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史料介紹與評估

清帝國疆域廣大,對邊疆各地民族的描繪與書寫相當注重,所以今日留下 相當豐富的資料。清代是風俗圖冊繁盛的時期,風俗圖依據畫家身分的不同,

又可區分為宮廷畫家與民間畫師兩種。宮廷畫師所畫的作品可以《職貢圖》為 例,此類的作品為官方所認可,主題固定。而民間畫師的畫作可以《番社采風 圖》為例,此類作品通常為自行選材繪製,主題多元。

而依據杜正勝的見聞,此類的土著風俗圖冊,不論是關於臺灣的原住民或 中國西南少數民族,一般都沒有書名,著錄的名稱往往是後來的收藏家或圖書 館編目人員加上去的。29 所以常有隨著研究的進展而更動畫作名稱,因而有一 圖數名的情況,或有指涉不同版本不同畫作卻同一名稱者。

同一主題卻有不同版本的意義,在於說明畫師和創作年代的不同。雖然畫 師與創作年代的判斷,並無法直接從圖像畫面中看出,而是要透過畫面中的鈐

28 賴毓芝,〈圖像帝國:乾隆朝《職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 刊》75 期(2002.03),頁 1-76。

29 杜正勝,〈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頁 5。

印或是畫風的考訂才能得知。但皆對同一族群或同一主題的創作下,不同版本

這些民間畫家產出的臺灣風俗圖,先前已有杜正勝詳實的基礎考證性研 究。31 再者,杜氏等人所蒐羅到的臺灣風俗圖版本並不齊全,像是原藏於美國 國會圖書館的《臺灣番社風俗》與北京大學圖書館的《臺灣番社風俗》,32 並 沒有在杜氏文章的討論範圍之內;且在杜氏的研究中,對於各版本所呈現的原 住民形象、圖說、題旨的差異,以及對於風俗圖圖像背後所蘊含的思想、政治 和社會文化脈絡的著墨較少。故筆者認為可在杜氏等人的研究基礎上,繼續深 化研究。

另外,即使是宮廷畫師的《職貢圖》,亦有不同畫家在不同時間增補、修訂 而造成版本不同的《職貢圖》。清代職貢圖系列作品數量多、規模大,種類甚 繁,目前可知的乾隆年間的版本,就有:丁觀鵬、金廷標、姚文瀚和程梁四人 的《皇清職貢圖》、33 謝遂版的《皇清職貢圖》,34 由門慶安等繪圖的武英殿 刊本 8 卷的《皇清職貢圖》、35 以及四庫全書版的《皇清職貢圖》,36 和四庫 全書薈要版的《皇清職貢圖》。37 而嘉慶朝亦有兩個版本的《皇清職貢圖》,

分別是清嘉慶 10 年(1805)武英殿增刻本,38 與黎明、程琳等繪的《皇清職 貢圖》。39

31 請參閱:杜正勝,〈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一文。

32 佚名畫,《臺灣番社風俗》,收錄於陳支平主編的《臺灣文獻匯刊》第 7 輯第 11 冊(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頁 29-56。

33 畏冬,〈《皇清職貢圖》創製始末〉,《紫禁城》1992 年 5 期,頁 10。

34 莊吉發著,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謝遂《職貢圖滿文圖說校注》》(臺北:國立 故宮博物院,1989)。

35 董浩等奉敕撰、門慶安等繪圖,《皇清職貢圖》(合肥:安徽美術出版,2002)。

36 四庫全書版的《皇清職貢圖》,參考線上資料:http://ctext.org/library.pl?if=en&res=5201(查閱 時間:2013.05.28)。

37 四庫全書薈要版的《皇清職貢圖》,參考線上資料:http://ctext.org/library.pl?if=en&res=6462

(查閱時間:2013.05.28)。

38 門慶安、徐溥等繪,靖本誼等錄,《皇清職貢圖九卷(清嘉慶十年武英殿增刻本)》(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1)。

39 周妙齡,〈乾隆朝《職貢圖》、《萬國來朝圖》之研究〉,頁 29-32。

表 1-3-2 宮廷畫師產出的臺灣風俗圖

名稱 畫家 時間 館藏

皇清職貢圖 卷&冊 繪本

丁觀鵬等繪圖 乾隆 北京故宮

正本不存 職貢圖

手卷繪本

謝遂 乾隆 臺北故宮

1 套 4 卷 皇清職貢圖

冊頁刊本

門慶安、徐濤、戴 禹汲、孫大儒等繪

乾隆 北京故宮

8 卷 8 冊 武英殿 26 年版 皇清職貢圖

冊頁寫本

四庫全書本 乾隆 臺北故宮

9 卷 9 冊 皇清職貢圖

冊頁寫本

四庫全書 薈要本

乾隆 臺北故宮

9 卷 9 冊 皇清職貢圖

冊頁繪本

黎明、程琳等 合繪

嘉慶 北京故宮

4 卷,現只剩第 3 卷

圖 1-3-1 不同形式的《職貢圖》表現方式

說明:前圖為謝遂版本的《職貢圖》;後圖為四庫全書版本

六、 文字史料

本研究中所欲使用的文字史料,絕大部分都已經被出成專書。這些專書史 料,主要係以臺灣文獻叢刊與臺灣史料集成,以及近年來中國復刻出版的古籍 為主,如《臺灣文獻匯刊》、40 《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41 《中國地方志 集成》、42 《中國古代府州縣輿圖集成》、43 《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等。44

這些古籍內容多收錄清代邊區少為罕見的資料,像是臺灣與西南一帶的地 方志、各府州縣輿圖,以及文人的遊記、詩文,甚至還有幾幅不同版本的風俗 圖存在,使得帝國統治邊區的地方情形,以及各地的民俗風情與異族形象均躍 然紙上,提供筆者對於清帝國西南邊區少數民族的基礎認識。且能在此基礎之 上,可以圖像史料來對照文字史料,究明圖像史料與文字史料之間所呈現族群 形象落差,以及探究清帝國對邊區民族的書寫脈絡與隱身於背後的認識體系。

另外,清帝國的各種檔案、文書,亦是筆者取材的來源。例如,光是乾隆 一朝,便有以下如此豐富的官方文書:奏摺─《宮中檔乾隆朝奏摺》、45 軍機 處檔案─《軍機處錄赴奏摺‧乾隆朝(縮影資料)》46 與實錄─《高宗純皇帝 實錄,首卷五卷,一千五百卷》,47 還有《清代兵事典籍檔册匯覽》、48 《清 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等資料,49 皆有助於筆者理解清帝國的政治背景和 社會動態,能進一步探討官方對邊區民族繪製風俗圖和書寫背後所蘊藏的文化 脈絡和意象,建構出這些風俗畫大量產出之時代意義。

40 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41 季羨林名譽主編,徐麗華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漢文版)》(成都:四川民族出版 社,2002)。

42 中國地方志集成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地方志集成‧府縣志》(上海:上海書店,1991)。

43 《中國古代府州縣輿圖集成》編委會主編,《中國古地府州縣輿圖集成》(北京:線裝書局,

2012)。

44 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臺北:廣文書局,1962)。

45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4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技術部攝製,《軍機處錄赴奏摺‧乾隆朝(縮影資料)》(北京:中國第 一歷史檔案館,1986)。

47 不著撰人,《高宗純皇帝實錄,首卷五卷,一千五百卷》(北京:中華書局,1986)。

48 茅海建主編,俞冰、謝東榮副主編,《清代兵事典籍檔册匯覽》(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5)。

4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