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桃園縣國小教師運動參與行為、 工作倦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桃園縣國小教師運動參與行為、 工作倦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Copied!
1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體育教學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溫卓謀 博士

桃園縣國小教師運動參與行為、

工作倦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研 究 生: 葉美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八 月

(2)

體育教學碩士論文

桃園縣國小教師運動參與行為、

工作倦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研 究 生: 葉美鳳 撰

指導教授: 溫卓謀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八 月

(3)
(4)
(5)
(6)
(7)

時光匆匆,轉眼間求學的三個暑假就要過了!

常常想起當初決定報考東大暑碩班的初衷,除了一股決心,其實更充滿了惶 恐與不安。但就在即將畢業的現在,內心卻充滿了無限的感恩與不捨!

指導教授溫老師是入學時碰到的第一位老師,面對從未碰觸過的統計課,常 常是有聽没有懂,但老師都十分有耐心的為我們解惑;在後來的論文寫作期間,

老師也提供了許多的協助與指導;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認真的教學態度,

以及謙沖的處世風格。日後在教學現場時,希望我也能常常提醒自己要像老師般 照顧到孩子們的需要,並成為他們的榜樣。

感謝林耀豐教授、林如瀚副教授、溫老師、吳明吉學長和蘇育瑩學姐為我的 量表建立專家效度;感謝林清和教授和林耀豐教授在論文計畫和口試時,給予許 多寶貴的建議與指導,讓我的論文在內容上能更加完整;也感謝同德國小的同事 們為我的量表之文字敘述及語意,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更感謝協助我發放問 卷的同事、朋友們,没有你們的幫助,我的研究無法順利完成。

還有東大暑碩三的同學們!你們太可愛了!謝謝你們陪伴我度過甘苦與共 的三個暑假!與你們在一起的每一天,天天都新鮮而美好!還有同寢室的室友 們,很多的小秘密只有我們知道!還有同組的「溫家寶」們,這一段共同為論文 打拼、早出晚歸的日子,感謝有你們與我並肩作戰!

雖然家人間鼓勵的話不常說,但我知道你們一直在支持我,能順利畢業,你 們和我一樣高興!再回首當初報考東大體碩班的決定,除了滿心歡喜,就是無限 的感恩!因為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謝天吧!

葉美鳳 謹誌 2013.8.8

(8)
(9)

I

工作倦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作者:葉美鳳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班

摘要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桃園地區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在運動參與行為、工作 倦怠、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運動階段分布的差異情形;比較不同運動階段分布國 小教師在工作倦怠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差異情形,並進一步分析工作倦怠與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的關聯性。採問卷調查法,以「桃園縣國小教師運動參與行 為、工作倦怠與健康促進量表」為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為101學年度桃園縣編制 內之國小教師,採分層叢集進行抽樣,正式問卷發出300份,回收293份,回收率 為98%,有效問卷共計255份(男性83人,女性172人,年齡為39.24±6.90)。回收資 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百分比同質性卡方檢定、獨立樣本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及典型相關,進行資料分析,統計考驗之顯著水準(α)設為.05,研究結 果如下:(一)國小教師的運動參與行為會受性別及年齡不同的影響;工作倦怠會 因職別不同在「缺乏人性」構面上有明顯的差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會在「運動」、

「人際支持」和「營養」三個構面上因性別不同有所差異;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人 際支持」構面會受到性別、年齡、職別與教育程度的影響。(二)國小教師的運動 階段分布,處於準備期的人數百分比最高(35.3%)、其次為維持期(28.6%)、意圖 期(15.3%)、行動期(14.1%)及無意圖期(6.7%)。性別及職別為影響教師運動階段 分布的主要因素。(三)完全沒有運動意圖教師在工作倦怠的「情緒耗損」層面得 分最高,在「個人成就感」層面得分最低。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壓力處理」、「自 我實現」、「健康責任」、「運動」、「人際支持」及「營養」等六個層面的得分上,

處於無意圖期的教師都明顯低於其他運動階段分布的教師。(四)國小教師工作倦 怠的「缺乏人性」構面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人際支持」、「壓力處理」構面有 高度正相關,教師處在工作倦怠的情形下,會積極尋求人際支持與壓力處理的行 為讓工作倦怠的情形改善。

關鍵詞:國小教師、運動參與行為、運動階段、工作倦怠、健康促進

(10)

II

A Study on Exercise Participating Behavior, Job Burnout and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oyuan County

Yeh, Mei-Fe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Taoyuan area’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xercise participating behaviors, job burnout,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exercise stages. In this study, I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spect of job burnout and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s of thes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were not at the same exercise stages distribution. Further, I also analyze how job burnout associate with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was a “The Scale of Exercise Participating Behavior, Job burnout and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oyuan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of 101 academic year in Taoyuan county were chosen to be objects of this study. Out of 300 questionnaires, 293 were returned eventually, the recovery rate was 98%. The descriptive analysis, independent sample of t-test, test of homogeneity of proportions, and independent sample of one way ANOVA were used to analyze collected data, and significant level (α) was set at .05.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The exercise participating behavior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differs from genders and ages; job burnout differs from official positions;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s differs from genders on the aspects of exercise, interpersonal supports, and nutrients, and also differs from ages, official positions and educational levels. 2. Genders and official positions are two crucial elements to determin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xercise stage distribution. The preparation accounts for most of the stages of exercise among target population of the study (35.3%), followed by maintance (28.6%), contemplation (15.3%), action (14.1%), and the last is precontemplation (6.7%). 3. Teachers with precontemplation to exercise get the highest score for “emotional wear-out” and the lowest score for

“self-accomplishment” in the job burnout section. Nevertheless, scores of these teachers, which were graded from six sections: stress management, self-fullfillment,

(11)

III

“humanity lacks” in the job burnout part of thes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s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ed with the dimensions of “interpersonal support” and “stress management,” which means, teachers in the case of job burnout, will actively seek for interpersonal support and deal with stress manage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job burnout.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xercise participating behavior, the stages of

exercise, job burnout, health promotion

(12)

IV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 次 ... IV 表 次 ... VI 圖 次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前言 ...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3

第四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運動參與行為的研究 ... 8

第二節 工作倦怠的研究 ... 15

第三節 健康促進的研究 ... 23

第四節 運動階段的研究 ... 30

第五節 文獻總結 ...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7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4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4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46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在運動參與行為、工作倦怠及健康促進的差 異情形... 46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在運動階段分布的差異情形 ... 56

第三節 不同運動階段分布國小教師在工作倦怠及健康促進的差異情形 ... 61

第四節 國小教師工作倦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情形 ... 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69

(13)

V

建議 ... 70

參考文獻 ... 71

中文部分... 71

英文部分... 75

附錄 ... 78

附錄一 預試問卷 ... 78

附錄二 正式問卷 ... 83

附錄三 問卷填寫同意書 ... 87

附錄四 量表使用同意書 ... 88

附錄五 工作倦怠量表之因素分析 ... 90

附錄六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之因素分析 ... 93

附錄七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人數分布表 ... 102

附錄八 研究對象運動階段人數分布表 ... 103

附錄九 研究對象運動行為之描述性統計表 ... 104

(14)

VI

表 2-1-1 運動參與行為之實證研究彙整表 ... 11

表 2-2-1 工作倦怠之構面彙整表 ... 17

表 2-2-2 工作倦怠之實證研究彙整表 ... 18

表 2-3-1 健康促進之構面彙整表 ... 25

表 2-3-2 健康促進之實證研究彙整表 ... 26

表 2-4-1 運動階段之實證研究彙整表 ... 31

表 3-3-1 教師工作倦怠量表預試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 38

表 3-3-2 教師工作倦怠量表預試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 39

表 3-3-3 教師工作倦怠量表之信度分析結果摘要表 ... 40

表 3-3-4 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預試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 41

