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專業成長探討高中數學教師 網路資源尋求與使用行為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專業成長探討高中數學教師 網路資源尋求與使用行為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7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Master’s Thesis E-learning Master Program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治 政 大 從專業成長探討高中數學教師 立 ‧ 國. 學. 網路資源尋求與使用行為. Exploring Senior High School Math Teachers' Seeking and Use Behavior of. ‧. the Internet Res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fessional Growth.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王梅玲 博士 Adviser:Dr. Mei-Ling Wang. 研 究 生:林 瑞 淑 撰 Author: Jui-Su Lin. 中華民國 102 年 7 月 July. 2013.

(2) 謝. 辭. 從高中時代,就對語文社會學科有種莫名的排斥感,沒想到在當了二十 多年的數學教師後,有機會接觸社會科學研究,這對我而言,是一場奇幻之 旅。而我也終於完成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質性研究論文寫作工作。在這兩 年政大圖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的學習過程中,雖很辛苦但很充實,一路走 來,處處充滿驚喜。好感激有這樣的機緣,好感激所有陪伴、鼓勵與協助我 的師長、友人與家人們。 首先要感謝指導老師王梅玲教授在研究上給我的啟發與帶領。梅玲老師. 政 治 大 使我能一步步堅持地走下去。感謝口試委員楊美華老師、葉乃靜老師在論文 立 上的指正,使我對研究思維可以更加周延嚴謹。感謝受訪的二十位教師,因. 的體諒關懷與悉心指導,總能協助我從一片混沌中理出頭緒,並溫暖我心,. ‧ 國. 學. 為有您們的協助,本研究方得以順利完成。感謝佩甄、敏慧、曹治、姿元、 政緯……,感謝所有在職專班的同學,在研究生涯中能夠認識你們,何其有. ‧. 幸,謝謝你們開拓了我的視野;感謝教務處同仁文惠、欣怡、小熒的加油打. y. Nat. 氣,感謝進裕主任與燈賢主任在行政事務的協助幫忙。感謝曾校長華錚,因. io. sit. 為您的鼓勵,我才會在教書二十一年後,再回到大學進修,這對我而言,是. n. al. er. 老天給我的一個大禮物。. i Un. Ch. v. engchi 最後,感謝老公坤松、兩個寶貝垣皓、垣斌,你們的體諒與貼心,是支 持我不斷向前走的最大動力;感謝親愛的老爸、老媽,謝謝您們一直以來的 關懷與照顧。親愛的師長、友人與家人們,你們都是這本論文得以付梓的最 大功臣。辛苦你們了,謝謝你們。. 林瑞淑. 謹誌於政大. 中華民國一 o 二年七月. i.

(3) 摘. 要. 教師面對資訊化社會的發展、教學典範的轉移與社會對教師多元角色的 要求,應積極進行專業成長,並蒐集資訊以提升專業能力,期許自己跟上時 代脈動,符應知識社會的要求。 本研究從專業成長探討高中數學教師之網路資源尋求與使用行為。採用 質性研究的方法,以深度訪談為主,基本資料問卷為輔,進行資料的蒐集。 研究對象為臺北市與基隆市二十位高中數學教師。期能了解高中數學教師之 工作任務與專業成長、資訊尋求行為、網路資源使用行為及影響網路資源使 用之因素。本研究結果,敘述如下:. 治 政 大 教師於不同情境,會採取不同方式來促進專業成長。其資訊尋求行為受專業 立 成長類型影響。數學教學知識為專業成長之主要需求,研究型專業成長之教 高中數學教師專業成長主要方式為自主學習、短期研習與同儕交流,且. ‧ 國. 學. 師在資訊融入教學技能方面需求度較學習型專業成長之教師高。研究型專業 成長之教師,會使用大學圖書館提供之電子資料庫與紙本期刊,學習型專業. ‧. 成長之教師,不會使用這兩項資訊資源。高中數學教師取得資訊的主要來源 為網際網路、個人收藏、人際關係。多數教師不會利用高中圖書館來取得所. y. Nat. er. io. 成長的需求。. sit. 需資訊。高中數學教師網路檢索技巧不足。高中圖書館未滿足數學教師專業. al. n. iv n C 高中數學教師網路資源使用主要策略為自主研究閱讀、知識分享、作為 hengchi U 教學輔助教材與作為指導工作資源。使用網路資源應用於教學之比例偏低。 最常使用之教學資源網站為高中數學學科中心網站,網路工具為數學軟體 GeoGebra。網路資源使用之促進因素為網路特性、教師正向信念、教師學位 進修與教學資訊設備完善。阻礙教師應用網路資源於教學之因素為教師資訊 素養不足、教師負向信念、著作權問題、學生回饋不佳、資訊設備欠缺與課 程壓力。 本研究並彙整七類二十七個網站資源、三類八個網路軟體與工具,供數 學科教師參考。最後依據研究結論,針對高中數學教師、教育主管機關、高 中圖書館及後續研究四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字:教師專業成長、資訊尋求行為、網路資源。 ii.

(4) Abstract This study adopts the metho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explore senior high school math teachers' seeking and use of the Internet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fessional growth. The ways of gathering information in this study are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The main ways of senior high school math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are independent learning, short-term project learning, and learning from peers. Besides, teachers adopt different methods under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growth. Their behavior of seeking information is influenced by their different types of professional growth. The main objective of professional growth is to acquire teaching knowledge in math. Teachers of research type have higher demand for involving technology in teaching skills than those of leaning type. The former will make use journals and electronic database provided by university libraries, while the latter use neither of them. The main source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math teachers to obtain information are Internet, personal collection, and peer exchange. Most teachers will not make use of senior high school libraries to get information needed. Senior high school math teachers are not good at searching for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and senior high school libraries cannot meet math teachers’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growth..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The main aim of senior high school math teachers using Internet resources are self-study, learning new knowledge, and assisting teaching. Nevertheless,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resources to teaching is not often observed. The must used website for teaching resources is Ordinary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Math Resource Center of MOE (http://mathcenter.ck.tp.edu.tw/MCenter/Center/Default.aspx) and the most used Internet tool is GeoGebra.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use of Internet resources are the quality of Internet, teachers’ positive beliefs, the pursuit of higher degre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y facilities. As for the factors of hindering teachers’ application of using Internet resources to teaching are lacking such ability, negative beliefs, the problem of copyright, students’ lukewarm feedback, lack of technology facilities, and curriculum pressure..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This study gathers twenty-seven websites and eight Internet software and tools for math teachers’ reference. In the conclusion,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senior high school math teachers, education authorities, senior high school libraries, and following studies. Key wor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the behavior of seeking information, Internet resources. iii.

(5)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研究問題-----------------------------------------------------------------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五節 名詞解釋-----------------------------------------------------------------7. 政 治 大 第一節 數學教師教學工作與專業成長--------------------------------------9 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國. 學. 第二節 中學教師資訊行為-----------------------------------------------------23 第三節 教師使用網路資源相關研究-------------- --------------------------36. ‧ y. Nat.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io. sit. 第一節 研究設計----------------------------------------------------------------43. a. er. 第二節 研究方法----------------------------------------------------------------45. n. v l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46 ni Ch. U. engchi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信效度----------------------------------------------------56 第五節 研究步驟----------------------------------------------------------------61. 第四章. 高中數學教師的資訊需求與尋求. 第一節 基本資料-------------------------------------------------------------------65 第二節 高中數學教師的工作任務----------------------------------------------66 第三節 高中數學教師的專業成長----------------------------------------------79 第四節 高中數學教師的資訊尋求行為----------------------------------------87 第五節 綜合討論------------------------------------------------------------------104. iv.

(6) 第五章 高中數學教師的網路資源使用 第一節 網路資源使用策略------------------------------------------------------111 第二節 數學網路資源------------------------------------------------------------121 第三節 網路資源使用行為之影響因素---------------------------------------138 第四節 綜合討論------------------------------------------------------------------13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47 第二節 建議------------------------------------------------------------------------150. 政 治 大. 參考文獻--------------------------------------------------------------------------------155. 立. 訪談同意書------------------------------------------------------------------163. 附錄二. 訪談大綱(初稿) ------------------------------------------------------------164. 附錄三. 受訪者基本資料問卷(初稿) ---------------------------------------------165. 附錄五. 受訪者基本資料問卷------------------------------------------------------166. 附錄六. 數學網站資源一覽表------------------------------------------------------167. ‧. ‧ 國. 學. 附錄一.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Un. v.

