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學生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學生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之行動研究"

Copied!
37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李綢. 博士. 國小學生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陳志銘 撰. 中華民國 102 年 06 月 29 日.

(2) 國小學生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之行動研究. 謝. 誌.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醜媳婦終於要出來見公婆了。熬煮了 三年的研究所生涯終於要告一段落。回想當初,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參加創造力 發展研究所的考試。無心插柳之下,沒想到卻開啟了不一樣的視野。 在職求學,要兼顧工作、家庭與學業,著實辛苦。但重拾學生身份的三年中, 我又重新品味到學習的樂趣,享受求知的喜悅與滿足。這正如 Csikszentmihalyi 所說的「心流經驗」(flow experience),讓我樂在其中。 在這場求知之旅中,我首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陳李綢老師,她對於學生的包 容、充分信任及給授予發揮空間。並能在遭遇瓶頸時適時提點,讓我能在自主調 整步調中完成論文,令我銘感五內。另外,還要感謝口試委員陳龍安教授與林仁 傑教授。陳教授的熱情與鼓勵,讓我增加了許多自信,尤其在創造力與量化統計 的指導上,實用且精闢的建議,使學生的研究撥雲見日。而林教授從藝術的角度, 在研究方法、學生藝術導覽的提醒,幫助學生釐清了許多錯誤的觀念,讓研究能 更聚焦於主題。三位教授們無私奉獻及提攜後輩的風範讓學生如沐春風,感謝他 們在學生的研究道路上,扮演了生命中貴人的角色。 而能完成論文,還要感謝一路相互扶持的好友們。擔任協同研究員的慧芬、 惠玲、慧芝;協助口試的喬安、孝儀、郁萱、苑綺;最佳啦啦隊宜錚、芳彬、庭 晞、佳諭、麗諭、淳雅、欣穎;還有廣達文教基金會的同仁們。沒有你們的幫忙、 鼓勵與支持,我無法撐到最後一刻,謝謝好夥伴們,有你真好。 當然,最重要的是我的親密愛人-偉萍,沒有她扮演好賢妻良母的角色,讓我 無後顧之憂,就不會有今天這篇論文。沒有她忍受先生的幼稚與脾氣,也不會換. ii.

(3) 來如期的畢業。謝謝妳,我生命中最知心的老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而兒 子陳靖、女兒陳沂,老爸也要謝謝你們,在我求學的這段期間能自動自發,和愛 貓 party 共同成為我的開心果,謝謝你、妳和牠。 總之,這一連串的奇蹟之旅,讓我收穫豐富。令我更感應了人世的「真、善、 美」 ,這一切的美好將成為研究所生涯的最佳回憶,謝謝大家。. 陳志銘 2013/07. iii.

(4) 國小學生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之行動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培訓課程」實施後,對學生創造力 表現與導覽的影響與成效,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臺北市 TP 國小高年級 31 位 藝術小尖兵為對象,進行 20 週 40 小時的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培訓課程。藉由 教學札記、協同研究員回饋紀錄、師生訪談紀錄、學習單、導覽稿、學習回饋單、 導覽稿回饋單、導覽技能互評表、小尖兵訓練自評表、小尖兵暨家長心得表、攝 影與錄影……等相關資料進行質性資料蒐集與分析。同時,佐以研究者自編的「創 造力表現測驗」前後測、「創造力表現測驗觀察量表」為工具,以 25 位藝術小尖 兵為實驗組,臺北市 TM 國小高年級未進行實驗課程之等量學生為對照組,進行 準實驗研究中不等組前後測。所得測驗結果施以共識評量,並根據評分數據進行 皮爾遜積差相關、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以瞭解本實驗教學之成效。 研究結果顯示:在創造力方面,實施「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培訓課程」後實 驗組學生的創造力與各分量表現,相較於對照組及實驗組前後測比較均有顯著差 異。學生對於創造力的認知、技能與態度上均有顯著成長,並能運用於藝術導覽、 其他領域學習與日常生活中。在藝術導覽方面,學生在自信心、藝術專業知識、 導覽概念與技能、學習態度,均有顯著提升。能獨立進行畫作導覽與引導參觀展 場的任務。並且懂得應用相關導覽技能進行其他學科的學習。在培訓課程方面, 本研究已建立出國小藝術導覽培訓課程架構、導覽稿組織架構、導覽評量指標與 基本導覽教學模式。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育實務應用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創造思考教學法、導覽、藝術小尖兵、行動研究、共識評量 i.

