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的角色:「轉型正義」脈絡下的「白色恐怖」學習

第四章 歷史教學現場與影片的實際運用

第一節 教師的角色:「轉型正義」脈絡下的「白色恐怖」學習

身處在任何議題常被政黨或媒體打入藍綠政治框架的臺灣社會裡,歷史教師面對

「白色恐怖」這樣的歷史教學主題通常需要小心翼翼地進行,擔心「敏感」的學生、家 長或同事會有「爭論」或「誤解」的激動反應。北一女中的歷史老師沈育美談論二二八 歷史教學時認為「高中歷史課堂上雖然可以公開宣講,然而長期壓抑、隱晦的歷史傷口,

經過掌權者的刻意誤導或操弄,文化意識形態者的惡意扭曲,歷史真相至今仍有爭議,

藍綠的歷史記憶仍從這裡開始裂解。…在藍綠的政治惡鬥下,二二八不是被簡化為『政 治炒作的工具』,就是被視為『台獨意識』的源頭而被誇大或漠視。」88而在白色恐怖的 歷史教學也有類似的困境。雖然將臺灣社會的責任交由歷史教師來承擔,這擔子未免太 重,但若因如此而因噎廢食,只按照著教科書上的書寫照本宣科、避而不談,喪失身為 一位歷史教師應有之責任感與熱忱,則臺灣的歷史教育尚有何存在的價值?恐將走向毀 滅之路了。筆者認為,歷史教師應先徹底理解何謂「轉型正義」以及其精神,有了正確 的認知後,在「人權」與「民主」的普世價值之下,釐清關於「白色恐怖」論述的若干 疑慮,自然能以較為客觀、適當的態度來進行歷史教材的編輯與歷史教學活動。

歷史教師應該要有一個確切的認識,討論「轉型正義」與「白色恐怖」教學的動機 是為了「讓它不要再發生」(never again)。透過教學讓公義及人權等理性面抬頭,讓扭

曲的感性面逐漸淡出,讓和平的想望成為國民共同的和聲。89

88 沈育美,〈在高中課堂遇見台灣史的傷口—談二二八歷史教學的過去與現在〉,頁 703

89 沈育美,〈在高中課堂遇見台灣史的傷口—談二二八歷史教學的過去與現在〉,頁 725

「轉型正義」有兩個層面的意義,其一,從政治方面而言,是新民主政府針對獨裁 政權的人權侵犯行為,所從事的賠償和追溯或追究的工作;其二,從文化方面來看,是 一種文化反省運動,從歷史反省中建立民主文化的運動。許多人認為現在是民主時代,

認為專制獨裁政體一去不復返。真的是如此嗎?現今的臺灣社會中,仍有不少人對領袖 或政黨無條件支持、效忠,而不同陣營的人就是敵人,甚至至親好友也會反目成仇。雖 然和過去的威權政體程度有異,但本質上相當雷同於過去獨裁威權政體的文化基礎。90 白色恐怖受害者陳英泰先生認為,1950 年代的受難者基本上為反國民黨暴政的愛 國主義者、民族主義者、人道主義者、主張民主人士的反威權的大聯合。若把他們全部 都視為堅決的中共份子,而向他們做高度意識的要求,是不合史實與不實際的。無論受 難者是否具有高度政治意識,他們大部分只有意識上的反國民黨威權情節,未曾牽涉到 暴力的實際對抗行動,國民黨把這些和平主張的人施以屠殺或長期監禁是極為不法、殘 忍、不人道的犯罪行為。從下表「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的統 計表中可得知,大部分的案件的確是不當審判的冤案,官方認可的不當審判案件高達近 八成,更不用說其他沒有申請補償的案件了!因此向國民黨討回公道是理所當然的事,

是遺族們的最高希望。他們最需要的是受難者的平反與賠償,獲得社會的肯定。91

90 參見吳乃德,〈服從是邪惡的根源嗎?〉,頁 3

91 陳英泰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yingtaichen/article?mid=504&prev=505&l=a&fid=1

審查結果 (資料日期 : 99.11.8) 案件數 百分比

1 要件不符 1731 19.27%

2 不予補償 95 1.06%

3

予以補償

(已辦理回覆名譽證書)

7159 ( 3668 )

79.68%

合計: 8985 100%

表:來源「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網頁

http://www.cf.org.tw/data.php?list=statistics_list 攫取日期:2010.08.17

然而,解嚴後的臺灣社會一直沒有進行對「白色恐怖」時期的「反省運動」,所以 社會仍然是非不分。92國民黨統治期間,臺灣處理轉型正義唯一的工作是「補償」受害 者,忽略追訴、追究加害者,以及最重要的追求歷史真相。民進黨執政後,轉型正義、

文化價值似乎也不是民進黨關心的議題。所以歷史真相的發掘進度遲緩,民主文化的建 設工作也無法展開,政治迫害檔案的蒐集和整理進度緩慢。民主化二十多年後,仍然未 能出版總結政治迫害與歷史反省的報告,歷史真相的呈現零碎,對歷史的反省也顯得凌 亂而殘缺。93

