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電影產業的未來可期性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二、 台灣電影產業的未來可期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值潛力以及生產效益的文化創意產業作為重點項目,這六項包括電視、電影、流 行音樂、數位內容、設計以及工藝。而在此六大產業當中,又以電影產業所分配 到的經費最高,60 億台幣位居第一位。據新聞局規劃,希望能夠以此推動兩岸 電影的合作,並以每年十部為目標。經由兩岸合作模式的進行,我國電影產值將 在五年後有鉅額的提高,預估將從 4.26 億跳升為 43.38 億台幣(林采韻,

2009.05.31)。

由上述可知,我國政府對於文化創意產業之重視,而其中電影產業更被視為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火車頭。由於電影產業具有高度的產業延伸特性,可帶 動起其他文創產業的活絡,被視為隱藏著無限的商機及附加價值的旗鑑產業。以 電影本身產業鏈來看,在垂直分工中可以擴及電影業、影片租賃業、廣播及電視 節目製作業等。在產業的水帄衍生方陎,可以結合電影周邊商品授權、旅遊、休 閒娛樂、大型影音賣場等事業。在創意人才方陎則是結合各個不同的創意類型 如〆圖像、音樂、文學、表演、美術與繪畫、數位軟體設計等。是以,電影產業 可以帶動整個影音產業發展,創意影音產品得以藉由跨業整合及產業鏈的形成,

使其附加價值無限延伸。不僅如此,藉由電影的播放,一國的文化及人文思想將 隨之散播至世界各地(張心穎,2008.09)。

對於電影產業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重要性已然瞭解々然而,對於推動台灣電 影產業升級及轉型的策略該如何制訂〇首要之務是找出台灣電影產業的競爭力。

二、台灣電影產業的未來可期性

在二○○○年,台灣電影界爆發了一顆震撼彈,由李孜所執導的《臥虎藏龍》

在台灣創下了破億的票房,且二度上映々並在全球票房締造佳績,成功地在國際 上掀起一股武俠風。除了商業票房上的成功,當時《臥虎藏龍》更是橫掃國際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九六○年代延續著台語片建立起的台灣電影產業良好基礎及眾多觀眾,慢 慢有了類型電影的產生,包括有中央電影公司所提倡的健康寫實電影,當時的《蚵 女》、《養鴨人家》、《我女若蘭》、《家在台北》及《再見阿郎》等影片,不知感動 了當代多少觀眾。除了關注民間社會發展現實的健康寫實電影,當時台灣還流行 一股以改編瓊瑤小說拍攝的文藝愛情片,由初期李行導演的《婉君表妹》、《啞女 情深》以及王引導演的《煙雨濛濛》等片,一直盛行至一九七○年代更是發展出 固定明星組合及類型模式的「三廳式電影」,如由「二秦二林」(秦祥林、秦漢、

林鳳嬌及林青霞)所演出的《窗外》、《在水一方》及《碧雲天》等片(塗翔文,

2000)。

同時,除了健康寫實電影及愛情文藝電影外,來自香港的胡金銓導演為台灣 電影帶來武俠電影類型,讓台灣颳起了一股武俠電影風潮,《龍門客棧》、《俠女》

等片成尌了武俠電影的成功。而在一九七○年代,有鑑於李小龍《唐山大兄》及

《龍門客棧》的成功,同樣自香港來到台灣的張徹導演,重塑了過去的武俠片類 型,用拳腳取代刀劍,引發了台灣功夫電影的流行。

到了一九七○年代中期,由於政治因素的影響,開始大量拍攝愛國政宣電 影,包含有《英烈千秓》、《大摩天嶺》、《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皇 天后土》、《辛亥雙十》等片,在當時也是十分時興的電影類型。上述各類型電影 的出現,豐富了一九六○、七○年代的台灣電影,也促進當時的台灣電影產業的 發展,建立於如此蓬勃電影產業的是隨後興起的台灣新電影運動。

台灣新電影運動,又被稱為台灣新浪潮時期,座落於一九八○年代至一九九

○年代初期,是由一批當時的台灣新生代電影工作者所發起的電影改革運動。他 們的主張在於呈現出有別於過往台灣電影的另一番新氣象,捨棄以商業利潤為導 向的製作主旨,而是在電影中貼近的表現出真實社會現象,回到小市民的生活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境中,企圖與過去的台灣電影風格作出明顯的區格。

台灣新浪潮的發展,也著實地提高整體台灣電影的品質,他們強調電影即為 藝術此一概念,讓台灣電影與世界電影成功接軌,讓許多的台灣電影揚名世界一 流的國際影展。而在創作題材方陎,成功的打破了過往台灣電影題材上的困窘,

讓台灣電影呈現的樣貌更加地多元。

但在台灣新浪潮漸漸沒落後的一九九○年代,台灣電影似乎失去重心,可謂 是台灣電影的黑暗時期,不僅僅是國片品質及數量上的失常,此一結果也清楚的 展現在國片的票房表現上々使得外來電影占據九成以上之台灣電影市場,而本土 出產之國片則陷入幾近消失的慘況。

據筆者依台灣電影年鑑之資料(見表 1-2)發現,在一九九○至一九九九 年間所出產之國片數量為 323 部,但除了一九九○年出產 81 部外,其他年份之 台灣電影年產量都僅止於 2、30 之數,反觀外國影片卻都有 200 部以上的上映數 量,如此外國電影獨霸市場的局陎,國片難以振作,再加上票房慘澹々對照過去 台灣電影產業的蓬勃,一九九○年代的台灣電影產業呈現陷入無比低迷的情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從一九九○年代到二○○○年代,無疑地在市場的表現上,台灣電影出現了 有別於以往的一番新氣象,以產業經濟的觀點來看,廠商的經營績效受到市場行 為所影響 而其市場行為則受到所處市場的結構所左右(陳炳宏,2001〆3)。而 台灣電影產業在市場績效上的高度提昇,如此的鉅變必然也對台灣電影產業的市 場結構及市場行為帶來了影響,而產業研究的目的在於透過對產業過去、現在的 瞭解,以作為為未來趨勢發展及環境因素掌控的基礎,而這必然也是目前企圖尋 求升級、再創高峰的台灣電影產業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