表 3-3-5 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預試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 42

表 3-3-6 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之信度分析結果摘要表 ... 43

表 3-5-1 本研究各項假設及其對應的統計分析方法 ... 45

表 4-1-1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運動參與行為之描述性統計及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47

表 4-1-2 不同性別教師工作倦怠之描述性統計及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48

表 4-1-3 不同年齡教師工作倦怠之描述性統計及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48

表 4-1-4 不同婚姻狀況教師工作倦怠之描述性統計及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49

表 4-1-5 不同職別教師工作倦怠之描述性統計及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49

表 4-1-6 不同教育程度教師工作倦怠之描述性統計及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50

表 4-1-7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工作倦怠之描述性統計及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50

表 4-1-8 不同性別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描述性統計及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51

表 4-1-9 不同年齡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描述性統計及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52

表 4-1-10 不同婚姻狀況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描述性統計及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53

表 4-1-11 不同職別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描述性統計及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53

表 4-1-12 不同教育程度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描述性統計及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54

表 4-1-13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描述性統計及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 55

表 4-2-1 不同性別國小教師在各運動階段人數分布百分比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 57

表 4-2-2 不同年齡國小教師在各運動階段人數分布百分比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 57

表 4-2-3 不同婚姻狀況國小教師在各運動階段人數分布百分比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 58

表 4-2-4 不同職別國小教師在各運動階段人數分布百分比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 59

表 4-2-5 不同教育程度國小教師在各運動階段人數分布百分比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 59

表 4-2-6 不同學校規模國小教師在各運動階段人數分布百分比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 60

(15)

VII

... 62

表 4-3-2 不同運動階段分布教師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描述性統計及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摘要表 ... 63 表 4-4-1 工作倦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 66

(16)

VIII

圖 2-1-1 計畫行為理論架構圖 ... 9

圖 2-3-1 健康促進修正模式 ... 24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36

圖 4-4-1 工作倦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典型相關分析徑路圖 ... 67

(17)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六節,第一節前言;第二節研究背景與重要性;第三節研究目的;第 四節研究問題與假設;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六節名詞操作性定義。分述如下:

第一節 前言

健康一直是國人關心的議題,而運動可以增強個人耐力與活力,對於健康、體

能、精神和情緒都有莫大的幫助。然而,知易行難,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臺灣約 有四成六的民眾普遍缺乏運動或運動量明顯不足,由於身體活動量的不足,慢慢的 就引起許多的慢性病:在民國 100 年,我國成人過重或肥胖的比率達 44.1%,其中 男性為 50.8%,女性為 36.9%,而兒童每四個就有一個為體重過重或肥胖(行政院衛 生署,2011);民國 100 年臺灣地區十大死亡原因,前五名之惡性腫瘤、心臟疾病、

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炎等,均是與健康行為及生活方式有關的慢性疾病(行政 院衛生署,2012)。由此可知,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及生活型態,是國人健康的最大殺 手。而運動則是健康的推手,要活就要動,要擁有健康、充滿活力,就得要多運動!

近年來政府推行許多的政策,例如: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臺灣 101 躍動躍 健康」、「每日一萬步 健康有保固」以及各類健康操等,目的無非就是要民眾多運 動。而國小老師肩負教育學生的責任,本身更應重視個人的身心健康,以身作則,

以為學生的表率。國小學生活動量不足,肥胖比率過高,教育單位有不可推卸的責 任,國小教師站在教育的最前線,除了讓學生了解到健康體適能的重要,更應承擔 起守護學生身心健康的責任。現今國小教師對運動參與及健康促進的實踐與認識程 度,實有加以研究的必要。

隨著社會發展需要,教育政策不斷改革,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也將於 103 年 8 月全面實施,為了成就每一個孩子,成就國家的未來,國小、國中、高中職等勢必 全面動起來,改革的動作是否會影響教師教學的心理層面?加上這幾年的課稅問題、

公教人員退休制度的改革問題,影響國小教師權益甚大,大家都必需有所認識和準 備。這些變革,是否會形成教師的工作壓力,進而形成教師們的工作倦怠,也是值 得關心的議題。

工作壓力累積成工作倦怠,工作倦怠會影響教師身心健康,進而影響學校教學

的氛圍及學生的身心健康。而運動是促進健康的手段,因此,教師之運動參與行為、

工作倦怠、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三面向的關係,實有被了解及檢視的需要。

(18)

2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基礎教育是國家教育的根本,教育成效的良窳,除了教育政策的制定,政策的 實施更是教育政策成敗的關鍵。國小教師在教育政策的推動上實扮演著一個很重要 的角色。然而現今教育政策充滿不確定性,從九年一貫到十二年國教,教師都需要 了解、熟悉與因應。教學現場上,教師必須在課前為教學做足準備,並在課餘不斷 進修與研習,增進專業知能;經師之外,更重要的是人師角色的扮演,學生的輔導 與管教,更是教師責無旁貸的責任;而在師生關係之外,親師關係的經營,攸關著 教學工作能否順利推動。然而時代在改變,教師專業在社會的地位日趨低落,家長 對教師的要求日益嚴苛,學生對教師不再尊重…,這些種種,都成為教師工作上的 龐大壓力,而工作壓力愈大,其工作倦怠愈高(吳淑蕙,2011),若調適不當或壓力 無法抒解,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品質,進而影響到廣大的莘莘學子的受教權。金車 教育基金會於 2011 年針對國中小老師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老師的教育自主權和快 樂、使命感降低,壓力普遍很大(金車文教基金會,2011)。蘇郁婷的研究亦發現,

國小教師有憂鬱情緒的比率為 19.01%,相當於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有憂鬱傾向(蘇郁 婷,2007)。而許多的研究指出,工作壓力、工作倦怠與憂鬱傾向有顯著關聯性存在,

工作壓力、工作倦怠感愈大,憂鬱傾向也愈大(王筱君,2011;林寶莉,2010)。因 此,教師工作倦怠的問題實不容忽視。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工商業發達,國民所得提高,國民的物質生活亦日趨富裕。

然而,產業自動化、機械化的結果,人們的生活型態發生改變,工作及身體上的活 動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逐漸普遍的坐式生活型態(sedentary life-style),這種身體持 續活動不足的情形會導致身體機能退化,進而威脅健康(吳明吉,2007)。世界衛生 組織(W.H.O.)在一項人類壽命長短受哪些因素影響的研究中發現:人類的健康與 壽命,60%取決於自己的生活型態,15%取決於遺傳因素,10%取決於社會因素(安 定與動盪),8%取決於醫療條件,7%取決於氣候(黃松元,2000)。加拿大學者 Marc Lalonde 於 1975 年提出的四個影響健康的因素,包括(一)生活型態因素(二)環 境因素(三)人類生物學因素(四)健康照護體系,其中以生活型態對健康的影響 最大。檢視民國 100 年臺灣地區十大死亡原因,除第六順位事故傷害以外,其餘如 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均是與健康行為及生活方式有關的 慢性疾病(行政院衛生署,2012)。美國 2007 年的十大死因中,排名前四名者占了 六成,依序是心血管疾病(25.4%)、癌症(23.2%)、中風(5.6%)及慢性阻塞性肺

(19)

3

炎(5.3%),也是導因於不健康的行為或生活型態 。由此可見,影響現代人健康的 重要因素,已由過去的急性疾病,如胃、腸炎等,轉變為癌症、腦血管疾病等慢性、

退化性疾病,而這些疾病是受個人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及方式影響所致。因此,如何 建立個人良好的健康行為,如戒除飲酒、抽煙和藥物濫用等行為,改善自我生活型 態,以降低早發性死亡及疾病發生,是健康促進的重要課題(劉俐蓉、姜逸群,2005)。

