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合作學習的模式

在美國,合作學習是受到最徹底研究的教學方法之一(Compbell et al., 2000)。合作學習從 1970 年起被廣為提倡(于富雲,2001),從此之後,很多 學者針對合作學習的不同理論為基礎,發展出很多不同的小組合作學習策略,

在國外不下八十種(周立勳,1994)。在國內文獻中較常被提及的有以下幾種:

小組討論法、小組實驗法、拼圖法第二代(JigsawⅡ)、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

(STAD)、小組遊戲競賽法(TGT)、合作統整與閱讀寫作法(CIRC)、共 同學習法(LT)。

Slavin 和它的同僚在 1978 年以動機理論(motivational theory)為基礎所 發展的學生小組學習法(Student Team Learning)即 STL 模式(Slavin,1995)。

STL 模式有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小組遊戲競賽法(TGT)、拼圖法 第二代(JigsawⅡ)、合作統整與閱讀寫作法(CIRC)幾種適用於適用於不同 科目的教學方式。Johnson 兄弟(1989)基於 Morton Deutch 和 Kurt Lewin 社會心理學(socisl psychological)發展的共同學習法即 LT 模式,強調面對 面互動與團體歷程。此外還有複合學習法(CI)、團體探究法(GI)、小組加速學 習法(TAI)、小組討論法(small group discussion)、小組辯論法(Academic Controversy)、思考-配對-分享(Think-pair-share),以下針對這些模式加以 說明:

一、學生小組成尌區分法(STL)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是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 Slavin 和它的同僚 在 1978 年共同發展出來的,有強調小組共同達成目標、提供團體成功機會的 特色。因為教材和教學方式與傳統講述式教學沒有太大的出入,在教學實施 上教師們接受性較高(陳麗霜,2005)。

因為動機理論包括「目標結構」「內在動機理論」及「需求理論」不同三 個面向,以動機理論為基礎發展的 STL 包含以下三個特色(李致誠,2007):

1.合作的目標結構:唯有整個小組完成原先預設的學習目標,才能得到 獎勵。

2.個別績效責任:在小組中,每一個成員的表現都會影響小組成效,所 以每一個組員都有責任完成自己份內的工作,也有責任協助其他組員完成 任務。

3.成功機會均等:在教學設計中,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可以有公平的機 會為小組贏得積分,也有公平的機會獲得酬賞。

以下針對 STL 模式中的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小組遊戲競賽法

(TGT)、拼圖法第二代(JigsawⅡ)、合作統整與閱讀寫作法(CIRC)作介紹。

(一) 學生小組成尌區分法(STAD)

此方法為 1978 年由 R.E.Slavin 所發展的,適用於各學科與個年級,

但有學者認為較適合使用於基本能力得獲得,用以建立基本概念(林達 森,2002;陳麗霜,2005)。因為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與一般的教學及評 分方式沒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是較容易實施的一種合作學習方式。在 Slavin 的分析中,STAD 不僅容易實施,效果也最顯著(林佩璇,1994)。

STAD 大約分成以下四個步驟:

第一步驟-全班授課:針對主題,教師對全班教授教材內容。

第二步驟-小組學習:學生異質分組,針對老師所教的內容,配合 作業單,共同進行活動並討論主題,確保每一個組員都能精熟教材。

第三步驟-學習評量:在每一個單元結束後,進行評量。以之前的 分數為基準,進步的分數便能為組上同學獲得積分;另外,組員在合作 學習的表現也可換算為積分。

第四步驟-學習表揚:將積分累加之後,表揚優秀的小組。(李舜隆,

2005;黃政傑、林佩璇,1996)

教師應鼓勵學生,表現不只代表個人,也代表團隊,所以每個人都 應該積極的學習;另外,每個組員不只受自己的分數影響,也會受到團 體分數的影響,所以應該積極的對組中能力較弱的同學進行輔導。學生 應以團體為重,以成為最好的小組為目標(張芳全,2002)。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的積分計算方式是此種教學方式的特色,為使 組內成員成功機會均等,贏得積分只需與自己比較。表 2-7 為實際分數 轉換成積分的方式。積分分數可依實施情況進行調整,基本分數由師生 討論決定,可以是學生上次或上幾次小考的的平均成績。

表 2-7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積分計算方式 為小組贏得的積分 實際分數的轉換

30 優異成績

30 實際分數比基本分數進步十分以上 20 實際分數比基本分數進步零至十分之間 10 實際分數低於基本分數十分以內

0 實際分數低於基本分數並差距十分以上

(引自黃政傑、林佩璇,1996) (二) 小組遊戲競賽法(TGT)

Devries 和 Slavin 在 1978 年發展出小組遊戲競賽法(TGT),它與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一樣是異質小組,老師進行教學後由同組同學互相 幫助進行教材的精熟(林達森,2002)。如圖 2-5,依組員能力,將組員 分配到不同程度的競賽桌,進行學術性問答或成就測驗,為團隊爭取積

競賽桌 1 競賽桌 2 競賽桌 3

TGT 的特色在於學術遊戲競賽將組員依不同能力區分,同能力組個 別比賽。競賽內容為學生依其所抽的題目進行回答,並搶答同競賽桌中 他人答錯的題目,為所屬小組累積積分。在進行第一次競賽之後,會依 競賽結果調整組員層次,在圖 2-6 中可見,每一個競賽桌的第一名,下 次比賽時,必須前進一個程度,最後一名則後退一個程度(黃政傑、林 佩璇,1996)。使用這種方式控制同一競賽桌中成員能力,使同一競賽桌 中成員能力相當,確保每個人都有公平的機會為小組爭取積分,激發組 員為團隊努力的意願,以維持 STL 模式中,個別積效責任和成功機會均 等的特色。

