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名詞解釋

壹、 本位課程

張素貞(2001)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定位與釐清中指出,本位課程發展 之型態為:

一、 創新:學校考量現有環境條件、地區特性、學生特性設計課程,打破 現有課程架構與組織,設計時會考量如何達成學校課程規畫願景,是一 種創新的設計與組織。

二、 轉化:運用現有的資源、情境,在現有的空間環境和條件下進行教學 活動,將現成的教科書所設計的教學活動轉化,以適合本校師生教與學 的需求。

三、 調適:增、刪、修、補現有教科書使具多樣化、地區性、適切性和變 遷性,不致產生「拿過去的教材,教現在的學生,去適應未來的生活」, 也不至於因選擇一本教科書所產生的狹隘。

四、 重組:將現有教科書之單元、順序配合學校行事需求、學生特性、資 源材料供應等重組,以適應現實條件的需要。

本位課程發展之意涵依據張素貞(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定位與釐清,

說明如下:

一、以學校為基礎發展,重視校內外人力資源的運用與整合。

二、強調學校、教師、家長及學生需求,因而必須多樣化、地區性及適切性。

三、教師不只是課程的實施者、詮釋者、消費者,而是課程的生產者、設計 者、研究者、發展者。

四、能回應社會脈動,使課程更新與社會變遷同步。

五、草根式課程發展,強調教育環境相關人員參與,為由下而上的建構過程。

因此,基於上述理論來發展本校本位課程,須了解學校傳統、配合自己專 長、請教資深老師並且發揮個人創意,才能達到發展學生多元能力、發揮教師 多元才華與發揚學校多元特色的願景。

本研究所指之本位課程為本校國中部七年級每週三下午六、七節所進行之 課程。每週進行 100 分鐘,一共分為「人際溝通」、「團隊合作」、「問題解決」

三大單元來設計活動方案。希望每一個接受本位課程教育的學生,都能夠認識 自我進而尊重他人。這也是研究者設計此次校本位課程的重要概念依據。

貳、 探索教育

蔡居澤、廖炳煌(2007)的研究中指出,探索教育 (Adventure Education)

在國內的發展可溯源自多年前,由國外引進美國主題式冒險訓練計畫(Project Adventure, PA)的課程系統開始,PA運用了大量的可攜帶式器材,發展出許多 經典的遊戲,使用設計過的繩索設施進行更高難度的挑戰,各種體驗式學習課 程因此廣為流傳開來。就其活動內容而言,可分三大群︰第一群為高冒險性活 動,如︰登山、攀岩、泛舟、野外求生、獨自露營等活動。第二群為中冒險性 活動,如低空繩索與高空繩索課程(Low rope courses and High rope courses),

此類型活動多為美國主題式冒險訓練計畫(PA)與許多經驗學習課程所採用,

目前國內也有相關場地架設低空與高空繩索。第三群為低冒險性活動,如平面 遊戲等,常依團體歷程分為認識、溝通、合作、解決問題、信任等活動,因為 容易實施,較不受場地限制,是目前國內實施探索教育活動較常見的活動類型。

本研究所指之探索教育活動以第三群低冒險性活動為主:利用平面遊戲設 計,依團體歷程進行認識、溝通,進而進入到合作、解決問題、信任等活動,

過程包括破冰(熟悉活動)、信任與同理心活動、溝通與協調活動、問題解決 活動。藉由活動過程幫助學生表達情感、建立人際關係、了解自我與環境,並 重新建構與組織自我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