改善自我生活型態,能促進健康之外,運動參與更是健康促進的積極作法。

行政院衛生署 99 至 102 年度中程施政計畫中,便推行「創造健康的支持環境,營造 健康生活,推動國人運動習慣改善」,可見強化全民的運動參與是政府努力的目標,

也顯示此為國人健康運動情形待改善之處。近年來,隨著週休二日的實施,人們閒 暇時間增加,相對地對於休閒運動之需求及健康人生之追求越加重視。為實現「人 人愛運動」、「處處能運動」、「時時可運動」之理想,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自民國 91 年 起研擬「運動人口倍增計畫」、「打造運動島計畫」,強調「由下而上」「社區化」、及

「生活化」之理念,宣導與鼓勵民眾親身參與運動。然而許多研究顯示,教師運動 參與的情形偏低(李彩如,2011;林雨軒,2010)。黃智慧(2003)的研究指出,適 度的運動可協助教師減緩工作壓力。運動不僅能健身,休閒活動的參與更充滿趣味 性,是生活與工作活力的泉源。因此,提高教師的運動參與,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可促進教師身心健康、紓解壓力及提高教學品質。

行政院於 2001 年實施週休二日以後,國人每日運動時間較以往增加。民眾可支 配的休閒活動時間增多,生活價值觀也已改變,生活品質愈來愈受重視。依據教育 部縣市別中小學教師統計,國小教師人數占全國教育人員之冠,總數將近十萬人(教 育部教育統計,2012)。桃園縣位於北臺灣的關鍵位置,是臺灣的國門之都、航向世 界的起點。近年來,縣內經濟建設快速開展,工商業蓬勃發展,民眾生活緊張忙碌、

節奏快速。研究者欲調查桃園縣國小教師運動參與行為、工作倦怠和健康促進之關 係,並了解國小教師工作倦怠的情形,俾政府及相關單位及早預防教師因工作倦怠 帶來的不良影響。此外,藉著了解教師目前從事運動參與的行為,喚起教師重新重 視運動參與的效益,以建立正確的運動觀念,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另一方面,紓 解教師因工作壓力產生的工作倦怠感,提升教學品質,促進健康生活。

第三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問題與研究重要性,本文研究目的為:

一、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運動參與行為、工作倦怠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

(20)

4

差異情形。

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在運動階段分布的差異情形。

三、比較不同運動階段分布國小教師在工作倦怠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差異情形。

四、分析國小教師在工作倦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情形。

第四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的研究問題與假設如下:

一、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運動參與行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工作倦怠之差異 情形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國小教師在運動階段分布的差異情形為何?

三、不同運動階段分布國小教師在工作倦怠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差異情形為何?

四、國小教師在工作倦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情形為何?

依據研究問題,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運動參與行為、工作倦怠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差異 達顯著水準。

假設 1-1:不同性別之國小教師運動參與行為、工作倦怠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之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1-2:不同年齡之國小教師運動參與行為、工作倦怠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之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1-3:不同婚姻狀況之國小教師運動參與行為、工作倦怠及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之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1-4:不同職別之國小教師運動參與行為、工作倦怠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之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1-5:不同教育程度之國小教師運動參與行為、工作倦怠及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之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1-6:不同學校規模之國小教師運動參與行為、工作倦怠及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之差異達顯著水準。

二、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在運動階段分布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2-1:不同性別之國小教師在運動階段分布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2-2:不同年齡之國小教師在運動階段分布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2-3:不同婚姻狀況之國小教師在運動階段分布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21)

5

假設 2-4:不同職別之國小教師在運動階段分布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2-5:不同教育程度之國小教師在運動階段分布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2-6:不同學校規模之國小教師在運動階段分布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三、 不同運動階段分布國小教師在工作倦怠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差異達顯著水 準。

假設 3-1:不同運動階段分布國小教師在工作倦怠之差異達顯著水準。

假設 3-2:不同運動階段分布國小教師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差異達顯著水準。

四、 國小教師在工作倦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達顯著水準。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桃園縣教育局一百零一學年度編制內之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範圍,包 括校長、主任、組長、科任教師、級任教師及兼任行政工作教師。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受試者均為桃園縣境內之國小現職教師,其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 地區,僅能反映桃園縣一地之情況。未來如要推論到其他縣市或全國時,會存在各 縣市區域環境之差異情形。因此,在研究結果的推論上可能不同,在推論時僅能適 當的參照。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國小教師(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根據中華民國職業分類典之定義,凡具有小學教師身分,在各小學擔任教師之 人員均屬之(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各兼職之主任及組長亦歸入本類。本 研究之國小教師是指一百零一學年度服務於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之編制內教師,包 括校長、主任、組長、科任教師、級任導師及兼任行政工作教師,欲探討之變項為:

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職別、教育程度、學校規模。

二、運動參與行為 (Exercise behavior)

運動參與行為是指為促進、改善或維持體適能而從事有計畫、有組織且具重複 性的身體活動(Caspersen, Powell and Christenson, 1985)。本研究所稱運動參與行為,

指非競賽性情境中之身體活動參與行為,採用林岑怡(2005)的回顧調查法調查運 動參與的頻率(每週運動的次數)、運動持續時間及運動強度,依據 Fox(1987)所

(22)

6

使用的公式計算:運動參與行為=頻率×(平均強度+持續時間)。分數介於 1.1~30,

分數愈高代表運動參與行為愈佳,分數愈低代表運動參與行為愈差。

三、運動階段(Stages of exercise)

指研究對象在受訪時的規律運動行為狀態,包括運動行為改變過程的五個階 段:無意圖期、意圖期、準備期、行動期、維持期等(Prochaska & Velicer, 1997)。

其內容如下:

1.無意圖期:目前我没有在運動,在未來六個月內也没有打算要運動。

2.意圖期:目前我没有在運動,但我打算在未來六個月內開始運動。

3.準備期:目前我有在運動,但没有規律,在未來一個月內,我打算開始規律運動。

4.行動期:目前我正在從事規律運動,但未滿六個月。

5.維持期:目前我正在從事規律運動,且已超過六個月。

本研究中以「運動階段量表」來測量,題目 1 題,五個選項,由研究對象勾選 一個最能代表研究對象目前的運動情形。

四、工作倦怠(Job burnout)

教師工作倦怠是生理、心理和情感感到疲累、耗竭和受傷害,且對工作環境(學

校、同事、教學或行政工作)與服務對象(學生和家長)失去動機與熱忱,產生不 尊重、疏離與冷漠,反應在生理、心理及行為上的負向改變(張弘勳、蔡淑苓,2009)。 本研究指教師因工作而產生耗損精神、情感與體力,使得身體感到疲累,進而對於 教學工作失去熱誠與信心的情形。採用尤逸歆(2004)之「國小教師工作倦怠量表」

為研究工具,包含情緒耗竭、缺乏人性、個人成就感三個構面。其操作性定義如下:

1.情緒耗竭係指在工作過程中,身體和心理因不能達到工作要求而感到疲憊、無力 感等現象。

2.缺乏人性係指以消極、冷漠、事不關己的態度來面對工作上接觸的對象。

3.個人成就感係指因工作的達成,而有滿足及自我肯定的感受。

在情緒耗竭與缺乏人性構面上的得分愈高,表示工作倦怠感愈嚴重;在個人成 就感構面上的得分愈高則表示工作倦怠感的情形愈低。。

五、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

健康促進是使人增加對健康的控制與改善健康的過程。健康促進是整體性的社 會、政治的過程,不僅包含增強個人技巧和能力的行動,也包括改變社會環境、經 濟狀況,以減輕對大眾或個人健康影響的行動。健康促進是使人更能控制健康決定 因子,因而改善其健康的過程,參與是維持健康促進行動的根本(黃淑貞、伍連女、

