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結論,研究者提出以下的建議作為家長、教育工作者、相 關行政單位以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壹、 對新住民家庭方面的建議

一、 鼓勵新住民丈夫參與教養子女的工作

從研究中得知,新住民家庭的主要教養工作都是以母親為主,大部分新住民 丈夫較少參與、甚至完全不參與教養子女工作,顯然父親在新住民家庭中教養子 女工作仍然不足,或者是使用不當,這對有中文語言、文字上有隔閡的新住民來 說,有較大的負擔及壓力。對於子女的教育上,父親也是有相當大的責任,因此,

父親若能夠參與教養子女相關工作,讓孩子感受到父親的關心與愛,對於孩子的 心理健康層面有所助益的。此外,研究者建議東南亞新住民多鼓勵丈夫花時間陪 伴孩子,與孩子培養感情,減少使用威嚴的命令方式教養孩子,學習多多關心孩 子,而避免新住民獨自一人辛苦地扛起所有的教養責任。

二、 鼓勵新住民多多參與幫助教養成長班,促使家庭成為學

習的環境

從研究中得知,父母共同參與孩子教養工作,有效幫助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的 心理健康。因此,新住民家庭中的家庭成員應該多多鼓勵新住民外出參與學校的

90

教養孩子相關的親子座談會或是輔導課程,避免因為工作忙碌而缺席參與學校相 關教養孩子的課程、親子座談會或輔導,這些課程可以減少新住民教養子女語言 上的困難及提供自己教養子女上的能力,促使整個家庭成為一個良好學習的環 境。

貳、 對教育單位的建議

一、 加強教職教育,舉辦親職座談會,並且提升新住民在教養上的

知能。

本研究中發現新住民對於教養子女上的知能較弱,許多東南亞新住民在教養 子女上並不是不願意教,而是不知道從何教起。因此,若能夠多辦理舉辦新住民 的親職座談會,鼓勵新住民家庭的雙親共同來參與親子活動,適時地提供新住民 家庭教養子女上的相關知識及方法,協助新住民認識孩子發展成長的過程階段,

以利提升新住民在教養子女上的知能。此外,可以加入一些教養子女的知識及方 法之相關活動,鼓勵新住民家庭或是弱勢家庭照顧者參與,以提升照顧者的正確 教養觀念及方法。

二、 學校教師應該與新住民建立良好的親師關係,並參與相關研習

親師之間建立良好的親師關係是幫助及讓家長能夠了解孩子的成長重要工作 之一。透過親師之間的溝通,家長可以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形,及老師也可以知 道學生在家的狀況。但是從研究當中可以了解到,許多新住民因為語言的隔閡或 是因為自己口音的問題,害怕與老師溝通,甚至會逃避學校老師,所以老師應該 要主動與新住民建立良好關係,主動透過電話的方式進行親師之間的溝通,化解 親師之間的溝通問題,但是必須要注意自己的言語及態度,避免讓新住民內心感

91

到不舒服。

參、 未來研究建議

一、 研究方法上

本研究是以文獻探討加上質性研究之訪談法,進行了解東南亞新住民教養子 女的方式及想法和影響教養方式之因素;建議未來研究可以針對新住民子女學習 情形及學業成績進行縱貫性研究,並加入問卷調查之量化研究,如此一來可以更 深入探究相關議題。

二、 研究對象上

本研究由於地點及時間的限制,本研究受訪者數量有限,若未來能夠擴大研 究對象進行研究,其結果會更有不同的風貌。教養孩子是一條漫長、辛苦的歷程,

本研究因侷限在時間的限制,無法長期實際了解教養問題層面。建議未來研究,

若可以擴大研究對象,及做長期系統的縱貫研究,深入了解新住民家庭所面臨到 的教養問題,相信有更創新、突破的地方。

三、 研究的內涵上

由於本研究對象只針對新住民教養方式進行訪談研究,並將所蒐集到的資料 進行分析,對於影響新住民教養方式的因素包含有夫家家庭成員之影響,其相關 研究仍不足完全解決當前的現況,屬於探索階段。因此,建議未來可以擴大加入 新住民公婆及丈夫的教養想法及方式,並且也可以藉以更深入的描寫新住民從原 生國家嫁來到台灣的適應歷程及脈絡之情形,期盼能夠給予後續研究者參考並深 入探究,以協助新住民在教養子女上更多的幫助。

