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訪談對象,係以台北市與基隆市公立高中數學科教師為研究主要 對象。對於其他縣市高中、私立高中,暫不列入對象。

二、研究限制

1.本研究問題以教師專業成長的資訊行為為主,不包括教師生活或其他資訊 行為。

2.本研究對象為台北市與基隆市高中數學教師,研究結果不宜類推至其他縣 市、其他類型學校,也不宜推至其他科別教師。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教師專業成長(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教師「專業發展」與「專業成長」被認為是同義,且在文獻中也常交互 使用。教師專業發展的一項基本假設是:教師職業是一種專業性工作,教師 是持續發展的個體,透過持續性專業學習與探究的歷程,進而不斷提升其專 業表現與水準 (饒見維,2003)。本研究所指之教師專業成長內涵,係指高中 數學教師,為提升其教學與指導任務專業表現與水準,所要進一步學習與探 究的內容。專業成長之方式,包括參加研習進修、閱讀、標竿學習、教學實 務、研究、參與專業學習社群、諮詢專業支持系統。

2.資訊尋求行為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

資訊尋求行為的定義乃是個體所產生認知有關資訊需求到滿足需求過 程中所有相關活動,包括促使人們找尋或蒐集資訊的動機、搜尋的管道與資 源,搜尋方法(林珊如,2002)。內涵包括四大要素:資訊需求、促發需求 的因素、回應需求的歷程與行動、影響回應需求的因素」(Wilson,199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研究所指之資訊尋求行為,主要是指高中數學教師為求工作任務專業 表現,所產生之資訊需求動機、使用資訊資源、搜尋資訊方式與取得資訊來 源。

3.網路資源 (

Internet Resources

) 使用

網路資源係指在網際網路上所提供的資訊與服務。這些資源不外乎是分 布全球各處之電腦文獻、資料庫系統、程式軟體等電子檔案,這些檔案分別 用自動蒐集或人工鍵入方式組合而成,可提供娛樂、生活或研究所需,使用 者可以透過網際網路用交談、瀏覽、下載或搜尋的方式來取得各項資源。(賴 鼎銘,1999)

本研究所稱之網路資源使用,為高中數學教師為了提升工作任務專業表 現的目的透過網際網路用交談、瀏覽、搜尋、評估或下載的方式來取得之各 項資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從與研究議題相關之文獻中逕行整理與探討,以作為研究發展之 理論基礎。第一節先就數學教師教學工作內容與專業成長歸納整理,第二節 再進一步探討中學教師資訊行為;第三節就教師使用網路資源相關研究加以 探討。

第一節 數學教師教學工作與專業成長

一、教師專業成長 (一)教師的專業

「專業」一詞,其英文為“Profession”,係指具備專門知能及學術性 而異於一般的職業或行業(吳清基、黃乃熒,2005),張新堂(2005)提出「專 業」的指標應包括專業的知能、長期職前的訓練、規範自律的組織、崇高的 專業道德、高度的專業權威、自發性的進修研究。亦即是專業領域的成員,

為了實現該領域的專精與理想,發展共同的價值信念,組成具規範性的專業 團體,建構該領域的專門知能,提高該職業領域的專業權威,以獲得社會成 員的認可與尊重。

教師的工作是不是專業? 1966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國際 勞工組織發表《關於教師地位的建議》(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Status of Teachers),第一次正式對教師專業作出明確的說明,內容指出應把 教育工作視為專門的職業,這種職業要求教師需經過嚴格地、持續地學習,

獲得並維持專門的知識和特別的技術。「世界教師組織聯合會」(World Confederation of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Profession)在 1970 年代表大會中,

提出教師素質在教學期間應不斷增進,又於 1978 年的代表大會中,以「明 日世界的教育專業」(The Teaching Profession in the World of Tomorrow)為 題,更關切教師的專業資格及其地位。教師的專業地位乃漸漸獲得世界先進 國家大多數教育界的認同,而且教師的專業成長,也漸漸成為世界多數國家 所關心之公共議題(轉引自張新堂,20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教師專業」(teacher professional)係指教師在從事教育工作時,能夠 將其專業知識與技能充分的發揮在教學活動上,並且具備良好的教育態度與 高度的服務熱誠(吳清基、黃乃熒,2005)。林文卿(2003)指出取得教師資格 並不等同就成為專業的教師,要成就其專業必須是其專業化的歷程而定,認 為教師專業包括以下四項特徵:(1)專業知能:包括任教學科專門知識、教育 專業知識、學科教學知識等。(2)專業自主:教師在教學歷程中擁有的合理性 專業權威,不受他人影響或干擾。(3)專業倫理:專業倫理信條反映的是工作 的專業特性,期以專業倫理規範來建立特定專業工作的目標與標準,並藉此 規範其組成份子的行為。(4)專業成長:在從事教學工作同時仍能繼續不斷的 參加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活動,以期能引導自我的反省與了解,並藉此 增進教學之知識、技能與態度,進而提高教育品質,以達成學校教育目標。

吳清基、黃乃熒(2005)則從專業知能、專業自主、專業倫理、專業成長、

專業服務與專業組織六個層面探討教師專業。專業服務係指針對學生的需 求,透過積極性差別待遇的理念,設計適合學生學習的課程以發揮其固有潛 力,進而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就是最好的專業服務。專業組織內涵為:教 師專業組織的設立,一方面可以確保教師在社會上的專業地位,另一方面,

