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視教材在高中台灣史「白色恐怖」教學的運用:以電影《超級大國民》、《天公金》為中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影視教材在高中台灣史「白色恐怖」教學的運用:以電影《超級大國民》、《天公金》為中心"

Copied!
10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影視教材在高中臺灣史「白色恐怖」教學的運用: 以電影《超級大國民》、《天公金》為中心. 指導教授:陳登武 教授 研究生:黃靖涵. 中華民國 101 年 1 月.

(2) 摘要 人權教育是民主政治發展的基礎,若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達到對臺灣民主政治 發展史之歷史理解的教學目標,只透過歷史教科書的單一教材講述,顯然不足。而教師 運用影視教材輔助歷史教學,則是值得參考的教材教法。 筆者提供高中歷史教師若干關於「白色恐怖」史事的影視教學資源與教學輔助資 料,為從事歷史教學活動時之參考。再者,選擇討論與比較《超級大國民》與《天公金》 這兩部電影。這兩部皆是頗為符合所謂「中之實」的歷史劇情片,大部分呈現了白色恐 怖時期人物的思想和生命、白色恐怖時代中的情境與時代變遷中的普遍趨勢,且劇情的 鋪陳、配樂與場景氣氛營造具有渲染力,透過教師的教學活動來引導,則學生可理解所 謂的「中之實」。 這兩部同樣以白色恐怖為主題的電影,在影視書寫與敘事手法相異。 《超級大國民》 頗為符合白色恐怖受難者與家屬的口述歷史,又與發現六張犁公墓的史實互相呼應,電 影配樂與演員演技的鋪陳,易激發觀者的反思,渲染力十足的寫實手法,更能觸發學生 重視與反思人權教育的義涵。 《天公金》則以較直接的手法,讓男主角直白地述說「白色恐怖」時期的冤案與其 家庭所受的苦難,並讓男女主角分別站在受害者與加害者的兩方,辯論責任歸屬的問 題,直接批判威權體制。但片中良心發現的加害者、特務人員,似乎是一個不符合現實 的理想化形象。 另外,兩片皆討論了白色恐怖時期的威權政府利用法條侵害人權的史實。雖然法條 的細節與史實有些許出入。然而,仍可顯現威權政府的恣意立法、行政、以軍法審判一 般民眾,造成層出不窮的不當審判之政治案件。 最後,將這兩部電影作為為影視教材,透過一連串的教學活動設計,讓學生學習台 灣史課程中的「白色恐怖」,能理解並思考其不同的歷史書寫方式。從學習單的學生回 饋可得知,運用影視教材進行歷史教學活動,確實能達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歷史理 解與歷史解釋的教學目標。. II.

(3) 謝辭 碩士論文的寫作將告一個段落,心中充滿著無限喜悅與感激。在求學 生涯中,要感謝的人很多,首先要特別感謝指導教授陳登武教授的悉心指 導,本論文才得以順利完成,在撰寫論文過程中,當我遇到困難時,總是 一再的包容與提攜,永遠不辭辛勞的給予最大的幫助與教導,讓我有勇氣 能繼續走下去。 感謝中興大學的孟祥瀚教授與本校的蔡淵洯教授,於百忙之中撥冗前 來擔任口試委員,給予許多寶貴建議、指導與鼓勵,使得論文內容更加完 整。在研究所求學這段期間,感謝師大歷史系的師長們給予專業知識的教 導。 感謝師大歷史的同學們,每個月會的相互扶植與鼓勵使我更有寫作的 動力,以及慧霖不吝與我分享苦心蒐集的資料;感謝佑慎總是在歷史專業 上給我最大的幫助,家綸給我許多與論文相關的寶貴建議與指導,育甄與 秀萍在我徬徨的時候與我分享許多的經驗談。 感謝樹林高中的夥伴們,冠陵、惠玲、肇維、美蓉、裕書,不僅在你 們任教的班級協助實施影視教學的實驗,並不時地為我打氣與鼓勵,因為 有你們,論文得以順利完成教學成效分析。 最後,求學生涯能夠繼續延續,家人的支持是最大的動力。感謝爸媽 總是尊重我的決定,默默的在背後為我付出,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繼續進 修。還有我的先生晏誠,無論是文書與影像處理軟體,或是其他與電腦有 關的疑難雜症,總是能幫助我解決所有問題,你好強! 在此,謹以此篇論文獻給最愛的家人們,與曾經幫助過我的師長和朋 友們,以及所有關心我的人,將這份成果分享於你們。. 黃靖涵. 謹謝.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一月 III.

(4)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二章. 白色恐怖的史實與教學資源 ................................................................................. 10. 第一節. 史實的呈現:教科書對「白色恐怖」的書寫與教學目標 ......................... 10. 第二節. 影像的資源:影視資料中的「白色恐怖」 ................................................. 19. 第三節. 交融互證的學習:影像訊息與歷史教學目標 ............................................. 33. 第三章. 電影的敘事模式與歷史再現 ................................................................................. 38. 第一節. 史實與虛構:發現六張犁公墓與《超級大國民》 ..................................... 38. 第二節. 影片的對比分析:《超級大國民》與《天公金》的敘事手法與特色 ....... 42. 第三節. 再現白色恐怖:從「懲治叛亂條例」到「檢肅匪諜條例」 ..................... 61. 第四章. 歷史教學現場與影片的實際運用 ......................................................................... 68. 第一節. 教師的角色:「轉型正義」脈絡下的「白色恐怖」學習 ........................... 68. 第二節. 影像的選擇:實際操作與課程的結合 ......................................................... 74. 第三節. 評量的設計:學習單與教學成效分析 ......................................................... 86. 第五章 結論 ........................................................................................................................... 95 參考文獻 ................................................................................................................................. 98. IV.

(5)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 時至今日,高中歷史教科書中關於「白色恐怖」1的書寫,仍然過於輕描淡寫。易 言之,從解嚴後政治言論相對地漸漸鬆綁之下,中學歷史教育中,固然可以自由地談及 有關「白色恐怖」時代所發生的史實,但若憑教科書中寥寥數句的敘述,是否能達到讓 學生認知與理解台灣民主化的歷程之教學目的?不免令人感到質疑。台灣史應是高一學 生最熟悉的歷史知識內容,最容易引導學生藉由史料證據、歷史理解與歷史解釋的討 論,達到教學目標。2然而,歷史教科書並非歷史教學的全部,現今的歷史教師應廣泛 地運用多元的歷史教材,以達到其教學目標。 「歷史電影」作為一種另類的歷史文本,當然也可成為歷史教學中的影視教材。影 視史學在二十一世紀形成嶄新的史學理論,而應用影視媒體從事教學,目前已然形成風 尚。3 透過歷史劇情片的影像、聲音等視覺與聽覺的刺激,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進 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教師也可以歷史劇情片為歷史文本,透過分組討論的教學方 式,達到歷史理解與歷史解釋的教學目標。 從電影發展史的角度看,1990 年代以來,台灣開始進入一個「新電影運動時期」的 1 蘇瑞鏘認為戰後台灣的白色恐怖,形式上指右派國民黨當局對左派共黨份子的鎮壓,實際上則是指當 局以「叛亂」與「匪諜」等罪名採取鎮壓政治異己的行動,鎮壓對象不分左派或右派。其中僅少數有合 乎當局實定法上的「叛亂」作為,多數則為冤、錯、假案。直到 1991 年立法院廢止「懲治叛亂條例」與 「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 、1992 年修正第「刑法」100 條,長達數十年的白色恐怖時代才告結束。參見 蘇瑞鏘, 〈台灣政治案件之處置(1949-1992)〉,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10,頁 3 2 參見教育部全球資訊網站上的「必修-社會領域-歷史課程綱要」 。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35/%E6%AD%B7%E5%8F%B2-%E5%BF%85%E4%BF%AE.pdf 3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 《台大歷史學報》(台灣大學歷史學系,1999 年), 第 23 期,頁 462。 1.

(6) 革命性的起點,又被稱為「台灣新浪潮電影」。在這一波巨大的新電影浪潮裡,出現諸 多追憶式,具有「傷痕」性質,且帶有濃烈歷史意識的電影,透過對歷史與土地的反省, 再現了戰後台灣歷史發展的軌跡。其中,開始出現反省「白色恐佈」時代的歷史電影, 如侯孝賢導演改編自藍博洲的名著《幌馬車之歌》的《好男好女》,再現因「光明報」 案受難而死的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及其妻蔣碧玉等相關受迫害者的歷史事件。藍博洲 等製作的紀錄片《我們為什麼不唱歌》 ,紀錄了關於 1993 年 5 月在台北六張犁公墓的亂 草堆裡,被人發現的 201 個 1950 年代白色恐怖下被槍決而無人收屍的墓塚。41996 年導 演萬仁完成的《超級大國民》描寫一位「白色恐怖」的受難者出獄後,追憶過去政治悲 劇的記憶來尋找救贖。1999 年的新聞局千萬輔導金國片《天公金》,則敘述一位當年白 色恐怖的加害者,良心發現後欲尋求補償之道的心路歷程。 筆者選擇以《超級大國民》與《天公金》 ,作為討論再現「白色恐怖」時期的文本。 因為這兩部電影有其主題上的相似處,卻也更清楚地能對照兩者間不同的影視書寫模 式。這兩部電影中皆有不斷追憶過往的老人,諷刺的是, 《超級大國民》中的老人是受 到嚴酷刑求迫害的受難者;而《天公金》裡的老人則是當年嚴刑逼供無辜百姓的加害者, 這兩位老人都親身經歷過「白色恐怖」下毫無人權的特務機關,這兩部電影的導演如何 用不同的手法呈現?或許,《天公金》的英文片名「FORGOTTEN OR FORGIVEN」是 「白色恐怖」受害者與加害者都應不斷思索的問題。 另外, 《超級大國民》與《天公金》都曾以受難者家屬的角度,回憶過去親身經歷. 4 陳修儒, 〈歷史與記憶:從《好男好女》到《超級大國民》 〉, 《中外文學》第 25 卷第 5 期,頁 49 2.

