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的名詞解釋包括:無口語自閉症學童、圖片兌換溝通系統、功能性溝 通行為,其解釋如下:

壹、無口語自閉症學童

根據教育部所修訂之「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2)第十二 條規定,定義「自閉症」係指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溝通、社會互動、行 為及興趣表現上有嚴重問題,致在學習及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困難者;其鑑定基準 依下列各款規定:

一、顯著社會互動及溝通困難。

二、表現出固定而有限之行為模式及興趣。

無口語自閉症學童,除了符合教育部所修訂之「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 定辦法」外,且沒有說話能力,與人溝通行為特徵多缺乏手勢、姿勢、表情與別 人分享,多數容易發出怪聲音自我刺激,表達需求方式會藉由一些動作,如抓人、

尖叫、亂撞等(麥琇茹,2006)。

本研究所稱之無口語自閉症學童係指就讀於苗栗縣某國民小學特教班之一名 自閉症兒童,且符合下列條件:

(一)經醫院兒童精神科醫師診斷為自閉症。

(二)領有身心障礙證明,障礙類別第一類,ICD9診斷碼299.01。

(三)就讀於特教班,不具語言能力和文字辨識能力,沒有與人溝通的能力。

7

貳、圖片兌換溝通系統

由Bondy和Forst(1994)所創的圖片兌換溝通系統(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PECS),屬於一種擴大與替代性溝通系統(Augmentative andAltemative Communication, AAC),包含六個階段的訓練課程,簡述如下:

一、第一階段「建立溝通」(The Physicl Exchange)

教導學生能使用圖卡換取物品,亦是教導自閉症學生溝通的基礎概念,能表 達訊息交換物品,且此物品對學生是具有增強性的。

二、第二階段「增加主動性」(Expanding Spontaneity)

讓學生能主動拿取卡片到教學者的面前交換物品,增加溝通的距離與難度。

三、第三階段「圖卡辨認」(Picture Discrimination)

教導學生能到溝通簿前拿取想要的物品圖卡,再到教學者面前交換物品。

四、第四階段:「句型結構」(Sentence Structure)

教導學生從溝通簿裡選出「我要」或「我想要」的圖卡,句型後面再放上想要的 物品圖卡,完成完整句型版後,交給教學者換取物品。

五、第五階段「回答問題」(Responding to what do you want) 教導學生主動要求物品,能夠回答「你想要什麼?」的句型。

六、第六階段「表達意見」(Responsive and Spontaneous Commenting)

教導學生能夠用圖片回答「你看到什麼?」、「你有什麼?」、「你聽到什麼?」或「

你有什麼?」等不同問句。

本研究所稱之圖片兌換溝通系統是依據學生認知程度,該生僅能認識圖片,

還無法辨認字形以及無法精確操作多張圖卡黏貼與無口語能力等因素限制,若要 執行圖片兌換溝通系統四至六階段是有極大困難,故執行第一階段到第三階段。

8

參、溝通行為

溝通行為是經由語言或是其他符號像是自然手勢、實物、手語、圖片、文字、

姿勢動作或是臉部表情等,將一方之訊息、意見、態度、知識甚至情感傳至對方 的歷程,與他人雙向互動(張春興,2006)。溝通行為又可分為主動(initiation)和 反應(response)兩種,前者指個體主動的溝通行為;後者為被期待回答的情形下,

表現出的溝通行為(謝淑貞,2002)。

本研究所稱之溝通行為分為主動性溝通行為及不適當溝通行為,主動性溝通 行為是指研究參與者在圖片兌換溝通系統的第一階段至第三階段的教學活動中以 及教學活動後,能主動以圖片表達在「喜愛食物」和「喜愛活動」方面的需求,與他 人互動;而不適當溝通行為是指研究參與者在表達需求時,溝通方式為亂抓、亂 跑、沒反應或是需要協助拿取圖片溝通,皆稱為不適當溝通行為。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