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合作學習相關研究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依據研究主題與研究內容,本研究之文獻探討分成三節,分別為:合作學習 相關研究探討;合作學習與學習動機之關係;合作學習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合作學習相關研究探討

在 1970 年以前,幾乎所有關於合作學習的研究報告都聚焦於大學教育,但從 1970 年代初期開始,合作學習的正向效果吸引了中小學教育工作者的注意,於是 形勢大轉變,中小學層級的研究量大增(廖惠娟,2009)。透過合作的學習活動,

學生彼此依賴、合作,以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

壹、 合作學習之定義

合作學習源自美國 1964 年民權法案通過後,教育學者們認為合作學習可以有 效地廢除種族隔離的學校,並消除其對非裔美人之差別待遇。60 年代教育學者專 家開始教導教師使用合作學習方式來增強學生課業成就之表現。國內研究與推行 合作學習則於 80 年代才逐漸普遍(張仁家、范素梅,2010)。

所謂合作學習,黃芳進、黃清雲(2010)認為主要是根據學生在前測時技能 得分能力的高低來進行分組,各組成員分派一職務,小組成員各司其職,高能力 者協助低能力者,共同完成小組的任務目標。合作學習是教師引導教學設計一個 積極互賴的合作學習情境,讓學生分工合作以共同達成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

(汪慧玲、沈佳生,2013)。合作學習是經由設計的一種有系統、有結構的教學 策略,在合作學習中教師將不同能力、性別背景特質的學生分配於同一組,透過 團體互動的歷程彼此互相合作與幫助,發揮個人最大的學習效果,達成學習目標

(鄭金昌、王宗進,2003)。

合作學習,姚幸君(2002)指出係利用小組成員之間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 資源,相互支援進行學習,並利用小組本位的評核及組間的競賽,製造團隊比賽 的社會心理氣氛,以增進學習的成效。合作學習是一種活動的歷程,小組成員共 同分擔責任,合力完成目標,彼此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有一種積極互賴的關係,

小組成員能彼此分享學習經驗,傾聽他人的想法,共同達成小組的任務(黃台珠、

李嘉祥,2000)。

10

在學習的過程中,彼此依賴、幫忙、分享,每位學習者不但要對自己的學習 負責,也要幫助同組的成員學習。本研究以採用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為主要教學 策略。

近年來,「合作學習」受到相當熱烈之研討,雖然學者們對合作學習的定義不 盡相同,可是在教學的過程、教學結果皆極為相似。希望能把分組合作學習落實 於教學情境,藉此讓不同背景與特質的學生,都能在國民教育階段適性地發展,

以達成分組合作學習的最終目標:「教師活化教學,學生熱烈參與學習,交織成教 室教學的春天」(分組合作學習百寶箱,2015)。目前合作學習不只是在理論紙上 談兵,在研究上更是發展為一種廣泛而且獲得眾多支持的教學方法(Jacobs, Ward, 2000)。綜觀以上敘述,合作學習是一種有系統、有結構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 4

~5 人的異質小組中,能相互學習、切磋,經由團體互動、鼓勵、合作的依存關 係中去完成個人和團體的共同任務,提升學習動機及成效。

貳、 合作學習的類型

合作學習教學法是將學生組成小組或團隊,然後透過組員間的互動以促進彼 此學習的一種教學法(Ellis,2001)。自 1970 年以來,已發展出許多方法,就目 前而言,分組合作學習的策略多達數十種,依照適用的教學情境,大致上可以分 為「精熟」、「分享與討論」、「探究」三大取向,而每一種取向又各有不同的類型,

茲分別撮舉說明。

一、精熟取向

(一)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udent’s Team Achievement Divisions),簡稱 STAD。

將學生進行異質分組,每組人數 4~5 人。教學流程:全班授課(教師先講解呈現 單元內容,向學生介紹教材重點和學習目標)→分組學習(讓組員共同討論、互 相問答和比較作業答案、訂正錯誤,共同完成學習目標)→測驗(以小考來評估 各組學生的學習表現)→表揚獎勵(將個人進步的成績轉化為小組的表現分數,

並給予表揚)→評分方式(個人的進步分數和小組整體表現加以評鑑)(張如瑩、

郎亞琴,2011)。

採計個人進步積分如下:首先計算出採用合作學習之前,個別學生的基本分 數(如:個人至少前三次小考的平均分數,或一次段考期間的平均分數)。其次是 每次合作學習小考分數減基本分數。再者,進步積分計分。最後,計算小組成績

11 資料來源:Slavin(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P.80

(二)拼圖法第二式

簡稱 jigsaw-II。將教材分成五個小題,全班學生分組,每組六人,每個人被 指定一個單元進行研究,而不同組中負責相同單元的同學集中一起,成立「專家

12

配對學習法也可增進學習樂趣、截長補短,提升溝通及表達能力,快速地完 成學習目標(教育部,2013)。此法可再予變化,洐生為配對兩兩練習、配對重 述重點、配對分享經驗、配對討論多元方式,教學者可視教學情境進而靈活運用。