(7) 的恐懼經驗,以及因為白色恐怖案件對其家屬的人生所產生的影響。這兩部電影的主題 或有類似之處,但導演處理的手法與書寫的方式,卻有其相異之處,這些都是筆者感到 興趣,並欲透過這兩部電影文本的歷史再現與辨證,加以比較與討論之處。 筆者將討論如何檢視解嚴後有關「白色恐怖」這段歷史的論述?並且比較這兩部電 影中關於「白色恐怖」的歷史書寫有何異同?導演萬仁與王重政分別以何種手法再現五 O 年代「白色恐怖」的歷史?並討論這兩部電影所「再現」的歷史與記憶中的「白色恐 怖」有何異同?特別是以這兩部電影為中心,檢視在 1990 年代後有關再現「白色恐怖」 時代的歷史電影,是否反映出在時代的政治氣氛變遷之下當代的歷史思維?最後,兼論 現今高中的歷史教育現場中,電影《超級大國民》與《天公金》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 應用,並提供高中歷史教師關於「白色恐怖」史事的輔助教材與教學資源,為從事歷史 教學活動時之參考。. 二、研究回顧 近十數年來,影視教材與歷史教學的相關研究論文有日益增多的趨向。自 1988 年 美國史家懷特(Hayden White)首創「historiophoty」5,繼之周樑楷教授將其翻譯成「影視 史學」為第一位將此概念引進華人世界者,並加以定義、發展成一理論基礎,6引發許 多學者們的討論與研究。在歷史教育的領域中,出現越來越多的相關論著,探討影視史. 5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 《台大歷史學報》(台灣大學歷史學系,1999 年), 第 23 期,頁 446。 6 陳登武, 〈一場大屠殺與人民的記憶—以 Atom Egoyan 的電影「A 級控訴」為中心〉 , 《興大歷史學報》, 第 17 期,2006。 3.

(8) 學與歷史教育的關係。7另外,也有許多討論影視教材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的論著。8筆 者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運用豐沛的研究資源,再進一步延伸討論。 筆者主要是討論歷史劇情片的歷史書寫,如何再現「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事件, 故與「白色恐怖」相關的研究與論著也應加以涉獵。曾經親身經歷過兩次共 12 年政治 牢的林樹枝先生,在 1985 年出獄後開始拜訪難友並蒐集資料,在艱困的環境下,將採 集而來的案例陸續出版成書,9書中記錄了許多受到「白色恐怖」政治迫害者的案例。10 另外,也坐過 12 年政治牢的陳英泰先生,曾被送去東本願寺、保密局本部、保密局北 所、 軍法處、內湖新生總隊綠島新生訓導處、新店安坑軍人監獄等,凡是關政治犯的 地方幾乎都去過,他記錄自己的親身經歷,並採集其他受難者的白色恐怖受害經驗,出 版《回憶—見證白色恐怖(上下冊)》 ,甚至為了披露真相討回公道而在網際網路上架設部 落格,努力朝向轉型正義邁進。11藍博洲先生的論著中,也有不少關於「白色恐怖」的 資料與研究。12 「白色恐怖」涉及結構性的國家暴力,相關研究非常豐富。其中,李筱峰〈臺灣. 7 例見胡慶明,〈影視史學與歷史教育的思考〉 ,《新西部》,2007 年第 12 期。李友東、王靜, 〈影像史學 與歷史教學〉 , 《歷史教學》 ,NO.15,2008。張廣智, 〈歷史教育與現代影視〉 , 《歷史教學問題》 ,2003 年 02 期,頁 68-72。 8 例見陳登武,〈影視教材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以隋唐史教學為中心〉 ,《台灣師大歷史教育》,第 14 期,2009,頁 233-264。吳珊妃, 〈影視教材在歷史教學的運用—以電影〈一八九五〉為例〉 ,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中學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9.2.23。李育如, 〈影視史學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實踐— 以影片《稻草人》為例〉,中興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8。曾怡菁,〈影視教學的嘗試—以木柵高工高 職歷史教學為例〉, 《台北市立木柵高工學報》,第 12 期,2008,頁 95-118。 9 林樹枝, 《良心犯的血淚史》(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頁 6。 10 參看林樹枝,《白色恐怖 X 檔案》 ,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年 10 月初版第一刷 11 參見陳英泰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yingtaichen/。陳英泰,《回憶--見證白色恐怖》,台北: 唐山出版社,2005 年 3 月。 12 例見藍博洲,《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台北:時報文化,1994。藍博洲,《高雄縣二二八暨 五 O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高雄:高雄縣政府,1997。藍博洲, 《五 0 年代白色恐怖:台北地區案件調 查與研究》,台北:台北市文獻會,1998 4.

(9)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類型〉 ,13將「白色恐怖」政治案件加以分類,並以實際案例說明, 有助於快速掌握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的具體概況。此外,李敖、李筱峰、侯坤宏、林書揚 等學者,也曾從不同的角度呈現關於白色恐怖的詮釋與研究觀點。14又蘇瑞鏘, 〈強人眼 中的敵人:蔣介石、蔣經國與戰後臺灣的政治犯〉、15劉熙明,〈蔣中正與蔣經國在戒嚴 時期「不當審判」中的角色〉,16分別論及「白色恐怖」期間所涉及的「不當審判」,具 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蘇慶軒的〈國家建制與白色恐怖:五0年代初期臺灣政治案件形成 之原因〉 ,17從國民黨結構性鞏固政權的角度,剖析白色恐怖背後的國家暴力,也相當具 有啟發意義。 另外,其他專業歷史學者所蒐集的口述歷史資料,呈現被害者與其親友涉及政治 冤案的經歷。18以上論著皆可作為分析電影文本時的參考文獻。 關於電影《超級大國民》,從學術探討的角度論述的著作,有蔡篤堅比較《好男好 女》與《超級大國民》的專論,他認為《超級大國民》呈現新電影自 1989 年來所缺乏. 13 李筱峰, 〈臺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類型〉,收錄於倪子修總編輯,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 探討》 ,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1。 14 詳見李敖, 《白色恐怖述奇》,臺北:李敖出版社,2002。李筱峰, 《台灣民主運動 40 年》 ,臺北市: 自立晚報,1987。侯坤宏, 〈戰後台灣白色恐怖析論〉 , 《國史館學術集刊》 ,第 12 期,2007,頁 139 -203。 林書揚, 《從二二八到五 O 年代白色恐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2。 15 蘇瑞鏘, 〈強人眼中的敵人──蔣介石、蔣經國與戰後臺灣的政治犯〉,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澳洲墨爾本蒙納士大學語言、文 化、語言學分學院中文系(主辦) , 「第四屆台灣史青年學者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11 年 3 月 26 日, 宣讀於臺北新店中信會館) 。 16 劉熙明, 〈蔣中正與蔣經國在戒嚴時期「不當審判」中的角色〉,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籌備處,《台灣史 研究》第 6 卷第 2 期,pp.139-187。 17 蘇慶軒的〈國家建制與白色恐怖:五0年代初期臺灣政治案件形成之原因〉,台大:政治學系碩士論 文,2008。 18 例見呂芳上、黃克武、許雪姬、許文堂、沈懷玉等, 《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一輯》 ,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年初版一刷。吳文星、許雪姬等, 《臺灣地區戒嚴時期政治案件— 五 O~七 O 年代文獻專輯:戒嚴時期台灣政治事件口述歷史》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年初版。 賴澤涵等,《戒嚴時期台灣政治事件口述歷史》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5.

(10) 的臺灣本省人經驗與白色恐怖記憶為主的論述,有相當犀利而深刻地詮釋,19但也認為 其失去展望未來的氣勢,侷限於某世代的省籍情愫為基礎的民族渴望其他的可能。20陳 儒修則認為萬仁的《超級大國民》已經超越國族論述的矛盾,直接指出人與記憶才是電 影的主題。21此外在電影《超級大國民》座談會中,學者們從電影劇情再延伸討論有關 於「白色恐怖」的若干詮釋,22而《天公金》則是尚未有相關的學術專文探討。 「比著戒嚴法『二條一』,唯一死刑的手勢,陳樣的背影,是我此生最後記憶。槍 響之際,我心亦死。存在世間,有身無魂。」這是電影《超級大國民》中受害老人的最 後記憶。事實上,台灣歷史上並沒有一個所謂的「戒嚴法」。這裡應該是誤將《懲治叛 亂條例》寫成《戒嚴法》。23另外,電影《天公金》也經由男主角的口中提到;「根據 檢肅匪諜條例的規定,告密檢舉思想有問題的人,你就可以分到那些被檢舉人,他們全 部的財產百分之三十五,而且那些經手辦的案子的人,也可以分到百分之三十。」查找 《檢肅匪諜條例》中第十二條與第十四條有關於匪諜財產的規定,24與電影中所述也有 些出入。無論如何,透過兩個法條,串連兩部電影,自然值得深入探究。 歷史教科書不是歷史教學唯一的依據,教科書中的文字往往無法將歷史事件生動地 再現。以南一版的歷史教科書為例,「白色恐怖」在現今教科書中描述的內容為「…實 19 蔡篤堅, 〈兩極徘徊中的台灣人影像與身分認同—來自新電影的反省與質疑〉 , 《中外文學》第 27 卷第 8 期,頁 38。 20 蔡篤堅, 〈兩極徘徊中的台灣人影像與身分認同—來自新電影的反省與質疑〉,頁 40。 21 陳修儒, 〈歷史與記憶:從《好男好女》到《超級大國民》 〉, 《中外文學》第 25 卷第 5 期,頁 56。 22 參看〈可以原諒,但不可以遺忘:電影《超級大國民》座談會〉,座談人有李泳泉、李筱峰、李敏勇 等(《自由時報》2001.7.15「自由副刊」)。 23《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第一項:犯刑法第一百條第一項、第一百零一條第一項、第一百零三條第一 項、第一百零四條第一項之罪者,處死刑。 24《檢肅匪諜條例》第十二條:匪諜之財產,得依懲治叛亂條例沒收之。依前項沒收之財產,由第七條 之最高治安機關執行之,並應即造具財產目錄,呈報行政院。第十四條:沒收匪諜之財產,一律解繳國 庫。破獲之匪諜案件,其告密檢舉人及直接承辦出力人員應給獎金,由國庫支付,其給獎辦法,由行政 院定之。前兩項所定收支,應編列預算。 6.

