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小組合作學習的定義與實施

小組合作學習內涵複雜且具多元性,實施前教師的瞭解及準備過程亦影 響深遠。本節將針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定義及基本要素、小組合作學習的優點、

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前的準備流程、學生需要的合作技巧幾方面進行討論。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定義

Johnson 兄弟曾在其合作學習中心的網站上提到,他們至今仍很難將合作 學習完整且明確的定義出來(王岱伊,2001),由此我們可以瞭解,小組合 作學習內涵的複雜性及多面性。國內在討論有關小組合作學習定義時,慣常 引用外國學者 Cuseo 、Ellis、Johnson 兄弟、Parker 、Robinson 、Slavin 和 國內學者王金國、吳清山和林天祐、周立勳、張新仁、黃政傑和林佩璇、簡 妙娟等人為小組合作學習下的定義。有鑑於小組合作學習的複雜性及多面性,

以下將小組合作學習分成各個面向,綜合各學者所述,統整分述如下(王千 倖,1999;王金國、張新仁,2003;吳清山、林天祐,1996;李秋芳,2002;

李致誠,2007;卓淑琴,2004;紀安珍,2005;胡芳儀,1999;張世璿,2001;

張珮玉,2004;陳俐燁,2001;陳淑均 2007;陳慧珍,2007;盧富美,1992;

Ellis,2001;Jacob,1999)。 (一)教學設計

小組合作學習有系統及結構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步驟、目 標、評鑑及獎勵方式,都依循著小組合作學習的要素及精神設計。

(二)小組組成

多數是依照學生的性別、種族、學業成就、家庭社經地位等背景不 同,約 2-6 人組成異質小組。

(三)評鑑與獎勵

利用目標的積極依賴,設定團體共同目標及個人績效表現,獎勵達 成目標的小組。

(四)組內互動

利用團體共同目標達成即可獲得獎勵的方式,配合學習資源的共用,

塑造合作的教室環境。組員需要透過彼此分享、溝通、討論、批判、互 相支援與指導、協調等互動過程,達成個人績效、團體的共同目標及個 人最佳行為。

(五)教師角色

學習以學生為主,教師擔任協助者與諮詢者和觀察者的角色,在學 生有困難時提供協助,並觀察小組的運作狀況,適時加以指導。

(六)優點

在合作的學習環境中,學生能感受到愛、支持和歸屬感。小組合作 學習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增加學習自信。除了能兼顧認知與情意的層 面,更能增進合作技巧。

歸納以上所述,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在教學場域中,教師將學生分 成若干異質小組,讓學生在小組中學習,教師教學設計必須讓小組成員 積極互相依賴、能正向互動並注意組內個別學生的績效責任;學生從過 程中習得合作技巧,並善用反思與分析時刻,凝聚小組向心力的一種教 學方式。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

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不同的,有不同的實施流程,但都擁有相同的特質。

多數關於小組合作學習論著,都會提到以下有關合作學習的特質(黃政傑、

林佩璇,1996;吳俊憲、黃政傑,2006),有些會將之稱為「實施合作學習的 原則」(Ellia,2007),Johnson and Johnson(1998)則將之稱為合作學習的 基本要素。只有將學生組成小組,就希望學習小組的運作能夠成功,是不可 能的。合作學習的成功,需要依循合作學習的要素,對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訓 練。同時,一個合作學習的課程實施,也必須包含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以 下分段敘述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引自 Ellia,2007,p.142):

(一)積極互相依賴

「積極互賴」表達出小組成員的學習必須成敗與共。個人的成功,不 只是個體達成目標,而必須小組成員都達成目標,才算真正的成功。傳 統的學習中,個體的責任是確定自己達成學習目標;在合作學習中,小 組成員的責任分成兩個部分:達成自己的學習目標或將自己分得的學習 部分準備好;幫助其他組員達成學習目標或確保其他組員都了解學習的 所有部分。當每個人都是小組是否成功的重要關鍵,對小組的貢獻都不 可取代,「搭便車」和「小組中無作用的人」這些偷懶情況將可獲得解決。

建立小組的積極互賴需要教師的教學設計來塑造,教師可利用以下的 幾個方式來培養學生的互賴關係(Jacobs, Power & Loh, 2002;Johnson

&Johnson,1998)

1.凝聚團體向心力

請學生為自己的小組取隊名、隊呼,擁有共同的打招呼方式、等,

都可以塑造身分識別。另外,利用一些增進小組感情的活動,例如:

互相採訪、說出自己一項別人不知道的事等,這些小遊戲的進行,讓 小組成員有機會互動、熟識,合作時也更有默契。

2.塑造共同的目標

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目標必須遵守積極互賴的原則。使學生 瞭解當小組中所有成員都達成目標時,他們才算達成學習目標,所以 不只要讓自己達成目標,還要幫助其他組員達成目標。例如:當學完 分數的加法之後,老師給小組時間,求小組成員互相確認,小組成員 是否都已掌握分數加法的原則,並要求成員間應互相合作,組內每個 人都必須學會分數的加法。

