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本節針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分為社會建構論、Vygotsky 的認知 發展論及鷹架理論、Piaget 的認知發展論及認知精緻化理論、社會學習論、

民主教育論、動機理論及多元智慧論分別討論。

一、社會建構論

社會建構的基本假設為「學習是透過不同觀點之間互相協商的合作」

(Patricia & Tillman,2004),學生並非經由傳授習得知識或技能,而是透過 於師生或同儕間不斷交換意見、辯論、澄清及再建構的過程來習得。正因如 此,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是符合社會建構論的一種教學方式。以下先簡 單說明建構主義,再分述各人建構論及社會建構論的不同。

建構主義是一個教育哲學,它的基本假定是「知識無法被傳遞;知識是 被建構的」,而它的基本假定也被多數人所接受。Gobb’s 在 1996 年提到三個 建構主義對教育的影響貢獻(Patricia & Tillman,2004):

1.給予學生意義和理解方面的發展比訓練行為重要。

2.研究者和教師了解學生理解事情的方式。

3.學生的錯誤和不能預期的反應都是一個機會,能讓我們學著了解學生 如何理解。

大多數人能接受建構主義的基本假設,針對建構主義主要的爭議還是源 自於個人建構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的不同。

個人建構有以下幾點重要的假設(Patricia & Tillman,2004):

1.知識來自於經驗的建構。

2.學習來自於對知識的理解。

3.學習是根據經驗發展的動態過程。

從以上的假設得之,個人建構主義雖然認同經驗對知識建構的幫助,但 認為與外在社會的互動只是引起基模的失衡,但建構的過程主要還是來自於 個體內在對基模的調適。

社會建構的基本假設則有些不同。社會建構的基本假設為「學習是透過 不同觀點之間互相協商的合作」(Patricia & Tillman,2004);知識具社會性,

是經由理解和解決問題建構而來(林靜萍,2005),所以知識的獲得與組織 來自於師生與同儕的互相溝通、辯論、澄清、再建構的過程(曾志華,1997)。

這也是社會建構的教學方式和講述式教學的不同。講述式的教育大多是教師 單方面傳授知識,但社會建構論不只強調教學材料要能引起學生的自主性學 習,更特別重視師生與同儕的的互動的價值(Maxim, G. W.,2006)。

在社會建構的教學環境中,合作學習被認為是一個好的教學策略(張世 忠,1998;紀安珍,2005)。透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能有效的為學生塑造

一個社會建構的環境,具體施行社會建構論的精神。在合作學習的團體運作 裡,教師只為學生提供協調與諮詢,小組成員成為彼此資訊提供及分享的對 象,藉由小組成員共同達成任務的互動過程中,互相刺激鼓勵,達到澄清和 建構彼此的概念的目的。學習者必須進行互動、溝通、表達,這些與社會情 境脈絡互動的行為,促使學生學習或改變概念(郭英彥,2007)。

二、Vygotsky 的認知發展論及鷹架理論 (一) Vygotsky 的認知發展論

Vygotsky 在認知發展論提到「可能發展區」(ZPD;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概念。他將人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稱為「實際發展水 準」,經過與成人或同儕合作之後之後解決問題的能力稱為「潛在發展水 準」,而在「實際發展水準」與「潛在發展水準」之間的差距則稱為「可 能發展區」(張新仁,2003)。Vygotsky 認為,學習與發展不是獨立的,

而是一種互相影響的過程。我們必須利用教學活動創造一個能不斷促進 近測發展區的學習歷程,引領學生發展更高層次的認知(孫賢霖,2008)。

Vygotsky 的可能發展區概念,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可能—透過 適當的幫助,學生確實能提升自己的能力。當生手在小團體中學習時,

專家利用語言為工具,在旁提供說明或線索性的暗示,引導生手理解概 念或思考待解決的問題,藉此發展學生的潛能(許崇憲,2002)。在旁提 供協助的專家,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同儕。另外,Vygotsky 也重視社 會情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他認為個體對事物的認知發展來自於語言與 個體的社會文化經驗,年齡相近的兒童具有相似的社會文化經驗與語言,

同時也具有相似的可能發展區,所以由能力較高的同儕支持幫助,學習 的效果較好(黃台珠等譯,2001;蔡克容,1998)。

但在個別性或競爭性的學習環境中,學生難以得到同儕的幫助。在 個別性及競爭性的學習環境中,大部分的協助來自於教學者;而競爭性 的環境,別人學習目標的達成也象徵著自己的失敗,互助行為更難以出 現,唯有在合作的學習環境中,個體的達成目標與其他各體目標的達成 有積極的相關,能營造同儕間互相支持的情境,程度較好的成員,能幫 助其它的成員達到其潛在發展水準。也就是說,經由合作所表現出來的 成長,比個別性或競爭性學習得要好(黃政傑,林佩璇,1996;謝文芳,

2007)。

(二) 鷹架理論---Vygotsky 觀點的延伸

Vygotsky 認為語言與思維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人類利用語言,作為 思考的一種方式和媒介(Vygotsky,1998),語言是文化發展與傳承的一 項重要工具,而文化是智力發展的引擎。對話,這種深具社會性的語言 形式,便是社會建構過程的中心。所以為了幫助學生發展認知架構,教