(11) 施黨禁、報禁,並以檢肅『匪諜』 、 『叛亂者』為名,鎮壓異己,擴張情治系統勢力,形 成所謂『白色恐怖』 ,冤案、錯案、假案頻傳,憲法明訂的基本人權受到限制。」25僅寥 寥數句,若教學活動以此為主,恐無法培養高中生的歷史意識與獨立思考的能力,藉由 影視教材結合歷史教學,設計更具啟發性的教學活動,應是歷史教師值得嘗試的一種教 學方法。. 三、 研究方法 解嚴後這二十數年以來,原本在台灣長期形同禁區的「白色恐怖」相關資料已漸解 放。雖然官方檔案大部分仍未公開,但「白色恐怖」時期的許多案例透過口述歷史,陸 續出版一部分的專書,成為珍貴的史料。筆者將在前人基礎上,盡力耙梳上述史料,力 求一個較平衡的觀點。 首先,比較分析現今各版本的普通高中歷史教科書裡有關於「白色恐怖」史事之書 寫,探究教科書中文字敘述與史實的呈現,是否能幫助教師達到教學目標?並整理與「白 色恐怖」相關的影像資源,提供歷史教師參考為歷史教學之輔助教材。再加以討論透過 電影《超級大國民》與《天公金》的影像訊息之渲染力,除了學習歷史知識外,是否能 引導學生藉由歷史理解與歷史解釋的討論以進入「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氛圍,使學生 能理解戒嚴時期思想與言論、行為皆受到層層限制,社會表現一元化與解嚴前後社會生. 25 參見高中歷史教科書南一版第四章〈當代的臺灣與世界〉第 135 頁。且其注釋中僅解釋「白色恐怖一 詞源自法國大革命期間,擁護王室者(以白色為旗幟)對反對派的鎮壓。戰後臺灣的白色恐怖則泛指戒 嚴體制鎮壓異己的行為。」 7.

(12) 活的改變26,以達到歷史教學之目標。 其次,由於本文採取「影視史學」的研究取向,以電影作為分析文本,自然會運 用相關「影視史學」理論,希望探討「影像」與「真實」之間的辯證關係,從而彰顯「影 視史學」所具備的學科價值。 再者,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以電影《超級大國民》與《天公金》為文本,反覆不 斷地觀察與比較,分析這兩部電影各自以何種不同的「書寫」方式再現「白色恐怖」的 案例,以及其分別有何不同的歷史解釋。再進一步討論, 《超級大國民》與《天公金》 的歷史再現,跟「白色恐怖」的實際案例之差異,電影中所傳達的歷史思維是否能反映 現實? 最後,再進一步討論電影《超級大國民》與《天公金》在如何應用在高中歷史教 學。首先,探討身為一位歷史教師,應理解在「威權體制」時代背景裡的「白色恐怖」、 「轉型正義」與其精神,並討論如何在「轉型正義」的脈絡下設計「白色恐怖」史事的 教學,有了正確的認知後,才能以較為適當的態度進行歷史教材的編輯與歷史教學活 動。再者,筆者將以這兩部電影為影視教材,透過一連串的教學活動設計,讓學生學習 台灣史課程中的「白色恐怖」,能理解並思考其不同的歷史書寫方式,達到培養學生的 歷史思維、歷史理解與歷史解釋的教學目標。 在進一步討論之前,或有必要界定與本論文有關的幾個重要名詞的意涵。 「白色恐怖」 ,主要指國家動用超越法律的手段,對個人生命、財產與自由進行迫. 26 參見普通高中課程綱要,頁 91。(民國 100 年 6 月 7 日公告) 8.

(13) 害的行為。包括未經合法程序所進行的逮捕、刑求、監禁、槍決等行為。狹義的「白色 恐怖」多指一九五0年代至六0年代,國民黨在「恐共」氛圍下,為鞏固政權所做的種 種迫害人權的作為;廣義的「白色恐怖」則指從 1947 年二二八事件開始,一直到 1987 年「解嚴」為止,國民黨在台灣的漫長統治中,所施行的威權高壓統治。27 「轉型正義」 ,通常指「一個國家由威權或極權政體轉型為民主政體後,對過去各 種違反公義情事的追究與矯正。」28 本文所討論「威權體制」 ,指的是戰後至解嚴前的國民黨「黨國體制」統治,學者 稱之為威權主義體制(Authoritarian regime) 。29威權體制概念的背景是西班牙弗朗哥的統 治,學者或認為不盡然符合台灣的國民黨統治,鄭敦仁主張用「列寧主義的黨國體制」 (Leninst Party-State)的概念更為貼切。30這個「威權體制」政府,具有列寧主義式組 織構造的強大政黨,對社會擁有較大的滲透力和控制力,因而得以壓制官方意識型態以 外的意識型態,並且有效的控制社會各階層的活動。31. 27 以上定義可以參看藍博洲, 《白色恐怖》 ,台北:揚智,1993;林樹枝,, 《白色恐怖 X 檔案》 ,台北: 前衛出版社,1997 年。 28 吳乃德認為,轉型正義即新的民主政府應如何處理過去威權政府的人權的侵犯,對無辜生命的凌虐、 甚至屠殺。詳見吳乃德,〈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台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 ,《思想》2 期,2006,頁 1。 關於「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 ,可參看張炎憲、陳美蓉編, 《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0。 29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 《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 ,台北:月旦,1989。 30 Cheng,Tun-jen(1989) 「Democratising the Quasi-Leninst Regime in Taiwan」 ,World politics,XL I-4 31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 《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 。 9.

(14) 第二章 第一節. 白色恐怖的史實與教學資源. 史實的呈現:教科書對「白色恐怖」的書寫與教學目標. 普通高中課程綱要為教科書編寫與教師安排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其「課程目標」 即開宗明義「藉由歷史問題的探討,提升歷史思維的能力」 、 「激發對歷史的興趣,充實 生活的內涵」。進一步在「核心能力」的論述中延伸所謂「歷史思維」即「歷史意識」 , 高中歷史教育應超越「歷史記憶」 、 「過去的意識」等初級階段,學習靈活運用時序觀念、 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史料證據等四項能力。32 在「教材綱要」的「當代台灣」裡提到與「白色恐怖」有關之課程說明,大致上可 分為政治與社會兩部份: 1.政治:從戒嚴到解嚴 與「白色恐怖」較有直接關係的重點部份提到「簡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臺灣 的政治發展,如二二八事件、長期戒嚴、民主化等。」 2.社會:變遷與多元 這部份更直接指出應呈現臺灣的社會變遷與生活型態的改變,其中的說明「戒嚴時 期思想與言論、行為皆受到層層限制,社會表現呈現一元化;解嚴之後,言論自由,社 會開放,日常生活深受影響。可討論解嚴前後社會生活的改變。」33 1990 年代臺灣主體意識逐漸初步得到確立後,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才受到激烈地討 論。過去威權體制下的教科書書寫,國民黨政府掌握歷史敘事的主權,在其霸權下以「我. 32 參見普通高中課程綱要,頁 85。(95 課綱版,民國 100 年 6 月 7 日公告) 33 以上參見普通高中課程綱要,頁 91。(95 課綱版,民國 100 年 6 月 7 日公告).