(7) 表目次 表 2-1. 教師專業成長的定義---------------------------------------------------------11. 表 2-2. 以學生觀點為主的國中及高中數學教學專業知能指標項目---------18. 表 2-3. Web2.0 下常見應用技術與教學應用--------------------------------------37. 表 3-1. 台北市與基隆市公立高中數學教師人數一覽表------------------------46. 表 3-2. 第一類受訪教師母群體名單------------------------------------------------47. 表 3-3. 第一類實際受訪教師名單---------------------------------------------------49. 表 3-4. 受訪對象基本資料表---------------------------------------------------------50. 表 3-5. 訪談資料編碼類目表---------------------------------------------------------52. 表 3-6. 政 治 大 訪談大綱------------------------------------------------------------------------56 立. 訪談大綱修正內容對照表---------------------------------------------------57. 表 3-8. 信度與效度檢視自評表------------------------------------------------------60. 表 4-1. 受訪者基本資料統計項目表------------------------------------------------65. 表 4-2. 教師從事兼職、指導、服務、研究任務人數統計表-------------------66. 表 4-3. 高中數學教師教學工作任務------------------------------------------------67. 表 4-4. a 受訪教師專業成長方式一覽表-------------------------------------------79 iv. ‧ 國. ‧. n. er. io. sit. y. Nat. 表 4-5. 學. 表 3-7. l C hengchi Un 高中數學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內涵-------------------------------------84. 表 4-6. 研究型與學習型教師之專業成長需求異同表-------------------------107. 表 4-7. 研究型與學習型教師之資訊尋求行為----------------------------------109. 表 5-1. 高中數學教師使用網路資源策略一覽表--------------------------- ---142. 表 5-2. 數學網站與專業成長內涵對照表------------------------------------- --143. vi.

(8) 圖目次 圖 2-1. 在脈絡中發展的數學教師知識--------------------------------------------14. 圖 2-2. 資訊行為過程------------------------------------------------------------------24. 圖 2-3. Byström,K. & Järvelin,K.資訊尋求行為模式-----------------------------28. 圖 2-4 Leckie, Pettigrew & Sylvain 的專業人士資訊尋求模式----------------29 圖 2-5. 資訊搜尋中網路服務選擇與使用模式----------------------------------- 32. 圖 2-6. 網站上的資訊尋求行為模式------------------------------------------------ 34. 圖 2-7. 網路教學應用整合工具------------------------------------------------------39. 圖3-1. 研究架構圖--------------------------------------------------------------------- 44. 學 ‧. ‧ 國 io. sit. y. Nat. n. al. er. 圖 3-2. 政 治 大 研究流程圖---------------------------------------------------------------------63 立. Ch. engchi. vii. i Un. v.

(9)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數學一直是許多高中學生學習困難的科目。追究其原因,有些學生是因 為對數學感到極端的焦慮、緊張與恐懼,也有許多學生,花了很多時間模仿 教師或教材解題,死背一些公式,卻不知沒有去思考為何要這樣算?為何這 樣算是對的?有沒有其它的解法 ?針對學生的學習困境給予指導與補救; 以恰當的方式進行數學解題的教學,促進學生理解題目解法,及培養自行解 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師應具有之專業。面對這些學習成效不彰的學生,教師. 政 治 大. 應思考,除了學生的個人問題,數學課程的設計與教師專業是否也存在著亟 需改善的問題。. 立. ‧ 國. 學. 一位優秀的數學教師,應提供學生有價值的數學任務,確保每一位學生 都能學習數學重要概念及發展積極的學習數學的態度。有些教師具備了數學. ‧. 專業知識,也具備了邏輯推理能力,也充分熟悉高中數學教材及其結構性與. Nat. sit. y. 連貫性,在教學過程中努力營造好的數學學習環境,但是所授課的學生中,. er. io. 部分人的學習模式還是偏向機械性學習,無法有意義的學習。也就是說,要. n. 成為一位優秀數學教師,並非對數學課程、概念知識、解題知識了解就足夠, a v. l. ni. Ch 教學設計與課程實施還應符應學生的特質與能力,因此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i U e 聚焦於學生的學習有其必要。. ngch. 許多教師在嘗試改變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基於家長與學生對考試成績的 期望及課程太緊迫,常常無法有很大的突破。且創新教學設計需要花費許多 時間,也需收集大量資訊資源並妥善運用。因為不知資訊來源管道,又無充 分時間設計課程,所以教學模式,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講述法為主。在 教育現場,普遍教師維持知識傳遞的教學模式,這和現今數學教育改革強調 的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讓學生透過解讀、推理、溝通、連結的數學學習方 式有很大的差距。. 1.

(10) 在這知識爆炸與價值改變的教育環境中,社會對教師的期望與要求越來 越多,所以教師的專業能力是否能與時俱進成長發展,顯得格外重要。吳清 基(1993)曾提到,在快速變遷與發展的現代社會中,要以教師職前教育所 習得的知識與技能,來謀求適應漫長的教學生涯的需要,似乎成為不能的事 實。面對這樣的情勢,教師不能只以從前所擁有的經驗,及在職前專業教育 階段所學到的觀念與方法,來因應現未來之專業工作的需求,一定要持續追 求專業成長,不斷挑戰自己的所學所知,來面對與時俱新的學生及家長、課 程與教材、教學方法與策略及學校與社會環境(汪履維、張德銳、饒見維, 2007)。 教師面對資訊化社會的發展、教學典範的轉移與社會對教師多元角色的 要求,應積極進行專業成長,並蒐集資訊以提升專業能力,期許自己跟上時. 政 治 大 業能力的發揮而有助於教學自信的建立,進而促進教學品質的提升外,另 立. 代脈動,符應知識社會的要求。當教師具有專業並能有效運用時,不僅因專. ‧ 國. 學. 外,因工作上的專業特性也能受到社會大眾對其教學作為的認同與支持,進 而促進教師尊容感與專業自主,而改善目前教師動輒得咎以及地位低落的感. ‧. 受(吳清基、黃乃熒,2005)。 同時,教師專業也可有效促進教育政策理念的 落實,幫助政策制定者將立意良好的教育政策有效落實與執行,進而達成預. Nat. sit. y. 期的教育成效;教師專業可提升學生學習品質與成就,教師是最接近學生的. er. io. 教育人員,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不同的個體必須搭配不同的教學題材. n. 與教學方法,以達成因材施教,進而提升學生學習品質與成就(吳武典等人, a. l. 2005)。由此可知,教師的專業成長有其重要性。 C Un. hengchi. iv. 就研究者之經驗,數學教師若不持續進修研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就會 逐漸退化,若再加上數學教學知識不與時俱進,教學目標就很難達成。如果 對學生學習的知識無法了解,師生之間就容易起衝突。因此數學教師應精進 數學的知識、教學教學知識與學習者數學認知知識,並加強自己的教學信 念,力求專業成長。並利用各式管道尋找資訊,善用資訊資源,不斷充實教 學內涵,引燃學生學習之火,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台灣近年來,因廣設高中,使得高中教育在本質上產生改變,從過去的 菁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這樣的改變,高中之教育目標也當有所轉變,但 2.

(11) 多年來,在升學主義的氛圍下,高中所承載之升學預備功能過度被凸顯,成 為長期課程改革所難以突破的困局(潘慧玲,2005)。在近幾年課程改革的過 程中,數學一直是改革重點科目之一,例如<99課綱的數學綱要>,顛覆數十 年來高中數學的單元編排架構及邏輯思維,讓很多老師無法適應。99課綱其 設計注重數學思考的訓練,有別於「零碎解題技巧堆集」以及「不經慎思只 求快速解答」的傳統學習文化,且不再獨尊解題,強調教學時應注意其意義 與方法。部分單元內容的安排也從原本的塊狀式學習變更為螺旋式學習(99 課綱數學科課綱小組,2008),這增加了教師課程準備所需耗費的時間與精 力。 教育部於<99 課綱的實施通則>明定教師應專業成長,學校方面應規劃. 政 治 大 學策略與評量素養等向度;教師方面應積極主動進修或參與教學觀摩與經驗 立. 教師增能進修計畫,其內涵應包括觀念釐清、學校課程願景、教材編選、教. ‧ 國. 學. 分享等研習活動,增進教學知能與開發各種教學模式及參與校內外研究,以 提高教學品質。而教師進修成長的方式是具多樣化的,傳統教師進修型態受. ‧. 限於時空及資源,偏重集體性的活動,較難適應不同特質與經驗教師的需 求,且偏遠地區教師往往面對進修成長機會不足的困境。為了解決這些問. y. Nat. sit. 題,教育部積極建立各項線上學習資源,供教師各取所需,如於 2009 年建. er. io. 置了「教育部數位學習平台」,整合教育部數位學習教材及相關資訊,提供. n. al 了教師開設課程和進行學習之環境。 Ch. engchi. i Un. v. 2010 年,教育部進一步建立了「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平台」,目 標成為教師專業發展資源集散中心,此系統提供全方位線上學習資源,此平 台並建置了「教師專業成長方案自主規劃系統」,綜合運用前述六項專業成 長資源,進行線上診斷教師專業成長需求,並規劃處方性的教師成長方案 (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平台,2012) 。 教育部除了建置上述網路平台,有效導引教師進修的規劃與進行,也積 極輔導高中各學科中心建置網站,研發蒐整及推廣高中各學科教學資源,並 充實及活化網路平台服務功能。研究者欲了解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及教師 利用網路資源促進專業成長之情形,供教育主管機構規畫教師成長方案的參 3.