師必須要讓學生多使用語言或寫作去刺激認知架構。在小團體中,教師 給予特定活動目標,讓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可以根據特定的科主題,

進行說、寫的工作,以增進其對此主題的瞭解及應用(張世忠,2003)。

在 Vygotsky 的社會建構論中,認為個體的認知發展受到個體所處的 環境、歷史、文化、社會所影響,而知識是個體和社會成員共同合作所 創造的。個人藉由符號系統,透過社會文化的互動,發揮潛能,便能達 成高層的認知發展(張世忠,2003)。換句話說,當有更多成熟的同伴,

在孩子從事、練習、精熟某部分有意義的活動時,提供適當的引導,與 同伴的溝通,便能成為孩子思考的一部份,當孩子將這些對話的某些特 點加以「內化」(internalization)後,便能靈活使用鑲嵌在裡面的技巧(蔡 駿暉,1996;Berk & Winsler,1999)。內化並非模仿,而是經過特定的 選擇後挪用,所以學生的學習同時受到外在環境及內心心理活動的影響

(蔡敏玲,1998)。

可能發展區(ZPD;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概念是假定孩 子需要他人的幫助和社會互動,搭建鷹架之後,才能到達潛能的最高層 次(蔡曉楓,2004)。孩子的新能力,一開始藉由有能力的同儕或成人來 共同發展,漸漸的內化成自己的心理能力,從原來的共享環境轉變成完 全是自己的能力之間的區域,便稱為 ZPD(Berk & Winsler,1999)。所 以為使學生發揮最大的潛能,同儕及師生的互動是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 環;而 ZPD 同時也說明了教學的最佳效果,適時輔導是有效教學中重要 的一部份(張春興,1996)。

教育是引導學生發展,並經由老師及同儕的互動,建構學生的心理 能力,使學生達成高一個層次的心理發展(張世忠,2003)。而其中的互 動與溝通,便是鷹架(scafolding)的概念。

鷹架理論是 Wood,Bruner 和 Ross 在 1976 年引伸可能發展區(ZPD) 的概念(Maxim, G. W.,2006)。鷹架教學法是指老師與有能力的同儕給 予輔助,使學生能跨越原來的知識程度及技巧,完成任務,最終目標為 不需輔助即能憑自己的力量完成任務。一般而言,新手將任務分成很多 細小的部分,依靠專家的輔助及自己的能力一部份一部份完成。漸漸的,

專家的力量一點一點的抽離,新手的能力在這樣的過程中越來越強而有 所增長(黃翊騌,2001)。在合作學習中,學生主動學習,經由教師或同 儕的引導,提供鷹架,透過本身的觀察與體驗,發現與思考,及同儕教 師間的互動,建構自己的知識(吳啓輝,2007)。藉由有能力的同儕在組 間帶領,使程度較弱的學生獲得能力上的改進,這同時也說明了,合作 學習的小組中,成員能力必須具異質性。

三、Piaget 的認知發展論及認知精緻化理論

以認知發展論而言,小組組員之間的討論、陳述、聆聽、互助行為等,

均能提供獲取知識或發展技能所需要的資源,提升學習者高層次的認知學習。

而合作學習採取合作性目標結構的策略,運用合作的作業或學習目標,營造 及鼓勵合作情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果。以下分「Piaget 的認知發展論」、

「認知精緻化理論」兩點論述。

(一)Piaget 的認知發展論

一般認為,Piaget 是個人建構主義的代表(謝文芳,2007)。Piaget 稱個人的認知結構為基模,個人傾向讓基模保持平衡。在人們遇到新事 物時,基模就會產生失衡的狀態,這時,人們透過與外界的互動,產生 同化或調適,改變或調整基模以維持平衡;在同化與調適的過程中,認 知結構便隨之發展(陳秀蘭,2007;謝文芳,2007)。

Piaget 的認知發展理論讓我們知道,教育必須提供學生與他人互動 的機會,在學習的過程中,與老師及同儕的互動是不可或缺的(于富雲,

2001)。合作學習提供了學生與其他人互動的機會,不同的論點、邏輯推 理及行動策略,在小組有更多機會顯現,引發了小組成員概念的失衡,

經過反覆的討論與辯證,使小組成員有機會進行認知結構的同化與調適,

進一步增進對主題概念的瞭解(許崇憲,2002)。Piaget 提到,成人的語 言結構較複雜,而同儕之間使用的句子、詞彙彼此相同,較容易互相理 解,所以在有教師提供組織與支持的情況下,同儕間互相教導效果較好

(Ellia,2007)。

另外,Piaget 還提到社會專屬知識的概念。舉凡社會中的文字、語 言、道德觀、價值觀等,均屬社會專屬知識的範圍。而要習得社會專屬

另外,Piaget 還提到社會專屬知識的概念。舉凡社會中的文字、語 言、道德觀、價值觀等,均屬社會專屬知識的範圍。而要習得社會專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