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 創造思考教學

創造思考教學(Teaching for Creative Thinking),指的是教師經由計畫性的課 程與慎密的教學步驟,運用創造思考教學策略、技法,營造支持性環境及容許自 由發揮,以激發學生的敏覺、流暢、變通、獨創及精密創造力的教學模式。

林幸台(1974)認為創造思考教學具有下列特點:「鼓勵學生運用想像力,並 勇於表達想法。」;「學習角色、活動及時間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建構自 由、安全、和諧的學習情境與氣氛。」;「教學方法能啟發興趣與增進學習動機」;

「教師能容忍異見,並且延遲下判斷」。

美國創造力學者Williams(1970)認為:創造力是「變通力」、「流暢力」、「獨創 力」和「精進力」四種能力;並具有「好奇心」、「想像心」、「挑戰心」和「冒險 心」等人格特質的綜合表現。而創造思考則是提供個體於支持性的環境下自由想 像、思考,使其產生分歧性的觀點,賦予事物獨特、創新的意義,以利開創新局 獲得滿足的思考模式。因此,創造思考教學即是教學者透過有計畫的課程內容與 教學活動,因時因地制宜變化教學方式,以激發和助長學生創造力的一種教學方 法。

貳、

QT 文教基金會游於藝巡迴展

QT文教基金會成立於1999年,是以資訊科技母企業為背景,長期經營人文、

藝術教育的民間基金會。該會以「文化均富」為宗旨,深耕「科技教育、社會關 懷、環境保護、藝術傳承」,建構多元平台整合科技與人文藝術,開啟莘莘學子「Open mind, Open view」放眼全世界的宏觀視野。

2004年開始該會為了落實目標,規畫了QT文教基金會《游於藝》活動。以取 自孔子《論語‧述而篇》中「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儒家思想 為中心,透過與學校單位合作的藝術教育學習活動,將「游於藝巡迴展」帶入校

7

園,引領學生輕鬆接觸藝術、藝術融入生活。並藉由藝文的陶冶,讓學生身心均 衡發展,開啟文化之門。

「游於藝巡迴展」進入各級學校後,九年來逐漸發展成第三仲介者型態的館 校合作模式(劉婉珍,2002)。由基金會負責向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洽談、徵集、

籌劃以藝術家原作的高品質複製畫為展品的主題展,配合各類解說展版、教具、

學習手冊、數位資訊的設置,教師研習的舉辦、學生導覽員訓練……等活動,完 成一系列具有「教育展」性質的「游於藝巡迴展」。而通過QT文教基金會甄選的學 校端,雖可無償獲得資源與補助,但必須肩負起「藝術融入課程」與「教育推廣」

的責任。發揮學校教育專業與創意,編纂校本課程與展覽主題融入的學習活動,

帶領師生、社區民眾運用該會提供的資源,認識展品並進行藝術學習。近年來此 種合作模式深獲全國各級學校好評,在藝術深耕的質與量上發揮極大的影響力。

QT文教基金會以其精神指標「文化是永遠的事業」,推廣藝術教育為起點,追 求「文化均富」的企圖心,並接軌國際之宏觀視野。巡迴展的足跡已擴及全台各 縣市及外島各級學校,共計超過1018場展覽與240萬參觀人次。亦獲得2011年教育 部亮點基金會、文馨獎……等殊榮,其藝術紮根的工作獲得各界的肯定及欽佩。

參、 導覽

「導覽」(docent),源自拉丁文「docere」,為「教導」(to teach)之意。本指「為 促進觀眾進一步認識博物館展示品而設置的解說人員」。英文辭典(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將「docent」定義為「一個博學的引導者,

特別是指在博物館引導觀眾,或對展覽提出解說的人」(Grinder & McCoy,1985)。

黃光男(1993a)更具體的指出:「導覽泛指任何引導參觀者進入學習和休閒的輔 助文字資料、標示說明、視聽媒體、電腦顯示幕和專業人員引導參觀講解等等」。

藝術教育學者蘇振明(1995)曾提出另一個「導賞」的概念,用以鑑別「美 術類導覽」與「科學類導覽」、「觀光類導覽」。他認為一般泛稱「導覽」與「導賞」

8

應有所澄清。兩者差別在於「導覽」僅著重於認知與理解層面,而「導賞」則更 進一步強調了「欣賞」的精神層面,所以更符合於藝術類導覽的內涵。

本研究中使用的「導覽」,主要指在QT文教基金會「游於藝巡迴展」中,經過 短期培訓的藝術小尖兵,其運用口語解說、表演、說唱……等方式,為觀眾介紹 展品、分析藝術家背景、教導鑑賞技能、分享審美經驗……等行為。在本質上較 類同於的「導賞」概念,但囿於大多數學者及研究者多用「導覽」一詞,且為QT 文教基金會「游於藝巡迴展」各校通行用詞之故,所以仍用「導覽」一詞陳述之。