(12) 考,期許其規劃之成長方案、建置之教師成長之資源,能符應教師的需求, 充分支援教學活動,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一。 今日教師必須採取更具效率的方式來廣泛蒐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 料,準備教學過程中所需的書籍、文獻、教案、教具、媒體等教材,改變只 以教師與課程為主的發散式教學程序,聚焦於學生的學習收斂式教學程序。 現今資訊資源豐富多元,但就研究者觀察,周遭數學教師利用各項非書商提 供之資源設計課程實施教學的比例並不高;深究其原因,並非教師努力不 夠,而是教師本身教學負擔原本就重,如果沒有立即可用的資訊資源,便大 大減低教師使用教科書外資源的意願。. 治 政 大 中學圖書館,指由高級中學所設立,負責蒐集、整理及保存圖書資訊,以全 立 校教職員生為主要服務對象,支援教學與學習,提供學習資源,並實施圖書. 2003 年教育部訂定之<高級中學圖書館設立及營運基準>,定義「高級. ‧ 國. 學. 館利用教育之單位。」指出學校圖書館即為教學資源中心與學習資源中心, 應提供各樣資源與服務,支援教師教學與全校教職員生學習。因此探討數學. ‧. 教師資訊需求、資訊尋求行為及使用資訊資源之情形,供學校圖書館參考,. io. sit. y. Nat. 以發揮教學資源中心之功能,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之二。. er. 隨著資訊社會的到來,網際網路的盛行,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的普遍,. n. a. v. l C APP 的興起,使用網路已成為現代人生活 及 web2.0、雲端硬碟與應用程式 ni. i U. h. engch 的一部份。資訊科技的發展帶動了人類行為與社會活動的改變,尤其網路工 具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各類應用。只要有網路的地方,人們就能隨時隨 地進行工作、學習與研究。雖然有人擔心持續不斷湧入的資訊讓學生分心而 擔憂負面結果,但也有人看到「翻轉」的學習機會,期望藉由連線的好處, 將家庭作業和課堂作業進行「翻轉」。利用「翻轉」使用在網路上的資源, 教師可以騰出寶貴的教學時間,用來進行教學經營,進而根本地改變師生關 係。當學生知道可以善用網路進行學習,就不再只是用來傳送簡訊,他們的 學習也將充滿更多即時與發現式學習的驚喜(大學塾,2012)。. 第一代網際網路所具備之超連結與開放蒐尋等功能,無論作為教學準 備、教學設計、教材製作、甚至在教學實施中直接展示等應用,都是教師們 4.

(13) 在將網路資源融入教學時的可能作法。而網路上豐富的各項資源在教育情境 的應用可包括幾種主要類型,如一般正式與非正式的課程教學網站、數位圖 書資源、數位博物館典藏資源、組織機構網站資源、專業或興趣社群網站、 或是一般個人網站等,都可提供教學者與學習者不同程度與不同型式的參考 和應用(岳修平,2008)。. 平板電腦出現後,教師更方面整合 web2.0、應用程式、社群工具、雲端 硬碟、資料蒐集與資料呈現工具,應用於教學上。現在已有許多教師在課堂 上開始強調更多的挑戰式、主動學習。例如臺北市再興小學的雲端應用課 程,在結合遠距、視訊、平板的應用工具,整合智慧教室與行動學習的不同 教學情境,課程融入 PBL 教學活動、WebQuest、Flipped Classroom 的學習. 政 治 大. 方法。讓學生在課程的學習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透過合作學習,共同. 立. 分析與掌握學習的主題,創新學習的方法。除了傳統的教師指導,課程內容. ‧ 國. 學. 更重視學生的主動學習欲望,觀察學生的學習探索方法,與孩子在學習過程 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黃輝聲,2012)。. ‧. 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使得知識的存取與傳播不再受制於時間與空間。傳. y. Nat. sit. 統的教育模式在這樣的網路環境背景之下,被引導至新的教學層面。學習活. er. io. 動由現實的課堂教室轉移到虛擬的網路環境,學習教材由傳統的紙本轉變成. n. al 虛擬數位內容;數位學習開創了多元化的學習環境。學生學習模式已逐漸改 iv Un. C. hengchi 變,教師也明顯感受到教學方式要隨整體外在環境不斷創新及資源共享。但 高中數教師在教學時常會因為進度上的壓力,又缺乏創新與資訊能力,無法 利用資訊科技與專業來回應解決問題並幫助學生學習。 身為教學者也是學習者的教師,若能利用網路資源教學或學習,就能進 一步提供學生有意義學習的機會。探討數學教師網路資源的尋求與使用行 為,彙整教學相關網路資源供教師參考,讓教師不再害怕教學創新所帶來的 額外負擔,便能進一步提升教師創新教學設計的能力。因此,藉由教師網路 資源的使用經驗及教學應用策略之研究,匯集實例供數學教師參考,為本研 究的研究動機之三。. 5.

(14) 研究者發現國外純粹只對數學教師進行的研究較少,多數的研究都是對 於科學教師或者將數學與科學教師放一起研究。曾志華(2005)瀏覽了一百多 篇 1998-2005 年間國內外著名有關數學師資培育的研究文獻後發現,研究場 景多集中在國中小,以高中職數學教師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只約兩三篇,質性 個案研究為一種常見的研究法。而從研究者搜尋到的國內研究文獻後也發 現,國內論文針對高中數學教師之研究,大都是個案研究,缺乏對數學教師 整體面向之之研究。研究者想透過此研究,對高中數學教師的行為模式多一 層了解,為研究動機之四。.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政 治 大 本研究乃從專業成長探討高中數學教師的網路資源尋求與使用行為,具 立. ‧ 國. 學. 體而言,研究目的如下:. ‧. 一、探討高中數學教師工作任務與專業成長的方式與需求。 二、探討高中數學教師專業成長之資訊尋求行為。. Nat. n. al. er. io. 四、探討影響高中數學教師網路資源使用的因素。. sit. y. 三、探討高中數學教師網路資源使用行為。. Ch. engchi. i Un. v.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前項研究目的,歸納主要研究問題如下: 一、高中數學教師之工作任務為何?專業成長的方式與需求為何? 二、高中數學教師之資訊尋求行為為何?資訊需求動機為何? 取得資訊的管 道為何?使用資訊的來源為何? 三、高中數學教師使用網路的策略為何? 常使用之網路資源與工具為何? 四、影響高中數學教師網路資源使用之因素為何?. 6.

(1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訪談對象,係以台北市與基隆市公立高中數學科教師為研究主要 對象。對於其他縣市高中、私立高中,暫不列入對象。. 二、研究限制 1.本研究問題以教師專業成長的資訊行為為主,不包括教師生活或其他資訊 行為。 2.本研究對象為台北市與基隆市高中數學教師,研究結果不宜類推至其他縣. 政 治 大. 市、其他類型學校,也不宜推至其他科別教師。. 立. 名詞解釋. Nat. y. ‧. ‧ 國. 學. 第五節. er. io. sit. 1.教師專業成長(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n. a 教師「專業發展」與「專業成長」被認為是同義,且在文獻中也常交互 v l. ni. Ch 使用。教師專業發展的一項基本假設是:教師職業是一種專業性工作,教師 i U e ngch. 是持續發展的個體,透過持續性專業學習與探究的歷程,進而不斷提升其專 業表現與水準 (饒見維,2003)。本研究所指之教師專業成長內涵,係指高中 數學教師,為提升其教學與指導任務專業表現與水準,所要進一步學習與探 究的內容。專業成長之方式,包括參加研習進修、閱讀、標竿學習、教學實 務、研究、參與專業學習社群、諮詢專業支持系統。. 2.資訊尋求行為(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 資訊尋求行為的定義乃是個體所產生認知有關資訊需求到滿足需求過 程中所有相關活動,包括促使人們找尋或蒐集資訊的動機、搜尋的管道與資 源,搜尋方法(林珊如,2002)。內涵包括四大要素:資訊需求、促發需求 的因素、回應需求的歷程與行動、影響回應需求的因素」(Wilson,1995)。 7.

