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 研究背景

學習是自我與外在世界不斷互動與對話的結果,過去的學校教育把重心放 在知識那一端,相對地忽略了學習者的主體性(教育部,2008)。教育部 1998 年 9 月公布「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 課程暫行綱要」,鼓勵學校規劃特色的課程,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九年一 貫課程最大的特色之一,即是發展「學校本位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

「生活經驗為中心」。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改變過去由上而下的控制型態,

由學校教師、家長及社區人士,經過討論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應運而生,

基於此,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是課程發展的走向,它意味著行政單位對學校過度 管制的鬆綁,也象徵著學校自主時代的來臨(鄭富仁,2010)。目前研究者所 任教的學校為完全中學,針對剛入學的國七新生,為了協助其國中新生活中順 利的適應環境、融入團體,在每學期初經由本校相關教師及行政人員透過本位 課程發展會議,集思廣益,發展出該學期的的本位課程架構。惠沁宜(2009)

指出,校本位課程的考量的面向極其廣泛,課程發展目標需兼顧師生能力及學

校特色,並考量社區環境、家長社經背景;九年一貫「人與自己」、「人與社會」

及「人與自然」三項主要教育目標與各項重大議題,如性別教育、法治教育、

環境教育、家庭教育……等,皆需能適時融入本位課程。基於上述各面向之考 量,研究者目前任教之學校擬訂四大教學目標作為課程發展架構,其意涵與課 程設計說明如下:

一、 認識自我進而尊重他人

七年級學生剛跨入國中階段,進入與國小相當不同的學習環境,不僅學習 科目與內容增多,在校生活規範較國小更為嚴謹,需要學習自立與自律。希望 學生藉由課程引導,及早適應國中團體生活,成為團隊中的一份子。

二、 學校與家庭生活美爽爽

本校學生的家庭社經背景大致尚佳,唯有鑒於雙薪家庭、單生子女日益增 多,部分孩子稍嫌驕縱,部分家庭教育稍嫌偏頗,需要適時導正,讓孩子具備 責任感、家庭觀,並能與他人和諧相處,培育團隊合作精神。

三、 愛護學校同時關心社區

本校約有半數越區就讀學生,對校園及社區較為生疏,但即便是社區學生,

仍有必要對於這個重要的生活環境加以深入探索,期待經由本目標課程所設計 的探索之旅,培育學生願意愛護並關心學校與社區環境。

四、 兼顧新科技與環境保護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展,科技日益發達,地球環境也日趨惡化,尤其近年來 全球氣候變遷造成的氣象災害頻傳,因此除了適時向學生介紹科學新知,讓師 生的科學知能與時俱進外,更要著重教導學生具備正確的環境保護概念,學會 珍惜地球資源。

研究者觀察任教之學校本位課程非常彈性與多元。歷年來參與課程設計的 老師眾多,且涵蓋了許多領域,其中有些課程是由單一學科教師所設計,有些 是由某個領域數位老師共同設計而成,有些課程則是由跨領域多位老師共同設 計而成。這些課程均具有傳承延續性,每年授課教師或許有些異動,但課程架 構大致上維持不變,這些教師構成本位課程的教師資源庫,可配合不同學年作 彈性調配。目前在學校長期實施之課程有「生命線兩端的相遇」、「水資源」、「妝 點校園」等等,分別針對學生不同之學習需求而設計。

研究者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修習期間,學習到 探索教育活動的相關內容,發現與校本位課程之目標有許多共通之處,而且這 是一個可以靈活運用在教學現場的教學方式,因此想要將探索教育融入學校本 位課程當中,讓「帶得走的能力」真正融入學生的所學。探索教育(Adventure Education, AE)活動,是一套盛行於歐、美等國的體驗教育活動。此套課程主 要用來培養青少年刻苦自勵精神、促進創造力、增進人際關係與團隊信任、培 養自信心與自我成長。探索教育所秉持的理念及方法,例如:以學習者為中心、

培養帶著走的能力…等理念,非常適合現今教育改革的推動方向,同時又是操 作性極高的一套活動方式(廖炳煌,2007)。蔡居澤、廖炳煌(2001)認為探 索教育活動是︰「強調戶外體驗學習,並以體驗學習與情境塑造為特色的系列 性團體活動,這些活動旨在透過團體歷程,發現個別差異,促進相互學習,並

加深人我互信,促進團體發展。」其活動內容可分為三大群,其中之第三群為 低冒險性活動,如平面遊戲等,常依團體歷程分為認識、溝通、合作、解決問 題、信任等活動,因為容易實施,較不受場地限制,是目前國內實施探索教育 活動較常見的活動類型。