(5) An Action Research on Teaching Creative Thinking in Art Docent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applying creative thinking methods in art docent training course on 31 5th and 6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Notes, reflective journals, interview scripts, study sheets, peer and self-evaluation sheets, videos and photos in the 20 weeks, 40 hours training course in an experimental group of 25 students and the other control group of 25 students were fully collected and qualitatively analyzed using “Creativity Performance Test” and “Creativity Performance Scale” developed by the researcher. The results were tested using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ANCOVA . The main are findings: 1. Creativity performances such as expeditious, fluency, flexibility, originality and elabor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2.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learnt about knowledge of creativity and creative strategy also be able to apply in art curatorial, schoolwork and daily life. 3. Students’ confidence, art knowledge, art curatorial knowledge and skills, learning attitude were all improved significantly. 4. Students are able to tour exhibitions and curate paintings. Such skills are also helpful in the learning on other subjects. 5. An example of elementary school art curatorial training course curriculum, which includes its assessment and teaching module were developed in this research.. v.

(6)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gives suggestions on research tools and methods for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art curatorial, elementary student docent, action research, consensus evaluation. vi.

(7) 目次 謝 誌 ........................................................................................................................... ii 中文摘要 ...................................................................................................................... iv Abstract .......................................................................................................................... v 目次 ............................................................................................................................. vii 表次 .............................................................................................................................. ix 圖次 .............................................................................................................................. x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第一節. 創造思考教學的內涵 ..................................................................... 13. 第二節. 導覽與導覽教學的內涵 ................................................................. 51. 第三節. 相關研究探討 ............................................................................... 10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117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11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121.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 ........................................................................... 12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128. 第五節. 課程設計 ....................................................................................... 14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15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159. vii.

(8) 第一節「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實施歷程的分析與討論 ....................... 159 第二節「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的困難與解決策略 ............................... 210 第三節「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的實施成效 ........................................... 247 第四節自編「創造力表現測驗」的分析與討論 ........................................... 293 第五節. 研究者的專業成長與省思 ............................................................... 3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325 第一節. 結論 ................................................................................................... 325. 第二節. 建議 ................................................................................................... 329. 參考文獻 ................................................................................................................... 333 附錄 ........................................................................................................................... 341 附錄一:臺北市 TP 國小 2012 藝術小尖兵創造力表現測驗-前測 ............ 341 附錄二:臺北市 TP 國小 2012 藝術小尖兵創造力表現測驗-後測 ............ 345 附錄三:臺北市 TP 國小 2012 藝術小尖兵創造力表現測驗觀察量表-前測349 附錄四:臺北市 TP 國小 2012 藝術小尖兵創造力表現測驗觀察量表-後測 351 附錄五:2012 臺北市 TP 國小畢卡索展藝術小尖兵導覽畫作分配 ............ 353 附錄六:2012 臺北市 TP 國小藝術小尖兵導覽技能評量表 ........................ 358 附錄七:臺北市 TP 國小 2012 畢卡索展藝術小尖兵訪談大綱 ................... 359 附錄八:臺北市 TP 國小 2012 畢卡索展教師訪談大綱 ............................... 360 附錄九:臺北市 TP 國小 2012 畢卡索展非藝術小尖兵訪談大綱 ............... 360 附錄十:教育部國語小字典第二版水部字 ................................................... 361 附錄十一:教育部國語小字典第二版手部字 ............................................... 362. viii.

(9) 表次 表 表 表 表 表. 二-1 傳統教學與創造教學比較表 ......................................................................... 15 二-2 國內外主要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 17 二-3 未來的創造力取向教學模式 ......................................................................... 22 二-4 創造思考教學原則 ......................................................................................... 25 二-5 國內外主要創造思考教學策略 ..................................................................... 31. 表 表 表 表 表. 二-6 國內外常見的創造思考技法 ......................................................................... 36 二-7 藝術小尖兵培訓預計運用的創造思考策略與技法 ..................................... 48 二-8 導覽(員)及解說(員)的定義 ................................................................. 52 二-9 吳忠宏「解說六大處方」與「解說六化論」 ............................................. 65 二-10 美國國家解說協會(NAI)解說員分級認證等級 .................................... 86. 表 二-11 國內學生導覽員培訓制度 ........................................................................... 92 表 二-12 導覽主題相關研究論文分類表 ................................................................. 105 表 三-1 實驗研究設計 ............................................................................................... 120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三-2 前測施測題目與設計原則說明 ................................................................... 134 三-3 後測施測題目與設計原則說明 ................................................................... 137 三-4 三位評分者前測各項分數摘要表 ............................................................... 142 三-5 三位評分者創造力各變項一致性之相關矩陣 ........................................... 143 三-6 創造力各變項內部一致性之相關矩陣 ....................................................... 145 三-7「2012 畢卡索展」藝術小尖兵培訓課程架構表 ......................................... 149 三-8 資料代碼表 ................................................................................................... 153 四-1 藝術小尖兵招募工作時程表 ....................................................................... 160 四-2 藝術小尖兵招募模式優缺點比較表 ........................................................... 162.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四-3 畢卡索展導覽「主題知識建構」階段課程表 ........................................... 171 四-4 畢卡索展導覽「導覽稿撰寫」階段課程表 ............................................... 178 四-5 畢卡索展導覽「導覽知識與技能」階段課程表 ....................................... 190 四-6 導覽技能評量表 ........................................................................................... 195 四-7 畢卡索展導覽「導覽示範與練習」階段課程表 ....................................... 197 四-8 畢卡索展導覽「導覽實習」階段課程表 ................................................... 202 四-9 畢卡索展導覽「導覽成果發表」階段課程表 ........................................... 204 四-10「2012 畢卡索展」藝術小尖兵培訓課程執行時數比較表 ....................... 216 四-11「2012 畢卡索展」藝術小尖兵培訓課程教學資料檔案分類 ................... 219. 表 四-12「導覽知識與技能」影片分組討論結果 .................................................. 225 表 四-13 創造思考教學技法教學實施記錄表 ......................................................... 240. ix.