(15) 群」的角度書寫所謂的中國史,34對於臺灣歷史的書寫幾乎是空白的。歷史教科書中所 不寫的部份,對於過去受教育的人而言等於不存在,導致二十歲以下年齡層的歷史知識 與二十歲以上的年齡層的歷史知識,形成相當大的斷層。35幸而在 1990 年代中期後,教 育改革的進行,以及歷史課程綱要中的改變,使得臺灣史的部份增加,也包括書寫威權 體制下「白色恐怖」的史事。歷史教科書是形塑一代人歷史記憶最重要的讀物,所以教 科書中所承擔的歷史記憶非常值得深入分析。36 目前在市面上流通的各版本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是否達成課程綱要所提到的課 程目標,則值得進一步探討。筆者將常用的各版本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有關「白色恐怖」 的書寫,整理如下表。. 版本. 內文節錄. 其他. 南一. 在「國民黨的威權統治」此主題下的 註 7:白色恐怖一詞源自法國大 子題「實施威權統治之依據」先敘述 革命期間,擁護王室者(以白色 威權統治的形成與威權統治的實. 為旗幟)對反對派的鎮壓。戰後. 施,主要是根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 臺灣的白色恐怖則泛指戒嚴體 款和戒嚴令。接著提到關於白色恐. 制鎮壓異己的行為。. 怖:實施黨禁、報禁,並以檢肅「匪. 34 王汎森在〈歷史教科書與歷史記憶〉一文中論述「我群」 、 「你群」的觀念,認為誰掌握歷史敘事的主 權,成為敘事中的「主詞」 ,誰便有權力以「我群」的角度敘述、評價歷史。王汎森,〈歷史教科書與歷 史記憶〉, 《思想》,第 9 期,2008,頁 132。 35 王汎森, 〈歷史教科書與歷史記憶〉,頁 135 36 王汎森, 〈歷史教科書與歷史記憶〉,頁 137 11.

(16) 諜」 、 「叛亂者」為名,鎮壓異己,擴 張情治系統勢力,形成所謂「白色恐 怖」○ 7 ,冤案、錯案、假案頻傳,憲 法明訂的基本人權受到限制。 三民. 在「民主政治的道路與國際局勢」主 註 5:刑法一百條主要係違反「罪 題下,先解釋強人威權體制,再第二 刑法定」原則,將所謂「意圖」 個子題「1950、1960 年代的政治與. 入罪。懲治叛亂條例除了加重刑. 外交」敘述「有限的民主與白色恐怖」 法有關叛亂的刑罰外,並規定在 中提到推動中央掌控的地方自治選. 戒嚴時期相關案件一律由軍法. 舉,但無論如何中國國民黨的執政地 審判。 位皆不致動搖,接著直接書寫白色恐 註 6:目前官方白色恐怖的補償 怖:透過刑法一百條、懲治叛亂條例 對象,指的是解嚴前不當的叛亂 等加強對內控制,加入中共組織者, 暨匪諜審判事件。 固為法不容,冤假錯案亦復不少。由 於執政者及司法單位認為根據前述 法規,單單言論即可構成叛亂要件, 所謂的叛亂案多屬言論及結社層 次,因此民國八十年(1991 年)懲治 叛亂條例的廢除及次年刑法一百條. 12.

(17) 的修正(增加了犯罪的構成要件,必 須「以強暴、脅迫」方式付諸實行), 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視為廣義白色 恐怖的終結。 康熹.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的主題下,解 圖 9.15:民國 40、50 年代臺灣 釋動員戡亂臨時條款與戒嚴令,還通 到處可見宣傳檢舉「匪」諜的海 過檢肅匪諜條例、懲治叛亂條例等配 報。 套法令,以整肅異己,強化黨國一體 的威權統治體制,接著再書寫有關白 色恐怖的敘述:在戒嚴戡亂體制下, 國安局、警備總部、調查局、軍情局 等機構負責搜捕「匪諜」,以防止中 共的滲透顛覆,此舉對國家的安全、 社會的穩定,雖有貢獻,但亦製造許 多冤案,使民眾陷入「匪諜」的恐怖 氛圍中,此即俗稱的「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時期發生的冤案眾多,其中 以「雷震案」 、 「彭明敏事件」最為重 要。. 13.

(18) 龍騰. 在「戒嚴下的政治變遷」主題下,子 圖 4-19:1952 年豐年月刊刊登 題「肅清匪諜與白色恐怖」直接書寫 之檢舉匪諜辦法,舉列各種匪名 有關白色恐怖的敘述:在國民黨政府 黨派及辦法摘要。 遷臺(民國三十八年)的那一年,為了 圖 4-20:白色恐怖時期處決政治 防堵共產黨勢力的滲透,政府制定了 犯的刑場—馬場町(今青年公園 「懲治叛亂條例」 、「檢肅匪諜條例」 旁新店溪畔,現為馬場町紀念公 等法規(圖 4-19)。法規內容的規定. 園),河堤上的照片是舉辦追悼. 相當模糊,但刑責卻很重,動輒便以 會,所擺上的幾位政治受難者的 「唯一死刑」處理。情治單位利用法 遺照,其中也包含幾位在二二八 律的模糊空間,羅織罪名,造成臺灣 事件時受難者的照片。 社會人心惶惶。在這股以「消滅匪諜」 知識+(補充資料):白色恐怖的 為名,濫捕、濫殺無辜的肅殺氛圍. 對象是異議人士,包含對政府不. 下,造成 1950 年代前期的「白色恐. 滿,對紅色中國有所憧憬,提倡. 怖」(圖 4-20)。. 民主、民權者;代表威權政府對 共產主義、左翼運動的恐懼。對 內,對不滿及反抗份子進行高壓 統治,對外則防止共黨滲透,做 法嚴厲、極端,甚至有「寧可錯 殺一百,不可放過一個」的原. 14.

(19) 則。 翰林. 在「政府遷臺與冷戰體制的確立」主 圖 9-11、學習視窗:以因「四六 題下,闡述 1950 年代冷戰體系,臺. 事件」而被監禁一年的張光直為. 灣開始檢肅左翼的白色恐怖。並解釋 例,引述其回憶錄中的省思: 「我 「匪諜」的「多樣性」,有的參加共. 看到兩夥人,或說兩夥人都包括. 產黨組織;有的思想左傾,參加外圍 著好人的人,代表兩種不同的制 的讀書會;有的是無辜牽連;有的是 度,在一個大時代碰在一起,各 遭受羅織入罪。接著以美國的「麥卡 為其主,各盡其力,彼此相互鬥 錫主義」為例,論述 1950 年代的白. 爭,結果為何而死?他們自己也. 色恐怖是冷戰期間國際的普遍現. 不知道。為什麼人這樣容易受. 象。最後小結,1950 年代的臺灣免. 騙?為什麼肯這樣出力地鬥爭?. 於赤化危機,卻走上威權的道路。. 這使我非常好奇。」 問題思考:1950 年代開始的冷戰 體系與白色恐怖,不只發生在臺 灣,也發生在美國及若干「民主 陣營」的國家。你能說明此一歷 史趨勢的前因後果嗎?這和你過 去的歷史認識有衝突嗎?是什麼 樣的衝突?你現在又如何理解:. 15.

(20) 各種不同的歷史知識是如何產 生的呢? 泰宇. 在「威權體制下的白色恐怖」主題下 圖 4-10 《文星雜誌》至民國 49 敘述威權體制,大力鎮壓所謂「臺. 年開始對時事有所主張、批判,. 獨」、「匪諜」和「異議分子」。結果. 繼《自由中國》之後被政府認定. 國民黨的統制雖維持長期的穩定,但 為「有問題」的刊物。 人民的基本人權卻遭到長期剝奪;政 圖 4-11 堅持自由民主理念的雷 治參與的空間也大為縮小。其後台灣 震:雷震在 1950 年代中期嘗試 社會渴望落實民主的呼聲不斷,但都 與臺灣本土菁英結合,推動民主 遭到戒嚴時期威權體制的封殺。. 政治,但因雷震案發生,導致中 國民主黨胎死腹中,延遲臺灣民 主政治的發展。. 教科書的歷史敘述中,同時也應表現豐富的政治觀念、公民概念、道德觀念,與對 未來的想法等。37綜觀目前市面上這幾個版本的歷史教科書,關於「白色恐怖」的書寫 大致上有符合課程綱要中的教學說明,皆有簡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臺灣的政治發 展,如二二八事件、長期戒嚴、民主化等;並皆有稍微提到戒嚴時期思想與言論、行為 皆受到限制,但或許受到教科書書寫的限制,不免顯得過於輕描淡寫。這樣的書寫方式,. 37 王汎森, 〈歷史教科書與歷史記憶〉,頁 137 16.

(21) 是否能達到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之目的?是否能達到課程綱要中「歷史理解」的教學目 的?能夠就一歷史事件進行「設身處地」的認知嗎?38單單從教科書中這樣的文字書寫, 能夠讓學生設身處地認知臺灣民主化的歷史脈絡嗎?恐怕未必可以。在這樣的情況下, 「教師」的角色扮演以及輔助教材的運用,或許是更值得關注的要點。 目前臺灣關於白色恐怖討論的方向,邱月亭將之分類成兩種方式。狹義的討論方向 是將白色恐怖經驗聚焦在五 0 年代國際冷戰的一環,主要談及的受難者是參與共產組織 並認同對岸中國的社會主義者及民族主義者;廣義的方向則是以人權的抹殺,將臺灣的 白色恐怖經驗對等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代的暴力非法體制,受難者涵括各種政治主張的 異議份子及冤假錯案下的犧牲者。而爭取白色恐怖重現的意義應走向具體批判國家機器 不當的政治、人權迫害,這也是討論「白色恐怖」最有效的途徑。39 大部分教科書確實能以流暢易懂的文字敘述重現史實,如龍騰版。另外,也有將之 放在冷戰體系下的國際普遍現象的方向來闡述,如翰林版。或是以客觀扼要描述的南一 版、泰宇版與三民版。然而康熹版的歷史解釋卻其他版本尤其不同,「…以防止中共的 滲透顛覆,此舉對國家的安全、社會的穩定,雖有貢獻,但亦製造許多冤案,使民眾陷 入『匪諜』的恐怖氛圍中,此即俗稱的『白色恐怖』。」認為國安局、警備總部、調查 局、軍情局等機構負責搜捕「匪諜」對於社會穩定是有「貢獻」的,這樣的歷史解釋是 否符合人權教育的精神?值得商榷。 人權教育是民主政治發展的基礎,若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達到對臺灣民主政治 38 參見普通高中課程綱要,頁 86。(95 課綱版,民國 100 年 6 月 7 日公告) 39 邱月亭, 《解嚴後「白色恐怖」紀錄片的創傷敘事與記憶政治》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 位論文,2009,頁 33 17.