(23)

7

張桂楨,1998)。本研究所指健康促進是為教師能採行增加身體健康之行為或策略。

採用蘇育瑩(2011)參考魏米秀與呂昌明(2005)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文簡式 量表」為研究工具,包含運動、營養、自我實現、人際支持、健康責任、壓力處理 等六個構面。其操作性定義如下:

1.運動係指教師會從事規律的、非競技性的身體活動。

2.營養係指教師日常生活飲食型態及食物的選擇。

3.自我實現係指教師將自我的能力和潛能發揮到最大,生活有目的、朝目標努力,

有積極、樂觀的成長與改變。

4.人際支持係指有社會發展支持系統,能與人討論自己的問題,能關心別人,能與 自己親近的人保持聯絡等。

5.健康責任係指能注意自己的健康,與健康專業人員討論健康促進及參加保健活動。

6.壓力處理係指教師在面對壓力問題時,能運用減壓方法來自我放鬆,會注意到自 己不愉快的情緒等。

在六個構面的得分愈高,表示教師愈會進行健康促進的活動。

(24)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分析探討國小教師運動參與行為、工作倦怠及健康促進之相關文獻,

以期對本研究有更深入的了解,並藉此形成本研究之理論基礎及研究架構之依據。

文獻探討共分四節;第一節運動參與行為的研究;第二節工作倦怠的研究;第三節 健康促進的研究;第四節文獻總結。將之分述如下:

第一節 運動參與行為的研究

一、運動參與行為的理論模式

運動是屬於身體活動的一種,常被用來作為評估身體活動的指標。Caspersen, Powell and Christenson(1985)認為運動是一種有計畫、有組織且具有重複性的身體 活動,其主要目的在促進、改善或維持體適能。

美國健康福利部門(U. 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0)的研 究顯示,規律運動可以促進心肺耐力、預防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及預防肥胖;在心 理方面則有助於降低憂鬱、增進幸福感及生活品質的提昇;對整體社會而言,規律 運動行為可降低老化速度、減少罹病率,進而降低醫療費用支出,減少社會成本(李 柏慧、鍾瓊珠,2005)。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1990)

建議健康成人應維持每週 3~5 次之規律運動、每次持續 20~60 分鐘,且強度需達最 大心跳率之 60~90%或最大攝氧量之 50~85%之有氧運動,才可改善或維持心肺適 能。教育部在「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三三三計畫)中,將規律運動界定為「一 週至少運動三天,每天至少三十分鐘而其運動強度達每分鐘心跳 130 次左右」。

以下提出相關運動行為理論與模式,幫助我們了解運動行為改變的過程。

(一)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 HBM)於 1950 年代提出,由多位著名社會 心理學家整合研究後,發展出一套適用於解釋民眾預防性健康行為的理論模式

(Becker & Mainman,1975)。其理論模式簡述如下:

1.知覺罹患疾病的可能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指個人主觀的評估自己罹患某種 疾病的可能性。

2.知覺罹患疾病的嚴重性(perceived severity):指個人覺得罹患某種疾病後的結果是 否具嚴重性,該疾病是否會引起死亡、殘障以及對心理、社會關係或家庭方面的影 響。

3.知覺行動利益(perceived benefits of action):指個人對可能採取之行動是否能預防 疾病、維持個人健康或降低罹患疾病的主觀評估。

4.知覺行動障礙(perceived barriers of action):指個人對可能採取之行動過程中預期

(25)

9

存在障礙之評估,如花費太高、不方便、太花時間等。

5.行動的線索(cues to action):指促成個人採取行動之事務或刺激。這些事件或線 索可能是內在的(身體狀況有異或疾病症狀)、或外在的(如大眾傳播報導、醫護人 員提醒、親友的疾病經驗等)。

6.其他變項:包括人口學變項(如性別、年齡、種族等)、社會心理變項(如人格、

社會階級、同儕及參考團體的壓力等)及結構變項(如對疾病的知識、過去得病的 經驗等)。

健康信念模式是指人們因為對自己的健康有所憂慮,因而採取積極且有建設性 的方式如健走、游泳、慢跑等運動,以預防或降低可能出現疾病的危險性(李柏慧、

鍾瓊珠,2005)。

(二)計畫行為理論

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的基本假設是:行為是經由意圖即 可預測,而意圖受到個人的行為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所影響,知覺行為 控制甚至不需經由意圖的預測就可以直接影響實際行為。圖 2-1-1 是計畫行為理論之 架構:

圖 2-1-1 計畫行為理論架構圖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資料來源: Ajzen(1991)p. 182.

引自吳雅玲(2012)

行為態度 (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

意圖(Intention) 主觀規範

(Subjective norm)

知覺行為控制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行為 (Behavior)

(26)

10

個人實際行為無法單靠意圖所控制,而會受到時間、機會、意志力、能力、技 術等因素影響,而決定了我們的實際行為;即影響個體採取運動行為的原因不單純 只是意圖,還包括許多意圖以外的因素。

(三)生態系統理論

生態學是指人類與自然環境間的互動關係,其中知覺(perception)和環境賦使

(affordance)是關鍵點。知覺是經過選擇的歷程,環境賦使是強調個人動作如何知 覺環境所提供的訊息,進而有最適宜的行為表現。Sallis(1998)將生態學觀點運用 在身體活動上,他提出影響身體活動的生態系統因素包括:

1. 內在:個人的心理與生理

2. 外在:家庭、朋友、同事等重要他人 3. 制度面:公司、學校

4. 社區:公共團體

5. 公共政策:地方或中央政策

6. 地理環境:適合的方案、設立適合當地居民使用的環境

生態系統理論所持的觀點有二:一是環境限制個人身體活動,例如:大樓的電梯 總是設在最中心位置,因為方便人們搭乘,但也限制了人們活動的範圍;二是環境 促進個人身體活動,例如:住在靠近公園、運動場的居民,將因地利之便,有較多 身體活動的機會。

二、運動參與行為的測量

Blair (1984)透過實驗研究結果發現,自我報告式的體能七日回憶調查方式與 實際體能消耗有顯著相關,能在體能活動測量提供有效的評估。Gionet & Godin

(1989)以自我報告式的問卷調查運動參與,依運動後喘氣、流汗和心跳情形,將 運動強度分激烈、中度和輕度三類,要求受試者回憶過去七天內的運動行為,結果 指出簡單的自我報告式運動量表能有效評估受試者的運動行為。Fox(1987)調查受 試者過去一個星期內的運動頻率、平均運動強度及平均的持續時間,認為運動參與 程度可以使用下列公式:運動頻率×(平均強度+持續時間) 來代表,數字愈高表 示參與程度愈高。

綜合以上的研究,可以發現測量運動參與行為的方式很多,在兼顧經濟性和便 利性的考量下,自我報告式的問卷調查是比較合宜的選擇。本研究之運動參與行為,

採用受試者自我回憶式填寫每週運動頻率和每次運動時間及參與運動的強度,作為 計算依據,即運動參與行為=運動頻率×(平均強度+持續時間)。

三、運動參與行為之實證研究

(27)

11

表 2-1-1

運動參與行為之實證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工具與 對象

與本研究相關之研究結果 吳承典

(2003)

雲林縣國小教 師休閒運動參 與及阻礙因素 之研究

1.工具:問卷調 查。編修陳麗華 之「國小教師休 閒運動參與及 阻礙因素調查 問卷」。

2.對象:雲林縣 國小導師。

1.國小教師每週從事休閒運動3 次以上者佔32.4%,參與頻率偏 低。2.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 在休閒運動參與上達顯著差 異:未婚、男性、年資1-10年、

科任、具代表隊及指導經驗者 參與頻率較高。

洪朱璋

(2004)

臺北市國民小 學教師工作壓 力與運動參與 行為之相關研 究

1.工具:問卷調 查。研究者自編 之「國民小學教 師工作壓力與 運動參與行為 調查問卷」。 2.對象:臺北市 國民小學教師。

1.臺北市國小教師每週運動頻 率偏低,次數在兩次以下者高 達72.4%;每次運動時間以51分 以上最多;每次運動強度以感 覺輕鬆最多。2.在不同性別、年 齡、婚姻狀況有顯著差異。3.

