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圖片兌換溝通系統的教學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圖片兌換溝通系統的教學理論

圖片兌換溝通系統(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PECS)由 Bondy 和 Forst 所創,PECS 發展初期,原是運用在美國德拉瓦州自閉症計畫(Delaware Autistic Program),以教導泛自閉症兒童學會自我引導的功能性溝通技能為主要教學目標,

也在國際間被廣泛使用(楊蕢芬,2005)。Bondy 和 Forst(1994)認為,配對練習和 真實情境有差距,缺乏功能性,也容易讓兒童學習動機低落。他們認為一個有效 的溝通課程應該善用有效的增強物,而非效能較差的社會增強,教導兒童提出要

21

求而非命名;且應訓練兒童自發性的溝通,使其主動接觸成人,減低過度依賴成 人的情形;並避免單純的配對練習故兒童不需要密集的訓練先備技能。而 PECS 透過將其所想要的項目之圖片交給溝通對象以兌換該項物品,來達到溝通互動的 目的。不需要複雜的教具、教材或是高科技設備,也不需要昂貴的人員訓練,並 可在任何情境下使用。

圖片兌換溝通系統(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PECS)訓練期前,

需要先針對學生進行增強物調查,瞭解學生對各種物品或活動的喜愛程度,並選 擇其高度喜愛之物品或活動,作為訓練時的增強物圖片,越是高動機增強物,訓 練效果也會越佳。其訓練課程包含六個階段,分別說明如下(Bondy&Forst, 2002):

壹、 第一階段「建立溝通」 (The Physicl Exchange)

當看到喜歡的物品時,學生會拿圖片接觸老師,然後將圖片放在老師手中。

第一階段主要教導自閉症學生溝通的基礎概念,也就是學生能接觸溝通夥伴

(老師),表達訊息要交換物品,且著重讓學生要求物品並獲得物品,而非教導 物品命名,故此物品對學生需要有極大的誘惑力且具增強性質,訓練學生能夠主 動拿圖片交換增強物,不需依賴老師的提示。

此階段由兩位老師進行教學,一位為教學者,主要進行與學生溝通及給予增 強物的人;另一位為協助者,可坐在學生旁邊或是後面,提供學生需要的肢體協 助。教學方式如下:教學者要等學生主動伸手拿餅乾時,協助者才抓學生的手拿 桌上的圖片,然後將圖片放在教學者的手中,直到學生不需提示即會拿圖片交換 物品。教學著重在訓練學生主動要求,因此教學者不提供口語提示,如:「你要什 麼?」,而協助者也不主動提供肢體提示,需要等學生先主動拿物品時,才給予肢 體協助。此階段所需訓練的圖片,主要是增強物調查的結果而定,建議能有兩至

22

三項,若學生只喜歡一種增強物,可以在下一階段再練習其他次要增強物。

為了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可以運用下述增強物策略來提高其自發性溝通:

一、增強物為學生平時無法得到之物品:教學者可以將增強物放在學生看得到卻 拿不到的地方。

二、增強物只給予一小部分:例如點心只給予學生一下部分,除了讓學生瞭解當 溝通者拿出點心時,可以得到更多增強物外,也避免學生饜足。

三、讓學生知道增強物好處:讓學生得到一小部分喜愛之食物,並鼓勵他享用。

四、創造需要協助的情境:鼓勵學生向他人求助,例如想喝牛奶。

五、打斷學生喜歡的合作性活動:當學生正在進行喜歡的活動時,從中打斷,鼓 勵學生提出要求想繼續。

六、提供學生討討厭的物品:呈現學生不喜歡的東西,鼓勵學生用適當的方法拒 絕。

七、提供選擇:呈現學生兩種喜歡的物品,讓他選擇最想要的。

八、故意違反學生期望:例如學生要拼拼圖,故意給其錯誤的拼片,無法與其他 的拼在一起,在觀察學生反應。

九、讓學生驚訝:教學者故將物品掉落或打翻,觀察學生的反應。

貳、第二階段「增加主動性」(Expanding Spontaneity)

讓學生能到溝通板前取下圖片,走到教學者的面前引起教學者注意再將圖片 放在教學者手中,進行物品交換。

前一階段圖片都放在學生面前,且教學者就在身邊,學生很容易即可達到溝 通目的,但實際的生活情境裡,常會出現干擾因素,無法容易達到溝通目的。而

23

一般的兒童,碰到的阻礙仍會想辦法持續溝通,但許多泛自閉兒童在尚未發展出 持續溝通能力前,一旦溝通碰到挫折阻撓時,就容易停止溝通或是發生問題行為。

因此教學著重再增加溝通的難度,訓練學生當溝通遇到困難時仍能持續的努力嘗 試,增進類化技能。

此階段開始需要替學生準備一本專屬的溝通簿或是資料夾,訓練的圖片要放 在溝通簿正面,開始時先讓學生把玩圖片十至十五秒鐘,再將圖片放回溝通簿正 面;教學進行時仍是由兩位老師協同,訓練學生到溝通簿將圖片取下來交換物品 與第一階段相同,教學者不提供任何口語提示,協助者也不主動提供肢體提示,

