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含線上診斷型測驗、認知測驗與學習成就檢核表、

自我效能量表、訪談大綱、教師反省日誌、學生學習紀錄簿等六種。

壹、線上診斷型測驗

線上診斷型測驗來自於教育部補救教學評量系統的篩選測驗,研究者在進 行研究前,參考篩選測驗結果以檢視研究對象在數學各單元中的表現,並統計 整理欲參加補救教學之學生學習成就較低的單元,選為日後實施差異化教學的 單元。

貳、認知測驗與學習成就檢核表

認知測驗及學習成就檢核表則使用徐偉民(2011)國小學校本位數學補救 教學模組之應用(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100-2511-S-153-006-MY2)之MRI數學 補救教學計畫之教材所附之前測及後測卷、學習成就檢核表。前測及後測卷之

題目是依照各學年分年細目表中的學習目標所編制,並視學習目標範疇再斟酌 細分子項,每項學習目標再依有無細分子項分別設計1到6題不等之題目完成整 份試卷。

學習成就檢核表如附錄一,是以後測卷之答題情形做為檢核依據,依照分 年細目及學習目標逐項檢核該項學習目標的達成狀況,檢核欄分為「達成」、

「部分達成」、「未達成」三欄。學習目標達成狀況的記法為「達成」以1計,

「部份達成」以0.5計,「未達成」以0計,將每項學習目標的計分加總則可得出 該單元之學習目標達成率,教師也於勾選部份達成或未達成之學習目標,舉例 說明原因並附上解題紀錄。

參、自我效能量表

張宇樑(2011)為了解國小五年級學生數學自我效能感之現況,與不同程 度數學自我效能感和數學學業成就間的差異情形,以多面向架構及配合國內數 學領域學習的特性來進行「國小學生數學自我效能感量表」之設計。根據預試 之結果,總量表之Cronbach’s α值為 .96,兩個分面向量表之Cronbach’s α 值分別為 .93和.95。張宇樑(2011)採用層面題項加總分析法進行分析,第一 分面向為「一般性自我效能感─與數學學習相關」,含四部份:社會(含學校) 資源之獲得、學業成就、自我調整(自律)學習、符合他人期望;第二分面向為「數 學學習自我效能感」,含三部分:數學學習認知、數學學習策略、數學考試準 備。第一分面向經轉軸後之解釋變異量為48.5%,的二分面向為48.3%,二個因 素可解釋之總變異量為96.8%,兩部分量表之相關係數為 .740 (p < .001)。張宇樑 參考Bandura(2006) 針對量表的反應量尺提出的建議,以0至100的十一等級形式 讓學生填答信心等級,每等級的間格為10,「0」表示「完全不能或沒有做到」

或完全沒有信心,「50」表示「中等程度的確定能做到」或有一半的信心,「100」

則表示「高度肯定能做到」或完全有信心。研究結果發現,擁有不同程度數學

37

自我效能感之學生其數學學業成就間有顯著差異,數學自我效能感越高之學生,

擁有的數學學業成就也越佳。

國小學生的數學自我效能量表參考張宇樑(2011)自編國小學生數學自我 效能感量表,原量表為測驗國小五年級學生數學自我效能感,因本研究的研究 對象為國小中低年級,為配合學生閱讀程度,將原量表之題幹稍加改編,以不 改變原題意為優先考量,題幹調整後以附錄二呈現。經研究者調整修改後的量 表仍以0至100的十一等級形式讓學生填答信心等級,每等級的間格為10,「0」

表示「完全不能或沒有做到」或完全沒有信心,「50」表示「中等程度的確定能 做到」或有一半的信心,「100」則表示「高度肯定能做到」或完全有信心。並 依照量表計分方式,分別探討兩大面向之得分情況,第一分面向為「一般性自 我效能感─與數學學習相關」,含四部份:社會(含學校)資源之獲得(1-5題)、 學業成就(6-12題)、自我調整(自律)學習(13-20題)、符合他人期望(21-24題); 第二分面向為「數學學習自我效能感」,含三部分:數學學習認知(共10題)、

數學學習策略(共8題)、數學考試準備(共5題)。

肆、訪談大綱

校方因課程安排,近學期末才實施篩選測驗,統計參與補救教學的學生名單 也因此而被耽誤,影響到訪談學生及其各班導師的時間,原預計於學期中每生訪 談 20 分鐘,壓縮至每生 10 分鐘;預計每師訪談 30 分鐘,壓縮至每師 15 分鐘。

訪談分別針對導師以及研究對象個別進行半結構式訪談。訪談大綱以附錄三呈現,

師生訪談紀錄在附錄四呈現。對導師的訪談內容以研究對象的成長背景、數學學 習狀況以及其他教學建議三部分,為了解研究對象於數學學習表現之初步狀況與 起點行為,須先了解研究對象的家庭背景及教養方式,以及除了學校的正式課程 外有無再額外針對課程學習內容進行加強,並了解導師平時使用的教學方法,確 認在使用此方法下研究對象於正式課程進行時的學習態度、學習表現以及需要加 強的數學概念及單元。對研究對象的訪談內容以數學學習狀況以及其他期望的上

課方式兩部分,為了解研究對象於數學自我成效之初步狀況,須先了解研究對象 對於自己上數學課的喜好、專心、表現是否有明確認知,再透過詢問是否有想讓 自己學業成績進步的想法,與是否相信自己能夠達成目標,作為研究對象於數學 自我成效之初步表態。

伍、教師反省日誌

教師於教師反省日誌上按照教學單元五回合分別依照教學紀錄、學生表現、

檢討省思、教學調整為做紀錄,記錄教師的教學內容與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與課 堂表現註明其概念不清之部分,教學後檢討省思中反思教學須改進之處,並於教 學調整中作實際修正,教師反省日誌之呈現如附錄五。

陸、學生學習紀錄簿

學生學習紀錄簿有別於傳統檔案夾收放資料,以封面較活潑的空白筆記本 作為學生紀錄的工具,目的是不讓學生有放暑假還要到校上課的排斥感,且讓 學生能依照自己的學習習慣做課堂筆記、課堂練習,小組分層任務及個人平行 任務的紀錄一併紀錄在內,供日後進行數學自我效能感與學習成就改變情形與 作為資料比對之用途,例如學生傾向於選擇何種難易度的個人任務,則有關於 學生於數學自我效能感的改變;學生於課堂練習題所做的練習過程紀錄,則有 關於學習概念的形成與學習成就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