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電影的敘事模式與歷史再現

第一節 史實與虛構:發現六張犁公墓與《超級大國民》

1993 年 5 月 28 日,1950 年代的政治犯曾梅蘭在六張犁公墓發現其兄徐慶蘭的墳 墓。為什麼會說是「發現」呢?曾梅蘭與徐慶蘭兄弟於1950 年幾乎同時被捕,且被關 在軍法處看守所。曾梅蘭被判12 年徒刑,徐慶蘭被處死刑。當時領回屍體要一筆五、

六百元之多的錢,而當時公務員的月薪不到兩百元,家裡因為窮,再加上社會瀰漫的白 色恐怖氣氛,故當時沒有去領回,之後就不知下落。

曾梅蘭出獄後,苦尋其兄的屍骨,欲遷回故鄉的墳地安葬。輾轉尋找了幾十年後,

終於在1993 年 5 月 28 日找到,在找到其兄屍體的下落的同時,一併找到了二百多位同 樣遭遇而沒有人知道下落的受難者埋葬之地。他立即通知政治受難者所組的人民團體

「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幾個熱心的受難者,如洪其中等立即趕到公墓,在那一帶與附 近做廣泛的探索。結果發現徐慶蘭所埋的地方不遠的附近兩個地方發現埋葬當時被屠殺 者的墳墓群,三個地方合起來共有201 個墓,每隔約一公尺即有刻有名字的石頭小墓牌。

三個墓地由於墓牌不顯目,又長年任野草蔓延,一般人是不會注意到的,且四周被後來 新做的多個墳墓侵佔,不知有多少被毀掉,失去痕跡。67

這個事件在當時儼然為世界性的新聞,原本提了許久的白色恐怖冤案都苦無證據,

而六張犁亂葬崗的發現可說是有力的證據,證明這些案件都不是虛構的。這些墓石上刻 有名字、年月,而獨有一個墓碑多刻了「槍決」兩字,說明了這些墓塚的性質,在加上

67 參見陳英泰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yingtaichen/article?mid=504&prev=505&l=a&fid=1

文字資料的對証,證明這的確是1950 年代白色恐怖的被槍決的犧牲者。68

六張犁公墓呈現了白色恐怖時代的史蹟,輔以受難者的口述歷史,是最接近史實的 史料證據。電影《超級大國民》中,導演萬仁便以1993 年首座白色恐怖受難者亂葬崗 在六張犁被發現為題材,在影片最後高潮的部份,再現這段白色恐怖的史實。

在《超》片中發現六張犁公墓的從曾梅蘭變成男主角許毅生,從曾梅蘭找尋其兄徐 慶蘭變成找尋當年被許毅生供出而遭槍殺的陳政一。許毅生了解自己苟活於世的最重要 任務,即是找出陳先生的葬身之處,他探訪以前讀書會的朋友,還有逮捕他的情治人員,

最後其難友林先生給他一份當年被槍殺政治犯的名單與埋葬地點,讓許毅生終於在六張 犁的竹林中,找到一片亂葬崗。他在墓碑群中一個個檢視,在沒有背景音樂的畫面中,

他突然身體一僵,跪了下來、脫下帽子,在沙沙的風吹竹葉聲中,用日語輕輕說了聲「對 不起」,跪拜在一個墓碑前泣不成聲,此時哀傷的音樂流出,彷彿將情緒慢慢地流瀉而 出,看著刻有陳政一三個字的小墓碑,他淚流滿面說:

陳先生,我來了!

為了見一面,

我們竟然得要度過三十多年的尋找和等待,

這條路是何等的遙遠和暗黑,

我這麼晚才來,

陳先生,你千萬要諒解,

68 藍博洲等,〈從影像反思白色恐怖的記憶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61 期,2006,頁 248-249

我已經老了,腳步軟弱無力,

何況,我的心因為充滿罪惡、苛責、思念、悲憤,等等無數複雜的情緒,

負擔是如此沉重,所以我走得真慢,

陳先生,世事真是難料哦!

一向熱情地,相信這個世界一定有光明,

有溫暖、有關懷、有無私的愛,

卻被拋棄在這個樹林中,黑暗,潮溼陰冷 三十多年來,無人到及,無人知曉的地方 孤單無伴,受餓受寒,

不過你們千萬要相信,

活著的人,命運和你們一樣,

除了比你們多了一口氣之外,

我來了,我知道你們冷,

但是我能帶來的,

只是這麼渺小的一點點光線,

陽光,有一天總會熱絡的照著你我,

我一直這樣相信,

但是,好像…太晚了哦!?

這段深刻而動人的旁白,出自名導演吳念真的手筆,格外能夠觸動人們的心靈。那

不僅僅是他個人的生命救贖的完成;同時也為同時代受難者的苦難,發聲巨大的不平之 鳴。一群熱愛生命,懷著理想,相信世界上有光明、有溫暖、有關懷、有無私的愛的菁 英,卻被那個「白色恐怖」的幽靈推擠到這樣的幽暗角落,生命殞落,也象徵一整個世 代的理想的崩潰。那是在悼祭一個同道難友;也是再哀傷一整個世代的悲情。

許毅生為一個個小墓碑前為這些因白色恐怖喪生的受難者,點上一根根的白色蠟 燭,在漸暗的天色裡,激昂動人的音樂、點點的火光照耀下,老淚縱橫地,情緒終於完 全地解放,彷彿卸下壓了三十幾年的重擔。演員林揚飾演的許毅生,演技自然投入,讓 觀眾能同理心(也因為這樣,而獲得當年金馬獎的最佳男主角獎)。電影中有若干虛構 的細節、虛構的動機,有部份是影視傳達媒體不得不然。但事實上這部電影又綜合了無 數同時代不同立場的人群的縮影,有助於觀者進入歷史氛圍,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