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白色恐怖的史實與教學資源

第二節 影像的資源:影視資料中的「白色恐怖」

高中歷史教科書中關於「白色恐怖」的書寫,確實過於輕描淡寫,若單憑教科書中 寥寥數句的敘述,實在難以達到讓學生認知與理解台灣民主化的歷程之教學目的。然 而,歷史教科書並非歷史教學的全部,歷史教師應廣泛地運用多元的歷史教材,以達到 其教學目標。透過影像、聲音等視覺與聽覺的刺激、電影情節的渲染力,更能激發學生 的學習動機,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讓學生更有興趣去體會與設身處地理解什麼是

「白色恐怖」,使學生能理解戒嚴時期思想與言論、行為皆受到層層限制,社會表現一 元化之下被迫害的人權,並珍惜民主社會的自由,達到人權教育與情意教學的教學目 標,而非只是勉強讀過教科書上的數行文字以應付考試而已。

筆者管見所及關於「白色恐怖」史事的影視教學資源與教學輔助資料,大致有以下 這些影片,或可提供高中歷史教師在從事歷史教學活動時之參考。

在紀錄片方面,有藍博洲主持拍攝的《我們為什麼不唱歌》(1996),曾文珍的《春 天—許金玉的故事》(2002),陳麗貴的《青春祭》(2005),滕兆鏘的《白色見證》(2005),

洪維健的《白色恐怖追思》(2005)、《暗夜哭聲》(2006)、《白色悲歌》(2008)、 《如果 我必須死一千次-臺灣左翼記事》(2009)等。

邱月亭分析《我們為什麼不唱歌》中,藍博洲與被選擇的受訪者以認同左翼的角度 下,所敘述的白色恐怖架構在中國認同及社會主義認同之下的歷史認知,企圖證實左翼 思想在戰後初期臺灣的普遍性與合理性,刪減白色恐怖犧牲者的多種類型,關注具有共 產主義思想的受難者。全片的敘述結構主要是呈現政治受難者如何劫後餘生,且帶出統

派意識型態,把1950 年代的社會運動與當時冷戰下的國際局勢結合,並強調中國意識 大於台灣意識。41這也提醒我們,在面對歷史時,研究者的立場,也會左右他的取材與 關注點。藍博洲因為個人的左翼思想,也深深影響他的研究取向。42

《春天—許金玉的故事》則偏向以一個女性受難者為主體的生命故事,填補其他白 色恐怖紀錄片所省略的女性政治犯的部份,開創性別主體的重建,卻忽略歷史背景對受 難者思想的養成。43

《青春祭》邀請50~70 年代受難者到綠島新生訓導處、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拍攝,

以歷史遺址為背景,鋪陳白色恐怖的始末,為綠島人權紀念園區之導覽影片。《白色見 證》,由白色恐怖受難者自述,分為偵訊、刑求、等待、審判、開庭、判決、死亡進行、

火燒島、思想改造、患難情誼、歸鄉、無形的煉獄等,串連成白色恐怖受難者集體記憶 的紀錄影片。44

《白色見證》則省略受難者的意識型態,負擔起訴求人權的基本策略,從國家威權 體制下被犧牲的個體記憶和集體記憶中,鋪陳種種的創傷記憶,喚起觀者的情感,希望 形成社會輿論去思辨國家體制面對過去的態度。

歷史教師使用紀錄片作為影視輔助教材時,應考慮是否有益於學生的學習與達到教 學目標。若以達到讓學生認知與理解台灣民主化的歷程與人權教育之教學目的而言,《白 色見證》頗為符合這樣的教學目標,雖然沒有華麗的剪接、音效或特效,鏡頭前十六個

41 陳修儒,〈歷史與記憶:從《好男好女》到《超級大國民》〉,頁 53

42 吳叡人對於藍博洲的「白色恐怖」觀點,就曾予以深刻地批判。參看吳叡人,〈國家建構、內部殖民 與冷戰:戰後臺灣國家暴力的歷史脈絡〉,收入人權之路編纂小組,《人權之路:臺灣民主人權回顧》,台 北: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2008。

43 邱月亭,《解嚴後「白色恐怖」紀錄片的創傷敘事與記憶政治》,頁 145-147 44 政府出版資訊網 http://open.nat.gov.tw/OpenFront/gpnet_detail.jspx?gpn=4509202694

政治受難者懇切地訴說自己親身的經歷,見證白色恐怖時期的悲劇,足以讓對白色恐怖 事件理解不深的學生們感到震撼不已。全片依照受難過程的順序剪接排列,從被逮捕、

偵訊、刑求、審判、在獄中的生活到出獄後面對的困境,整個過程即是對人權的傷害。

在「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的年代裡,看到當時的歷史真相,應能激發學生捍衛人權、

重視民主的教學目標。

洪維健的父母在1950 年才新婚四個月,便因叛亂罪名無辜被捕,父親洪世鼎坐了 13 年的黑牢,母親朱瑜坐了 10 年的黑牢,洪維健更是母親保外就醫出生才出生後,又 因哺乳因素在牢中待了5 年,這樣的生活背景,使他投入拍攝與白色恐怖相關的紀錄片

《白色恐怖追思》、《暗夜哭聲》、《白色悲歌》等。

《白色恐怖追思》紀錄著因為冤、錯、假政治案件,造成無數家庭的苦難與悲痛,

受難者走過數十年的辛酸歲月,雖已是風燭殘年,仍無法忘懷那段可怕的傷口。紀錄片 呈現政治受難者和其家屬,見證台灣這五十多年的傷痛,藉由這部片,可了解受難者的 故事。45