3.分配不同的角色

給每個人分配不同的角色,每個角色都有不同的任務。角色的分 配視小組人數及學習內容而定。有的組員負責主持討論、有的組員負 責記錄大家的發言、有的組員管理活動的秩序問題等。每個人都能瞭 解自己的責任,也知道自己無可取代,對小組有一定的貢獻,便能更 投入小組任務。

4.將學習任務分工

讓每個組員擁有不同的任務或學習材料,組內每個人都必須盡力 完成或學會自己的部分,才能完成小組任務。有些老師會讓每個學生 單獨學習操作實驗器材的某個部分、或學會學習材料中的某一個段落,

如果每個組員都能對自己的任務負責並完成,小組的任務才有成功的 可能。

5.給予共同的酬賞

給予小組共同目標,當小組達成目標,必須給予共同的酬賞,讓 每個人都因為達成目標而有報酬。另外,我們可以鼓勵小組在獲得酬 賞時,做些特別的歡呼方式,也可提高酬賞的效果。

6.提供適當競爭

競爭可以激勵學生產生學習動力,但外部的競爭才能促進組內的 積極互相依賴。競爭可以用在組間,小組的任務不僅要達成,還要與 它組比較,獲勝的小組才能獲得酬賞。但組間競爭雖能有效促進組內 的積極互賴,但卻可能引起小組對立的不良後果,造成班級氣氛不和 諧。為避免這樣的結果,可將競爭的對象放在小組自己本身,例如與 自己之前的紀錄或某種標準作比較,可避免組間競爭的苦果。另一種 方式是與其他組織當成競爭對象,例如:老師可準備一些不同的產品 廣告資料給不同小組,要求小組設計比獲得的資料更好的促銷廣告;

或讓小組採取行動,使學校外面商店停止供應免洗筷。

每一種促進積極互相依賴的方式,都有不同的功能,整理如表 2-1:

表 2-1 促進積極互賴的分類功能

在一系列積極互相依賴的研究中(Hwong, Caswell, Johnson & Johnson, 1993;Johnson, Johnson, Stanne & Garibaldi, 1990;Johnson, Johnson, Ortiz &

Stanne,1991),發現了積極互相依賴,增加小組成員的個人責任,促使個人提 供更多的努力,進而對學習表現有幫助;在有目標的積極互賴的前提下,獎 勵的積極互賴能增加學習效果(Serrano & Pons, 2007);單單使用資源的積極 互賴,學習效果不一定比個人化和競爭化的學習更好,但目標的積極互賴與 資源得積極互賴一起使用時,學業成就可獲得更好的提升(Johnson and Johnson,1998)。

(二) 個別績效責任

這樣的情況一旦開始,不但偷懶的組員停止努力,影響完成任務的品質,

其他的組員也會開始因為勞逸不均的不公平現象,降低自己的努力。

為降低社會性惰化及搭便車的現象,小組合作學習必須讓個人的績 效都做出展現,個人績效責任式則是確認每個成員都能在合作學習的過 程中產生實質進步的關鍵。以下的方法能使個體意識到自己的績效責任

(Johnson and Johnson,1998)。

1.小組的人數不要太多,人數越少,個體努力程度就越容易被發覺。

2.教師對小組進行觀察及記錄,確認每個組員對小組目標的投入狀 況。

3.在小組執行任務之前,告知小組,當任務完成時,老師將隨機抽 取一個組員進行結果報告的,結果報告可向全班發表,亦可向老師單獨 報告。

4. 對學生進行個別測驗。

5.在小組分配角色時,設立紀錄員記下個人發表的內容及次數或是 從事的工作,從中評估個體績效;亦可設監察員,確認組中每一個成員 都能解釋小組的答案。

6.將小組工作分成若干部分,每個組員負責學會其中一部分再回去 傳授給大家。

個體在小組中的績效越容易被其他組員察覺,個體越能意識到自己 的責任重大。在小組積極相互依賴的前提下,個人績效成為一種應該的 責任,個體一方面察覺自己必須對其他的組員負責,如果沒有做好自己 的工作將使組員困擾、失望,一方面發現自己的不可取代性,自我價值 的認同使個體願意付出全力完成自己的任務。

(三) 面對面互動

小組合作學習裡,我們希望透過組員之間的互動達成學習效果,但 不同的互動狀態,可能增加、也可能抵銷學習效果。一個成功的學習小 組,唯有透過組員之間助長式的互動(promotive interaction),小組成員 才能產生真正的學習。

助長式互動可藉由以下活動達成(黃政傑、林佩璇,1996):

1. 為小組共同目標付出自己的努力,完成個人的績效責任。

2. 與組員分享自己所負責的學習材料。

3. 交換彼此的訊息。

4. 為其他組員提供有效協助,使其達成小組目標。

5. 提供自己的建議並接納別人給的建議。

6. 針對彼此的意見進行討論與挑戰,使小組結論或作品更完美。

6. 針對彼此的意見進行討論與挑戰,使小組結論或作品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