9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2012)。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與教育專案報告。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統計處(2012)。101 年第 22 週內政部統計通報外籍配偶人數統計。

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week.aspx。

內政部統計處(2013)。103 年第 5 週外籍配偶人數統計。

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week.aspx。

內政部(2014)。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與教育專案報告。台北:內政部。

方淑寬(2005)。國小學童個人因素, 父母管教方式及級任教師領導行為對學校生活 適應之探討-以台北縣雙和國小外籍配偶子女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班 在職專班(未出版),台北。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朱瑞玲(1984)。父母教養方式之變遷。教育資料文摘, 15(5), 115~134。

吳秀碧(1993)。國小兒童 a 型傾向與其母親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國立政大學英國 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承珊(1999)。母親與教師的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 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舒靜(2003)。台灣外籍新娘分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 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吳順永(2008) 。新臺灣之子的媽外籍配偶身心健康亟需探討。今日新聞。取自:

http://www.nownews.com/2008/11/07/11478-2361583.htm。

93

呂念慈(2007)。六位東南亞籍新移民母親子女教養經驗之研究。實踐大學家庭研究 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沛玲(2013)。新住民學童母親教養態度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 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宗文(2002)。Baumrind 的教養方法和中國教養方法探討。國教之聲,34(2),8-13。

李俊男(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方案學習障礙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

林正文(1981)。父母教養態度與少年犯罪行為困擾之關係。台南師專學報,121-160。

林式州(2009)。外籍配偶對子女教養方式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方式和子女行為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72,41-47。

林惠雅(1998)。母親信念內涵及其與教養方式的關係。學生輔導通訊,72-85。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一):內涵意義之探討。應用心理 研究,2,143-180。

林惠雅(2000)。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6,75-96。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

邱埱雯(1999)。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當代, 141,108-117。

邱琡雯(2000)。在台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北縣成教:輔導月刊,18,

8-15。

邱琡雯(2000)。在臺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 同化? 還是多元文化。社會 教育學刊,29,197-219。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 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市。

柯麗貞(2006)。新移民子女家庭教養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三峽鎮為例。台北市 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31T洪巧(2006)。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技巧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31T研究所碩士論文31T(未出版),高雄。31T

95

洪藝真(2006)。東南亞外籍配偶來台適應歷程、教養方式及子女氣質之個案研究。

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 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6,231-237。

夏曉鵑(2003)。實踐式研究的在地實踐: 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臺灣社會研 究, 49,1-47。

徐如美(2004)。外籍母親親職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高立文(2002)。半邊天--女性領導人成功經驗之探索。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589,12-21。

31T張玉英(2004)。台灣不同語族教養文化語用比較─以泰雅族和閩南族為例。國立新 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31T研究所碩士論文31T(未出版),新竹。31T

張艾俐(1989)。孫運璿傳。天下雜誌,340。

張春興(200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秋慧(2004)。跨文化家庭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康樂(1990)。曼荼羅的世界。台北市:世茂出版社。

張維中(2004)。外籍配偶國小高年級兒童父母教養態度,同儕關係及自我效能之研 究。文化大學31T社會福利31T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96

張瓊雲、郭洪國雄、黃婉雯、廖梅花、王翠鳳、蔡淑桂、梁素霞、張佩玲、吳璇 玉(2006)。親職教育。台中:華格。

張齡友(2004)。早期家庭經驗柬埔寨母親學齡前子女教養之個案研究。幼兒保育學 刊,2,139-164。

教育部(2013)。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101 學年度)。 取自 http://140.111.34.54/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

31T莊婉妮(2005)。高雄市國中資優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31T研究所碩士論文31T(未出版),高雄。31T

許憶真(2004)。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靜宜 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 研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郭添財(2006)。新臺灣之子多元化下的課程規劃。臺灣教育,641,27-35。

郭靜晃、吳幸玲譯(1994)。Philip Newman and Barbara Newman 原著。發展心理學 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陳美惠 (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

陳美惠 (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