要等到學生主動反應後才給予肢體協助(帶路找教學者或是找溝通簿);當學生 能夠去下圖片交換品後,溝通者再逐漸增加與學生的距離;當學生能走至少150至 240公分的距離後,將圖片交給溝通者交換物品時,再將溝通簿放置不同的位置或 是顛倒溝通簿,使其能夠正確拿取溝通簿之圖卡與教學者進行遠距離的交換物 品。

參、第三階段「圖片辨認」(Picture Discrimination)

當學生看到想要的物品時,會去溝通簿選取正確的圖片,再走向教學者將圖片 交給教學者交換物品。

第三階段這要是訓練學生能夠區辨不同的圖片,一開始練習可以先從區辨兩 張圖片開始再慢慢增加至能區辨五張圖片。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知道,當選 擇不同的圖片時,會產生不同的後果。所以重點在於學生能夠選取正確的圖片,

不再於學生的主動性,因此此階段由一位教學者進行溝通教學即可。

教學者在此階段可以先讓學生練習區辨兩張圖片,一張為學生喜愛的增強物

24

圖片,另一張為學生嫌惡或不相關的圖片。教學開始時,將兩樣物品實物呈現在 學生面前後,將兩樣物品圖片放置在溝通簿正面,讓學生做選擇,當學生選對的 圖片時就給予該增強物,若選錯的圖片時則給予嫌惡物品。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 意立即增強的效果,當學生選對圖片要馬上給予口頭鼓勵,避免延宕增強效果,

若是選錯圖片時,不能給予任何反應,指示將該嫌惡物品給學生,觀察其反應。

若是學生出現負面反應時,可以利用下列四個步驟的錯誤糾正程序:

一、示範或呈現:呈現目標圖片,讓學生看清楚圖片。

二、提示:教學者可以指出正確圖片提示學生,或是抓著學生的選取正確圖片,

當學生選出正確圖片給予教學者時,可以給予口頭鼓勵,但此步驟仍 不給予增強物。

三、轉換:學生可以選正確圖片後,教學者要先進行其他活動,例如學生已學過 的技能(拍手、摸頭或是拿其他物品給教學者),避免學生操作機械化 的情形發生。

四、重複:教學者重新呈現兩物品之圖片,讓學生重新選擇,選擇對的圖片後給 予增強物,亦可口頭讚美。

當學生能夠區辨喜愛與嫌惡物品之圖片後,可以開始訓練兩張喜愛物品之圖 片,教學過程和區辨喜愛與嫌惡物品之圖片相同,學生若拿錯物品圖片,一樣遵 循上述四步驟糾正錯誤。當學生能夠成功從兩張圖片中選擇物品時,則可以逐步 增加圖片訓練,最終目標要學生能夠從自己的溝通步內找出所要的圖片,以確定 學生了解圖片所代表的涵義。

25

肆、第四階段:「句型結構」(Sentence Structure)

學生能從溝通簿中選出「我要」這張字卡和他想要的物品圖卡,把它們依序 貼在句型版上,並將句型版拿給訓練者。

此階段除了溝通簿外還多加入了句型版,製作方式可使用將一張 5×15 公分的 紙護貝,背後黏貼魔鬼粘即可完成簡易的句型版。教導句型結構是利用反向串聯 的方式,使學生能拿起「我要」的圖卡及喜愛物品的圖卡,從左而右的順序貼在 句型版上,並從溝通簿中把句型版撕起並交給教學者以換取想要的物品。教學程 序步驟如下:

1、將「我要」的圖片貼在句型版的左邊。

2、等到學生要將圖片交給教學者時,用肢體來引導學生將圖片放在「我要」

圖片的右邊,並將句型版撕下給溝通者。

3、 教學者拿到句型版後,把句子轉向學生,並手指著句型版上的文字及圖 片,唸給學生聽。

若能完成上述程序步驟,可以鼓勵學生多練習自己讀出句子,而無口語學生 則可以讓學生盡量發出聲音或是指出句子的方式。此階段可以持續不斷的增加屬 性和字彙,或是進入到下一階段,但兩者都要同時並行。

伍、第五階段「回答問題」 (Responding to what do you want)

學生能自發性的要求東西,也會回答「你想要什麼?」的問題。以延遲提示 的方式教導孩子能自發性的回答反應「你要什麼?」。

26

第五階段由教學者問學生:「你要什麼?」,學生能正確地將「我要」及增 強物圖片貼在句帶上,並將句帶撕下交給溝通者。教學程序步驟如下:

1、呈現增強物,在溝通簿上放「我要」及增強物的圖片,溝通者同時指著「我 要」字卡且同時問「你要什麼?」,

2、 若學生沒有立刻拿起「我要」的圖片時,溝通者可以肢體引導學生拿取「我 要」的圖片。

3、 當學生熟練步驟後,要增加延宕間距,開始增加在問「你要什麼?」及指 向「我要」字卡的時間。

此階段在交換成功時一樣給予學生鼓勵,但為了避免學生因此過度依賴老師 詢問,不再主動要求,可以讓學生在回答問題與主動要求間做練習。

陸、第六階段「表達意見」 (Responsive and Spontaneous Commenting)

學生能正確回答「你想要什麼?」、「你看到什麼?」、「你有什麼?」類似的 問題。並能自發性的反應及回答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問題,例如「我要…」及「我

學生能正確回答「你想要什麼?」、「你看到什麼?」、「你有什麼?」類似的 問題。並能自發性的反應及回答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問題,例如「我要…」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