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養方式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養方式理論與相關研究

父母是我們最早接觸的人,在我們生長過程中,除了要照顧我們日常生活起 居以外,還必須肩負教育以及養育我們的重擔。有許多研究發現,父母對子女的學 業成績、行為、情緒以及同儕關係有相當程度之影響,其中父母之教養方式是影 響子女最重要的關鍵之一(陳益連,2006)。趙富年(1980)研究發現,國中學生生活 適應是否良好與父母教養方式有密切關係。林清江(1981)研究指出,父母的教養態 度對於子女學業成就最有影響。由此可知,教養方式對於子女有深遠影響。

壹、 教養方式之定義

教養是指以養育子女的方式與技巧(Mish, Gilman, Lowe, McHenry&Pease, 1986)。國內對於教養方式的相關研究甚多,但是在名稱上面有許多不同,例如「教 養方式」、「教養態度」、「管教方式」、「管教態度」、「教養行為」等的說法。「管教」

在漢語辭典中的解釋為強迫、約束教導,而「教養」則解釋為教導養育;其中管 教在解釋中明顯的帶有控制、強迫的層面,研究者認為父母在教育子女中不應有 使用控制和強迫的層面。楊國樞(1986)將「父母教養方式」為「家庭訓練或教導其 幼小成員所採取的社會化方式」,分析其內涵:「教養方式同時包含態度層次及行 為層次兩次」,教養態度層次是指父母在訓練或教導子女時所持有的相關認知(或知 識、信念)、情感(或情緒)或行為意圖;教養行為層次則是指父母在訓練或教導子 女實際表現的行動或做法。

「管教態度」、「管教方式」、「教養態度」、「教養方式」等名稱雖然不同,但 是其內涵大致相同(林正文,1981;楊國樞,1986)。雖然在名詞使用上有不同,但 是在意義上還是有一致的。以下是國內學者對教養方式之名稱及定義,依序年代 先後順序整理成下表 2-1-1:

17

表 2-2-1:國內學者對教養方式之名稱及定義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Baumrind(1991) 父母協助子女社會化之過程。

吳秀碧(1993) 教養態度指教導子女與訓練子女時,對於子女之情感、希望、行 為以及思想做積極或是消極之反應。

劉奕樺(1996) 父母約束或教導子女日常生活作息及行為時,所表現出來的態 度、行為、情感和管教技術。

黃玉臻(1997) 父母在管教子女時,所表現出的行為與策略,包含隱藏在這些行 為背後之父母親人格特質與態度。

林惠雅(1998) 教養信念是指父母對於教養子女之想法,包括子女本身之發展及 學習看法。

劉慈惠(1999) 父母對於子女之教養,除了養育、保護以外,包含引導子女從小 到大一生成長之種種。

沈珮文(2001) 父母在訓練子女與教導中所具有的信念、方法及行為表現,當然 包含了管教方式。

施玉鵬(2002) 子女知覺父母教導生活作息或行為表現時,所採取的策略和態 度。

劉寶(2003) 父母在教導或訓練子女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信念、情感、行 為及策略。

郭芳君(2003) 認為「教養方式」所包含的層面包括態度層次及行為層次,比「教 養態度」僅包含態度層次為廣泛,而「教養」一詞之涵義又比「管 教」為廣,所以將父母對待子女之行為與態度稱之為「父母教養 方式」。

18

表 2-2-1:國內學者對教養方式之名稱及定義(續)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簡鳳儀(2004) 雖然許多研究對於父母之管教類型標準都有所不同,但是其中包 含了正面與負面之層面,不論採用哪種方法,都可以歸納出不同 的父母管教類型。

彭偉峰(2004) 父母依自己認知及價值觀來管教子女而被子女知覺到的方式。

莊婉妮(2005) 父母在養育子女社會化過程中,所施予教育、養育和管教等對待 方式,使子女知覺到父母對其日常生活中所反映之態度、情感、

認知及管教策略等。

洪巧(2006) 父母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所施予教育及對待的方式,使子女知 覺到父母對他們日常生活表現所反映出來的情感、態度、習慣、

認知及行為策略等。

陳益連(2006) 父母與個體日常生活互動時所採用的態度與行為,經由雙方互動 進而創造出一種情感氣氛,而為個體所感受者。

沈育慧(2007) 依據辭典解釋,認為父母教養包含「教育與養育」,而教育包含知 識和待人處事等無形給予的教導過程;則養育為飲食、衣物等有 形之滿足。

那昇華(2007) 父母在子女學習社會化之過程中,所採取的行為意圖與實際顯現 的行為策略及作法,讓子女學習到自我建構其本身的情感、價值 觀及行為模式之過程。

楊佳穎(2008) 父母對子女的態度及行為方式。

賴建戎(2009) 父母會根據所抱持的信念、價值觀、產生教養態度,並將其教養 態度轉換成對子女的教養行為。

19

對於上述研究之教養方式可以定義為,父母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所抱持的 內在信念、價值觀及態度與外在的實際採取的管教行為,稱之為教養方式。鄭維 傑(2011)指出父母管教方式會深深影響子女日後對於人、事、物之認知及感觀,並 採取不同的教養方式,甚至影響求學過程中的學習態度。教養方式包含了內在層 面以及外在層面,內在層面是指父母對於孩子之內在情感及期望;外在層面包含教 導子女之實際行為。以往教養方式之研究測量分為三種方法,分為晤談法