國小教師對各個工作壓力因素 之感受與運動參與程度呈現負 相關。

尤逸歆

(2004)

國小教師休閒 運動參與、工 作倦怠與生活 滿意之研究

1.工具:問卷調 查。編修吳承典 編製之「休閒運 動參與狀況量 表」。

2.對象:高高屏 國小教師。

1.國小教師整體的休閒運動參 與程度是屬於偏低的情形,工 作倦怠的狀況是屬於中等偏低 的程度。2.在休閒運動參與上達 到顯著差異的變項有性別、婚 姻狀況、有無宗教信仰、行政 經歷、教學年資、學校規模與 現任職務。3.國小教師休閒運動 參與和工作倦怠之間具有關係 存在。

周嘉琪、

張清源

(2005)

健身運動參與 動機與健身運 動參與程度之 研究

1.工具:問卷調 查。依據Fox

(1987)之公式 為健身運動參 與程度之指標。

2.對象:桃園縣

(含)以北之北 部地區健身運 動從事者。

1.體適能/健康管理與健身運動 參與程度呈正相關,社交/休閒 與健身運動參與程度呈負相 關。2.體適能/健康管理、社交/

休閒兩個因素能有效預測健身 運動參與程度。

續下頁

(28)

12

盧雅萍

(2006)

高雄市國小級 任教師運動參 與行為、工作 壓力與身心健 康之研究

1.工具:問卷調 查。參考許泰 彰、蘇國興、戴 良全等編修成

「運動行為調 查表」。

2.對象:高雄市 國小級任教師。

1.高雄市國小級任教師有規律 運動習慣者佔22.1%,運動時間 多為30分至1小時。2.不同性 別、年齡、教育程度、任教年 資、任教年段之高市國小級任 教師在運動參與行為上有顯著 差異。

黃紹峯

(2007)

南投縣國民小 學兼任行政職 務教師運動參 與程度與工作 壓力之相關研 究

1.工具:問卷調 查。自編之「南 投縣國民小學 兼任行政職務 教師工作壓力 與運動參與程 度問卷」。 2.對象:南投縣 國民小學兼任 行政職務教師。

1.有規律運動行為的佔20.5%;

無規律運動行為的佔79.5%。2.

在運動頻率方面,以每週少於1 次(31.4%)最多。3.在運動時 間方面,以每次31分鐘以上

(35.7%)最多。4.運動強度以 有點喘又不太喘(46%)最多。

陳彥光

(2007)

花蓮縣國小教 師休閒運動參 與及阻礙因素 之研究

1.工具:問卷調 查。引用吳承典 之「國小教師休 閒運動參與及 阻礙因素調查 問卷」。

2.對象:花蓮縣 國小教師。

1.花蓮縣國小教師每週從事規 律運動者佔39.2%,接近教育部 推動健康體適能333的運動標 準。2.不同背景變項(性別、服 務年資、兼任行政工作、任教 類別、婚姻、個人運動經驗、

運動代表隊指導教師)的花蓮 縣國小教師在休閒運動參與上 有顯著差異。

蔡嘉仁

(2008)

宜蘭縣國小教 師休閒運動參 與現況與阻礙 因素之研究

1.工具:問卷調 查。自編之「宜 蘭縣國小教師 休閒運動參與 現況與阻礙因 素調查問卷」。 2.對象:宜蘭縣 國小教師。

宜蘭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 率偏低,每週不到三次者佔 75.9%,每次1~2小時最多,佔 49.3%。

陳仁精、

鍾志強

(2009)

休閒運動態度 與休閒運動參 與行為關係之

1.工具:問卷調 查。參考文獻自 編「休閒運動參

大學生一週參與運動的人數佔 84.7%,以1~2次最多,每次運 動以21~40分鐘最多,休閒運動

續下頁

(29)

13

研究 與行為量表」。 2.對象:雲林科 技大學學生。

參與得分為88.22(每週次數*

運動分鐘)。達衛生署所定的每 週三次,每次至少20分鐘運動 標準的人數有196人,佔31.3%。

游贊薰

(2009)

國中教師休閒 運動參與行為 及阻礙因素之 研究--以宜蘭 地區為例

1.工具:問卷調 查。自編之「宜 蘭地區國中教 師休閒運動行 為及阻礙因素 調查問卷」。 2.對象:宜蘭地 區國中教師。

1.宜蘭地區國中教師在休閒運 動參與行為上,每週參與頻率3 次(含)以上佔25.3%,活動時 間以31~60分鐘最多。2.不同性 別、年齡、婚姻狀況、任教領域、

個人每月所得及學校規模之宜 蘭地區國中教師在休閒運動參 與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洪玉萍

(2010)

臺北市國小教 師休閒運動參 與、工作壓力 與生活品質之 研究

1.工具:問卷調 查。自編「臺北 市國小教師休 閒運動參與、工 作壓力、與生活 品質量表」。 2.對象:臺北市 公立國小教師。

國小教師每週運動2-3次者佔 46.7%,休閒運動時間多為21-60 分鐘,休閒運動強度以輕鬆為 主。

鄭玉凌

(2010)

桃園縣國小教 師運動行為對 工作壓力、身 心狀況之研究

1.工具:問卷調 查。自編之「國 小教師運動行 為問卷」。 2.對象:桃園縣 國小教師。

1.兩成的桃園縣國小教師有規 律運動行為。每週運動「1~2次」

者最多;每次運動時間以「30 分鐘以上」者最多;運動強度 以「不會流汗、會喘」者最多。

2.國小教師因運動行為不同,在 工作壓力及健康狀況有顯著差 異。

李政明、

鍾志強

(2010)

運動社會支持 與成年人規律 休閒運動參與

1.工具:問卷調 查。自編之「規 律休閒運動社 會支持量表」。 2.對象:彰雲嘉 地區20歲以上 具有規律休閒 運動習慣之成 年人。

1.男女性參與者比例相近;以公 教類最多;每週參與次數以 3 次佔 32.5%最多;每次參與時間 以 1 小時(含)以下佔 54.5%最 多;年齡以 40-49 歲佔 41%最 多。2.男女性之規律休閒運動參 與強度,男性高於女性。3.不同 年齡在運動強度上有差異,60 歲以上高齡族群較其他年齡族 群高出許多。

續下頁

(30)

14

陳光雄、

陳麗娟、

嚴詠智

(2010)

臺南縣國民小 學行政人員休 閒運動參與及 休閒滿意之研 究-以新豐區 為例

1.工具:問卷調 查。「臺南縣新 豐區國民小學 行政人員休閒 運動參與及休 閒滿意度研究 問卷」。

2.對象:臺南縣 新豐區國民小 學行政人員。

1.國小行政人員有規律休閒運 動者,佔37%;男性佔42.2%,

女性佔24.2%,比例偏低;每週 參與次數以2次(含)者最多,

佔57.5%;每次參與時間以30分

~1時的最多,佔41.9%。2.不同 性別、職務的國小行政人員在 規律休閒運動參與上有顯著差 異,男性顯著高於女性。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歸納整理

國內關於運動參與行為的研究頗多,可見研究者相當關注運動參與議題。茲將 個人背景變項與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層面,分述如下:

(一)性別與運動參與行為之研究分析

洪朱璋(2004)、盧雅萍(2006)的研究中發現,性別與運動參與頻率及運動參 與時間有顯著差異,但與運動參與強度無顯著差異。尤逸歆(2004)、陳彥光(2007)、 吳承典(2003)、黃紹峯(2007)、游贊薰(2009)等人的研究中,則一致的發現性 別與運動參與有顯著差異。本研究針對桃園縣國小教師做研究,是否會有一致的結 論,值得加以研究。

(二)年齡與運動參與行為之研究分析

陳光雄、陳麗娟與嚴詠智(2010)、尤逸歆(2004)的研究中,年齡與運動參與 未達顯著差異,但在洪朱璋(2004)、游贊薰(2009)等人的研究中發現,年齡與運 動參與行為有顯著差異;可以見得,年齡是否會影響教師運動參與,在國內的研究 中尚未有定論,還有待深入研究。

(三)婚姻狀況與運動參與行為之研究分析

游贊薰(2009)的研究中顯示,不同婚姻狀況的國中教師在運動參與行為上有 顯著差異;尤逸歆(2004)的研究則顯示,有婚姻者在休閒健身性的參與程度較無 婚姻者高,達顯著差異。陳彥光(2007)、吳承典(2003)的研究中則發現,不同婚 姻狀況的教師只在參與球類活動性休閒運動方面達相當顯著差異,未婚高於已婚教 師。陳光雄、陳麗娟與嚴詠智(2010)、黃紹峯(2007)、盧雅萍(2006)的研究中,

不同婚姻狀況與運動參與行為則未達顯著差異。由以上整理可以發現婚姻狀況是否 會影響教師運動參與行為,並未有一致的定論,值得深入研究。

(四)職別與運動參與行為之研究分析

陳光雄、陳麗娟與嚴詠智(2010)的研究發現不同職務的國小行政人員在休閒 運動參與上有顯著差異;陳彥光(2007)的研究也發現不同任教類別的國小教師在

(31)

15

休閒運動參與上有顯著差異;尤逸歆(2004)的研究發現不同職務的國小教師在休 閒運動參與的球類活動性與舞蹈律動性等兩類型上的參與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

綜合以上文獻發現,職別會影響教師運動參與行為,本研究針對桃園縣國小教 師做研究,是否會有一致的結論,將再加以研究。

(五)教育程度與運動參與行為之研究分析

由整理表2-1-1的文獻發現,研究者很少討論到教育程度對運動參與行為的影 響。尤逸歆(2004)的研究中發現,國小教師的學歷與其休閒運動參與無關。盧雅 萍(2006)的研究則指出,不同教育程度之高雄市國小教師在「運動頻率」方面達 顯著差異,在「運動時間」、「運動強度」層面則無顯著差異。綜上所述,研究教師 教育程度與運動參與行為的研究不多,有研究者,則未有定論,可再進一步研究。

(六)學校規模與運動參與行為之研究分析

游贊薰(2009)的研究中發現不同學校規模之國中教師在休閒運動參與行為上 有顯著差異;尤逸歆(2004)的研究也發現不同學校規模的國小教師在休閒運動參 與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桃園縣國小教師的運動參與行為是否也會因學校規模的不 同而有差異,值得加以研究。

綜合以上實證研究發現,研究對象有規律運動習慣者,約2成左右,屬於偏低的 情形,僅陳光雄、陳麗娟與嚴詠智(2010)針對臺南縣新豐區國民小學行政人員;

陳彥光(2007) 針對花蓮縣國小教師所做的研究中,受試者有規律運動習慣的比率 較高。每週運動時間則以30分~1小時者居多,每週運動強度則因對象、年齡的不同 而有差異。性別與運動參與行為多有顯著差異;年齡、婚姻狀況未有定論;教育程 度、職務、學校規模的討論則較少。

第二節 工作倦怠的研究

關於工作倦怠的理論眾多,本研究探討與研究主題相關的三個理論模式:

Maslach 與 Jackson 三因素工作倦怠理論、Edelwich 與 Brodsky 的理想幻滅階段理 論及 Cherniss 的工作倦怠階段,茲將這三個理論模式概述如下:

一、工作倦怠的理論模式

(一)Maslach 與 Jackson 三因素工作倦怠理論

Maslach and Jackson (1981)透過對專業助人工作者,例如:醫生、護士 及律師等同時進行訪談中,發現其工作倦怠的現象的確存在著。面對長期及持 續性的工作壓力,耗費許多的心思與時間,在負面情緒與能量不斷累積下,個 體的工作熱忱會隨之遞減,繼而影響工作品質。

研究結果發現造成工作倦怠的因素主要有三個層面,包括情緒耗損、去人 性化、低落個人成就感等,分別說明如下:

(32)

16

1.情緒耗損(emotional exhaustion):包括身體與心理的耗竭。身體的耗竭包括個 體感到精疲力竭、體力衰退、疲憊不堪等。心理的耗竭則包括情感耗竭、喪失 信託感、喪失樂趣及精神疲倦等。

2.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是一種對他人互動表現出冷漠,缺乏情感反應,

人際關係疏離,喪失服務熱忱,和以不適當的態度對待他人及同事的現象。

3.低落個人成就感(low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即對自我與工作成就感降低,

不滿意自己的工作,生產力降低和對工作價值貶低。

Maslach and Jackson 也以此三個層面,編製了專業倦怠量表 MBI-ES(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Educators Survey),作為衡量工作倦怠的工具,主要適 用對象是教育專業人員。

(二)Edelwich and Brodsky 的理想幻滅階段理論

Edelwich and Brodsky 認為工作倦怠並非短時間內形成,而是經由許多因素 交互作用而形成,將之定義為理想抱負幻滅的過程。包含四個階段:熱忱、停 滯、挫折、冷漠。此四階段非直線進行,而是循環週期且會週而復始,每一個 階段都有其工作倦怠的來源,茲分述如下:

1.第一階段:熱忱期(enthusiasm)

在此階段,由於個體剛投入新的工作和職務,因此對新的工作滿懷熱忱與 期望、衝勁十足;而且可能因高度熱忱訂下不切實際的目標,認為工作可以滿 足一切。因此,「工作至上」為此階段的特徵。

2.第二階段:停滯期(stagnation)

工作駕輕就熟,經驗累積豐富,失去探索的新鮮與變化,內心衝刺不再,

取而代之的是停滯不前。此階段因為個人發現許多的努力並没有獲得預期的結 果,而且因為連續的面臨挫折,使得個人不再視工作為全部,並且期望於工作 以外去尋求自我實現的心理。

3.第三階段:挫折期(frustration)

此階段為工作倦怠的核心時期,個人開始懷疑自己的工作成效與工作價 值。此 階段會採取三種反應:(1)自我破壞或非利益性的過度反應。(2)面對 問題並採取改變的行為,脫離現狀取代挫折感,例如:工作異動或離職。(3)

退縮的反應:逃避問題以避免直接表現挫折及工作無力感。

4.第四階段:冷漠期(apathy)

這時期個人面對工作上的挫折,不但出現冷漠的態度,而且盡可能減少在 工作上投入的時間,並且不再為工作投入付出任何努力(如學習和接受挑戰),

甚至放棄努力。最後Edelwich強調,可在適當的時期採取因應策略介入,只要 不要太晚採取行動,介入會有相當的效用。介入是為了打破、脫離理想幻滅的

(33)

17

惡性循環,可用的方式如:改善人際關係、轉換心情、調整工作職務,或者出 國進修,甚至停職留薪,則可降低工作倦怠的症狀。

(三)Cherniss 的工作倦怠階段

Cherniss(1980)以壓力防衛過程說明工作倦怠形成過程。分別為:

1.工作壓力階段:起源於內外需求大於個人資源能應付範圍。

2.緊張階段:這時候出現緊張、疲累和易怒情緒。

3.防衛階段:這時個體以情緒上的解離、退縮、嘲諷和固執反應來防衛自己。

綜合以上文獻所述,工作倦怠是一種漸進的過程,隨著時間而慢慢演化,從外 到內,再從內到外,症狀由輕微到嚴重。工作倦怠源自於工作現實面與理想目標、

或自身能力與外界期望的落差而引起的,若此一不一致性無法得到適當的調適,工 作倦怠即產生;長期下來,受不了的教師就離開教學崗位,留下來的則充滿無力感 或倦怠感,無法再從教學活動中獲得任何成就滿足。

二、工作倦怠的構面

研究工作倦怠的文獻,大多採用 Maslach 與 Jackson 三因素工作倦怠理論的模 式,來建構工作倦怠。國內外相關研究中工作倦怠之構面如下:

表 2-2-1

工作倦怠之構面彙整表

研究者(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構面

尤逸歆(2004) 高高屏國小教師 1.情緒的耗竭 2.缺乏人 性3.個人的成就感 郭耀輝(2004) 高屏地區公立國民小學

教師

1.情緒耗竭 2. 缺乏個人 成就感3.缺乏人情味 Mabry, R. D.(2005) 美國田納西州小學、中學

及高中教師

1.情緒耗竭 2.冷漠無情 3.個人成就感低落 蕭百慧(2009) 一般民眾 1.情緒耗竭 2.個人成就

降低 3.情感疏離 謝政志(2009) 花蓮縣國中兼任行政教

1.情緒耗竭 2.去人性化 3.個人低成就感

潘淑珍(2009) 新竹縣公私立幼稚園教 師

1.身心耗竭 2.缺乏成就 感3.工作疏離4.離職傾向 陳怡如(2010) 花蓮縣國小一年級教師 1.身心耗竭 2.人際疏離

3.工作疏離4.成就感低落 曾國書(2010) 臺北縣國民小學總務人

1.情緒耗竭 2.缺乏人情 味 3.成就感低落 王懿欣(2011) 高雄市國小教師 1.情緒耗竭 2.缺乏人性

3.成就感低落

續下頁

(34)

18

魏毓宏(2011) 臺中市國民小學資訊組 長

1.情緒耗竭 2.去人性化 3.低成就感

李靜美(2011) 桃園縣國民小學高年級 教師

1.情緒耗竭 2.冷漠無情 3.個人成就感低落 吳淑蕙(2011) 屏東縣國小導師 1.情緒耗竭 2.去人性化

3.成就感低落 蘇育瑩(2011) 高雄地區高中、國中、國

小教師

1.情緒耗竭 2.個人成就 感3.缺乏人性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歸納整理

由上表可發現,國內學者大多參考Maslach and Jackson(1981)所發表的「馬氏 工作倦怠量表」(MBI)為研究的主要構面,該量表將工作倦怠分為三大構面,包括 情緒耗損、去人性化、個人成就感低落等。故本研究亦以這三個構面為主要的研究 向度。主要參考蘇育瑩(2011)的「國小教師工作倦怠量表」,並修飾若干用詞,以 符合本研究所需。

三、工作倦怠之實證研究

工作倦怠的相關研究相當多,由於研究方法、研究對象以及研究區域的不同,

研究成果也不盡相同。研究者將國內外學者對工作倦怠之實證研究整理如下,再分 別就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職別、教育程度及學校規模等六種背景變項進行相關 研究的探討。

表 2-2-2

工作倦怠之實證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工具與 對象

與本研究相關之研究結果 陳榮茂

(2002)

國民小學教 師工作壓力 與工作倦怠 關係之研究

1.工具:研究者 自編之「國民小 學教師工作感 受調查問卷」。

2.對象:彰化縣 國小教師。

1.國民小學教師感受工作倦怠 程度為中等偏低程度。2. 不同 背景變項國民小學教師感受工 作倦怠程度具有顯著差異。「30 歲以下」、「未婚」、服務年資「5 年以下」、學校規模「7-12班」

教師,所感受的工作倦怠程度 較高。

尤逸歆

(2004)

國小教師休 閒運動參 與、工作倦怠 與生活滿意 之研究

1.工具:問卷調 查。馬氏工作倦 怠量表教育人 員版MBI-ES。

2.對象:高高屏 國小教師。

1.在工作倦怠上達顯著差異的 變項有性別、宗教信仰、教學 年資與年齡。2.在工作倦怠上未 達顯著差異的變項有工作職 務、學校規模、學歷、教學年 資、行政經歷。3.國小教師工作 倦怠的狀況是屬於中等偏低的 程度。

續下頁

(35)

19

郭耀輝

(2004)

國民小學教 師工作壓力 與職業倦怠 關係之研究

1.工具:問卷調 查。自編「國小 教師工作壓力 與職業倦怠調 查問卷」。 2.對象:高屏地 區國小教師。

1.不同性別、婚姻狀況、行政職 務的國小教師在整體職業倦怠 感受上的差異未達顯著差異。

2.不同年齡、教育背景、學校規 模的國小教師在整體職業倦怠 感受上的差異達顯著差異。

Mabry, R. D.

(2005)

教師工作倦 怠因素的探 討

1.工具:問卷調 查。馬氏工作倦 怠量表。

2. 美國田納西 州小學、中學及 高中教師。

教師在工作倦怠上没有顯著差 異的變項有:性別、年齡、教 學年資和教育程度。

蕭百慧

(2009)

工作倦怠與 健康促進關 係之研究

1.工具:問卷調 查。參考馬氏自 編「工作倦怠量 表」與「健康促 進量表」。 2.對象:一般民 眾。

1.背景變項中婚姻狀況、教育程 度、年齡、職業在工作倦怠上 具有顯著差異。2. 個人背景變 項中教育程度在健康促進上具 有顯著差異。3.工作倦怠與健康 促進之相關不顯著。4.工作倦怠 對健康促進只具有少許預測 力。

謝政志

(2009)

國中兼任行 政教師角色 壓力、自我效 能與工作倦 怠之研究-以 花蓮縣為例

1.工具:問卷調 查。參考文獻自 編「工作倦怠量 表」。

2.對象:花蓮縣 國中兼任行政 教師。

1.國中兼任行政教師角色壓力 與工作倦怠各層面具有典型相 關。2.國中兼任行政教師之角色 壓力、自我效能對工作倦怠具 有預測力。

潘淑珍

(2009)

幼兒教師工 作壓力與工 作倦怠之研 究

1.工具:問卷調 查。參考文獻自 編之「幼兒教師 工作壓力與工 作倦怠量表」。 2.對象:新竹縣 公私立幼稚園 教師。

1.幼兒教師知覺工作倦怠為中 等偏高程度。2.幼兒教師對工作 倦怠知覺會因背景變項的不 同,而有顯著差異。3.幼兒教師 知覺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感受 程度呈正相關。

續下頁

(36)

20

Kim, M.

Y., Lee, J. Y., &

Kim, J.

(2009)

韓國小學教 師工作倦 怠、社會支持 及消極情緒 調控預期之 關係

1.工具:問卷調 查。馬氏工作倦 怠量表(MBI)

與社會支持量 表。

2.202位韓國國 小教師。

性別未達顯著差異;任教年級 與工作倦怠分量表(缺乏人性)

達顯著差異。

陳怡如

(2010)

國民小學一 年級教師工 作壓力與工 作倦怠之關 係研究

1.工具:問卷調 查。自編之「工 作壓力量表」與

「工作倦怠量 表」。

2.對象:花蓮縣 國小一年級教 師。

1.國小一年級教師在工作倦怠 量表的知覺屬中等偏低程度。

2.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整體構 面間具備中度正相關。3.工作壓 力對工作倦怠具有顯著預測 力。

曾國書

(2010)

臺北縣國民 小學總務人 員工作壓力 與工作倦怠 關係之研究

1.工具:問卷調 查。歸納文獻自 編「臺北縣國民 小學總務人員 工作壓力與工 作倦怠問卷」。 2.對象:臺北縣 國民小學總務 人員。

1.臺北縣國民小學總務人員工 作倦怠感受中等偏低。2.女性總 務人員在成就感低落面向,工 作倦怠的感受比男性高。3.國民 小學總務人員工作壓力的感受 對於工作倦怠有正向影響。4.