(22) 發展史之歷史理解的教學目標,只透過歷史教科書的單一教材講述,顯然是相當不足 的。人權價值的鞏固,必須仰賴有系統與長期的努力,不僅在民主與法治的實踐上,更 需要在我們的下一代,種下人權價值的幼苗,才能持續地進行人權價值的扎根和「文化 解嚴」的再造。40 雖然教科書是相當重要的教材依據,但教師與學生才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如何適 當地詮釋教材、運用教材教法、啟發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並達到情意教學的目標,端賴教 師的專業選擇與判斷,而運用影視教材輔助歷史教學,是相當值得參考的另一種教材教 法。. 40 林佳範, 〈台灣人權教育政策的發展與問題-從校園“解嚴”說起〉 , 《臺灣國際法季刊》6 卷 1 期,2009, 頁 155 18.

(23) 第二節 影像的資源:影視資料中的「白色恐怖」 高中歷史教科書中關於「白色恐怖」的書寫,確實過於輕描淡寫,若單憑教科書中 寥寥數句的敘述,實在難以達到讓學生認知與理解台灣民主化的歷程之教學目的。然 而,歷史教科書並非歷史教學的全部,歷史教師應廣泛地運用多元的歷史教材,以達到 其教學目標。透過影像、聲音等視覺與聽覺的刺激、電影情節的渲染力,更能激發學生 的學習動機,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讓學生更有興趣去體會與設身處地理解什麼是 「白色恐怖」,使學生能理解戒嚴時期思想與言論、行為皆受到層層限制,社會表現一 元化之下被迫害的人權,並珍惜民主社會的自由,達到人權教育與情意教學的教學目 標,而非只是勉強讀過教科書上的數行文字以應付考試而已。 筆者管見所及關於「白色恐怖」史事的影視教學資源與教學輔助資料,大致有以下 這些影片,或可提供高中歷史教師在從事歷史教學活動時之參考。 在紀錄片方面,有藍博洲主持拍攝的《我們為什麼不唱歌》(1996),曾文珍的《春 天—許金玉的故事》(2002),陳麗貴的《青春祭》(2005),滕兆鏘的《白色見證》(2005), 洪維健的《白色恐怖追思》(2005)、《暗夜哭聲》(2006)、《白色悲歌》(2008)、 《如果 我必須死一千次-臺灣左翼記事》(2009)等。 邱月亭分析《我們為什麼不唱歌》中,藍博洲與被選擇的受訪者以認同左翼的角度 下,所敘述的白色恐怖架構在中國認同及社會主義認同之下的歷史認知,企圖證實左翼 思想在戰後初期臺灣的普遍性與合理性,刪減白色恐怖犧牲者的多種類型,關注具有共 產主義思想的受難者。全片的敘述結構主要是呈現政治受難者如何劫後餘生,且帶出統.

(24) 派意識型態,把 1950 年代的社會運動與當時冷戰下的國際局勢結合,並強調中國意識 大於台灣意識。41這也提醒我們,在面對歷史時,研究者的立場,也會左右他的取材與 關注點。藍博洲因為個人的左翼思想,也深深影響他的研究取向。42 《春天—許金玉的故事》則偏向以一個女性受難者為主體的生命故事,填補其他白 色恐怖紀錄片所省略的女性政治犯的部份,開創性別主體的重建,卻忽略歷史背景對受 難者思想的養成。43 《青春祭》邀請 50~70 年代受難者到綠島新生訓導處、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拍攝, 以歷史遺址為背景,鋪陳白色恐怖的始末,為綠島人權紀念園區之導覽影片。《白色見 證》 ,由白色恐怖受難者自述,分為偵訊、刑求、等待、審判、開庭、判決、死亡進行、 火燒島、思想改造、患難情誼、歸鄉、無形的煉獄等,串連成白色恐怖受難者集體記憶 的紀錄影片。44 《白色見證》則省略受難者的意識型態,負擔起訴求人權的基本策略,從國家威權 體制下被犧牲的個體記憶和集體記憶中,鋪陳種種的創傷記憶,喚起觀者的情感,希望 形成社會輿論去思辨國家體制面對過去的態度。 歷史教師使用紀錄片作為影視輔助教材時,應考慮是否有益於學生的學習與達到教 學目標。若以達到讓學生認知與理解台灣民主化的歷程與人權教育之教學目的而言, 《白 色見證》頗為符合這樣的教學目標,雖然沒有華麗的剪接、音效或特效,鏡頭前十六個 41 陳修儒, 〈歷史與記憶:從《好男好女》到《超級大國民》 〉,頁 53 42 吳叡人對於藍博洲的「白色恐怖」觀點,就曾予以深刻地批判。參看吳叡人,〈國家建構、內部殖民 與冷戰:戰後臺灣國家暴力的歷史脈絡〉 ,收入人權之路編纂小組, 《人權之路:臺灣民主人權回顧》 ,台 北: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2008。 43 邱月亭, 《解嚴後「白色恐怖」紀錄片的創傷敘事與記憶政治》,頁 145-147 44 政府出版資訊網 http://open.nat.gov.tw/OpenFront/gpnet_detail.jspx?gpn=4509202694 20.

(25) 政治受難者懇切地訴說自己親身的經歷,見證白色恐怖時期的悲劇,足以讓對白色恐怖 事件理解不深的學生們感到震撼不已。全片依照受難過程的順序剪接排列,從被逮捕、 偵訊、刑求、審判、在獄中的生活到出獄後面對的困境,整個過程即是對人權的傷害。 在「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的年代裡,看到當時的歷史真相,應能激發學生捍衛人權、 重視民主的教學目標。 洪維健的父母在 1950 年才新婚四個月,便因叛亂罪名無辜被捕,父親洪世鼎坐了 13 年的黑牢,母親朱瑜坐了 10 年的黑牢,洪維健更是母親保外就醫出生才出生後,又 因哺乳因素在牢中待了 5 年,這樣的生活背景,使他投入拍攝與白色恐怖相關的紀錄片 《白色恐怖追思》、《暗夜哭聲》、《白色悲歌》等。 《白色恐怖追思》紀錄著因為冤、錯、假政治案件,造成無數家庭的苦難與悲痛, 受難者走過數十年的辛酸歲月,雖已是風燭殘年,仍無法忘懷那段可怕的傷口。紀錄片 呈現政治受難者和其家屬,見證台灣這五十多年的傷痛,藉由這部片,可了解受難者的 故事。45 《暗夜哭聲》是關於洪維健的白色恐怖受難者母親,其個人生命歷史的紀錄片,以 其親身經驗呈現政治犯在牢裡和出獄後的慘痛經驗。2002 年 7 月 22 日, 「戒嚴時期不當 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通過審查,認定「于非案」是一個錯案。這個案子牽 連 34 個人,除了 4 個互不相干的人被槍斃之外,涉案人都按照叛亂罪判處重刑,分別 被判刑 10 年到 15 年,而洪維健的父母即是被此案無辜牽連。片中導演以旁白自述的方. 45 參見公視電影的「紀錄片資料庫」http://activity.pts.org.tw/pts/point/archive2.aspx?story_id=145 21.

(26) 式,搭配今昔交錯的場景,父母親與外婆年輕時的舊照片,以及國家檔案局解密的第一 手史料公文,在配樂的衝擊下,容易讓人進入歷史情景,設身處地地進行歷史的反思。 46. 洪維健最為著名的作品是參加過許多國際影展的得獎短片《綠色玫瑰》(2002),是 根據「陳文成命案」所發展出來的故事。前安全局長說,陳文成命案,只是一個情殺案。 但是,認識陳文成的人都說,這是胡說八道。導演便用這個說法,堆砌出一個虛構的劇 情,將一個簡單的政治謀殺諷刺地變成一個愛情故事。劇情描述當年從愛情遊戲逃跑的 人,成為一個特務,他發現教授匯錢資助美麗島雜誌,上級命令將之殺人滅口。死去的 教授的靈魂又回到了革命的聚會所紫藤廬,他的眼神看到了事實唯一的真相:一束綠色 的玫瑰,帶他重回過往,他看到五十年歷史之民主的路滿佈荊棘。綠色,代表一個全新 的政治局面,但過去的命案,還是沒有答案。在僅僅 12 分鐘的短片裡,完全沒有使用 文字與語言,導演用很多的畫面把這種失落表現出來,完全不同的速度和節奏由四首歌 曲來表現。47 《白色悲歌》則是紀錄 1950 年的「于非案」和「蘇藝林案」,由文建會於 2008 年 贊助製作。這兩個案子牽連廣、規模大,主犯判死刑後十年,還能根據這個案頭,繼續 炒作後來的冤、假案,導演根據第一手的檔案史料,認為蔣介石與蔣經國父子要為這些 慘絕人寰的羅織冤獄負全責。許多 20 幾歲的年輕人,還搞不清楚三民主義和共產主義. 46 在「台灣玉山網路電視」網站,洪維健導演同意魚夫在部落格無償張貼的〈暗夜哭聲--外省人第二 代洪維健的自白記錄片〉http://taiwanyes.ning.com/profiles/blog/show?id=1970702%3ABlogPost%3A146003 47 整理自台灣電影網 http://www.taiwancinema.com/ct.asp?xItem=12078&ctNode=252;這部只有 12 分鐘 的短片,所運用的四首音樂,幾乎完全和本文所討論的〈天公金〉的背影音樂一致,可瞭解兩部電影有 其共通之處。事實上,洪維健先生也參與了〈天公金〉的製作。 22.