(interview)、觀察法(observation)、問卷法(questionnaire)(研考會,1988,轉引自陳 嘉玉,2005)。本研究選擇使用晤談法來取得新住民對於子女教養方式之內在層面 及外在層面,再進行討論及分析。

貳、 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理論

父母教養子女之態度及行為有分為內在情感,及外在教養子女之實際行為。

在內在情感性關係層面 Hurlock(1978)將其分為:過度保護(overprotective)、過度放 任(overindulgence)、拒絕(rejection)、接納(acceptance)、支配(dominance)、順從 (submission)、偏愛(favor)及期待(expectation)八種類型(引自陳玉屏,2005);外在行 為方面分為專制權威型、民主型、放任型…等。

過去有許多研究關於父母親如何影響子女,不同學者對於影響模式有不同之 看法。朱瑞玲(1984)、劉明松(1988)曾引用 Mead(1976)試圖整理出的六種心理學理 論中解釋父母親教養會經由那些途徑來影響子女,以及了解父母親選擇何種教養 方式,這些理論包含了「心理理論」、「認知理論」、「社會學習論」、「發展成熟論」、

「存在現象論」以及「行為論」。這六大理論皆有它的特點,研究者將這六大關於 父母養子女之心理學取向理論整理如下:

一、 心理分析論(psychoanalytic approach)

心理分析論創始者是佛洛伊德(Freud),此理論較著重人格發展之探討。佛洛

20

伊德(Freud)認為早期的經驗會影響孩子一生的人格發展,並將人格結構分為本我、

自我、超我三個部分,他認為孩子的本我包含性和攻擊傾向,這部分是人類之天 性一部分,且孩子行為好或壞是由此開始。本我的驅力不能改變時,只有由父母 或他人給予外在之限制與修正,因而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瞭改孩子內在的動力及 其如何運作(劉明松、張韶霞,2001)。孩子誠實行為是屬於本我與超我發展的結果。

在超我發展以前,父母不應該期待孩子會自我改變不好的行為。換句話說,當孩 子有說謊行為時,若孩子不知自己做錯事情,父母應該告知孩子什麼行為是對,什 麼行為是不對的,假如有給予懲罰時,也應該告知孩子被懲罰之原因。

從心理理論分析可得知,父母教養方式對於子女成長有深厚的影響力。因此 父母在教養子女時,應給予正確與正面的發展,並積極關心,才能使子女能夠有 正向的發展。

二、 認知理論(cognitive-development approach)

皮亞傑認為父母教養方式應配合四大認知發展期,不同時期,教養方式應有 所不同。一共有分為四階段:感覺動作期、前運思期、具體運思期以及形式運思期。

兒童發展之四大階段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認知理論強調子女教育是父母最 大的責任,應配合四大認知發展階段,並提供對於子女有利學習的家庭環境,在 不同教養方式之下,能夠提供有利於子女認知發展刺激,並且了解子女思維以及 鼓勵子女勇於探索(黃家燊,2004)。

Piaget 的理論運用到父母教養孩子方面,主要在關心孩子的智慧如何發展,父 母教養方式(劉明松、張韶霞,2001)提出四大做法,(1)協助孩子發問「好問題」,

了解孩子內心的思考;(2)孩子回答之答案不符合大人想要的不會感到震驚;(3)應 接受孩子在解決問題時所犯下之錯誤;(4)應鼓勵孩子對自己的對念要有信心。

綜觀 Piaget 所提出之認知發展理論,雖然認知理論重點在於認知發展之理解,

而對父母教養方式之研究著墨不多,他強調子女教育是父母之責任,父母提供有

21

利於子女發展學習之家庭環境,傳遞社會價值並培養子女未來適應社會之能力(陳 秀枝,2009;黃玉臻,1997)。

三、 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approach)

對父母教養方式採社會目的取向之學者是 Alfred Alder,他認為個人若有自卑 之情形產生,個人會去補償此種缺陷,克服自己的缺點,追求優越(張韶霞、劉明 松,2001)。在 Mead 所提出的六種理論中,Bandura 所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是解釋 父母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子女。根據 Bandura 的研究發現,兒童喜歡模仿自己心目中 最重要的人,這個「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多半是具有威信和權力,能夠關 懷照顧及引導其學習社會期望或技巧的人,而父母是最早接觸的人(陳秀枝,2007)。

換句話說,父母之言行舉止是子女最喜歡模仿學習之對象。因此父母本身的行為 及態度是子女最喜歡學習仿效的主要內容。

從社會學習論中可得知,父母之行為及態度都是子女會模仿學習之主要對象,

因此父母應該要以身作則、注重身教,成為孩子的好學習榜樣,因為父母不僅會 直接影響子女的行為,子女也會透過觀察、學習間接接受父母價值觀與行為(齊君 蕙,2006)。

四、 發展成熟論(development-maturational approach)

發展成熟理論是由 Arnold Gesell 所提出的,其認為個體的成長是被遺傳所引 導的成熟過程,先天的遺傳已經決定個體的成熟,環境產生的影響並不大,這種 觀點異與社會認知學者或人類學家之看法(李惠加,1997)。

Arnold Gesell 認為父母應該敏覺幼兒的需要,發展成熟取向於父母教養方式觀

Arnold Gesell 認為父母應該敏覺幼兒的需要,發展成熟取向於父母教養方式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