應該要如何反省以達到「轉型正義」的「正義」?其一,補償的部份。1998 年在

李登輝主政下成立「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負責對白色恐怖政

92 吳乃德,〈服從是邪惡的根源嗎?〉,《思與言》第 47 卷第 3 期,2009 年 9 月,頁 20

93 5-6

治壓迫受害者的補償,但補償的標準相較於其他國家並不算大方。尤其在財產損失這種

http://www.jimlee.org.tw/article.jsp?b_id=24454&menu_id=4,上網日期:2011 年 8 月 17 日

版,讓這一段歷史研究更深入透徹,才能從白色恐怖的陰影中走出來。98這些困境皆是 教師在歷史教學活動中,可與學生討論的議題,並使其反思人權的價值。

最重要的是從歷史反省中建立民主文化。如何發起歷史反省?就從歷史記憶開始,

我們不應該去遺忘這段歷史,如同《天公金》的英文片名「FORGOTTEN OR

FORGIVEN」,可以選擇原諒,但不可以遺忘。吳乃德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他認為重 塑一個所有族群都能共同接受的歷史記憶,讓它成為未來世代的民主教材並不是不可 能。畢竟,兩個族群的成員都曾經勇敢地反抗過國民黨的獨裁統治。而兩個族群的成員 也都同樣在白色恐怖下受苦。如今已知的白色恐怖受害者中,有百分之四十是外省人。

歷史真相的揭露也可以讓特定族群的所有成員,不再需要承擔統治團體的過錯。99臺灣 的社會其實不是省籍問題,而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問題。反省的結果不一定是承擔確 定的道德責任,特別是某些別無選擇的公務員,但許多政務官確實有自由選擇的空間。

然而,重建這段歷史記憶,使臺灣社會共同來檢視、反省是必要的。反省為什麼為了個 人的方便、工作、政治生涯,而去支持、配合迫害人權的政權。100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參考南韓的民主轉型經驗,即可發現臺灣與南韓有若干相似 的威權統治與喪失人權的歷史經驗。南韓經歷了從朴正熙到全斗煥,共二十七年的軍事 獨裁統治,人權遭受威權政府無情的踐踏。南韓的社會運動與在野黨持續地抗爭與壓 力,使得政府必須去面對與處理光州事件的平反問題,101接著具體落實轉型正義的三個

98 侯坤宏,〈戰後台灣白色恐怖析論〉,《國史館學術集刊》,第 12 期,2007,頁 190

99 吳乃德,〈珍惜民主資產,告別威權年代: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頁23

100 吳乃德,〈服從是邪惡的根源嗎?〉,頁 20

101 光州事件(1980.5.18-5.27)南韓政府宣佈擴大戒嚴,國立全南大學生的示威抗爭,空降特戰部隊的殘

階段。第一,以「國會聽證會」來調查光州屠殺與第五共和貪瀆的真相;第二,將軍事 政變與光州屠殺主謀者與貪瀆的威權領導人移送司法審判;第三,公佈過去未解決的問 題,透過立法與制度性的設計來保障人權。102南韓成功落實轉型正義的經驗,或許可為 臺灣借鏡。

一個歷史記憶要成為民主教材,它必須是自己社會的歷史、是自己民族的的回憶。

雖然揭露真相、整理事實,不會自動成為足以承擔民主教育功能的歷史記憶。可是揭露 真相、整理歷史卻是第一步。103這樣的理念觸動著筆者身為一個歷史教師的使命感,講 述臺灣白色恐怖期間的史事,並透過影視教材的渲染力,使學生了解歷史的真相,更能 夠設身處地地理解自己社會的歷史與民族的回憶,達到民主教育的教學目標。歷史教師 需要不斷學習、反省,帶領學生探究不斷變遷的學問,自己也需要不時對過去與現在反 思,才能透過解釋過去,了解現在。104

或許當轉型正義的「正義」真正伸張,臺灣社會真正經過反省運動之後,學生、家 長、社會大眾能以正常、理性的心態來看待「白色恐怖」史事,不再將仇視不同陣營的 政治人物視為理所當然,能夠警覺這正是讓獨裁政治得以順利運作的文化精神,是威權 體制可以順利運作的重要條件。而歷史教師將可毫無擔心地進行「白色恐怖」史事的教 學活動。

切的死亡人數始終官方與民間各說各話。詳見朱立熙,〈南韓的民主轉型—以光州事件為分水嶺〉,《臺灣 國際研究季刊》,第7 卷、第 2 期,2011/夏季號,頁 161-162

102 朱立熙,〈南韓的民主轉型—以光州事件為分水嶺〉,《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7 卷、第 2 期,2011/

夏季號,頁165

103 吳乃德,〈珍惜民主資產,告別威權年代: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頁 25

104 沈育美,〈在高中課堂遇見台灣史的傷口—談二二八歷史教學的過去與現在〉,頁 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