肆、 藝術小尖兵

「藝術小尖兵」即學生導覽員,在本研究中是指於本年度QT文教基金會游於 藝巡迴展-「二十世紀的藝術魔幻生-Bravo畢卡索展」(以下簡稱:畢卡索展)活動中,

經過短期訓練後在展場中負責擔任展品「導覽」的學生。對博物館而言「導覽」

是一種輔導參觀制,它是透過第三者的引導或傳達,在認知、欣賞及活動參與上,

建立參觀者與展品之間的訊息連結(羅寶珠,1992)。因此,藝術小尖兵便是扮演 參觀者與展品中間「橋樑」的角色,藉由口語的引導、解說、提問、討論、表演……

等策略,帶領觀眾感受藝術之美、認識藝術家創作內涵;解說藝術史、創作技巧;

分析藝術鑑賞方法;分享個人審美經驗……等,為觀眾搭建起文化素養的學習鷹 架,以縮短展品與參觀者的距離。

而「藝術小尖兵」在不同場館或學校名稱差異甚大,如:小小導覽員、小小 解說員、學生導覽員、藝術大使、藝術小天使、兒童美術導覽員……等。各單位 雖有不同稱呼,但實質意義大致相同,都是以學生擔任藝術、環境、生態或古蹟……

等解說工作為主要任務。因此,本研究為統一名稱起見,還是以研究對象「QT文 教基金會-游於藝巡迴展」之通用名稱「藝術小尖兵」稱之。

伍、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被視為當代極具發展空間與應用潛能的研究方法,

9

為一種「實踐取向」的研究方式。Schon(1983)提出,實踐情境會隨著時空變化 而不斷改變,具有:獨特性、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和價值衝突性,而這正是實 務界的核心特質。研究者在行動中必須不斷重複「與情境反思對話」的模式,藉 由行動實踐、批判反省、協同合作、解決問題、改進實務……等方式,縮短理論 與實務的差距,以完成實用有效的研究成果。因此逐漸被應用於實務研究中,尤 其是教育類的研究(郭生玉,1984;江武雄,1996;陳伯璋,1998;蔡清田,2002)。

而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主要為研究者設計之「融入創造思考教學的學生 導覽員訓練課程」,是從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現場中發現的實務問題,希望能 藉由行動研究的「實踐取向」的特性,從實務的探索發現問題核心、從理論與教 學的印證中,發展出具體的實驗性課程與行動策略,並從省思、修正與協同合作 中圓熟經驗,建構出適合小學生的「藝術導覽員培訓模式」,以落實解決教學現場 的困境與促成教師本身的專業成長。

陸、 共識評量

共識評量(consensual assessment)為哈佛商學院教授Amabile,選擇Rhodes (1961) 創造力4P理論中的「產品」(product)為評量標的,以「作品為中心」取向,由 一組專家評定出創造力高低的評量方法,其發展出的「共識評量技術」(Consensual Assessment Technique)簡稱CAT(Amabile, 1983)。

由於各學派發展出的創造力評量方式歧異甚大,各有其理論根據,但也有為 人詬病的缺點,至今未臻週全。尤其發展至今缺乏大家皆能認可且清楚的創造力 操作型定義,與適當可靠的評量方法。因此,Amabile發展出的共識評量技術,強 調「從多數主觀性中找到開放性的定義」,藉由領域專家認定的標準來評量相關領 域作品的創造力(Amabile,1996)。目前最常被運用於藝術、語文、音樂……等領 域的創造力評量。

而本研究中則運用此技術,來評量研究者自編的「創造力表現測驗」前、後

10

測中學生的創造力表現。求得三位評量者評定的「創造力表現測驗量表」分數的 一致性,以分析學生創造力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