(二)六六討論

又稱嗡嗡法,意謂一旦開始,氣氛熱鬧非凡。這是以腦力激盪法為基礎,在 最短的時間內達到人人參與、集思廣益的方法(教育部,2013)。

原意為六人一組,每人發言一分鐘,最後由主席歸納出最好的意見。在實際 操作上,可以視實際的需求去做變通,每一組人數的略增或略減,得增列自由討 論之時間。

三、探究取向

(一)團體探究法

簡稱 GI,由 Sharan 等人於 1976 年所提出,將教學內容分為幾個主題,主要 設計是由學生自行決定所要學習的內容,並自行溝通與組織整個工作的進行,最 後向全班其他同學報告(張秀雄、吳美嬌、劉秀嫚,1999),而學生成績的評定 根據小組報告的品質和其他相關的團體表現。此方法和共同學習法極為類似,在 團體探究法中,學習者亦是就他們有興趣之議題,進行調查以及討論(廖惠娟,

2009)。

本學習法不僅可學到教材內容,尚可學習到探究之方法、學習與人合作、所 強調的是分工合作與共同分享團體努力的成果。

(二)學習共同體(學習社群)

「學習共同體」是一種教育理念。 在主打「學習共同體」理念的學校裡,學 校不僅是一個提供學生相互學習的 地方,同時也是教師彼此交流、成長的 場所。

家長和社區居民則透過參與孩子 的學習成為「學習共同體」中不可或缺 的一份 子(余肇傑,2014)。 換句話說,「學習共同體」(學習社群)渉及的對象包括學 生、教師、家長與社區人士或資源等,教學工作者不再只是唱獨腳戲,而是在這 個專業的學習社群裡有豐富的社會資源,並擁有強而有力的後盾。

分組合作學習法有多種策略,各有巧妙不同,但亦有其共同特色,如:多採 異質性的分組、加強社會(合作)技巧、學習過程重視正向的依賴、每人的成功 機會是均等的、學習結果強調個別負責的。由上述可知,合作學習法之類型各有 千秋,在教育第一現場的教師們需瞭解合作學習方法的特色及異同,依據教學目 標、教學領域、學生程度、課程內容等去選擇適宜之類型,相得益彰!

13

14

參、 教育部合作學習方案之推動概況 一、理念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成功的關鍵之一在於國民教育品質的提升,為讓每位學 生都可順著自己的性向和興趣適性發展,教師更應採用合宜的教學方法。「分組 合作學習」之教學方法不同於傳統教師講、學生聽,只重視紙筆測驗的上課學習 形態,而是有助於提升學生學習成就、增進學生之學習動機、發展合作及溝通技 巧、有助於適性學習,是一項具備多項功效的教學策略。著重以學習者為中心的 教學設計,提供學生主動思考、共同討論分享或進行小組練習的機會,使教學不 再侷限於老師的直接教導。每位學習者不但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也要幫助同組 的成員學習。

二、推動概況

為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育部推動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主辦之「分組 合作學習計畫」,期盼能藉由合作學習,善用學生的差異,降低學生差異造成的不 利影響,使學生都能適性發展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於 101 學年度針對全國國 民中小學實施「分組合作學習試辦計畫」,共計 169 校(國中 133 校、國小 36 校),另有關各直轄市、縣(市)政府目前已規劃與分組合作學習理念、精神相 符之計畫,如:學習共同體、教學基地學校等,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均予以 尊重(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手冊,2013)。

102 學年度已達 850 所國中參加分組合作學習計畫(與分組合作學習理念、

精神相符之計畫,共 86 校),每校至少一個學習領域實施,以有效活化國中教學 現場。

目前實施合作學習的學校,可分為「一校實施」、「跨校合作」、「深耕學 校」等模式。

104 學年度遴選 3 所領航學校及 16 所深耕學校,作為實施分組合作學習的觀 摩學校,名單如下:

(一)領航學校:新北市坪林國中、新北市積穗國中、基隆市南榮國中。

(二)深耕學校:宜蘭縣凱旋國中、新北市福和國中、桃園市龍潭國中、臺中市 日南國中、臺中市公明國中、臺中市崇倫國中、彰化縣鹿鳴國中、嘉義縣義竹國 中、臺南市大成國中、臺南市後壁國中、高雄市文山高中、高雄市青年國中、高 雄市五福國中、高雄市阿蓮國中、屏東縣車城國中、臺東縣鹿野國中。

15

資料來源:引自教育部合作學習工作坊網站 http://www.coop.ntue.edu.tw/105 學年度「活化教學~

分組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踐方案」~遴選與輔導深耕學校實施分組合作學習計畫(20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