(16) 本研究所指之資訊尋求行為,主要是指高中數學教師為求工作任務專業 表現,所產生之資訊需求動機、使用資訊資源、搜尋資訊方式與取得資訊來 源。. 3.網路資源 (Internet Resources ) 使用 網路資源係指在網際網路上所提供的資訊與服務。這些資源不外乎是分 布全球各處之電腦文獻、資料庫系統、程式軟體等電子檔案,這些檔案分別 用自動蒐集或人工鍵入方式組合而成,可提供娛樂、生活或研究所需,使用 者可以透過網際網路用交談、瀏覽、下載或搜尋的方式來取得各項資源。 (賴 鼎銘,1999) 本研究所稱之網路資源使用,為高中數學教師為了提升工作任務專業表. 政 治 大. 現的目的透過網際網路用交談、瀏覽、搜尋、評估或下載的方式來取得之各. 立. 項資源。.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8. i Un. v.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從與研究議題相關之文獻中逕行整理與探討,以作為研究發展之 理論基礎。第一節先就數學教師教學工作內容與專業成長歸納整理,第二節 再進一步探討中學教師資訊行為;第三節就教師使用網路資源相關研究加以 探討。. 第一節 數學教師教學工作與專業成長 一、教師專業成長. 政 治 大 「專業」一詞,其英文為“Profession”,係指具備專門知能及學術性 立. (一)教師的專業. ‧ 國. 學. 而異於一般的職業或行業(吳清基、黃乃熒,2005),張新堂(2005)提出「專 業」的指標應包括專業的知能、長期職前的訓練、規範自律的組織、崇高的. ‧. 專業道德、高度的專業權威、自發性的進修研究。亦即是專業領域的成員, 為了實現該領域的專精與理想,發展共同的價值信念,組成具規範性的專業. Nat. sit. a. er. io. 員的認可與尊重。. y. 團體,建構該領域的專門知能,提高該職業領域的專業權威,以獲得社會成. n. iv 教師的工作是不是專業? l 1966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國際. Un. C. h e n g c(Recommendation 勞工組織發表《關於教師地位的建議》 Concerning The hi Status of Teachers) ,第一次正式對教師專業作出明確的說明,內容指出應把 教育工作視為專門的職業,這種職業要求教師需經過嚴格地、持續地學習, 獲得並維持專門的知識和特別的技術。「世界教師組織聯合會」(World Confederation of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Profession)在 1970 年代表大會中, 提出教師素質在教學期間應不斷增進,又於 1978 年的代表大會中,以「明 日世界的教育專業」(The Teaching Profession in the World of Tomorrow)為 題,更關切教師的專業資格及其地位。教師的專業地位乃漸漸獲得世界先進 國家大多數教育界的認同,而且教師的專業成長,也漸漸成為世界多數國家 所關心之公共議題(轉引自張新堂,2005)。. 9.

(18) 「教師專業」(teacher professional)係指教師在從事教育工作時,能夠 將其專業知識與技能充分的發揮在教學活動上,並且具備良好的教育態度與 高度的服務熱誠(吳清基、黃乃熒,2005)。林文卿(2003)指出取得教師資格 並不等同就成為專業的教師,要成就其專業必須是其專業化的歷程而定,認 為教師專業包括以下四項特徵:(1)專業知能:包括任教學科專門知識、教育 專業知識、學科教學知識等。(2)專業自主:教師在教學歷程中擁有的合理性 專業權威,不受他人影響或干擾。(3)專業倫理:專業倫理信條反映的是工作 的專業特性,期以專業倫理規範來建立特定專業工作的目標與標準,並藉此 規範其組成份子的行為。(4)專業成長:在從事教學工作同時仍能繼續不斷的 參加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活動,以期能引導自我的反省與了解,並藉此 增進教學之知識、技能與態度,進而提高教育品質,以達成學校教育目標。. 政 治 大 專業服務與專業組織六個層面探討教師專業。專業服務係指針對學生的需 立. 吳清基、黃乃熒(2005)則從專業知能、專業自主、專業倫理、專業成長、. ‧ 國. 學. 求,透過積極性差別待遇的理念,設計適合學生學習的課程以發揮其固有潛 力,進而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就是最好的專業服務。專業組織內涵為:教. ‧. 師專業組織的設立,一方面可以確保教師在社會上的專業地位,另一方面, 專業組織所設定的權利義務規範,可以讓教師的言行舉行更符合專業的要. Nat. io. sit. y. 求,以達成專業化的目標。. a. er. 綜上所述,專業主要特徵為專業知能、專業自主、專業成長、專業倫理、. n. v l 專業認同、專業服務與專業組織;且教師是一種專業,就環境面而言,應成 ni C. U. hengchi 立教師專業組織,訂定專業倫理規範,賦予教師專業自主權;就教師個人層 面而言,應不斷專業成長,充實專業知能,以提供專業服務,才能獲得專業 尊重與認同。. (二)教師專業成長的定義 Phinney,F.C.(1972)認為教師專業成長分成五階段:(1)有機會參加專業 成長活動;(2)確實參加專業成長活動;(3)在活動中確實有成長;(4)成長後 教學行為的反思;(5)教學後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要達到階段 3 至階段 5,才 稱得上專業成長,其領域應包括四方面:(1)教師個人的素質,包括:感情、. 10.

(19) 態度、人際關係、領導能力、改變的意願等。(2)教師的普通知識。(3)教學 的內容。(4)有效教學的知識。 Sealey(1978)認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改變應包括五項,即(1)新的課程 或修訂課程的實施; (2)管理或組織的改進; (3)診斷成績和提供處方的技 巧; (4)熟悉基本的學習理論或教學理論; (5)自我改進和自我發展。 關於專業成長的定義,綜合各家看法,整理如表 2-1。 表 2-1 教師專業成長的定義 研究者. 定義. Erffmeyer & Martay. 教師透過工作表現,從事有關增進個人專業知識和. (1988). 技巧之自我改善活動的能力及意願。. 李俊湖(1992). 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參加政府或學校機關所舉辦. 政 治 大 的教育性進修活動,或主動參加各種非正式活動, 立 技能和態度;目的在促進自我實現,改進學校專業 文化,以達成學校教育目標,增進教育品質。. ‧. 沈翠蓮(1994). 學. ‧ 國. 期能導引出自我反省與了解,並增進教學的知識、. 教師在教學生涯中,為提升個人的專業知識、能力、. sit. y. Nat. 態度和技能,主動積極參與正式與非正式的學習進. io. er. 修活動,使得個人在教學知能、班級經營、學生輔 導和人際溝通等方面,能更成長的歷程。. a. n 呂錘卿(2000). v. l C 教師在專業工作場所與期間,經由主動、積極參加 ni. hengchi U. 各種提升專業的學習活動和反省思考的過程;以期 在專業知識、技能及態度上達到的符合教師業的標 準;而表現有效率的教學行為,做出合理的專業判 斷。 余錦漳(2000). 教師在教學生涯中,主動的、積極的、持續的參加 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學習活動,以促使專業知能、 技能及態度的提昇與增進,以期個人的自我實現, 進而促進組織的發展。. 張新堂(2005). 教師在教學工作生涯中,主動積極的參加各種正式 與非正式的學習與省思活動,以增進廣博的通用知 能及改善教學輔導之專業知能及技巧、與充實學科 11.

(20) 教學方面之知識能力,且不斷地省思以提昇研究知 能,以改善工作表現的歷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上所述,教師專業成長的定義,係指教師於教學工作中,為了提升專 業表現與水準,參加各種的學習活動與探究的歷程。教師要在此歷程中確實 有成長;成長後教學行為有所反思;教學後能提升學生學習成效,才稱得上 專業成長。. (三)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 Erffmeyer & Martay (1988) 界定教師專業成長計有十二項: (1)整合運. 政 治 大. 用專業書籍、期刊與專業組織中所獲得的理念,實際應用於教學。(2)發展適. 立. 合自己與當代知識的個人教育理念。(3)運用教學技巧以符合學生個別之需. ‧ 國. 學. 要。(4)增進教師對其教學領域與工作相關之最新觀念與理念。(5)增進班級 經營及組織技能。(6)增進人際關係及溝通技巧。(7)增進對不同社經地位、. ‧. 種族文化群體的了解。(8)提昇個人診斷與評鑑技巧,以確定教學的層次和學 習者的需要。 (9)修習與教師工作相關之學位或學分。(10)參加與教師教學. Nat. n. al. er. io. 評估教學成效。(12)運用社區資源以增進教學效能。. sit. y. 工作相關的研習會、研討會或專業發展的活動。(11)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並. iv. Ch 呂錘卿(2000)整合相關研究,建立了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共 18 個 Un engchi. 層面,分別為:(1)能建構自己的教育理念。(2)能瞭解教育改革的趨勢。(3) 能瞭解學生的發展與學習心理。(4)能瞭解課程設計原理與發展趨勢。(5)能 正確掌握教學目標。(6)能精通所教學科的教材。(7)能有效進行教學活動。(8) 能活用適當的教學方法。(9)能善用進步的教學媒體以輔助教學。(10)能充分 利用教學資源。(11)能有效進行教學評量。(12)能做好學生輔導工作。(13) 能有效經營班級。(14)具有良好的表達與溝通能力。(15)能熟悉並參與學校 經營。(16)能從事行動研究。(17)具有良好的教育專業態度。(18)能做好生涯 規劃。 余錦漳(2000)提出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應包括學科知能、專業知能與 專業態度三個層面。俞國華(2002)認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應包括學生輔導 與管理知能、課程知能、教學知能、人際溝通、教育思想觀念與態度、行動 12.

