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假設 2-4:不同職別之國小教師在運動階段分布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2-5:不同教育程度之國小教師在運動階段分布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2-6:不同學校規模之國小教師在運動階段分布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三、 不同運動階段分布國小教師在工作倦怠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差異達顯著水 準。

假設 3-1:不同運動階段分布國小教師在工作倦怠之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3-2:不同運動階段分布國小教師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差異達顯著水準。

四、 國小教師在工作倦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達顯著水準。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桃園縣教育局一百零一學年度編制內之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範圍,包 括校長、主任、組長、科任教師、級任教師及兼任行政工作教師。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受試者均為桃園縣境內之國小現職教師,其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 地區,僅能反映桃園縣一地之情況。未來如要推論到其他縣市或全國時,會存在各 縣市區域環境之差異情形。因此,在研究結果的推論上可能不同,在推論時僅能適 當的參照。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國小教師(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根據中華民國職業分類典之定義,凡具有小學教師身分,在各小學擔任教師之 人員均屬之(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各兼職之主任及組長亦歸入本類。本 研究之國小教師是指一百零一學年度服務於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之編制內教師,包 括校長、主任、組長、科任教師、級任導師及兼任行政工作教師,欲探討之變項為:

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職別、教育程度、學校規模。

二、運動參與行為 (Exercise behavior)

運動參與行為是指為促進、改善或維持體適能而從事有計畫、有組織且具重複 性的身體活動(Caspersen, Powell and Christenson, 1985)。本研究所稱運動參與行為,

指非競賽性情境中之身體活動參與行為,採用林岑怡(2005)的回顧調查法調查運 動參與的頻率(每週運動的次數)、運動持續時間及運動強度,依據 Fox(1987)所

6

使用的公式計算:運動參與行為=頻率×(平均強度+持續時間)。分數介於 1.1~30,

分數愈高代表運動參與行為愈佳,分數愈低代表運動參與行為愈差。

三、運動階段(Stages of exercise)

指研究對象在受訪時的規律運動行為狀態,包括運動行為改變過程的五個階 段:無意圖期、意圖期、準備期、行動期、維持期等(Prochaska & Velicer, 1997)。

其內容如下:

1.無意圖期:目前我没有在運動,在未來六個月內也没有打算要運動。

2.意圖期:目前我没有在運動,但我打算在未來六個月內開始運動。

3.準備期:目前我有在運動,但没有規律,在未來一個月內,我打算開始規律運動。

4.行動期:目前我正在從事規律運動,但未滿六個月。

5.維持期:目前我正在從事規律運動,且已超過六個月。

本研究中以「運動階段量表」來測量,題目 1 題,五個選項,由研究對象勾選 一個最能代表研究對象目前的運動情形。

四、工作倦怠(Job burnout)

教師工作倦怠是生理、心理和情感感到疲累、耗竭和受傷害,且對工作環境(學

校、同事、教學或行政工作)與服務對象(學生和家長)失去動機與熱忱,產生不 尊重、疏離與冷漠,反應在生理、心理及行為上的負向改變(張弘勳、蔡淑苓,2009)。 本研究指教師因工作而產生耗損精神、情感與體力,使得身體感到疲累,進而對於 教學工作失去熱誠與信心的情形。採用尤逸歆(2004)之「國小教師工作倦怠量表」

為研究工具,包含情緒耗竭、缺乏人性、個人成就感三個構面。其操作性定義如下:

1.情緒耗竭係指在工作過程中,身體和心理因不能達到工作要求而感到疲憊、無力 感等現象。

2.缺乏人性係指以消極、冷漠、事不關己的態度來面對工作上接觸的對象。

3.個人成就感係指因工作的達成,而有滿足及自我肯定的感受。

在情緒耗竭與缺乏人性構面上的得分愈高,表示工作倦怠感愈嚴重;在個人成 就感構面上的得分愈高則表示工作倦怠感的情形愈低。。

五、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

健康促進是使人增加對健康的控制與改善健康的過程。健康促進是整體性的社 會、政治的過程,不僅包含增強個人技巧和能力的行動,也包括改變社會環境、經 濟狀況,以減輕對大眾或個人健康影響的行動。健康促進是使人更能控制健康決定 因子,因而改善其健康的過程,參與是維持健康促進行動的根本(黃淑貞、伍連女、

7

張桂楨,1998)。本研究所指健康促進是為教師能採行增加身體健康之行為或策略。

採用蘇育瑩(2011)參考魏米秀與呂昌明(2005)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文簡式 量表」為研究工具,包含運動、營養、自我實現、人際支持、健康責任、壓力處理 等六個構面。其操作性定義如下:

1.運動係指教師會從事規律的、非競技性的身體活動。

2.營養係指教師日常生活飲食型態及食物的選擇。

3.自我實現係指教師將自我的能力和潛能發揮到最大,生活有目的、朝目標努力,

有積極、樂觀的成長與改變。

4.人際支持係指有社會發展支持系統,能與人討論自己的問題,能關心別人,能與 自己親近的人保持聯絡等。

5.健康責任係指能注意自己的健康,與健康專業人員討論健康促進及參加保健活動。

6.壓力處理係指教師在面對壓力問題時,能運用減壓方法來自我放鬆,會注意到自 己不愉快的情緒等。

在六個構面的得分愈高,表示教師愈會進行健康促進的活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