小組遊戲競賽法的過程與學生小組成就競賽法大致相同(張世璿,

2001),但為小組贏得積分的方式不同。用學業遊戲競賽取代小考,可鬆 懈學生緊張的心情,也為學習增添樂趣。

(三) 合作統整與閱讀寫作法(CIRC)

有感於語文課課程中,說、讀、寫課程缺乏統合的教學,Stevens 等 人融合有效認知策略及合作學習發展成合作整合閱讀與寫作(CIRC),

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可用於二到八年級的閱讀與寫作課程(柯昔枚,2002;

陳麗霜,2005),但有些學者則認為國小高年級以上較為合適(賴銳霞,

2002);對特殊班的教師及普通班中協助閱讀落後的學生而言,合作整合 閱讀與寫作也提供了一套統整的語文教學活動(朱怡苹,2006)。合作統 整與閱讀寫作法包含故事讀本的相關活動(basal-related activities)、閱讀 理解的直接教學(direct instruction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語文或寫 作的統整(integrated language art and writing)三大主題;活動實施的內 容是:教師授課、小組練習、個別練習、同儕預評、課後練習(additional practice)以及測驗等步驟反覆進行(簡妙娟,2003)。

在實施時,老師先將全班依閱讀能力高低分成 2~3 個同質性的閱讀 組,每個閱讀組中在分成兩兩一組,這個同質性的小組輪流進行朗讀讀 本、生字練習、互相糾正檢查等讀本相關活動;不同閱讀能力的同質性 小組組成一個 4~6 人的合作小組,為增加閱讀理解力,教師每周進行 1~2 次的閱讀理解直接教學,並進行故事情境及問題的探討,合作小組成員 需互相支援,一起完成學習單等練習活動;語文統整則在作文課時實施 特別設計安排的語文寫作課程,學生在此課程中與老師及合作小組成員 共同討論文章內容、擬定大綱草稿、進行修改,並共同發表;最後,老 師也會安排單獨閱讀進度、閱讀報告等活動,需要協力或獨力完成。

學生無論在同質性小組進行的活動、合作小組進行的活動及獨力進 行的活動,都獲得積分,合作組中的成員積分累積,成為小組表揚的依 據。合作統整與閱讀寫作法重視組內成員的互信及互賴關係,異質及同 質性小組的學習機會兼具,另外,團體歷程也是本活動中重要的一環(李

榮通,2006;陳麗霜,2005)。

(四) 拼圖法第二代(JigsawⅡ)

拼圖法是Aronson 及其同事在 1978 年發展出來的(柯昔枚,2002)。

教師將教材依小組人數分成若干主題,每個合作小組成員會拿到不同的 主題,並進行研讀;接著,由不同合作小組裡拿到相同主題的人組成一 個個的專家小組,在專家小組中,針對該主題進行精讀及討論;最後,

各自帶著自己的主題回到自己的合作小組,介紹自己研讀的部分(Ellia,

2007)。拼圖法第二代(JigsawⅡ)由 Slavin 所改良,最後加入小考的部 分,依照個別小考成績為全組累積積分,並依此為獎勵依據。目前已發 展到第四代(許桂英,2003)。

專家小組是拼圖法的特色,專家小組的設計強調小組成員的個別責 任,增加學生主動學習,同時強化學生間互相依賴,希望讓學生了解,

每個小組成員對小組的成功都有相同程度的影響;資源的積極互相依賴 助長的正面的溝通行為,是合作學習成功的條件之一,也提升了學生的 溝通技巧(陳啟明,2003;Buchs, Butera, & Mugny, 2004)。原來的拼圖 法只獎勵個別的優秀表現,拼圖法第二代利用小組積分增加團體獎勵,

利用組間競爭,凝聚小組向心力,激勵同儕間的相互作用。

因為拼圖法在組成專家小組時,必須將教學單元切成獨立的段落,

所以較適用於社會、文學或較具概念性的學科領域,不適合有連續性概 念的單元。拼圖法在高層次認知學習及社會技巧的獲得,及精研某一學 習領域知識時較適用(林達森,2002;黃政傑、林佩璇,1996)。

二、共同學習法(LT)

共同學習法是 Johnson 兄弟發展的合作學習方法,在應用上非常普遍。

課程實施具體方式可依課程需要彈性調整,但仍須遵守以下幾點特色:

1.異質小組:

小組依課程需要挑選特質不同的四到五名學生組合而成。

2.共同任務:

必須共同完成一份代表組員努力成果的作業,依課程設計可改變其具體 形式,可以是工作單,也可以是書面報告或團體口頭報告,作為小組獎勵 的依據。

3.小組的建立:

在進行學習活動前,可利用非正式的團體活動,增加小組組員之間的向 心力,例如找出五個小組成員間的共同點、想一個小隊呼、發明一種組員

在進行學習活動前,可利用非正式的團體活動,增加小組組員之間的向 心力,例如找出五個小組成員間的共同點、想一個小隊呼、發明一種組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