(10)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四-14 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實施歷程中遭遇的困難與解決策略歸納表 .... 243 四-15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自編「創造力表現測驗」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 248 四-16 兩組在自編「創造力表現測驗」前測的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摘要表 . 249 四-17 兩組在自編「創造力表現測驗」分項-敏覺力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250 四-18 兩組在自編「創造力表現測驗」分項-流暢力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251 四-19 兩組在自編「創造力表現測驗」分項-變通力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251 四-20 兩組在自編「創造力表現測驗」分項-獨創力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252 四-21 兩組在自編「創造力表現測驗」分項-精進力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253. 表 表 表 表 表. 四-22 兩組在自編「創造力表現測驗」之創造力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253 四-23 「自編創造力測驗」評分者審查意見表 ................................................ 296 四-24 「自編創造力測驗」學生答題結果分析表 ............................................ 300 四-25 「自編創造力測驗」學生答題結果與評分標準分析表 ........................ 311 四-26 「藝術小尖兵」導覽分級制度表 ............................................................ 319. x.

(11) 圖次 圖 圖 圖 圖 圖. 三-1 研究架構圖 ................................................................................................... 123 三-2 視聽教室環境配置及分組座位圖 ............................................................... 124 三-3 視覺藝術教室環境配置及分組座位圖 ....................................................... 125 三-4 社區美術館環境及「畢卡索展」展覽配置圖 ........................................... 126 四-1 藝術小尖兵導覽稿的結構圖 ....................................................................... 182. 圖 圖 圖 圖. 四-2 畢卡索展「主題知識建構」階段調整後之課程架構 ............................... 222 四-3 畢卡索展「撰寫導覽稿」階段調整後之課程架構 ................................... 224 四-4 畢卡索展「導覽專業知能」階段調整後之課程架構 ............................... 227 四-5「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課程架構圖 .................................................... 321. xi.

(12) 第一章. 緒論. 二十一世紀為全球競爭化的時代,各國政府莫不為了提升國力而強調國民競 爭力的重要性。因此,調整教育方針以培育人民適應未來的需要,遂成為先進國 家教育思考的課題。當中,尤以培育具創造力與溝通能力至關重要。所以,本研 究旨在藉由開發「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培訓課程」 ,培養學生導覽員具備創造力 與藝術導覽能力。同時經由資料蒐集、課程設計、教學實踐與檢討,省思教師的 教學歷程及學生學習效果,以提升教師藝術導覽教學的專業能力,並做為修正藝 術導覽課程的依據。全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 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壹、 培育學生具備 21 世紀的關鍵能力:創造力與溝通力,教師責無旁貸 全球競爭化的時代來臨,各國為了提升國家之競爭力,無不思考在教育政策 上制定因應二十一世紀人才培育的新方向。Google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李開 復(2006)指出二十一世紀人才需要具備七種特質,包括: 「融會貫通、創新實踐 結合、跨領域融合、三商皆高、溝通合作、熱愛工作、積極樂觀」。2007年歐盟執 委會也提出了關於現代社會公民,須具備「終身學習的八大關鍵能力」 ,包括: 「使 用母語溝通的能力、應用外語溝通的能力、運用數學與科學的基本能力、數位學 習的能力、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人際互動參與社會的能力、創業家精神、文化 表達能力」(European Union, 2007)。台灣教育部顧問室也在2002年公布了「創造 力教育白皮書」,明確指出人類正面臨「第三次產業革命」,一個以「腦力」決勝 負的「知識經濟時代」 。不論是創新思考、批判思考或解決問題之能力,皆是未來. 1.