(27) 的分別,也分不清革命示威和學生運動的分野,就被胡亂按個叛亂的帽子,隨隨便便判 個 10 年或 15 年的徒刑,甚至直接槍斃了事,這些冤案至今仍未受到確實的反省,48呈 現政治犯家庭的血淚控訴。 紀錄片《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臺灣左翼記事》,導演王育麟,他說:「這個片子的 企劃藍博洲先生,他在近十年前就與侯孝賢導演合作了《好男好女》 、 《我們為什麼不歌 唱》,希望重現白色恐怖時期的台灣左翼活動。藍博洲跟我許多朋友一樣,儘管不走政 治與學術研究,在骨子裡卻始終有著不變的社會主義憧憬。拍攝前,我比往常更為焦慮, 這次要到哪裡找人說故事?畫面又是哪裡?但當我們找到了石聰金先生之後,問題慢慢 解決了。當年白色恐怖的氣氛,肅殺或溫暖,都漸漸浮現了。」換言之,這部電影主要 是透過石聰金的故事,逐漸鋪陳一個充滿理想和肅殺的白色恐怖時代。導演又說:「影 片開始的一段話,石先生說到對社會主義思想的啟蒙,乃至一輩子念念不忘的原因。我 想這是第一次,因為被拍者的真情流露,弄得眼濕鼻酸,在現場幾乎沒法繼續工作的少 有經驗。」49可知這是一部充滿知性與感性的歷史紀錄片。 2011 年,由《無米樂》導演莊益增、顏蘭權夫妻耗時五年拍攝,以人權鬥士田朝 明醫師、田媽媽跨越半世紀愛情為經緯的史詩紀錄片《牽阮的手》,在歷史考據、資料 收集、版權洽談上花費無數功夫,困難重重,最後讓莊導演扛債三百萬。自 2010 年台 北電影節首映後即獲得各界一致好評,並勇奪 2010 年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首獎,但卻 因為苦無發行經費,一直到 2011 年才終於得以在戲院上映。. 48 整理自《白色悲歌》紀錄片 DVD 封面介紹 49 以上「導演的話」 ,引述自該電影 DVD 介紹。 23.

(28) 儘管影片故事是以田氏夫妻半世紀的愛情故事為主軸,片中更帶進了台灣戰後民主 運動許多重要的歷程,包括五零年代白色恐怖、林宅血案、美麗島事件、台獨案、鄭南 榕自焚等。其中曾擔任黨外議員郭雨新秘書的陳菊市長,也在片中描述營救謝聰敏的橋 段中以動畫角色出現,並搭配多段重要訪談,為台灣民主運動史留下見證。 在歷史劇情片方面,王童導演、王小棣編劇的《香蕉天堂》 ,於 1989 年上映,在那 個剛解嚴的時代,正是兩岸開放單向探親剛開始的階段,這樣的電影開了當時探討白色 恐怖、省籍問題的一個濫觴。電影透過所謂「下階層的外省人」視角來敘述,國民黨軍 隊因國共內戰失敗逃至台灣,主角德勝與門閂因此跟著撤守台灣。到了台灣後,在國民 黨恐共的白色恐怖時代下,兩人取錯了名字,門閂取了假名「左富貴」,被懷疑左傾; 德勝取了軍隊名單上原有的人名「柳金元」 ,沒想到柳金元在大陸期間被懷疑是「匪諜」 。 又加入康樂隊演了跟共產有關的劇碼,使兩人因緣際會下逃離軍中。以諷刺的黑色荒謬 手法,呈現軍隊原是讓他們擁有反攻大陸的共同目標、至少其中都是中國人彼此可照應 的地方,但後來卻連這個唯一的依靠都反過來要逮捕他們。 電影中呈現下層外省族群也是「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在威權統治下,受迫害的並 沒有本省人與外省人之區分。德勝漸漸產生精神錯亂,由於被當成匪諜的迫害經驗,反 而指控軍中的長官是匪諜,被情治人員一再拷問後,精神疾病越來越嚴重,幸好被本省 族群的家庭所照顧收留。而門閂也因被懷疑是共匪故逃離部隊,陰錯陽差頂替了「李麒 麟」的身分,其後經過一連串的苦難,他努力自學考取公務人員資格,從此一輩子以李 麒麟的身分,供養其妻小,同時照顧成為精神病患的德勝。外省籍的門閂與德勝在威權. 24.

(29) 體制下受到壓迫,反而被本省籍的阿雄一家所幫忙與照顧,顯現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間的 矛盾,成為無分省籍共同苦難的根源。50 陳光興評論《香蕉天堂》應該是戰後首部對國民黨政權採取批判立場的電影。影片 中對於像門閂、得勝、月香、香蕉嫂與阿祥這些小人物以及台灣農家具有善意的刻畫, 與片中形象殘酷、代表國民黨政權下國家暴力的情治人員,形成強烈的對比。電影在解 嚴後的兩年上映,政治氣氛仍舊不明朗,對於軍警特的長期恐懼依然存在,國家暴力統 治的陰影猶存,因此電影對於黨國的批判表現的相當收斂。像主角門閂和得勝被懷疑是 共匪的小人物,其實是沒有政治企圖無辜的受害者;而情治人員粗暴狡詐的行徑,反而 像是刻板印象中的匪諜。香蕉「天堂」也反倒變成反共、白色恐怖下的人間地獄。51蔡 篤堅認為這部電影可讓人反思,白色恐怖的受難者,包括所謂本省籍與外省籍,他們將 自己的青春與人生葬送在國家機器壓迫下的白色恐怖時代裡,那麼,應該如何去避免這 樣的悲傷再次發生,避免曾經做出的錯誤行為能被改正?這是這部電影可提供的思考面 向。52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楊德昌導演於 1991 年完成的作品,劇情取材於 1960 年代,一位台灣少年刺殺中學少女,最後被判處死刑的真實刑案,楊德昌將個人親身體 驗過那個時代的成長經歷融入其中,電影中更呈現「白色恐怖」的歷史氛圍,在那樣的. 50 蔡篤堅, 〈兩極徘徊中的台灣人影像與身分認同—來自新電影的反省與質疑〉 , 《中外文學》第 27 卷第 8 期,頁 27 51 參見陳光興,〈什麼大和解不/可能?〈多桑〉與〈香蕉天堂〉殖民/冷戰效應下省籍問題的情緒結 構〉,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 43 期,2001,頁 69-70 52 蔡篤堅, 〈兩極徘徊中的台灣人影像與身分認同—來自新電影的反省與質疑〉,頁 27。 25.

(30) 時代背景下,衍生公務機關、眷村、校園等幫派鬥爭的亂象,表達無論是所謂外省籍或 本省籍、青年或壯年的重大影響。 電影中以男主角小四與女主角小明為核心,拓展成複雜的人物網絡。探討青少年的 暴力鬥爭外,更以男主角小四父親的遭遇,帶出六十年代「白色恐怖」的歷史氛圍。 小 四的父親僅給警總約談一晚就嚇得魂不附體,他原本是位堅持原則和理想的公務員,也 常以此期許小四,但在遭上海籍友人誣陷後,被懷疑有匪諜嫌疑而羈押一晚,事後受到 牽連革職,又背負著「政治犯」的沉重罪名,性情從此變得懦弱,甚至產生些許的精神 不穩狀態。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表現出國家官僚機構與個人的關係,包括警備總部、小四 父親任職的機構、警察局少年組、看守所、建中訓導處、教務處、醫護室等跟片中人物 有關的國家或社會機構,以高高在上、冷漠不信任的態度對待它所接觸的個人,這些僵 固、變形的官僚體制處處表現得粗暴、沒有感情、不公正,對個人所造成的傷害將發展 出極為負面的嚴重後果,包括把小四一步步推向自毀毀人的歧途。53本片主角皆是中學 生,同屬於青少年的高中生觀看這部電影作為白色恐怖時期的影視輔助教材,應可使學 生更具有認同感,達到人權教育之教學目的。另外,電影中的兩性對話與相處中所產生 的性別議題,以及省籍刻板印象的反省,也可提供歷史教師與學生討論的另幾種方向。 《好男好女》1995 年出品,由侯孝賢導演,朱天文編劇,改編自藍博洲所著的《幌 馬車之歌》一書中的〈幌馬車之歌〉一文,書寫因「光明報」案受難的鍾浩東,以及蔣. 53 黃毓秀,〈賴皮的國族神話(學):《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14 期,1993, 頁5 26.