(21) 研究知能等六個層面。陳燕嬌(2007)則提出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應包括教 學知能、班級經營、輔導技能、專業態度、人際溝通與研究發展等六個層面。。 李俊湖(2007)歸納各家學者重點,認為教師專業成長主要包括:(1) 教師基本素養:教師要具備的普通知能,如人際關係與溝通表達能力、問題 解決與個案研究能力、創造思考能力、批判思考等能力;也包括人文及科技 等基本素養等。(2)教育專業知能:包括教育目標與教育價值的知識、課程與 教學知能、心理與輔導知能、班級經營知能、教育環境脈絡知識。(3)學科專 門知能:學科內容、課程重要理念與組織架構。(4)學科教學能力:瞭解學生 身心發展、掌握教學程序與方法、補充教材及運用教學媒體、實施教學評量 進行學習成果診斷與等能力。(5)教育專業精神:教育信念、教育態度,尤其 是對教育的責任感與專業態度。. 政 治 大 綜上所述,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分成三個層面,基本素養、教育專業知 立 能、學科教學知能。基本素養包含:溝通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與研究能力。. ‧ 國. 學. 教育專業知能包含: 教育政策、教育理念、班級經營與輔導、促進學校發展 等知識能力。學科教學知能包含:學科知識、課程設計、教學策略、學生分. ‧. 析、掌握教學程序與方法、補充教材及運用教學媒體、實施教學評量進行學. er. io. sit. y. Nat. 習成果診斷與等能力。. (三)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 a. n. iv l C n 教師在職進修,為教師為促進教育專業成長,所從事的學習活動(劉文 hengchi U. 通,1986)。詹志禹(2000)提出教師在職進修之類型有高等教育機構正式進修 學分或學位;參加演講或研討會等活動;社區大學進修:自主學習(閱讀、 上網、操作等);參觀訪問或教學觀摩;讀書會;教學實驗;課程研發;行 動研究;發表教學心得與成果等十種形式。陳靜婉(2001)將教師在職進修之 類型分為:政府、學術機構或政府委託民間機構辦理之校外進修活動;學校 本位有關之教學研究進修活動;教師自發式的成長,如自行研究或閱讀。前 二者屬於正式進修部分,後者則屬於非正式進修部分。 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平台則將教師專業成長之途徑,分成自 我導向的學習與成長與專業合作的學習與成長兩大類,自我導向的學習與成 長包括:(1)研習進修:實體課程、線上課程;(2)學習各項資源:書籍文章、 13.

(22) 教學影帶、網路演講廳、網路連結;(3)仿效標竿典範:個人典範、團體典範、 學校典範。專業合作的學習與成長包括:(1)教學實務與研究:教學觀察與回 饋、教學檔案建置與評量、自主研究;(2)專業學習社群;(3)諮詢專業支持 系統:地區教師專業發展中心、群科中心、學科中心、專家。 綜上所述,教師專業成長之途徑,可分為實體與利用網路兩類,方式 包括參加研習進修、學習各項資源、標竿學習、教學實務與研究、參與專業 學習社群、諮詢專業支持系統。. 二、數學教師的教學工作. 政 治 大 Fennema & Franke(1992)提出數學教師應具備三方面的教學知識:數學 立 的知識、數學教學法的知識、學習者數學認知的知識,三者在特定情境中. (一)數學教師的教學知能. ‧ 國. 學. 交互作用著,發展教師的教學知識,而教師的信念則是潛在地與教師教學 知識的發展互動著。在交互作用的過程中,數學知識、數學教學知識和學. ‧. 習者數學認知知識也會逐漸發展茁壯,如圖 2-1.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圖 2-1 在脈絡中發展的數學教師知識 資料來源: Fennema, E., & Franke, M.L.(1992). Teachers’ knowledge and its impact. In D.A.Grouws(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p162).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4.

(23) 所謂數學的知識是指數學課程、概念知識、程序性知識、解題知識,以 及概念間連結的知識等。學習者數學認知知識包括學生如何思考和如何學習 的知識,特別是指在特定數學內容中這些思考與學習是如何發生,此外還包 括學生如何獲得數學內容知識,學生所用的方法,學生的學習困難等。數學 教學知識包括教學過程中的各種知識,例如有效的教學策略,教室常規,行 為管理的技巧,引起動機的技巧等(李源順、呂玉琴,2006)。 An, Kulm and Wu(2004)認為數學教學的程序可以分為發散的和聚焦的, 發散的數學教學程序以數學科內容知識和課程知識為基礎,但忽略了學生的 數學思考;聚焦的數學教學程序聚焦在了解學生的數學思考,分為以下四個 方面: (1)以學生的數學想法為建構數學知識的基礎;(2)處理學生的迷思概念;. 政 治 大. (3)使學生參與數學學習(4)促進學生的數學思考。在聚焦的數學教學程序中, 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而非教材或課程。. 立. ‧ 國. 學. 教師對於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念會影響他對教學程序的選擇,把學習視為 知道結果的教師傾向於採用發散的教學程序。以學生能知道並記住結果和計. ‧. 算步驟為滿足,無法了解學生如何思考,不清楚學生有哪些迷思概念,這樣 的教學會導致學生只能學到片段且孤立的知識,學生的學習偏向機械式學. y. Nat. sit. 習,只能達到表面的層次。把學習視為理解的教師傾向於採用聚焦的教學程. er. io. 序。知道學生必須內化新知識並與舊知識連結才能產生理解,重視概念的發. n. al 展過程和理解,確認學生能理解知識並應用所學概念和技能,能夠發展系統 iv C. n. 化的有效方式去了解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在本質上提升學生的學習成 he i U. ngch. 效,學生的學習偏向有意義的學習,能達到精通的層次(轉引自 王誌銓, 2012)。. 謝豐瑞(2012)調查國高中學生意見,認為理想中學數學教師應具備的數 學教學知能內涵包含(1)在選擇或編排教材時應能著重於公式、性質的推導 程,而非只是公式、性質的條列;(2)能要求學生先預習要教的內容以瞭解自 己不懂的部分並能對同學的疑問做澄清、解釋;(3)應該在數學課堂上讓學生 有發言的機會;(4)應能以帶領他們觀察與歸納的方式來建立其數學概念,並 提供留白的時間讓他們思考與釐清所學;(5)應能提供學生足夠且沒有壓力的 練習機會,且於命題時出基本概念題,以判斷學生是否瞭解;(6)應能帶領學 生分析題目逐步求出答案,在講解題目前能讓學生自行思考如何解題,並於 15.

(24) 解完題後,要求學生回顧題目的解法;(7)上課進度能顧慮學生的理解程度, 讓學生有繼續學下去的意願;(8)應不吝在學生表現良好時,給予適當的鼓 勵;(9)應能透過在學生遇到教學難題時,鼓勵學生多方嘗試、不輕易放棄; 以及教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來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態度。 綜上所述,數學教師應具備數學的知識、數學教學法的知識、學習者數 學認知的知識,在教學程序中,應以數學科內容知識和課程知識為基礎,並 能夠以系統化的有效方式去了解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教學程序是以學生 為中心,而非教材或課程,讓學生的學習偏向有意義的學習,以提升學生的 學習成效。. 政 治 大 至於數學教師怎樣的表現才能算是專業的表現? 美國數學教師協會 立. (二)數學教師的專業指標. ‧ 國. 學.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簡稱 NCTM)於 1991 提出四類六項. 準則做為數學教師教學的標準,是個了解數學教師是否達到專業的重要指 1.任務. ‧. 標。內容如下:. Nat. sit. y. 標準(1):提供學生有價值的數學任務. er. io. 教師提供學生任務應考量: 精確健全的數學;學生的理解、興趣和經驗;. n. 不同的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參與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數學理解和技能; a. l. iv. 激發學生進行連結、並建構數學概念;重視制定問題、解決問題與數學推理; C Un. hen. hi. gc 促進對數學的應用;根據個別差異實施教學;促進所有學生的數學發展。 2.對話 標準(2):對話中教師的角色. 提出能引導、挑戰學生思考的問題;仔細傾聽學生的想法;要求學生以 口頭和書面證明他們的想法;從學生討論中決定內容深度;決定何時和如何將 學生的觀念結合數學符號與語言;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決定何時提供的適當 的引導與澄清;觀察學生參與討論的情形並適時鼓勵每個學生參與。 標準(3):對話中學生的角色. 16.