(13) 世界公民應具備的重要基礎能力。 因此,台灣教育部將打造「創造力國度」 (Republic of Creativity,ROC)列為 教育工作之推動重點。組織了專家、學者籌劃與執行創造力相關的教育政策,進 行國民創造力的發展與培育,藉以提昇國民素質,孕育知識經濟的力量。其中, 學校與教師更是扮演著激發出學生「創造力」的重要角色(教育部,2002)。 而因應競爭,如何培育學生具有創造力、溝通能力及適應未來的能力?學校 與教師這個推波助瀾的關鍵「推手」,必須消化、反芻與深思這任重道遠的使命。 思考能在學校計畫性的課程安排與教師的有效教學推動下,培育出具備創造思考 力、流暢溝通力的未來學生。但培養創造力不單只有靠教師開發「創新教學」的 上課方式,以維持住學生的新奇感與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如何落實、活用「創 造思考教學」的觀念,在各領域的教學中運用「創造思考教學」的策略、技法, 以養成學生使用創造思考的習慣與能力,並輔助學生將創造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以解決各種問題,才能真正的培養出具有競爭力的未來國民。 創造力系統理論(System Theory)代表學者Csikszentmihalyi(1996)曾提出, 創造力並非只在大腦中產生,而是個人思維與社會文化互動的綜合結果。創造力 受到了系統模式中,個人(individual person) 、領域(domain) 、學門(field)三項 指標的影響(陳龍安,2006)。除需透過個人學習歷程將領域的知識、符號系統、 規範、判準等內化外,並藉由「心流經驗」 (flow experience)提升內在動機。同時 學習的領域知識、技能必須受到「守門人」 (gatekeeper)認可,才算是完整的創造 歷程(葉玉珠,2006)。而學校與教師即是關鍵的守門人角色,負有執行與把關的 責任,更是開啟學生創造力之門的重要鑰匙。. 貳、 藝術與人文領域是實踐創造力課程的最佳場域 創造力不是天生不變,而是可以後天培養的(Sternberg, 2001) ,國內外眾多的 研究都發現,落實創造思考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創造力。而台灣目前雖提倡多 2.

(14) 元發展,但在普遍仍以升學為重的教育環境中,國小的藝術與人文領域是最容易 實施創造力課程的場域。藝術與人文領域相較於國、英、數等主科最容易被忽視, 但相對的卻也增加了許多實踐創造思考教學的開放空間。徐庭藍與郭靜緻(2009) 認為在各種學習中, 「藝術活動」被認為是開啟創造能力發展的最佳場域,藝術除 了具多面向的類型,其統整性更能夠深化學習的內涵。所以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 領域課程中,揭櫫了「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三大課程目 標。讓教師在符合十大基本能力與分段能力指標的範圍,依據此三大向度編選課 程素材。因此,相較過去教師只能按照指引教學,照本宣科的傳統模式,有了更 大的自主權與多元開發課程的選擇性。吳舜文(2003)也指出「創造力」是藝術領域 不可或缺的要素,無論是展演、創作、教育……等,藝術才能的發揮皆立足於「創 意」之教學與學習上。身為藝術教育工作者,從藝術發展史之探究與教育理念之 省思,將創造力之理念融入藝術領域之學習與教學是必要之使命。 因此,無論是成就學生以從事藝術為目標,或輔育學生藉了解藝術作品而實 踐美育人生, 「創造力」教育在藝術與人文領域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林小玉,2003)。 所以,藝術與人文領域在少了教學進度、考試分數的壓力箝制下,可發揮獨有的 領域特性,結合創新的教學法進行各類「創新」的實驗教學,可說是實踐創造思 考教學的最佳場域。這也印證了王延煌(2006)所說「我國若要提升文化創意產 業、發達創意經濟,藝術教育絕對是需要、必要且重要的一環」。. 參、 創造思考教學法能解決學生導覽活動中遭遇的困境 研究者擔任藝術與人文領域與美勞科教學二十二年,2002年調任臺北市 TP 國小擔任視覺藝術專任教師兼社區美術館長。並於2003年開始與QT文教基金會合 作,投入校園「游於藝」巡迴展的推廣工作,當中重要任務即是培育「藝術小尖 兵」 。此工作目標即是透過學校的教學活動,協助學生建構「游於藝」巡迴展主題 知識,學習口語表達、肢體儀態……等導覽技巧,輔導學生成為藝術導覽員,將 3.