若以第三群低冒險性探索教育活動為媒介,在校園當中實施所受的場地影 響就減少了,相當適合在研究者任教的學校來執行。因此,若能發展出一套適 合在本位課程中進行之探索教育課程,除了可以帶領學生透過團體歷程,發現 個別差異,促進相互學習,並加深人我互信,促進團體發展外,經由校內的教 師團隊研習分享與體驗,也可以讓更多的老師擁有帶領體驗教育活動的能力,

進而可以利用本課程來進行本位課程,利用這項工具,真是一舉兩得。

國中生活是長時間的團體生活,從國小進入國中,一個孩子必須要習慣長 時間在學校跟同學相處,而且國中的學藝活動也更多元化,有需要許多與人溝 通、交流意見的機會,因此,學習在團體當中如何與人溝通是很重要的。而在 現今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光是一昧的將知識輸入給學生是絕對不足以應付他 們的學習。因為今日的新聞會成為明日的歷史,日新月異的知識變動,如果學 生不懂得如何去判斷是非、尋找答案,只跟著人云亦云;或是不會學著發現問 題、找出真相,就會失去判斷的能力,更別說要如何去解決問題了。能擁有解 決問題的能力,會讓孩子在國中的階段,真正的落實學習,找到答案會激勵孩 子主動往下一步前進,一步一步邁向學習的光明大道。

有好的課程方案,就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中獲得更大的成長和學習的機會,達

成課程發展目標。因此,促使研究者想要設計出合適的學校本位課程探索教育 活動方案,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中獲得良好的學習及發展機會。

貳、 研究動機

研究者現為國中健體領域教師,在校兼任行政人員擔任體育組長職務,發 現本校學生在團隊項目的競賽中,人際溝通和合作的表現較為自私,且缺乏問 題解決的能力。研究者在求學過程中因為參與服務隊及救國團幹訓接觸了探索 教育,進而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修習。在修習期 間,對探索教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經過 AAEE 助理引導員的培訓和實習後,

更是覺得這是很適合現在國中學生的授課方式,若能將探索教育融入學校的課 程中,相信可以在學生人際溝通、團隊合作及問題解決能力上有所改善。因為 現在教育現場的學生,受現代聲、光、色的多媒體吸引,較沒有辦法單純依照 傳統的教條式授課,相較之下活動式的課程非常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 力,進而產生「做中學」的動力。根據《親子天下》2012 年 3 月 29 日對國中老 師的調查發現,六成以上老師認為,「同儕相互學習」及「教學的自我反思」

對提升個人教學和班級經營最有效。就連為人師表的我們,都喜歡這樣的學習 方式,更該想想如何將這樣的學習方法應用在我們的學生身上。在探索教育當 中,認為真正的知識是透過「體驗」而產生的,藉由真實參與、反思、再行動,

將主動建構出個人的知識體系。而目前探索教育多半應用在綜合領域課程當 中,較少運用在其他領域上,研究者一開始想要利用體育課程進行探索教育的 活動方案設計,但是但因為體育課通常都是採用一週兩節分開授課,較無法進 行一個完整的探索活動,常常到最後要進行反思的時候就下課了。Dejage(2006) 的研究指出,將探索教育的元素加入教學當中並進行反思所產生的效果十分驚 人。如何可以在課堂中加入反思是研究者很希望可以達成的目標。

研究者所任教之學校在國中部七年級有校本位課程的設計,課程進行時間 為兩節連排,可以提供老師進行課程的實驗與發展。國中在九年一貫課程因為

彈性課程之故,給予教師開發新課程的空間。研究者所任教之完全中學國中部 自 86 年起,就鼓勵教師組成研究團隊進行課程設計之研究。本校的本位課程以

「發展學生多元能力」、「發揮教師多元才華」、「發揚學校多元特色」為課程發 展理念,在歷任校長的支持下,教師們都能配合開設本位課程,也不斷有新的 課程研發出來,利用本位課程進行教學實驗與行動研究。除學生獲得多元學習 之外,各課程參加行動研究徵選也多有斬獲,說本位課程是教師創意發想的實 踐園地,一點也不為過(惠沁宜,2009)。因此,研究者希望可以設計出一個可 以在本位課程當中實施的探索教育方案,帶給學生學習可以帶得走能力的機會。

探索教育的範疇是寬廣的,但探索教育的帶領必須遵照著課程設計融入給 學生反思及增能的元素在其中,因為探索教育強調的是個體在經驗之後反思的

探索教育的範疇是寬廣的,但探索教育的帶領必須遵照著課程設計融入給 學生反思及增能的元素在其中,因為探索教育強調的是個體在經驗之後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