《暗夜哭聲》是關於洪維健的白色恐怖受難者母親,其個人生命歷史的紀錄片,以 其親身經驗呈現政治犯在牢裡和出獄後的慘痛經驗。2002 年 7 月 22 日,「戒嚴時期不當 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通過審查,認定「于非案」是一個錯案。這個案子牽 連34 個人,除了 4 個互不相干的人被槍斃之外,涉案人都按照叛亂罪判處重刑,分別 被判刑10 年到 15 年,而洪維健的父母即是被此案無辜牽連。片中導演以旁白自述的方

45 參見公視電影的「紀錄片資料庫」http://activity.pts.org.tw/pts/point/archive2.aspx?story_id=145

式,搭配今昔交錯的場景,父母親與外婆年輕時的舊照片,以及國家檔案局解密的第一 手史料公文,在配樂的衝擊下,容易讓人進入歷史情景,設身處地地進行歷史的反思。

46

洪維健最為著名的作品是參加過許多國際影展的得獎短片《綠色玫瑰》(2002),是 根據「陳文成命案」所發展出來的故事。前安全局長說,陳文成命案,只是一個情殺案。

但是,認識陳文成的人都說,這是胡說八道。導演便用這個說法,堆砌出一個虛構的劇 情,將一個簡單的政治謀殺諷刺地變成一個愛情故事。劇情描述當年從愛情遊戲逃跑的 人,成為一個特務,他發現教授匯錢資助美麗島雜誌,上級命令將之殺人滅口。死去的 教授的靈魂又回到了革命的聚會所紫藤廬,他的眼神看到了事實唯一的真相:一束綠色 的玫瑰,帶他重回過往,他看到五十年歷史之民主的路滿佈荊棘。綠色,代表一個全新 的政治局面,但過去的命案,還是沒有答案。在僅僅 12 分鐘的短片裡,完全沒有使用 文字與語言,導演用很多的畫面把這種失落表現出來,完全不同的速度和節奏由四首歌 曲來表現。47

《白色悲歌》則是紀錄1950 年的「于非案」和「蘇藝林案」,由文建會於 2008 年 贊助製作。這兩個案子牽連廣、規模大,主犯判死刑後十年,還能根據這個案頭,繼續 炒作後來的冤、假案,導演根據第一手的檔案史料,認為蔣介石與蔣經國父子要為這些

慘絕人寰的羅織冤獄負全責。許多20 幾歲的年輕人,還搞不清楚三民主義和共產主義

46 在「台灣玉山網路電視」網站,洪維健導演同意魚夫在部落格無償張貼的〈暗夜哭聲--外省人第二 代洪維健的自白記錄片〉http://taiwanyes.ning.com/profiles/blog/show?id=1970702%3ABlogPost%3A146003 47 整理自台灣電影網 http://www.taiwancinema.com/ct.asp?xItem=12078&ctNode=252;這部只有12 分鐘 的短片,所運用的四首音樂,幾乎完全和本文所討論的〈天公金〉的背影音樂一致,可瞭解兩部電影有 其共通之處。事實上,洪維健先生也參與了〈天公金〉的製作。

的分別,也分不清革命示威和學生運動的分野,就被胡亂按個叛亂的帽子,隨隨便便判 個10 年或 15 年的徒刑,甚至直接槍斃了事,這些冤案至今仍未受到確實的反省,48呈 現政治犯家庭的血淚控訴。

紀錄片《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臺灣左翼記事》,導演王育麟,他說:「這個片子的 企劃藍博洲先生,他在近十年前就與侯孝賢導演合作了《好男好女》、《我們為什麼不歌 唱》,希望重現白色恐怖時期的台灣左翼活動。藍博洲跟我許多朋友一樣,儘管不走政 治與學術研究,在骨子裡卻始終有著不變的社會主義憧憬。拍攝前,我比往常更為焦慮,

這次要到哪裡找人說故事?畫面又是哪裡?但當我們找到了石聰金先生之後,問題慢慢 解決了。當年白色恐怖的氣氛,肅殺或溫暖,都漸漸浮現了。」換言之,這部電影主要 是透過石聰金的故事,逐漸鋪陳一個充滿理想和肅殺的白色恐怖時代。導演又說:「影 片開始的一段話,石先生說到對社會主義思想的啟蒙,乃至一輩子念念不忘的原因。我 想這是第一次,因為被拍者的真情流露,弄得眼濕鼻酸,在現場幾乎沒法繼續工作的少 有經驗。」49可知這是一部充滿知性與感性的歷史紀錄片。

2011 年,由《無米樂》導演莊益增、顏蘭權夫妻耗時五年拍攝,以人權鬥士田朝 明醫師、田媽媽跨越半世紀愛情為經緯的史詩紀錄片《牽阮的手》,在歷史考據、資料 收集、版權洽談上花費無數功夫,困難重重,最後讓莊導演扛債三百萬。自2010 年台 北電影節首映後即獲得各界一致好評,並勇奪2010 年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首獎,但卻 因為苦無發行經費,一直到2011 年才終於得以在戲院上映。

48 整理自《白色悲歌》紀錄片 DVD 封面介紹 49 以上「導演的話」,引述自該電影 DVD 介紹。

儘管影片故事是以田氏夫妻半世紀的愛情故事為主軸,片中更帶進了台灣戰後民主 運動許多重要的歷程,包括五零年代白色恐怖、林宅血案、美麗島事件、台獨案、鄭南

儘管影片故事是以田氏夫妻半世紀的愛情故事為主軸,片中更帶進了台灣戰後民主 運動許多重要的歷程,包括五零年代白色恐怖、林宅血案、美麗島事件、台獨案、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