(15) 「游於藝」巡迴展的展品介紹給參觀者,成為散播藝術的種子。 研究者在多年參與學生藝術導覽員培訓活動與觀摩全省游於藝家族藝術小尖 兵的導覽中發現:小學生要轉化艱澀的美術專業知識、藝術家生平資訊,並帶領 民眾進入藝術的世界,具有相當的困難度。學生必須先解決:消化抽象的藝術專 業知識、克服面對觀眾的緊張感、活用學習到的導覽技能、臨危不亂應付現場的 突發狀況……等,這些都須仰賴事前的準備與靈活的導覽技能,才足以統整知識、 情意、技能達成任務。而建構如此綜合的能力,亦絕非短時間、急就章能夠完成。 因此,常見到學生導覽時的「異象」 :不是內容流於拼湊書籍的論述、複製網路文 章為稿;就是拷貝成人導覽員的解說模式,失去兒童的純真;甚至對於藝術專業 知識的描述、詞彙的使用咬文嚼字、賣弄學問,讓人感嘆鸚鵡學舌、東施效顰之 憾。而臨場面對觀眾時:學生無感情的背誦文稿;舉手投足搖頭晃腦、目光漂移 或面紅耳赤,不僅無法有效傳達藝術知識,帶領群眾領略藝術之美,更讓參觀者 要辛苦的解讀導覽員生疏且艱澀的藝術專有名詞,完全背離了原本藝術導覽活動 的良善美意。 個人觀察其原因有下列幾點: 一、 主題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疏離,學生囫圇吞棗背誦,不能感同身受。 二、 對於藝術家創作理念、技法一知半解,無法融會貫通。 三、 兼顧導覽內容及肢體、語言的表達,練習不足,因此捉襟見肘、手忙腳亂。 四、 臨場緊張左支右絀,遇狀況隨機應變能力不足。 因此,作為第一線藝術教育工作者,實在不忍看到學生在導覽過程中,一次 次遭遇挫折、喪失自信並消磨對藝術的熱情。所以希望能找到對策,解決導覽教 學場域中的問題。研究者平時教學即常主動嘗試各種創新教學法,發現使用創新 教學方式,能明顯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間接影響到學生的創作表現。適逢 於九十九學年度考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在職進修班,兩年中修習了創 造力相關的理論、創造思考教學技法、創造力相關主題……等課程,明瞭創造力 4.

(16) 理論研究對學習成效具有正向的意義。 所以,認為將「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學生導覽員的培訓課程,實踐所學,似 乎是可解決導覽教學困境的辦法。教師是否能在導覽員培訓課程中,運用創造思 考教學的原理與技法,活化艱深的導覽專業知識?能不能藉由創造思考教學的策 略提升學生導覽員的創造力?可不可從研究歷程中發展出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案? 是不是能造福往後接辦「游於藝」巡迴展的教師們,不用再頭痛如何培訓藝術導 覽員?研究所得可否值得導覽教學的推廣與參考?遂成為進行此研究主題的主要 動機之一,亦為研究者將所學理論與教學實務相互印證的實踐場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之動機,本研究期望達到如下之目的,以供推廣導覽教學之參考: 一、 探討「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培訓課程」,對學生導覽員創造力的影響。 二、 探討「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培訓課程」,對學生導覽員藝術導覽的影響。 三、 探討研究者自編的「臺北市TP國小2012藝術小尖兵創造力表現測驗」工具的 有效性。 貳、研究問題 根據前述目的,本研究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 接受「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培訓課程」的實驗組學生,與未接受「藝術導 覽創造思考教學培訓課程」的對照組學生,在創造力表現是否有差異? 二、 實施「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培訓課程」後,學生在導覽的表現成效為何? 三、 研究者自編的「臺北市TP國小2012藝術小尖兵創造力表現測驗」工具,能否 測出學生的創造力變化?. 5.

(17) 第三節 壹、. 名詞釋義. 創造思考教學. 創造思考教學(Teaching for Creative Thinking),指的是教師經由計畫性的課 程與慎密的教學步驟,運用創造思考教學策略、技法,營造支持性環境及容許自 由發揮,以激發學生的敏覺、流暢、變通、獨創及精密創造力的教學模式。 林幸台(1974)認為創造思考教學具有下列特點: 「鼓勵學生運用想像力,並 勇於表達想法。」;「學習角色、活動及時間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建構自 由、安全、和諧的學習情境與氣氛。」;「教學方法能啟發興趣與增進學習動機」; 「教師能容忍異見,並且延遲下判斷」。 美國創造力學者Williams(1970)認為:創造力是「變通力」、「流暢力」、「獨創 力」和「精進力」四種能力;並具有「好奇心」、「想像心」、「挑戰心」和「冒險 心」等人格特質的綜合表現。而創造思考則是提供個體於支持性的環境下自由想 像、思考,使其產生分歧性的觀點,賦予事物獨特、創新的意義,以利開創新局 獲得滿足的思考模式。因此,創造思考教學即是教學者透過有計畫的課程內容與 教學活動,因時因地制宜變化教學方式,以激發和助長學生創造力的一種教學方 法。 貳、. QT 文教基金會游於藝巡迴展. QT文教基金會成立於1999年,是以資訊科技母企業為背景,長期經營人文、 藝術教育的民間基金會。該會以「文化均富」為宗旨,深耕「科技教育、社會關 懷、環境保護、藝術傳承」 ,建構多元平台整合科技與人文藝術,開啟莘莘學子「Open mind, Open view」放眼全世界的宏觀視野。 2004年開始該會為了落實目標,規畫了QT文教基金會《游於藝》活動。以取 自孔子《論語‧述而篇》中「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儒家思想 為中心,透過與學校單位合作的藝術教育學習活動,將「游於藝巡迴展」帶入校 6.