專業組織所設定的權利義務規範,可以讓教師的言行舉行更符合專業的要 求,以達成專業化的目標。

綜上所述,專業主要特徵為專業知能、專業自主、專業成長、專業倫理、

專業認同、專業服務與專業組織;且教師是一種專業,就環境面而言,應成 立教師專業組織,訂定專業倫理規範,賦予教師專業自主權;就教師個人層 面而言,應不斷專業成長,充實專業知能,以提供專業服務,才能獲得專業 尊重與認同。

(二)教師專業成長的定義

Phinney,F.C.(1972)認為教師專業成長分成五階段:(1)有機會參加專業 成長活動;(2)確實參加專業成長活動;(3)在活動中確實有成長;(4)成長後 教學行為的反思;(5)教學後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要達到階段 3 至階段 5,才 稱得上專業成長,其領域應包括四方面:(1)教師個人的素質,包括:感情、

Erffmeyer & Martay (198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教學方面之知識能力,且不斷地省思以提昇研究知 能,以改善工作表現的歷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上所述,教師專業成長的定義,係指教師於教學工作中,為了提升專 業表現與水準,參加各種的學習活動與探究的歷程。教師要在此歷程中確實 有成長;成長後教學行為有所反思;教學後能提升學生學習成效,才稱得上 專業成長。

(三)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

Erffmeyer & Martay (1988) 界定教師專業成長計有十二項: (1)整合運 用專業書籍、期刊與專業組織中所獲得的理念,實際應用於教學。(2)發展適 合自己與當代知識的個人教育理念。(3)運用教學技巧以符合學生個別之需 要。(4)增進教師對其教學領域與工作相關之最新觀念與理念。(5)增進班級 經營及組織技能。(6)增進人際關係及溝通技巧。(7)增進對不同社經地位、

種族文化群體的了解。(8)提昇個人診斷與評鑑技巧,以確定教學的層次和學 習者的需要。 (9)修習與教師工作相關之學位或學分。(10)參加與教師教學 工作相關的研習會、研討會或專業發展的活動。(11)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並 評估教學成效。(12)運用社區資源以增進教學效能。

呂錘卿(2000)整合相關研究,建立了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共 18 個 層面,分別為:(1)能建構自己的教育理念。(2)能瞭解教育改革的趨勢。(3) 能瞭解學生的發展與學習心理。(4)能瞭解課程設計原理與發展趨勢。(5)能 正確掌握教學目標。(6)能精通所教學科的教材。(7)能有效進行教學活動。(8) 能活用適當的教學方法。(9)能善用進步的教學媒體以輔助教學。(10)能充分 利用教學資源。(11)能有效進行教學評量。(12)能做好學生輔導工作。(13) 能有效經營班級。(14)具有良好的表達與溝通能力。(15)能熟悉並參與學校 經營。(16)能從事行動研究。(17)具有良好的教育專業態度。(18)能做好生涯 規劃。

余錦漳(2000)提出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應包括學科知能、專業知能與 專業態度三個層面。俞國華(2002)認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應包括學生輔導 與管理知能、課程知能、教學知能、人際溝通、教育思想觀念與態度、行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研究知能等六個層面。陳燕嬌(2007)則提出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應包括教 學知能、班級經營、輔導技能、專業態度、人際溝通與研究發展等六個層面。。

李俊湖(2007)歸納各家學者重點,認為教師專業成長主要包括:(1) 教師基本素養:教師要具備的普通知能,如人際關係與溝通表達能力、問題 解決與個案研究能力、創造思考能力、批判思考等能力;也包括人文及科技 等基本素養等。(2)教育專業知能:包括教育目標與教育價值的知識、課程與 教學知能、心理與輔導知能、班級經營知能、教育環境脈絡知識。(3)學科專 門知能:學科內容、課程重要理念與組織架構。(4)學科教學能力:瞭解學生 身心發展、掌握教學程序與方法、補充教材及運用教學媒體、實施教學評量 進行學習成果診斷與等能力。(5)教育專業精神:教育信念、教育態度,尤其 是對教育的責任感與專業態度。

綜上所述,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分成三個層面,基本素養、教育專業知 能、學科教學知能。基本素養包含:溝通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與研究能力。

教育專業知能包含: 教育政策、教育理念、班級經營與輔導、促進學校發展 等知識能力。學科教學知能包含:學科知識、課程設計、教學策略、學生分 析、掌握教學程序與方法、補充教材及運用教學媒體、實施教學評量進行學 習成果診斷與等能力。

(三)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

教師在職進修,為教師為促進教育專業成長,所從事的學習活動(劉文 通,1986)。詹志禹(2000)提出教師在職進修之類型有高等教育機構正式進修 學分或學位;參加演講或研討會等活動;社區大學進修:自主學習(閱讀、

上網、操作等);參觀訪問或教學觀摩;讀書會;教學實驗;課程研發;行 動研究;發表教學心得與成果等十種形式。陳靜婉(2001)將教師在職進修之 類型分為:政府、學術機構或政府委託民間機構辦理之校外進修活動;學校

上網、操作等);參觀訪問或教學觀摩;讀書會;教學實驗;課程研發;行 動研究;發表教學心得與成果等十種形式。陳靜婉(2001)將教師在職進修之 類型分為:政府、學術機構或政府委託民間機構辦理之校外進修活動;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