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教師透過差異化教學運用在國小低、中年級的混齡數學補 救教學班級,進行數學補救教學,探討採取差異化教學的數學補教教學活動,對 於學童自我效能感與學習成就所產生之影響。其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以差異化教學實施數學補救教學前,學童的學習表現。

二、探討以實施差異化教學行動研究的歷程。

三、探討實施差異化教學行動研究後學生的學習表現與教師的專業成 長。

貳、待答問題

根據研究背景與目的,本研究的待答問題歸納如下:

一、實施差異化教學的數學補救教學前,低成就學童的學習表現為何?

二、以實施差異化教學行動研究的歷程為何?

三、實施差異化教學的數學補救教學後,低成就學童的學習表現與自我 效能感之改變情形為何?

四、實施差異化教學的數學補救教學後,教師的專業成長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差異化教學

差異化教學為教師以多種方式評量學生在起點知識、興趣和學習方式的發展,

再依此設計適合學生的課程,而在差異化課室中,能提供學童各種不同途徑來學 習內容及產出成果,並且這是讓學童感到自在無負擔的(Tomlison, 2014)。而實施 差異化教學,則須針對課程內容、學習過程及學習成果為差異化的三大主軸 (Tomlison, 2014)。課程內容差異化可依照內容學習準備度、內容興趣、內容學習 風格等三項進行差異化;學習過程差異化則依循課程內容差異化,再將內容學習 準備度、內容興趣、內容學習風格等三項個別進行學習過程差異化;學習成果差 異化則是在最後階段,讓學童不限方式的呈現達成符合教師要求的所學之內容核 心價值的成品。

依上述文獻,在此要提出本研究的差異化教學為依照課程內容、學習過程及 學習成果為差異化設計之教學。

貳、混齡教學

混齡教學(multiage teaching)係指教師在混齡班級中,設計適合不同年齡 的課程內容,並進行各種教學活動,以幫助學生有效學習。混齡教學是以學生為 中心,強調個別化學習和合作學習(吳清山,2016)。而混齡教學也因不同的編 排方式具有不同的名稱,例如:多年級班級、組合班級、整合班級、多重班級教 室或連續性班級(陳聖謨,2015)。在國外泛指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在同一班級或 團體裡,由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混齡(mixed-age),在探討時所使用的詞彙也稍 有不同,包括混齡編班(mixed-age classes)、混齡編組(mixed-age grouping)、跨 年齡編班(multi-gradeclasses)、垂直編班(vertical grouping)、家庭編組(family grouping)、無年級學校(non-graded school)、不分級學校(ungraded school)等(Katz

& Chard, 1995;Lindström& Lindahl, 2011)。

依據上述的文獻,在此提出本研究的混齡教學是指國小低中年級採混齡編班

(mixed-age classes)後,使用適合其二階段的學習教材進行為時兩週的教學歷 程。

參、補救教學

補救教學是一種利用評量的方式,篩選出低成就學生,再針對程度落後或學 習低成就的學生實施個別、適性化的教學過程,進而提升學習成就的一種教學模 式,也是一種「評量-教學-再評量」的循環歷程(許美香,2016)。

本研究所稱之補救教學係指研究者針對數學低成就學生進行每天四節課,共 三十二節課之教學。

肆、學習成就

張春興(1996)認為「學習」是指個體經由練習或經驗獲得知識或行為持久 改變的歷程;「成就」可視為個體或團體在行動後能成功獲得當初所想追求的目

5

標,或是在某領域達到成功的標準,抑或是在學業上獲得的成績(張春興,1996)。

學習成就可以顯示學生對於學習教材的精熟度,也能藉由評量的方式檢測(潘建 蓉,2014)。

本研究所指的學習成就為實施差異化教學法後,以徐偉民(2011)國小學校 本位數學補救教學模組之應用(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100-2511-S-153-006-MY2)

之 MRI 數學補救教學計畫之教材所附之後測卷與學習成就檢核表,逐項檢核研 究對象的認知測驗表現結果。

伍、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的理論出自於Bandura的社會認知論。Bandura(1977)認為這是個人 對於思想的產物及一種對自我效能的知覺,而運用於教育中則可解釋為,學生是 否具有對自己能完成學習任務與達成學習目標的自信及期望。而個人對於自我效 能的預期,主要建立在四種不同的訊息來源,分別為精熟經驗、替代經驗、生理 激勵、語言的說服(廖克玲,1982)。因此,若學生在學習歷程中無法從上述四 面向中獲得正向的肯定,其數學自我效能感之發展將受負面影響(張宇樑,

2011)。

依據上述的文獻,在此要提出本研究的自我效能指的是學生是否具有對自己 能完成學習任務與達成學習目標的自信及期望,參考張宇樑(2011)自編國小學 生數學自我效能感量表,分別探討兩大面向之得分情況,第一分面向為「一般性 自我效能感─與數學學習相關」,含四部份:社會(含學校)資源之獲得(1-5題)、 學業成就(6-12題)、自我調整(自律)學習(13-20題)、符合他人期望(21-24題); 第二分面向為「數學學習自我效能感」,含三部分:數學學習認知(共10題)、數 學學習策略(共8題)、數學考試準備(共5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