(31) 碧玉、鐘順和、鐘里義等人的口述歷史。電影《好男好女》藉由描述白色恐怖受害者蔣 碧玉個人的經歷,揭露五十年代白色恐怖的史實,並間接指控了國民黨政府的殘酷暴 行,並藉由古今交錯的敘事手法,影片不僅對比年代的差異,更以女性為敘事的主體。 片中角色使用蔣碧玉等人的原名,並在廣東等處實地拍攝,增加電影的真實性。54 劇情的「戲中戲」以三個時空交錯構成。其一,導演以彩色影像的畫面來呈現 1990 年代的台北,主要敘述女主角梁靜在現實中的生活相當混亂,同時正在拍攝電影《好男 好女》 。其二,也是以彩色影像呈現梁靜和其黑社會男友阿威的愛情故事,發生在 1980 年 代的台北。其三,在 1940、50 年代的中國和台灣,以由梁靜所扮演的蔣碧玉以及其夫 鐘浩東的故事為主軸,這段過去的「歷史」則以黑白影像的手法來處理。 《好男好女》以時空跳躍、交錯拍攝手法表現,若運用在白色恐怖歷史教學上,容 易讓學生無法理解其中的劇情與教學主軸。建議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先提示蔣碧玉與鍾浩 東的史事,從台灣結伴到中國參加中日抗戰,卻被懷疑是日本派來的間諜,差一點失去 性命,回到台灣後,卻因為威權體制下的白色恐怖時空背景,因創辦啟發民智的「光明 報」,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依舊無法逃過一劫,以「連續共同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而 著手實行處死刑。」55如此,應可減少學生閱讀影片的困難度。 《超級大國民》由萬仁導演,1996 年上映。描寫一位「白色恐怖」的受難者出獄後, 追憶過去政治悲劇的記憶來尋找救贖。男主角許毅生在 1950 年代參與政治讀者會,當 時參加者是一群富有理想的青年,但被政府視為思想有問題。當年被逮捕後,因被慘無 54 孫慰川,〈秉持寫實主義精神,謀求美與真的統一—讀侯孝賢的”悲情三部曲”〉,《當代電影》,2006 卷第 5 期,2006,頁 73 55 藍博洲,《高雄縣二二八暨五 O 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頁 37 27.

(32) 人道地嚴刑拷打而供出好友陳政一,陳政一為了挽救其他朋友的性命而擔罪遭到槍決。 臨刑前,他用手指比著戒嚴法二條一,即唯一死刑,陳政一在馬場町(今青年公園)被槍 決,其後屍體下落不明。 許毅生則是被判徒刑,許家原本過著家庭和樂的生活,但遭逢變故,使其家破人亡, 妻子自殺,女兒在成長過程中埋下許多的陰影。服刑十六年後出獄,多年來,一直在尋 找陳先生墓下落,並愧疚而自我囚禁於養老院十多年。有一天,許心臟病突發,促使他 決心外出尋找陳先生之墓地。 女婿蔡添才因參與選舉行賄被搜查,與許昔日因理想參加讀書會被抓的景象,形成 強烈的對比。女兒也因此想起小時候,父親被特務人員從家中被帶走的陰霾,回顧其父 囚在綠島時,為了不拖累母親而給予一紙離婚協議書,結果母親以自殺結束生命,令其 女無法諒解父親為了理想,不顧家人,卻在母親死後捧著骨灰在身邊。深刻地描寫白色 恐怖受害者的家屬,在遭逢家庭變故後的心路歷程。 許毅生為了找尋陳先生的墓,探訪以前讀書會的朋友,還有逮捕他的情治人員,最 後終於在六張犁的竹林中,找到一片亂葬崗,終於見到陳政一的小墓碑,老人在墳前痛 哭與告解,並為這些因白色恐怖喪生的受難者,點上一根根的白蠟燭,壓了三十幾年的 重擔終於卸下。回家後,女兒翻開父親的日記本,閱讀父親隱藏三十多年的心聲,似乎 諒解了父親。 影片的最後是許毅生永遠無法再實現的美夢,全家人開心地站在草原上拍照,而畫 面中的妻子和女兒還停留在當年的樣子,只有自己已經是個老人。呼應許毅生所說,在. 28.

(33) 陳先生被槍殺時,他的心也死了,他的記憶就此停留在當時的那一刻。《超級大國民》 不以哭天喊地的激情手法表現白色恐怖受害者的悲慟,而是關懷人與記憶,以人道關懷 的角度反思人權的重要性,這樣的呈現反而令人有更深刻的反省與感動。 《天公金》是 2000 年出品,導演是王重政,洪維健身兼編劇與導演。劇情主要敘 述一位當年白色恐怖的加害者,良心發現後欲尋求補償之道的心路歷程。男主角蔡維強 是位刑警,他總是在燒給父親的天公金上寫上父親的名字,因蔡母在生前總會帶著他寫 天公金燒給死在獄中的父親,希望其冤魂能收到這些天公金。蔡父與蔡母皆在白色恐怖 時期冤枉入獄,蔡父受不了關在綠島的精神壓力而自殺,56出獄後的蔡母為了漂白政治 犯的身分而跟了一位邱醫生,結果邱醫生竟也受陷害入獄並死在獄中。蔡維強因而在充 滿歧視的環境中成長,並選擇加入國民黨,以確保基本的謀生機會。 在一次追捕毒犯的行動中,他因自衛而不小心槍殺女毒犯,蔡為取得證詞,與在槍 戰中差點被誤傷的女主角李家蓓接觸。 李家蓓的父親是一個行蹤神秘的老人,自從李母自殺身亡後,父女二人幾乎不連 絡。因為李父在白色恐怖時期是特務人員,為了個人私慾利用職務上的優勢,強娶李家 蓓的母親,又強佔邱醫生的診所為自己住所。在李母自殺後,李父良心發現後欲尋求補 償之道,找上當時的長官同事,以披露當年事跡為要脅,強迫對方贊助資金,建精舍農 場照顧那些當年因白色恐怖迫害而死亡或失智的受害者,沒想到卻反被盯上。 蔡維強在其刑警同事因公殉職後,在生死衝擊的刺激下,向李家蓓提起自己的家庭. 56 對於蔡父的死亡原因,所謂「自殺」是獄方的說法,其實家屬也是質疑的。男主角對於這一點特別曾 質疑,問題是沒人敢追問,怕受到進一步的牽連。 29.

(34) 背景,並決定尋找父親留下的蔡家家譜。兩人在回憶兒時的經歷時發現,蔡母跟的邱醫 生即是被李父捉走並強佔其診所的邱醫生,蔡維強與李家蓓熟悉的薩克斯風旋律就是這 位邱醫生所吹奏。二人回到邱診所追憶過往,蔡維強為過去所受的迫害不平,而身為加 害者女兒身分的李家蓓希望蔡維強能忘記過去的一切,但蔡維強以受害者家屬的立場表 示「過去的傷痛可以被原諒,但是不能被遺忘。」 影片的最後,李父寫一封信給女兒解釋一切,蔡維強在李總長為受難者所蓋的精舍 中找到蔡父的牌位,並取得李父留下的保險箱鑰匙。蔡維強與李家蓓打開保險箱,蔡維 強取出蔡家的家譜,說了聲「謝謝」,意味著對這一切釋懷。 《牆之魘》是導演林志儒在 2008 年的作品。屋裡的一面隔牆裡,藏著一位不能被 發現的人。 《牆之魘》的這個概念,是源自於施儒珍的真實自囚經驗。這段因二二八白 色恐怖而生的悲劇,迫使具有左傾思想的施儒珍在其胞弟家所砌的牆裡,住了 18 年。 在這段期間內受盡了生離死別的各種痛苦,最終因生病不敢就醫而死,被草草地埋葬在 後院。57但是,導演卻將施儒珍的原型,轉變為一位日本的左翼知識份子,啟蒙這個家 庭的一位年輕菁英,從而牽引出年輕人和新婚太太以及牆裡的左翼日本老師的戀情。這 樣的改編,讓當時的新聞局長謝志偉深感不滿意。事實上,也正是謝志偉將這個故事首 次公開,而獲得電影編劇與導演的青睞。無論如何,這部電影對於瞭解五0年代臺灣的 「白色恐怖」,仍有一定的幫助。 《被出賣的臺灣》在 2009 年出品,2010 年在台灣上映,製片人刁毓能的父母是高. 57 鄭秉泓,〈不妥協的勇氣-《牆之魘》〉,收入《臺灣電影愛與死》,台北:書林,2010。 30.

(35) 雄人,曾被台灣政府列入黑名單。本片以一個虛構的故事,靈感來自於二二八事件、白 色恐怖時期的江南命案、陳文成命案、美麗島事件與林義雄滅門血案等歷史事件,儘管 劇情、場景與人物與真正的臺灣社會有許多的出入,但仍不失為瞭解「白色恐怖」的入 門電影。「被出賣的台灣」是第一部敘述台灣白色恐怖時代的好萊塢電影,雖然預算仍 與大部分的好萊塢電影有著天壤之別,但與其他與白色恐怖有關的電影相較之下,可說 是娛樂性相對較高的,對於高中生而言,容易引導學生藉由史料證據、歷史理解與歷史 解釋的討論,達到教學目標。且本片影像、聲音等視覺與聽覺的刺激豐富,更能激發學 生的學習動機,教師也可以電影為歷史文本,透過分組討論的教學方式,達到歷史理解 與歷史解釋的教學目標。 從作為融入教學的影視教材的角度來看, 「紀錄片」往往有更真切的史實紀錄面向, 但卻比較容易受限於呈現的方式,以致於相對較無法觸動學生的興趣;而且, 「紀錄片」 也未必就更真實。電影史上的紀錄片大師「蘭妮‧雷芬斯坦」曾經為希特勒時代留下好 幾部經點紀錄片,卻被批評為「帶刺的玫瑰」,就因為她被指責美化希特勒政權。這是 歷史研究者不能不謹慎之處。反過來說,「劇情片」因為動人的敘事結構,往往比較可 以吸引觀影者目光,也比較能夠引發興趣。加上可能存在的「虛中實」的歷史課題,因 而更需要「教師」進行詮解,因而有時反而更適合做為影視教材。 以上無論是紀錄片或歷史劇情片,都深刻地描繪出「白色恐怖」的不同面向,對於 擔任中學歷史教師而言,討論到該主題時,應該都是可以斟酌選擇的影片。本文則特別 選擇《超級大國民》和《天公金》,作為進一步探討的文本,希望對於歷史教學活動有. 31.