(18) 園,引領學生輕鬆接觸藝術、藝術融入生活。並藉由藝文的陶冶,讓學生身心均 衡發展,開啟文化之門。 「游於藝巡迴展」進入各級學校後,九年來逐漸發展成第三仲介者型態的館 校合作模式(劉婉珍,2002) 。由基金會負責向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洽談、徵集、 籌劃以藝術家原作的高品質複製畫為展品的主題展,配合各類解說展版、教具、 學習手冊、數位資訊的設置,教師研習的舉辦、學生導覽員訓練……等活動,完 成一系列具有「教育展」性質的「游於藝巡迴展」 。而通過QT文教基金會甄選的學 校端,雖可無償獲得資源與補助,但必須肩負起「藝術融入課程」與「教育推廣」 的責任。發揮學校教育專業與創意,編纂校本課程與展覽主題融入的學習活動, 帶領師生、社區民眾運用該會提供的資源,認識展品並進行藝術學習。近年來此 種合作模式深獲全國各級學校好評,在藝術深耕的質與量上發揮極大的影響力。 QT文教基金會以其精神指標「文化是永遠的事業」 ,推廣藝術教育為起點,追 求「文化均富」的企圖心,並接軌國際之宏觀視野。巡迴展的足跡已擴及全台各 縣市及外島各級學校,共計超過1018場展覽與240萬參觀人次。亦獲得2011年教育 部亮點基金會、文馨獎……等殊榮,其藝術紮根的工作獲得各界的肯定及欽佩。. 參、. 導覽. 「導覽」(docent),源自拉丁文「docere」 ,為「教導」(to teach)之意。本指「為 促進觀眾進一步認識博物館展示品而設置的解說人員」。英文辭典(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將「docent」定義為「一個博學的引導者, 特別是指在博物館引導觀眾,或對展覽提出解說的人」(Grinder & McCoy,1985)。 黃光男(1993a)更具體的指出:「導覽泛指任何引導參觀者進入學習和休閒的輔 助文字資料、標示說明、視聽媒體、電腦顯示幕和專業人員引導參觀講解等等」。 藝術教育學者蘇振明(1995)曾提出另一個「導賞」的概念,用以鑑別「美 術類導覽」與「科學類導覽」 、 「觀光類導覽」 。他認為一般泛稱「導覽」與「導賞」 7.

(19) 應有所澄清。兩者差別在於「導覽」僅著重於認知與理解層面,而「導賞」則更 進一步強調了「欣賞」的精神層面,所以更符合於藝術類導覽的內涵。 本研究中使用的「導覽」 ,主要指在QT文教基金會「游於藝巡迴展」中,經過 短期培訓的藝術小尖兵,其運用口語解說、表演、說唱……等方式,為觀眾介紹 展品、分析藝術家背景、教導鑑賞技能、分享審美經驗……等行為。在本質上較 類同於的「導賞」概念,但囿於大多數學者及研究者多用「導覽」一詞,且為QT 文教基金會「游於藝巡迴展」各校通行用詞之故,所以仍用「導覽」一詞陳述之。 肆、. 藝術小尖兵. 「藝術小尖兵」即學生導覽員,在本研究中是指於本年度QT文教基金會游於 藝巡迴展-「二十世紀的藝術魔幻生-Bravo畢卡索展」 (以下簡稱:畢卡索展)活動中, 經過短期訓練後在展場中負責擔任展品「導覽」的學生。對博物館而言「導覽」 是一種輔導參觀制,它是透過第三者的引導或傳達,在認知、欣賞及活動參與上, 建立參觀者與展品之間的訊息連結(羅寶珠,1992) 。因此,藝術小尖兵便是扮演 參觀者與展品中間「橋樑」的角色,藉由口語的引導、解說、提問、討論、表演…… 等策略,帶領觀眾感受藝術之美、認識藝術家創作內涵;解說藝術史、創作技巧; 分析藝術鑑賞方法;分享個人審美經驗……等,為觀眾搭建起文化素養的學習鷹 架,以縮短展品與參觀者的距離。 而「藝術小尖兵」在不同場館或學校名稱差異甚大,如:小小導覽員、小小 解說員、學生導覽員、藝術大使、藝術小天使、兒童美術導覽員……等。各單位 雖有不同稱呼,但實質意義大致相同,都是以學生擔任藝術、環境、生態或古蹟…… 等解說工作為主要任務。因此,本研究為統一名稱起見,還是以研究對象「QT文 教基金會-游於藝巡迴展」之通用名稱「藝術小尖兵」稱之。. 伍、.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被視為當代極具發展空間與應用潛能的研究方法, 8.