(25) 數學教師應促進課堂對話中的學生,能與其他人彼此傾聽、回應並提出 質疑;使用各種工具去回應解決問題和溝通;提出困難與問題;猜測和發表目 前的解決方案;以數學的論證來檢視是否正確。 標準(4):促進對話的工具 數學教師為了鼓勵對話,應該要接受學生使用電腦、計算器、和其他技 術,或模型、圖表、術語和符號,以隱喻、類比、故事、書面、口頭演講和 戲劇化等多元方式來對話。 3.環境 標準(5):學習環境 數學教師應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每個學生的數學能力發展。包括. 政 治 大 發展數學技能的情境脈絡;尊重和重視學生的思考方式;讓學生能獨立或協 立. 提供足夠時間讓學生探索重要觀念;採用具體教材促進學生學習;提供學生. ‧. ‧ 國. 4.分析. 學. 同合作以理解數學提升數學論證能力。. 標準(6):教與學的分析. y. Nat. 數學教師應持續分析教學和學習。包括觀察、聆聽、並收集學生相關資. io. sit. 料,以評估他們的學習;檢視任務、話語、學習環境對學生的數學知識、技. al. n. 習數學態度。. er. 能和處置有何影響;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學習數學重要概念及發展積極的學. Ch. engchi. i Un. v. NCTM(2000)更進一步提出數學教師之原則:(1)公平:卓越的數學教育需 要公平,亦即對所有的學生有高度的期望和強而有力的支持。(2)課程:課程 不只是ㄧ堆活動,它必須一致、聚焦在重要的數學及跨年級間的良好銜接。 (3)教學:有效的數學教學需要了解學生所知道以及還需要學習的內容,然後 挑戰和支持學生把它學好。(4)學習:學生學習數學必須求其了解,自行從經 驗和先前知識來建造新知識。(5)評量:評量必須對支持學習重要數學和提供 有用資訊給教師與學生。(6)科技:科技在數學的教學和學習中是不可或缺 的,它影響所教的數學並增進學生的學習。. 17.

(26) 謝豐瑞(2012)建構出以學生觀點為主的國中及高中數學教學專業知能指 標項目,計數學知能 3 項指標、數學教學知能 17 項指標、態度與特質 2 項 指標,合計 22 項指標。如表 2-2 所示。 表 2-2 以學生觀點為主的國中及高中數學教學專業知能指標項目 數學知能. 1.應具備數學專業知識 2.具備邏輯推理能力 3.充分熟悉中學數學教材及其結構性與連貫性. 數學教學知能. 4.能於課堂中展現良好的教學教學技巧 5.能營造良好的數學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的參與度 6.能選用適當的方式來進行教學與引導學生. 治 政 大 8.能安排恰當的學生演練活動 立 9.能恰當安排數學教學材料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內容 學. 10.能以恰當的方式進行數學概念的教學,促進學生概 念學習. ‧. 11.能使用恰當的表徵方式呈現數學概念,促使學生形. Nat. 成概念. y. ‧ 國. 7.能安排恰當的教學程序以幫助學生學習. sit. 12.能以恰當的方式進行數學解題的教學,促進學生理. n. al 13.能善用教學資源 Ch. er. io. 解題目解法,及培養自行解題的能力. i Un. v. 14.能使用恰當的評量方式以掌握學生的數學學習情形 engchi 15.能針對學生的學習困境給予指導與補救 16.能善用各種方式以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17.能安排可引發學生數學思考的課堂活動 18.能培養學生數學能力 19.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態度 20.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態度 態度與特質. 21.能注重自我成長 22.能有良好的態度.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18.

(27) 綜上所述,一位專業的數學教師,應具備數學的知識、數學教學法的知 識、學習者數學認知的知識,並能有注重自我成長與良好的態度的特質與態 度。在教學程序中,應以數學科內容知識和課程知識為基礎,並能夠以系統 化的有效方式去了解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能提供學生有價值的數學任 務,讓學生的學習偏向有意義的學習,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能安排以學 生為中心的學習活動,並使用各種工具如電腦、資訊科技、模型、圖表回應 解決問題並利用多元方式來與學生對話溝通。且運用科技在數學的教學和學 習中是不可或缺的。. 三、數學教師的專業成長. 政 治 大 NCTM(1991)年提出數學教師為求專業成長,應接受以下的責任:在 立 課堂上謹慎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與策略;與同事討論學習與教學;參與數 (一)數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活動型態. ‧ 國. 學. 學講習會、培訓課程與其他的教育機會;參與數學教育專業團體;閱讀並 討論刊登在專業書刊的想法;與同儕討論數學與數學教育的議題;參與關. ‧. 於數學專業發展方案的提出、設計及評估;積極參與學校、社會及政治等. io. sit. y. Nat. 以促進數學教育的正向變化。. a. er. 林文卿(2003)採個案研究法,以質性研究方式探究研究者身為國中數學. n. v l 教師,如何改變教學、追求專業成長?研究結果發現:練習設計學習單、教 ni Ch. U. engchi 學活動、評量卷,撰寫教學日誌,嘗試多元的上課方式,多與同事討論教學 等方式,均有助於教師的教學專業成長。 歐志昌(2003)透過一個由數學教師所組成的網路學習社群的互動觀察與 訪談,分析社群成員的專業成長情形,獲致以下的結論:(1)社群成員在網路 學習社群中針對教學知能教材與主題進行討論能促使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 並用以解決教學所遭遇的問題。(2)網路學習社群對參與教師而言是一個支持 系統,能讓參與教師持續保持教學熱忱。(3)透過網路社群的運作,社群成員 在不同向度中的不同指標呈現專業成長的情形。(4)透過網路社群的運作,社 群成員的專業自信心能獲得強化。(5)不同主題的討論讓社群成員能對學生的 學習多元化思考,並以學生為中心,課室為脈絡情境,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 思,以融合不同討論主題的精神,應用在教學實務上。(6)社群成員的背景不 19.

(28) 同,在社群中所呈現的教學脈絡情境亦有所差異,讓社群成員能以更多元的 方式思考不同情境下的教學問題。由此研究發現透過網路學習社群的運作確 實能協助在職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並獲致專業能力的成長。 盧柄君(2011)研究國中資優班數學教師在師徒制模式下之專業成長,獲 致重要結論如下:(1)透過師傅教師對徒弟教師的批判與指導,增進了徒弟教 師自我反思的頻率與能力。(2)透過觀察師傅教師的成功教學實例,進而改變 徒弟教師的教學信念與態度。(3)經由師傅教師的批判與闡明,讓徒弟教師自 覺專業知能不足,進而刺激徒弟教師提升自我的專業知能。(4)師徒之間的良 好互動,增進了徒弟教師的人際互動能力。(5)透過師徒互動的過程,師傅教 師再度累積自己的教學經驗並獲得成長。(6)在師徒制學習的歷程中,師傅教. 政 治 大. 師的教學信念與教學方法亦不斷地在進行修正與成長。. 立. 王誌銓(2012) 結合個案研究法和詮釋性研究法,探討一位高中數學教師. ‧ 國. 學. 的專業成長,研究結果:個案教師的成長歷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認 為單向講述式的教學很有效率,不需要改變;第二階段、觀摩專家教師的教. ‧. 學,反省自己的教學,想要改變教學;第三階段、嘗試模仿專家教師的教學. y. Nat. (設計工作單,進行教學實驗);第四階段、對資料加以分析,發現教學成效. sit. 不佳,透過反覆觀看教學錄影、作教學自評、閱讀文獻、作教學反思、和專. er. io. 家教師對談,檢討教學失敗原因。個案教師透過觀摩專家教師的教學、反思. n. al 自己的教學、分析資料、教學自評、閱讀數學教育相關文獻、與專家教師對 iv C. n. 談,在數學教學法、學生對數學的認知、數學教學信念、評量、工作單設計 he i U 這五方面獲得成長。. ngch. 張婉伶(2012)觀察一位高中資深數學教師參與數學史動畫創作之活動, 藉由觀摩、分享、討論、反思與實作教材等過程,探討其教師專業發展之變 化及影響其專業發展變化之因素。研究方法採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法。結果 發現:(1)個案教師之資訊科技融入數學教學的信念,因參與數學史動畫影片 創作而有所強化。其認為資訊科技為教學輔助工具,可以藉由動畫方式呈 現,以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可以有效率呈現資訊,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多 元。(3)個案教師於引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知能方面,因參與數學史動畫影片創 作而有所轉變。他透過 ARCS (Attention 注意、Relevance 相關、Confidence 信心、Satisfaction 滿足)動機模式,發展出引發學習動機的多項教學策略, 20.