不同背景變項的總務人員在工 作倦怠的感受没有明顯差異。

王懿欣

(2011)

高雄市國小 教師休閒滿 意度與工作 倦怠之研究

1.工具:問卷調 查。參酌文獻自 編「高雄市國小 教師工作倦怠 量表」。

2.對象:高雄市 國小教師。

1.國小教師之工作倦怠屬於中 等程度,主要來源為來自工作 所感受到的壓力;女性教師、

年紀輕、資歷淺、擔任級任教 師者較高。2.休閒滿意度與工作 倦怠之間具有明顯負相關。

魏毓宏

(2011)

臺中市國民 小學資訊組 長工作壓力 與工作倦怠 之研究

1.工具:問卷調 查。自編之「臺 中市國民小學 資訊組長之工 作現況、工作感 受調查問卷」。 2.對象:臺中市 國民小學資訊 組長。

1.臺中市國小資訊組長工作倦 怠程度大。2.不同背景變項(畢 業系所、職務別、擔任職務年 資、學校規模)之國小資訊組 長,其工作倦怠具有顯著差 異,結果獲得部份支持。3.國 小資訊組長的工作壓力程度與 工作倦怠的關聯性相當高。

續下頁

(37)

21

李靜美

(2011)

桃園縣國民 小學高年級 教師工作壓 力與工作倦 怠關聯性之 研究

1.工具:問卷調 查。參考文獻自 編「桃園縣國小 高年級教師工 作壓力與工作 倦怠之調查問 卷」。

2.對象:桃園縣 國民小學高年 級教師。

1.不同背景變項(年齡、服務年 資)的桃園縣國小高年級教師 在工作倦怠知覺上有顯著差 異。

2.桃園縣國小高年級教師的工 作壓力與工作倦怠有顯著相 關。3.桃園縣國小高年級教師工 作壓力各層面對工作倦怠有顯 著預測力。

吳淑蕙

(2011)

屏東縣國小 導師工作壓 力與工作倦 怠關係之研 究

1.工具:問卷調 查。自編「屏東 縣國小導師工 作壓力與工作 倦怠關係之研 究調查問卷」。 2.對象:屏東縣 國小導師。

1.屏東縣國小導師的工作倦怠 現況,整體來看偏中下程度。

2.不同年齡、婚姻狀況、最高學 歷、擔任導師年資之屏東縣國 小導師在各層面及整體工作倦 怠無顯著差異。3. 屏東縣國小 導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間 呈現正相關。4.工作壓力各層面 對工作倦怠各層面有顯著預測 力。

蘇育瑩

(2011)

高雄地區中 小學教師工 作倦怠與健 康促進關係 之研究

1.工具:問卷調 查。採尤燕等

(2004)「工作 倦怠量表」及魏 米秀等(2005)

「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量表」。

2.對象:高雄地 區之高中、國中 及國小教師。

1.教師工作倦怠情形為中度到 低度倦怠,婚姻狀況與年齡對 工作倦怠有顯著的影響;教育 階段、性別、教育程度、在教 師工作倦怠上則未具差異。2.

教師健康促進情形為中偏上的 程度,性別、婚姻狀況與年齡 對健康促進有顯著的影響;教 育階段、教育程度在教師健康 促進上則未具差異。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歸納整理

綜合上述,國內的研究者都相當重視工作倦怠,而有關文獻也顯示,教師個人 背景因素可能影響其工作倦怠的程度,因不同地區、學校類別、教師職別及學校層 級的研究對象,所研究的相關程度與結果亦有差異,顯示國內對於教師工作倦怠的 研究尚無一致的結果。茲將個人背景變項與工作倦怠之影響層面,分述如下:

(一)性別與工作倦怠之研究分析

尤逸歆(2004)、陳怡如(2010)、曾國書(2010)等人研究發現,教師工 作倦怠整體平均值屬於中等偏低程度,王懿欣(2011)、魏毓宏(2011)的研究 則發現教師整體工作倦怠屬於中等程度。蕭百慧(2009)針對一般民眾所做的

(38)

22

研究中發現,性別與工作倦怠没有顯著差異。另曾國書(2010)、王懿欣(2011)

的研究則顯示女性的工作倦怠感較男性高。在吳淑蕙(2011)的研究中,則男 性導師在「情緒耗竭」及「成就感低落」兩構面及整體工作倦怠上高於女性導 師。

綜上所述,教師性別與工作倦怠的關係,似無一致的定論,有待進一步的 研究。

(二)年齡與工作倦怠之研究分析

經整理文獻發現,各研究者在劃分年齡層的方式不同,因此結果也不盡相 同。 吳淑蕙(2011)的研究中,不同年齡之國小導師在工作倦怠的三個面向及 整體工作倦怠上均無差異。曾國書(2010)的研究也顯示,不同年齡在工作倦 怠上未達統計差異水準。尤逸歆(2004)、潘淑珍(2009)的研究中則發現,不 同年齡與工作倦怠感受程度達顯著差異。陳怡如(2010)、王懿欣(2011)、李 靜美(2011)的研究中則發現,年輕的教師工作倦怠感受程度較年長的教師高。

綜上所述,教師年齡的高低似乎與工作倦怠感有一定程度的關係,值得進 一步探究。

(三)婚姻狀況與工作倦怠之研究分析

在李靜美(2011)、曾國書(2010)及吳淑蕙(2011)的研究中,婚姻與工 作倦怠未達顯著差異。潘淑珍(2009)的研究中,不同婚姻狀況的幼兒教師在 工作倦怠各層面及整體層面感受程度上達顯著差異。蕭百惠(2009)針對一般 民眾的研究中,發現未婚者的工作倦怠感較高。

綜上所述,婚姻狀況是否會影響工作倦怠,似乎因研究對象的不同而有差 異,值得加以探究。

(四)職別與工作倦怠之研究分析

王懿欣(2011)針對高雄市國小教師所做的研究結果發現,擔任級任教師 者有較高的工作倦怠;郭耀輝(2004)的研究則指出不同行政職務的國小教師 在整體職業倦怠感受上的差異未達顯著差異;尤逸歆(2004)的研究也發現擔 任不同工作職務的國小教師在工作倦怠上是没有顯著差異存在的。由上述文獻 發現,職別是否會影響教師工作倦怠尚有待釐清。

(五)教育程度與工作倦怠之研究分析

陳怡如(2010)、李靜美(2011)、吳淑蕙(2011)的研究中發現,不同教 育程度的教師在工作倦怠的三個層面,未因學歷高低而有顯著差異。潘淑珍

(2009)的研究顯示,不同教育背景的幼兒教師在「工作疏離」、「離職傾向」、

「整體工作倦怠」等層面達顯著差異,但因差異性不大,無法進行比較。蕭百 惠(2009)針對一般民眾所做的研究則發現教育程度在工作倦怠上具有顯著差

數據

表 4-3-2 不同運動階段分布教師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描述性統計及單因子變異數分
圖 2-1-1 計畫行為理論架構圖
圖 2-3-1  健康促進修正模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In this stud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2) i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tructs of the model and website usage behaviors to investigat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status of elementary excellent teachers, strategy used and promoting factors.. A questionn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