(20) 為一種「實踐取向」的研究方式。Schon(1983)提出,實踐情境會隨著時空變化 而不斷改變,具有:獨特性、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和價值衝突性,而這正是實 務界的核心特質。研究者在行動中必須不斷重複「與情境反思對話」的模式,藉 由行動實踐、批判反省、協同合作、解決問題、改進實務……等方式,縮短理論 與實務的差距,以完成實用有效的研究成果。因此逐漸被應用於實務研究中,尤 其是教育類的研究(郭生玉,1984;江武雄,1996;陳伯璋,1998;蔡清田,2002)。 而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主要為研究者設計之「融入創造思考教學的學生 導覽員訓練課程」 ,是從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現場中發現的實務問題,希望能 藉由行動研究的「實踐取向」的特性,從實務的探索發現問題核心、從理論與教 學的印證中,發展出具體的實驗性課程與行動策略,並從省思、修正與協同合作 中圓熟經驗,建構出適合小學生的「藝術導覽員培訓模式」 ,以落實解決教學現場 的困境與促成教師本身的專業成長。 陸、. 共識評量. 共識評量(consensual assessment)為哈佛商學院教授Amabile,選擇Rhodes (1961) 創造力4P理論中的「產品」(product)為評量標的,以「作品為中心」取向,由. 一組專家評定出創造力高低的評量方法,其發展出的「共識評量技術」 (Consensual Assessment Technique)簡稱CAT(Amabile, 1983)。 由於各學派發展出的創造力評量方式歧異甚大,各有其理論根據,但也有為 人詬病的缺點,至今未臻週全。尤其發展至今缺乏大家皆能認可且清楚的創造力. 操作型定義,與適當可靠的評量方法。因此,Amabile發展出的共識評量技術,強 調「從多數主觀性中找到開放性的定義」 ,藉由領域專家認定的標準來評量相關領 域作品的創造力(Amabile,1996)。目前最常被運用於藝術、語文、音樂……等領 域的創造力評量。 而本研究中則運用此技術,來評量研究者自編的「創造力表現測驗」前、後. 9.

(21) 測中學生的創造力表現。求得三位評量者評定的「創造力表現測驗量表」分數的 一致性,以分析學生創造力的變化。. 第四節 壹、.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 一、本研究以臺北市TP國小一百學年度下學期五月招收之四、五年級(一百零一 學年度上學期,升為五、六年級)藝術小尖兵團(屬短期、具任務性組編之 非正式社團)學生為研究對象。從一百零學年度下學期五月份開始至一百零 一學年度上學期十二月份止,每週進行二小時,共二十週四十小時的融入「藝 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培訓課程」為研究範圍。 二、本研究以「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培訓課程」為探討主題,有關教育哲學、 其他課程與教學方法、及藝術與人文領域、語文領域教學範疇的討論不在此 研究探討範圍。 三、本研究探討之「創造力表現」係指實施「融入創造思考教學的學生導覽員培 訓課程」後,學生在研究者自編的「臺北市TP國小2012藝術小尖兵創造力表 現測驗」中,敏覺力、變通力、流暢力、獨創力和精進力等五種創造力的分 數與教學過程所蒐集的藝術小尖兵導覽課程中相關導覽表現的成品、學習 單……等資料,在量化統計分數與質性敘述之改變的結果。其他影響創造力 相關的學習因素、成效不包含在內。 四、本研究主要針對國小學生導覽員之藝術導覽課程進行研討,凡牽涉成人導覽、 博物館專業導覽、觀光導覽、導覽理念、導覽形式……等相關內容,不為本 研究之主要討論範圍。. 10.