(29) 期望透過電腦、圖像、聲光影音的教學,以提昇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建立 學生數學學習的信心。(3)個案教師因參與數學史動畫影片創作,使其在品德 教育教學上,因資訊科技融入而有更多元、更活化的教學方式。 綜上所述,有關數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質性個案研究為一種常見的 研究法,且數學教師專業成長方案,多是透過反思、專業社群對話、合作學 習、閱讀、理解學生數學知識等策略,來促進數學教師改變他們的知識、信 念、教學實務。且大部分的數學教師的專業成長都與他們參與的教學研究方 案有關,對於沒有機會參與研究計畫的數學教師,要如何改進教學,並朝向 專業發展,值得深入探討。. 政 治 大 NCTM(2000)整理美國數學教師的相關需求,得到結果如下:(1)有 立. (二)數學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 ‧ 國. 學. 系統的提供教師專業成長所需要的資源。(2)確認所有學生都支持班上的學 習。(3)發展與持有數學和教學的知識。(4)持續的學習新的或額外的數學知. ‧. 識,探討學生如何學習數學、分析在教數學時的問題,且運用新的教材與科 技。(5)利用研究、專業的知識基礎以及他們自身的經驗作為資源,來發展他. Nat. sit. y. 們自身的專業知識。(6)持續的專業成長來提供學生一個優質數學教學。(7). er. io. 不斷的評估課程材料,對教師領導者提供建議,且他們應當設法為他們的學. n. 校或學區,挑選教學材料。(8)在實施現行或新課程時,需要尋求支持與專業 a. l. iv. 發展。(9)藉著與家庭和其他社群成員以改進數學教育為目標的對話,來增強 C Un. hen. hi. gc 自己所做的一些努力。(10)學校或學區建立數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11)地 方、中央層級強而有力的系統組織支持,來實現數學教學與學習的願景。 Yager (2005)綜合其他學者觀點,提出 9 項科學與數學專業成長之需求內. 涵,這些包含了:(1)發展對學校數學與科學改良的願景與承諾。(2)加強對 數學與科學內容知識。(3)了解學校數學與科學改革的典範理論。(4)了解學 生的數學與科學思考。(5)學習使用有效的教學與評量策略。(6)熟悉對示範 性的教材與教學資源。(7)了解班級方面的公平議題與意涵。(8)處裡自身參 與改革的情感觀點。(9)培養以探究的態度來面對自己的教學實務。. 21.

(30) 李惠瓊(2008)探討屏東縣國中數學科教師在教育專業知能、數學專業知 能、數學教學知能、終身學習與在職進修等面向之需求,研究發現:(1)教育 專業知能的需求是:班級經營、輔導管理與實務、青少年認知心理學、評量 及試題分析、教育心理學。(2)數學專業知能的需求是:學生迷思概念研究、 數學遊戲、資訊融入教學、數學解題研究與試題編制與分析。(3)數學教學知 能需求為:啟發性教學法、創造性教學法、小組討論、協同教學法與綜合性 教學法。(4)終身學習的需求為:人際溝通管理、情緒管理、生涯規劃、學科 知識、休閒保健。(5)在職進修的需求:主要管道為網路學習社群,參與活動 方式為演講或專題演講,授課或指導人員為有實務專長之外校教師是最佳人 選,研習時段為領域研究時間或網路學習(隨時可上網) 。研習時為 36 小時 以下。. 政 治 大. 張文慈(2011)研究中彰投地區數學教師在各面向專業發展的需求,結果. 立. 發現最需要的需求是(1)了解數學課程教育理念、目標、教學順序、關鍵概念. ‧ 國. 學. 與實例等的課程知識。(2)了解學生先備知識、數學迷思概念與數學學習的認 知發展知識。(3)能依據學生認知進行教學,與釐清學生的迷思概念,提升學. ‧. 習成效。(4)能採多元方式評量學生學習成就,並據以調整數學教學策略。(5) 期望和引導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培養正向的價值觀、態度和行為。研究並發. y. Nat. sit. 現中彰投不同性別、年齡、學校地區、最高學歷、最高學歷之專長領域、服. er. io. 務年資的數學教師在各面向專業發展需求排序的結果大致相同。. al. n. iv n C 綜上所述,數學教師的專業成長的需求可從提升數學專業知能、提升數 hengchi U. 學教學知識、成長管道、研習時段等面向去探討。提升數學專業知能,包含 學生迷思概念研究、數學遊戲、資訊融入教學、數學解題研究與試題編制與 分析。提升數學教學知識,包含啟發性教學法、創造性教學法、小組討論、 協同教學法與綜合性教學法。. (三)影響數學教師專業成長的因素 林文卿(2003)研究指出,影響教學改變與成長的因素包括投入的時間、 個人能力以及同儕合作的程度。在教學改變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面對包括講 述法的固著、失敗的經驗、個人習慣的限制、秩序問題的干擾、課程進度與 考試成績的壓力等心理層面的考驗與衝突,而最大的困難在於教材不足。此 22.

(31) 研究建議當教師的時間及能力有限時,若能加強同儕合作,以團體的力量促 進團體成員的成長,應是可行的方案。 曾志華(2005) 研究兩位資深高職數學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專業成長的歷 程,探討其教學專業成長過程當中,影響改變的關鍵因素。結果發現有五項 關鍵因素影響兩位教師的教學專業成長,其中包括三項內在因素(1)懷疑與相 信,即對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效果產生質疑並且相信某些理論是有幫助的;(2) 實作與反思,即實際付諸行動和反思教學;(3)難度與能力,即任務難度與教 師任務設計能力的配合。以及二項外在因素(4)促進與支持,即反思促進者與 重要朋友的支持;(5)學生正面的回饋,亦即學生學習態度正面積極改變帶給 老師的回饋。. 政 治 大. 綜上所述,影響數學教師專業成長的因素,除了包含內在的習慣、能力、. 立. 與信心等因素,還包含了外在的學生回饋、進度考試壓力與教材不足等因素。. ‧ 國. 學. 教師可藉由外在環境的支持系統、同儕合作、教材分享,來克服內在影響因 素,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 sit. y. Nat. n. al. er. io. 第二節 中學教師資訊行為. 一、資訊行為之意涵. Ch. engchi. i Un. v. 資訊行為是與資訊來源與資訊管道有關的人類行為的總稱,包含主動與 被動的資訊探索以及資訊使用。因此,它包含了面對面與他人溝通的資訊, 以及被動的訊息接收(Wilson, 2000),資訊行為的內涵包括資訊需求、促發需 求的因素、回應需求的歷程與行動、 影響回應需求的因素(Wilson, 1997)。 林珊如(2001)並指出資訊行為研究分析的對象至少要有五個面向:需 求、搜尋、蒐集、評估及利用,研究的主體則有使用者(user) 、 資訊系統 (information system) 、及資訊來源(information sources)等三方面,如圖 2-2 所示整個資訊行為可以說就是針對三個主體及五個面向的研究。其目的是要 了解人們如何尋找所需的資訊、促動人們尋找資訊的動機,資訊應如何評估 23.

(32) 以及使用、應用的過程與結果。她認為資訊需求的發生到資訊使用的過程至 少包含有五種面向:需求、搜尋、蒐集、評估及利用。. 資訊需求 資訊搜尋行為 資訊系統 資訊蒐集行為 資訊資源. 立. 治 政 資訊評估 大. 圖 2-2. 學. ‧ 國. 資訊使用 資訊行為過程. ‧. 資料來源: 林珊如(2001)。資訊行為之定義與範疇。載於賴鼎銘,黃慕萱,吳美 美,林珊如(主編), 圖書資訊學槪論 (頁224)。臺北縣蘆洲市 : 空大。. io. sit. y. Nat. n. a. 資訊尋求行為來探討資訊行為相關文獻。 l. Ch. engchi. er. 本小節將從資訊需求、資訊尋求行為、資訊使用、資訊行為模式、網路. i Un. v. (一)資訊需求 Dervin 和 Nilan (1986) 認為資訊需求產生在於是:(1)當個人的觀念發生 矛盾,並使得認知架構不適用於工作的時候;(2)當個人認為知識狀態和某些 事物發生衝突,並希望解決這個衝突的時候;(3)當個人目前的知識狀態比需 求還要少的時候;(4)當個人內部的智慧觀念耗盡的時候;(5)當個人沒有足 夠的知識對付空虛、不確定感,或在一個知識領域發生衝突的時候。 至於資訊需求的模式,以 Taylor(1968)提出的四個階段模式為代表: 第一階段:內藏式的需求:一種潛藏、隱約、未知的需求,無法立即表達出 來,即真實但無法陳述之資訊需求。它會隨著外在資訊及內部認知的運作而 24.

