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主要以質性研究的蒐集和分析為主要方法,研究資料來源包括教學觀察 紀錄、研究者省思表、動態教學影片、學生學習單等等。透過教學觀察紀錄,可以

有效檢核教學成效。經由討論,則可以了解教學者與觀察者間觀念想法的異同,藉 以釐清本研究的教學效益。而不同來源的資料蒐集,可以更多面向了解本研究之歷 程與團隊形成和實施困難與因應策略。本節將針對資料的蒐集與分析來加以說明:

壹、 教學觀察

研究者進行本研究方案,每週 100 分鐘,共進行 6 週,總計進行 12 節課。

在每一節上課中以攝影機紀錄上課情形,以避免研究者在現場中因帶領活動討 論而無法仔細記錄彼此的言談互動,並請一名協同教師擔任攝影助理進行全場 攝影紀錄。

進行此方案教學時,共有兩位協同觀察教師一同進入教學現場,每次教學 前與研究者討論研究者設計的方案與觀察重點,教學中則由協同觀察教師進行 教學觀察並填寫觀察紀錄表,教學後並和研究者一同討論教學時發生的問題及 該修正事項,以作為下次教學的建議。

貳、 文件蒐集

一、 教師教學資料:

蒐集與此方案教學相關文件,包括教學設計及教案等,作為研究問題相關 資料之佐證,供輔助分析的參考。研究中蒐集之資料均妥善保存,不任意曝光 外流。

二、 省思札記

研究者每次課程結束所寫之省思札記為課程操作紀錄外之授課反思重要依 據,期盼可透過這些省思札記,做為課程教學修正、反省之依據,並從中尋找 可能的解決方案。

三、 學習單

每兩週施予一次學習單,讓學生針對這兩週的課程進行反思與回饋,期盼 可透過這些學習單,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與成長情形是否符合課程設計,進而 推斷課程內容是否可行,活動內容是否適宜。

四、 觀察者紀錄

每堂課結束後搜集觀察者之紀錄,提供研究者了解課程實施時學生的反應、

上課情況及師生的互動情形,做為改進及反思的依據。

參、 資料分析

本研究將觀察和文件蒐集之資料進行分析,因質性研究在研究上,無法提 出量化研究中的信、效度,所以為了確保研究者的研究發現是源自資料,而不

是研究者的主觀想法詮釋,因此採用 Lincoln 與 Guba(1985)所提出的建立信賴度 的指標來增進研究品質,包含:三角驗證法、研究省思等方式,以使在研究進 行中所觀察研究的事件與現象能正確的描述,增進對研究結果分析與詮釋的一 致性。而根據本研究資料蒐集,所使用之相關指標分述如下:

一、 編碼說明

將相關資料蒐集齊全後,經過歸類再編代碼進行分析。編碼說明如表 3-1:

表 3-1

研究資料編碼一覽表

編碼代號 代表意義

T 研究者本身

P1 協同研究者廖老師 P2 協同研究者原授課教師 S01-S35 座號 1 號-35 號的學生

1011107 討論 101 年 11 月 7 日和協同研究老師討論內容 1011107 省思 101 年 11 月 7 日教學省思札記

1011107 觀察 101 年 11 月 7 日協同觀察老師的課程觀察紀錄 S0311 學習單 座號 3 號學生所書寫學習單第一單元第一週的內容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 三角檢證法

執行三角檢證法比較種資料來源與不同的方法,以作交叉查核可使研究更 貼近真象事實。因此本研究將採多元資料的三角校正方式,使研究者對研究現 場瞭解更完整。擬將協同教師觀察紀錄表和教學後研究者省思札記與學生學習 單做比對,並配合錄影資料和與協同觀察教師討論等,希望使研究者更能瞭解 與掌握所欲研究的對象。

三、 省思札記撰寫

每次課程結束後所填寫的省思札記是教學者重要的自我反思工具之一,探 索教育是一場教學相長的歷程,在填寫的過程當中,更可以讓研究者思考對於 課程是否還需要修改,給予學生的內容是否恰當,下一堂課程是否需要調整,

並可檢視研究者本身是否有所偏頗,因此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