國 101 年的 229,481 人,此顯示新住民在台灣之 結婚率雖然有下降些,但是生育率的部分並沒有因為結婚率下降而下降,反而是 明顯增加。且研究者在內政部統計通報發現,民國 96 年新住民子女就讀國小學之 人數總共有 103,587 人,至民國 101 年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之人數總共有

13

203,346,也就是說在這短短五年內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之人數共增加了 99,759 人。新住民子女日俱增加的情況下,讓我們不得不重視新住民之教養方式,

因為從許多文獻中可以得知,新住民子女之父親社經地位較低,而新住民本身教 育程度也略低,新住民對下一代台灣之子女教養需求,更值得我們去關懷探討。

因為畢竟家是我們最早接觸的社會化地方。

四、 教養子女的遇到的困境

東南亞新住民人數日益增加,新住民嫁來台灣後,首當其衝遇到的問題是語 言,再加上台灣與新住民的原生國家文化不同、環境不同以及語言等有所差異,

其中語言又與教養下一代子女息息相關。換句話說,中文語言問題對新住民在教 養子女上有很大的影響。

夏曉鵑(1997)指出對身處異國之外籍新住民而言,語言及文字所造成的障礙,

使得新住民無法運用原先所具有的語言能力在所處的社會中從事各項活動,除了 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之外,更常造成教育第二代的一大障礙。

賴建達(2002)認為這種經由不同種族結合而組成的家庭,他們的子女就學之表 現與其他學童有所差異,例如新住民不認識中文字,而無法協助子女在學習上面 與教師進行溝通。換句話說若是讓新住民有具備中文的能力,就可以其增益教育 子女,幫助其子女學習的能力。

葉淑慧(2005)研究發現新住民都具有語言困擾。朱玉玲(2002)以半結構的深度 訪談研究方法受訪八位外籍新娘,認為影響新住民家庭語言差異引起溝通障礙,

新住民也常因語言溝通困難而衍生了許多問題。

簡志娟(1995)在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的研究指出,影響教養方式最大因素 之一就是配偶之間相互的影響。李秀華(2001)與廖格培(2003)研究發現,婚姻品質 與婚姻滿意度,會對母親的教養信念與教養方式產生影響。而黃富順(2003)指出外 籍新娘教養子女的態度等差異,由於認知落差、觀念不同對下一代的教養容易產

14

生問題。但徐如美(2004)提出,公婆寵愛、溺愛子女影響新住民教養子女時不如預 期順利。

謝慶皇(2004)以台南縣一所國小的四位外籍配偶子女為研究對象,採用質化研 究方法,此研究指出外籍配偶女性受限語言及文字使用的限制,不易參與子女課 業學習活動。新住民因為來自不同的國家,所用的文字與語言和母國不同,因此 在子女的課業上無法給予協助以及在學校與教師溝通方面也有困難,因而增加了 新住民子女學習困難。

陳雯鈴(2008)研究越裔新住民知母親教育工作研究結果中指出,新住民置身於 工作、家庭與識字學習之間,照顧入學後的小孩課業與學習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 事情,再加上變遷之因素,使得母親教育工作更形困難。

綜合上述文獻探討,對於遠嫁到台灣的新住民在教養子女與生活最大困難如 下:

1. 語言不同,導致在教養子女上有許多溝通、教導之困難。

2. 新住民夫家成員干涉新住民教養子女,使得教養子女上有困難。

五、 小結

從民國 90 年政府宣告南向政策以後,又受到全球化之影響,台灣新住民人口 數逐漸穩定成長,且新住民子女人數也逐年增加,教養子女對於新住民女性而言,

是一個重擔,其來到一個與自己從前成長環境完全不同之新環境,教養子女首當 其衝的語言問題,國內也有許多學者發現新住民在台最大的困擾就是語言與中文 識字(李俊男,2004;蔡秀珠,2004;蔡淑慧,2005)。根據文獻探討可得知,遠嫁 到不同的國家的新住民有許多困境問題,是在所處地方所用的文字和語言都與原 生國家不同,但語言問題首當其衝是教養子女索賄面臨的,教養子女課業上、與 子女學校老師溝通上都是需要中文能力,使得新住民無法協助子女課業上的問題,

因此,中文語言問題是新住民教養孩子最大的困難,不管是在於教養子女層面、

15

語言溝通問題或是與夫家之相處種種都是新住民們最大難題,所以新住民子女教 育議題是台灣很值得正視的。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