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一、問卷資料蒐集與分析

問卷回收後,將量化資料填寫不完全者剔除,並加以編碼。編碼後的資 料,進行統計分析。

問卷中的量化資料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 2 題及第 3 題、第三部 分 1~7 題、第四部分第 1 題及第 2 題(請看附錄一)使用次數分配及百分比來 瞭解國小教師在教學現場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的相關情形。

問卷中開放性的問題,依問卷編號編碼,如:問 25-5-1,指編號 25 問 卷中第伍部份第一題。結合訪談所得的資料,進行歸納分析,以瞭解國小教 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認識及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教學面臨的困境。

以下針對問卷中開放性問題的分析原則進行說明:

(一)小組合作學習瞭解部分

問卷第貳部分的第一題「甚麼是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為開放性問題。

研究者在分析前,先將資料依語意進行分段編碼。在反覆閱讀編碼資料 後,依照文獻中合作學習的六個特色:積極互相依賴、個別績效責任、

面對面互動、培養合作技巧、反思和分析的時刻、異質小組,將資料分 成六部份,進行歸納,並統計各項特色被老師選擇的次數與百分率,以 瞭解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理解概況。

歸納方式說明如下 1.積極互相依賴

建立小組的積極互賴需要教師的教學設計來塑造,教師可利用

「凝聚團體向心力」「塑造共同的目標」「分配不同的角色」「將學習 任務分工」「給予共同的酬賞」「提供適當競爭」培養學生的互賴關係

(Jacobs, Power & Loh, 2002;Johnson and Johnson,1998)。

研究者依照上述文獻,只要包含以下關鍵字如:「共同完成之學 習任務」、 「共同特定目標」、「共同討論」、或「共同作業」、「共同 創作」、「分享資源」、「小組職務分配」、「依專長分配工作」、「同儕指 導確定每個人都學會」等,便將之認定為有提到積極互相依賴,請見 表 3-6。

2. 個別績效責任

小組合作學習讓個人的績效都做出展現,可以降低社會性惰化 及搭便車的現象。教師在教學中採用以下方法,如:「小組的人數不 要太多」、「進行觀察及記錄」、「隨機抽取一個組員進行結果報告」、「個 別測驗」、「設立紀錄員及監察員」、「小組工作分成若干部分,每個組 員負責學會其中一部分再回去傳授給大家」等,能使個體意識到自己 的績效責任(Johnson and Johnson,1998)。

研究者依照上述文獻,只要包含以下關鍵字如:「小組成員都有 任務」、「分配任務」、「各司其職、「每個學生負責議題的某一部分,

分別交給同組組員」、「隨機抽取一人報告」、「設立監察員」等,便將 之認定為有提到個別績效責任,請見表 3-6。

3. 面對面互動

一個成功的學習小組,唯有透過組員之間面對面互動,小組成 員才能產生真正的學習,助長式互動可藉由:為小組共同目標付出自 己的努力、與組員分享自己所負責的學習材料、為其他組員提供有效 協助、提供自己的建議並接納別人給的建議 來達成(黃政傑、林佩 璇,1996)。

研究者依照上述文獻,只要包含以下關鍵字如:「互助合作」、「同 儕的互動」、「相互指導」、「共同分工學習討論,激發不同想法」、「分 享」、「溝通」、「分享資源」等,便將之認定為有提到面對面互動,請 見表 3-6。

4. 培養合作技巧

合作技巧裡頭包括人際技巧與小團體技巧。人際技巧促進小組 成員情感的互相依賴,也是良好溝通的基礎;小團體技巧是針對小組 目標進行有建設性的互動,正確無誤的溝通。

研究者依照上述文獻,只要包含以下關鍵字如:「學習討論」、「腦 力激盪」、「達成共識」、「分享」、「溝通」、「尊重他人的想法」、「彼此 協助」、「給予他人鼓勵」等,便將之認定為有提到培養合作技巧,請 見表 3-6。

5. 反思和分析的時刻

反思和分析的時刻時,小組檢查每個組員是否達成團體目標,

成員的角色該如何調整,如何改善小組效能,瞭解甚麼樣的行為對小 組是有益,以決定哪些行為需要繼續或改變(江麗瓊,2005)。

研究者依照上述文獻,只要包含以下關鍵字如:在「活動後進 行集會,討論任務進行及組員表現的優缺點」、「活動後互相鼓勵、自 我檢討」等,便將之認定為有提到反思和分析的時刻,請見表 3-6。

6. 異質小組

小組的異質性是合作學習的一項重要特色,小組成員異質,對 學習有很多好處。

研究者依照上述文獻,只要包含以下關鍵字如:異質性小組、

異質的性質、異質性的人組成夥伴等,便將之認定為有提到異質小 組。

研究者將「教師認為小組合作學習是什麼」一題的分析原則及舉例 歸納成表,請見表 3-6。

表 3-6 小組合作學習定義中特質的分析原則及舉例表

習。(問 50-2-1)

3. 不曾使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原因

因 Y21-2)

決 較內向的學生需要隨時注意他是否受到忽略或沒 有參與討論。(問 112-5-1)

教師自身困

書籍中流程都很簡化,沒有實際的教學範例及教 戰手冊。(問 110-5-3)

使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進行課程,老師需重新備 課,且問題佈題需重新考量,增加備課時間。(問 67-5-2)

二、訪談資料蒐集與分析

質性研究必須站在被研究者的觀點,研究的過程中,分析資料與蒐集資 料是個循環的過程,初步蒐集資料後,進行資料的分析,針對新增資料,不 斷進行比較與分析,直到資料蒐集完畢;在這樣的過程中,一方面了解各別 受訪者的故事脈絡,一方面比較不同受訪者的資料,找出受訪者的特異性與 共同性,進入問題的核心(高敬文,1996;黃瑞琴,1997)。如何分析訪談資 料詳細說明如下:

(一)原始資料編碼

在進行訪談之後,將錄音資料轉成逐字稿,經受訪者省閱同意後,

經內容依訪談問題的題目及語意分成若干段,進行編碼。如訪 A 21-2,

指 A 老師於受訪時,訪談內容的第二部分第一個問題的第二個意義段;

學 A-1-2 指 A 老師的 1 號學生給予的教學回饋的第二段;問 025-1-3 指 編號 25 問卷中開放性問題的第一題的第三個意義段。

(二)歸納訪談資料

經過反覆閱讀訪談資料後,參考文獻及研究目的,找尋資料中呈現 的概念,進行主題的歸納,再依照主題將訪談資料打散,綜合各受訪者 的意見,比較其相同與相異之處。例如 Y 老師在訪談中,第二部份第一 題中回答:「……學生生性太喜歡計較或心胸太過狹窄,會需要太多額外 的規則會協助,一直排解爭執、佔用太多時間,老師尌不想用了。」(訪 Y21-2);第四部份第一題中回答:「都不參與的人我會注意他是不是因為 能力太差所以沒辦法參加意見,如果是那我尌算了……」(訪 Y41-8)。因 為都與小組合作學習特質的「個別績效責任」有關,所以放在同樣的地 方討論。

(三)綜合分析

訪談與問卷資料,依主題歸類,針對研究目的,進行分析討論,呈 現研究結果,與文獻探討的結果相比較。例如研究結果中,國小教師對 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解部份,針對教師問卷結果、教師訪談結果進行歸納,

並與文獻資料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