(36) 更多的助益。. 32.

(37) 第三節 交融互證的學習:影像訊息與歷史教學目標 美國史家 Robert A. Rosenstone 認為歷史影片為了誇張歷史現象的觀點,需要戲劇性 的結構和攝影機,歷史事件的深度很難把觀眾留在座椅上,所以戲劇要創造一些事件和 人物,彌補這項缺點。創造帶有故事的發展,使觀眾維持高亢的情緒,58影像訊息比較 能表現人物角色的情感,也能具體以影像和語言再現過去的歷史。 影像的張力、說服力與渲染力運用在歷史教學,尤其是在引起動機與歷史思維的培 養也會有相當程度的效果。在高中歷史教學的課堂上,歷史教師固然能夠運用其生動活 潑的語言,以傳統的講述法和板書吸引學生的聆聽,或是利用問答法教學,刺激學生思 考歷史問題,然而,影像訊息相較之下更具吸引力。使用視聽設備的多元教學方式,可 以讓學生在理解上增加 15 倍,記憶保持率在三小時後約多了 1.2 倍,三天後則多達 6.5 倍。59傳統的講述法在歷史教學上當然有其一定的成效,在強調多媒體教學的時代,若 可再加上影視教學為輔助,透過影像更能激發學生的想像力與分析能力。 李育如認為影視史學在歷史教育的功能是在當今社會中不可忽視的強大傳播體之 特性,以具體形象引導學生「神入」歷史事件中,以提升個人史觀。青少年具影視的基 本解讀能力,進行高層次的辨誤與神入,就是某種歷史思維的運作。而在歷史教學過程 中,教師應了解影片的歷史價值、引導學生進行是非辨證,培養學生懷疑、求真的精神, 以「模擬真實」再現歷史場景、呈現不同的歷史論述,以更接近歷史的真實。60 58 Robert A. Rosenstone,張四德譯,〈歷史事實與歷史電影:論誰殺了甘迺迪〉,《當代》,第 74 期,頁 43. 59 陳淑英,《視聽媒體與方法在教學上應用之研究》,台北:文景出版社,1986,頁 12 60 李育如, 〈影視史學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以影片《稻草人》為例〉 ,中興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8, 頁 53-55.

(38) 歷史劇情片又比紀錄片更能達到歷史教學歷程裡引起動機的目的。相較之下,歷史 劇情片因片長、娛樂性、商業利益等考量,具有故事性,娛樂性質較高,模擬真實而再 現歷史場景,容易以具體的人物、場景或劇情引導學生「神入」歷史事件中,劇情更具 有張力與渲染力,較能吸引高中生的學習專注力。 什麼樣的歷史劇情片適合為歷史教學的補助教材呢?學生會不會因為「虛構」的劇 情故事而與所謂的「史實」而產生混亂的學習?周樑楷教授對關於歷史劇情片中的虛實 問題,已有相當精闢的分析: 從這些「具體之實」掌握歷史人物的思想和生命、時代歷史中的情境、歷史變遷 中的普遍趨勢或法則。這就是「實中實」裡的「中之實」了。 至於所謂「虛中實」,是只有類歷史文本,如史詩、歷史劇、歷史小說、歷史電 影(即歷史劇情片)等,在具體的細節史事層面虛虛實實參錯其間,它們有較多虛 構的自由。這就是「虛中實」裡前一個字的「虛」 。然而,這類作品如果能呈現 「中之實」的話,便是值得嘉許的史詩、歷史劇、歷史小說或歷史電影。61 歷史劇情片是否具有「虛中實」的特質,即是歷史教師選擇其為歷史教學的輔助 教材之重要依據。審視歷史劇情片是否呈現歷史人物的思想和生命、時代歷史中的情境 與歷史變遷中的普遍趨勢與法則,再加上教師的教學設計來引導,則學生即可分辨虛與 實,並理解其中的「中之實」了。 政治受難雖是第三世界國家常常上演的主題,利用電影提出平反則是非常有效的策. 61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頁 458。 34.

(39) 略。然而,從描繪某特定政治事件,到普遍性的人道關懷,電影有很大的發揮空間62, 容易激發學生對人權議題的反思。所以,筆者選擇歷史劇情片《超級大國民》與《天公 金》,這兩部電影在劇情上的相似處是都以白色恐怖時代的受害者故事為中心,作為討 論再現「白色恐怖」時期的文本,並運用在高中歷史教學中。 在一個敘事架構中,「主詞」往往是讀者不自覺的認同對象。讀者往往化身為主詞 的同路人,循著他的思路,同情他的遭遇,為他的起落高興或悲傷。63在歷史劇情片中, 學生往往也會不自覺認同以主角為中心的立場,跟著主角的思路並產生同理心。這兩部 電影皆有不斷追憶過往的老人,以今/昔的黑白/彩色畫面穿插對比,頗能呈現時序觀念 與歷史意識。只是,《超級大國民》中的老人是受到嚴酷刑求迫害的受難者,而《天公 金》裡的老人則是當年嚴刑逼供無辜百姓的加害者,這兩位老人都親身經歷過「白色恐 怖」下毫無人權的特務機關。 《超》片的敘事模式是以受害者的視角為主線,主角許毅生本身就是富有理想的青 年,但其左翼知識份子的色彩被政府視為思想有問題,坐了 16 年的政治牢。這些知識 份子因為在白色恐怖的年代太符合這個「超級大國民」的定義,追求理想,才遭受牢獄 之災,甚至失去性命。學生跟著影片裡的時光流動,導演讓許毅生在平靜的語言中,不 斷追憶過往的「被迫害」經驗,反而更能感同身受在白色恐怖毫無人權的時代背景下, 竟然因為追求理想卻遭慘無人道的痛。尤其片尾劇情走到許毅生終於在六張犁找到陳政 一及其他白色恐怖受害者的荒塚,感傷的配樂、令人動容的告白與林揚精湛的演技,其. 62 陳修儒,〈歷史與記憶:從《好男好女》到《超級大國民》〉,頁 55 63 王汎森,〈歷史教科書與歷史記憶〉,頁 133 35.

(40) 情感的渲染力更是堆疊到高峰。另外,也能從許毅生之女的人生經驗,體會受害者家屬 的心路歷程,理解白色恐怖的政治案件不僅是受難者本人的痛,更是其家屬的人生悲劇。 《天》片的劇情則是以加害者與受害者三條主軸穿插並進。男主角蔡維強的父母皆 曾冤坐政治牢,導演安排他以受害者家屬的身分,站在受害者的立場為白色恐怖受難者 發聲,回憶其父母的受難過程,更進一步直指執政黨應為這些冤案負責。另外,女主角 李家蓓在受害者與加害者的雙重立場中徘徊,她的母親與男友蔡維強都是受害者,而父 親卻是悔悟的加害者,這是不同於《超》片的另一種角度。李父則是以一個悔悟的加害 者身分,呈現現實社會中仍不存在的理想形象。學生可以從《天公金》的英文片名 「FORGOTTEN OR FORGIVEN」開始,思考白色恐怖冤案裡受害者與加害者的問題, 並進一步體認到在多元社會要實踐多元文化教育,要從尊重多元的族群出發,不能一味 要求寬恕,卻不肯傾聽。64 《超》片中許毅生最後的記憶是在被他供出的陳先生被槍殺的時候,導演以無聲的 字幕解釋: 比著戒嚴法『二條一』,唯一死刑的手勢,陳樣的背影,是我此生最後記憶。槍 響之際,我心亦死。存在世間,有身無魂。 事實上,台灣歷史上並沒有一個所謂的「戒嚴法」。這裡應該是誤將《懲治叛亂條 例》寫成《戒嚴法》 。65《天》片中提到《檢肅匪諜條例》中規定,告密檢舉思想有問題. 〈在高中課堂遇見台灣史的傷口—談二二八歷史教學的過去與現在〉 ,收入楊振隆等編輯, 《二 64 沈育美, 二八歷史教育與傳承學術論文集》 ,台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 年 6 月初版,頁 722. 65 《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第一項:犯刑法第一百條第一項、第一百零一條第一項、第一百零三條第一 項、第一百零四條第一項之罪者,處死刑。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請檢視您的 USB 插孔,藍色為 USB3.0 介面,白色或黑色為 USB2.0 介 面,一般 USB3.0 是可以向下支援所有 USB2.0 的裝置,但也有少部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你認為1760年代英國對北美洲殖民地 實施的經濟政策對當地人民生活帶來 甚麼負面影響?參考資料A,解釋你的

基督教此時早已是羅馬的國教,在東歐地區中可 以說是最有組織與影響力的宗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

基督教此時早已是羅馬的國教,在東歐地區中可 以說是最有組織與影響力的宗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

南越王墓主人身穿絲縷玉衣,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璽金印」一方以及一枚青白玉篆刻 的「趙 眜 」玉印,可證墓主人是南越文王趙 眜 。趙 眜 ,《史記》稱為趙胡,是南越國的第

期……在白女人身上也有綑邊的傾向,而顏色方面,陰影

在法國《查理》慘遭恐怖攻擊後,國際社會透過「我是查理」(JE SU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