(33) 改變其內容及具體形式。第二階段:意識中的需求:腦中意識問題所在,但 尚未具體成形,無法以言詞來明確表達的需求。第三階段:成形的需求:需 求者已可正式且明確地表達、陳述其問題及所需資訊,同時並考慮到該使用 何種方式來尋求資訊。第四階段:修飾化的需求:以系統能辨識的用語來處 理,即輸入資訊系統之資訊需求。為了符合資訊檢索系統中所使用的檢索用 語,除正式提出需求,並將非正式或口語化的用語予以修飾。 Paisley(1968)指出影響資訊需求的八項因素,包括文化體系、政治體 系、學會團體、參考團體、正式組織、心理因素、法律/經濟因素及正式資 訊系統。Mick, Lindsey 與 Callahan(1980)指出影響資訊需求的因素可分為 三大類:(1)個人特質:包括人口統計特徵,如性別、年齡等、所受訓練與專. 政 治 大. 業背景、在組織中角色與功能、對工作與職業的態度、以及對資訊價值的態 度。(2)工作環境:包括組織特性、工作小組及組織內溝通網路。(3)任務屬. 立. 性:從事基礎或應用性工作、任務的擴展性、需要資訊的時效性、計畫的發. ‧ 國. 學. 展階段及完成任務的滿意狀況。 (劉煌裕,2012). ‧. 綜上所述,個人的資訊需求是由於意識到自己有所不足或心中有疑 惑,為了減低心中的不確定感,而需要其他外來資訊來解決問題而產生的需. y. Nat. sit. 求。資訊需求是一種心理狀態,可能從隱約模糊的認知狀態,至可明確表達、. n. al. er. io. 陳述的具體問題,並將問題轉化成資訊檢索系統中組織的表達方式,以利進 一步的資訊尋求行為。. Ch. engchi. i Un. v. (二)資訊尋求行為 資訊尋求行為的定義乃是個體所產生認知有關資訊需求到滿足需求過 程中所有相關活動,包括促使人們找尋或蒐集資訊的動機、搜尋的管道與資 源,搜尋方法(林珊如,2002)。其行為模式「係人確認自己的資訊需求、 用各種方式搜尋資訊及使用或傳播資訊的活動;內涵包括四大要素:資訊需 求、促發需求的因素、回應需求的歷程與行動、影響回應需求的因素 」 (Wilson,1995)。資訊尋求行為受到個人因素、環境組織、情境因素及個 人資訊檢索類型的影響(Bystrom & Jarvelin,1995)。. 25.

(34) 資訊尋求行為就廣義的解釋而言,包含資訊需求、是否回應需求以及採 用哪些資訊管道以滿足需求。而狹義的資訊尋求行為指的是使用者採用哪些 資訊管道來獲取資訊(劉煌裕,2012) 。吳美美與楊曉雯(1999)將尋求資訊 的管道分為三種類型:(1)非正式傳播管道:是指存在於團體之間,由個人來 進行完成的各種資訊交流及人際的溝通;其傳遞的內容大都是口頭性的交談 資訊,因此也可以稱為口語溝通或直接溝通。透過非正式傳播管道,個人可 以獲得許多無法在書本上找到的經驗和知識。(2)正式資訊傳播管道:指的則 是圖書館、資訊中心及其所蒐集之正式出版品或發行的資料,或資訊檢索系 統等。用於傳遞的資訊內容大都為文字性記錄,因此與可稱為書寫式溝通。 (3)電子資訊傳播管道:如線上資料庫查尋、資料分析、展示及電子郵件和電 子資料交換、網路討論等。. 政 治 大. 而資訊尋求行為的特徵,Ellis 等人提出了 8 項特徵(Wilson,1999):(1)開始:. 立. 使用者一開始檢索資訊所採用方法,舉例來說: 去問一些有見識的同事;(2). ‧ 國. 學. 串聯: 引用文獻,或是期望能透過其他資料的參考文獻把已知的物件串聯; (3)瀏覽:“半導向式或半結構式的搜尋”;(4)差異化:分辨資訊以過濾大量獲. ‧. 得的資訊;(5)監控: 保持最新的或是了解最近的搜尋趨勢;(6)選取: 有選擇 性的分辨有相關性的資訊來源;(7)確認: 檢查資訊的正確性;(8)總結: 透過. y. Nat. er. io. sit. 最後的搜索,把最後沒做完的細節做好。. n. al Kuhlthau 則將資訊搜尋的過程分為六個階段(Wilson,2000):(1)開始:覺察 iv C. n. 資訊的需求;(2)選擇:選擇研究的主題;(3)探索: he i U 對於這個籠統的主題搜尋. ngch. 資訊;(3)公式化:從搜尋的資訊中形成焦點;(4)蒐集: 把需要的焦點資訊都 蒐集起來;(5)呈現:完成資訊搜尋,開始撰寫或呈現結果。 而影響資訊尋求行為的變數包含:個人特質、工作環境及任務三項: (1)個人特質:人口統計學、訓練與專業背景、組織的角色與功能、工作與專 業的相關態度、資訊價值的相關態度。(2)工作環境:組織的人口統計學、工 作團隊、溝通網路。(3)任務:基礎與應用性相抗衡、任務的擴散性、資訊老 化的速度、計畫的進行階段、成功完成任務的標準(Case, 2008)。 綜上所述,資訊尋求行為的包括促使人們找尋或蒐集資訊的動機、搜尋 的管道與資源及搜尋方法,資訊尋求管道可分為正式、非正式、電子資訊三 26.

(35) 類,而資訊尋求行為受到個人因素、環境組織、情境因素及個人資訊檢索類 型的影響。本研究探討之網路資訊尋求管道即著重於電子資訊傳播管道。. (三)資訊使用 Taylor(1986)提出使用者導向模式,強調資訊的價值應以使用者為基 礎,唯有使用者才能判斷資訊的價值。Taylor(1991)進一步提出,資訊使用 是資訊真正用於使用者的問題或情境中。而資訊使用的目的有八點:(1)啟發 構想;(2)了解問題;(3)了解工作的程序;(4)尋找事實;(5)證實某項理論; (6)預測;(7)誘導激發;(8)解除本身危機。. 治 政 大 經過資訊尋求、蒐集、評估的階段;資訊的需求和使用可能存在因果關係; 立 資訊使用主要目的是創造新知識。而影響資訊使用的因素主要可分二大類 林珊如(1992)認為資訊使用乃資訊行為的終點,啟始於資訊需求,期間. ‧ 國. 學. (1) 個人使用因素:使用者的認知技巧、態度、動機、族群區隔、資訊尋求 行為、資訊需求。(2)組織環境使用因素:包括組織的結構、組織氣候或文化、. ‧. 政策及組織環境。. y. Nat. sit. 綜上所述,資訊使用是資訊真正用於使用者的問題或情境中。資訊使用. er. io. 乃資訊行為的終點,啟始於資訊需求,期間經過資訊尋求、蒐集、評估的階. n. al 段,而影響資訊使用的因素主要為個人使用因素與組織環境使用因素。 iv Ch. n engchi U. (四)資訊行為模式 資訊行為的模式很多,本研究提出 Wilson 的資訊行為模式、Bystrom, K. & Jarvelin, K.資訊尋求行為模式、Leckie, Pettigrew & Sylvain 的專業人士資 訊尋求模式,三個資訊行為模式作介紹。 Wilson 在 1996 年發表的資訊行為模式,認為在資訊尋求行為被確定 後,人仍然是資訊需求的重點,中介變因代表障礙。此模式用以解釋資訊需 求產生到資訊行為出現的中間歷程,從資訊需求情境產生後,促發機制(壓 力/適應理論、冒險/獎賞理論、社會學習理論等) 、中介變因(心理狀態、個 人特質、角色關係、環境、來源特徵)會決定資訊尋求行為,此模式暗示了 27.

(36) 不同領域專家因角色關係、環境等不同因素可能會有不同的資訊行為特徵產 生,研究資訊需求者資訊尋求行為的時候,應該對於產生資訊行為的促發因 素及影響因素加以探討。. 立. 政 治 大. Wilson 的資訊行為模式. er. io. sit. y. ‧. ‧ 國. 學. Nat. 圖 2-3. n. a l .Module in information ibehavior 資料來源: Wilson, T.D.(1999) research.The v C h 55(3), pp.257.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Un engchi. Byström and Järvelin.(1995) 將專業領域工作中的資訊需求區分為問題 資訊、學科領域資訊、問題解決資訊,而將資訊尋求和管道分為事實導向 、 問題導向和一般性三種。他們提出資訊尋求模式來解釋資訊尋求的過程。資 訊尋求行為是為了滿足資訊需求所進行的一連串動作。資訊尋求行為會受到 個人因素、情境因素及個人資訊檢索類型的影響。當個人產生資訊需求時, 會進行下列步驟:任務的開始→資訊需求分析→行動的選擇和評估→執行→ 評估其結果。結果發現,任務的複雜性增加,會導致(1)資訊的複雜性增加(2) 領域資訊與解決問題的資訊需求增加(3)一般性資源(專家、文獻、個人收藏) 分享會增加,但問題與事實導向性資源會減少(4)資訊尋求成功率降低,內部 資訊尋求管道減少,資源的數量增加。 28.

數據

圖 2-1  在脈絡中發展的數學教師知識
圖 2-4    Bystrom, K. &amp; Jarvelin, K.資訊尋求行為模式
圖 2-5    Leckie, Pettigrew &amp; Sylvain 的專業人士資訊尋求模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is study intends to bridge this gap by developing models that can demonstrate and describe the mechanism of knowledge creation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s study chose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explore more in-depth information access strategy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any commodities, institute of emphasis from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se data mining method in semiconductor productio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engineering data and wafer accept test.. In this paper, we use two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