(22) 貳、. 研究限制. 一、影響學生創造力的教育環境因素,包括校園氣氛、物理環境和學校行政的因 素……等(詹志禹,2002) ,而這些因素均非研究者能完全掌控。本社團為正 式課程編制外的任務性社團,甄選的學生均來自四、五年級不同的班級。其 原班級導師的班級經營策略與對此社團支持與配合程度、家長對學生學業成 就之期望、小尖兵的家庭背景、學校行政處室行事活動之影響、以及學生學 習態度均會影響本社團藝術小尖兵的學習反應與表現,這些不利因素研究者 盡可能使其影響減至最低,但仍恐難以避免。 二、本論文以行動研究為研究方法,研究者本身同時具有社團經營者、課程設計 者、教學者和研究者的多重角色,在過程中透過質性與量化資料分析,評量 教與學的成效,有時難免有個人主觀意識的涉入。因此採取三角檢核法 (triangulation)分別從研究者的教學日誌、協同研究員討論紀錄;與藝術小 尖兵、學生、學校教師進行半結構的訪談方式(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的 資料;學生的學習單、作品、課程回饋單、教師自編之創造力表現測驗、觀 察量表等多重角度蒐集與分析資料,以提高本研究的客觀性與信實度。 三、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的影響,可能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實施與觀察方能顯現其 結果。本研究僅經過二十週每週二小時共四十小時的培訓時間,另受限於展 覽固定的展出日期,在時間壓力與學校行政配合的雙重影響下,可能無法完 全評估出對學生的學習成效。 四、受限於參與QT文教基金會游於藝巡迴展「二十世紀的藝術魔幻生-Bravo畢卡 索展」入選各級學校,展期橫跨一年。各校藝術小尖兵年齡層、訓練時間、 訓練模式種種限制因素考量下,無法從各參展學校擴大取樣範圍,因此研究 結果可能無法完全反應各年齡層、各地區、不同模式之藝術小尖兵狀況,或 完全適用於各級學校的導覽教學。 五、研究者自編的「臺北市TP國小2012藝術小尖兵創造力表現測驗」與「臺北市 11.

(23) TP國小2012藝術小尖兵創造力表現測驗觀察量表」,係參考Torrance創造思考 測驗(TTCT)與威廉斯創造力測驗(CAP)模式設計概念,結合藝術導覽學 習內容所發展的自編創造力測驗,目的在觀察與檢視學生學習前後之創造力 改變,以作為未來改進導覽教學、發展正式測驗與量表常模的參考。對於以 擴散性測驗類型為本質的「創造思考測驗」相關測驗工具、 「共識評量」理論 被批判的缺點與限制性,可能都會對測驗結果有所影響。但本研究不對創造 力評量的限制性與優缺點進行討論。. 12.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為了能讓整個研究與導覽培訓教學有完整的架構與理論支持,因此藉由事前 文獻資料的蒐集、閱讀、歸納整理,了解前人的研究軌跡,也進ㄧ步掌握研究方 向。本章共分以下三節分別探討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一節「創造思考教學的內涵」, 第二節「導覽與導覽教學的內涵」,第三節「相關研究探討」。. 第一節. 創造思考教學的內涵. 當Guilford於1950年美國心理學會年會中提出重視「創造力」的呼籲後,六十 多年來創造力研究遂成為顯學,各種研究取向的學說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近 年來台灣亦趕上了「創造力」研究的熱潮。但大多數的教育人員對於「創造力」 的認知,創意、創造力、創新、創造思考……等名詞的思辨,似乎還一知半解, 更遑論能在各領域教學之中運用創造力理論與創造思考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創造 能力。因此,欲研究與落實創造思考教學,實必要對於相關理論與名詞做清楚的 界定與瞭解。 壹、. 創造思考教學的意義. 一、創造力、創新與創意: 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教育部,2002) ,對於創新與創造力的定義分為廣狹 兩義界說:廣義的創新能力包含了創造力、創新機制與創業精神。創新能力為知 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創造力則是學習成效之教育指標。其具體成果即展 現在社會大眾於各領域的創意表現。而狹義的說法則認為:創造力(creativity)是 創新的知識基礎,創新 (innovation)則是創造力的具體實踐,兩者互為因果。 「創 造力」與「創新」為一體之兩面,相輔相成。創意的產生有賴於創造力智能的發 揮;創意的績效則取決於創新成果的展現。 更具體來說:創意是一種意念或想法,須以創造力為基礎才能夠成就創新行 13.

(25) 為的落實。而創造力除了是一種能力與人格特質外,更是環境、遺傳基因、心理 歷程……種種因素的交互作用。行為學派專家曾提出:如果營造個體良好的創造 思考環境,就能夠激發個體的創造力(劉世南、郭誌光,2002)。而經過適當的鼓 勵及酬賞的作用更能增進創造力(毛連塭,2000)。 許多國內外的研究也明確指出,影響創造力表現雖然有各種因素,但學生的 創造思考能力,是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提升的( Guilford,1968;Torronce,1962;David, 1982;賈馥茗,1970;林幸台,1974;徐玉琴,1975;吳靜吉,1976;張玉成, 1983) 。陳英豪等(1994)亦認為文明愈發達的國家愈重視學校教育中的創造教學。 因此,國家欲提升國民的創造力,就必須從教育著手。從教師心態、教材、教學 法……等融入創造思考教學,才能實質提升學生之創造力。 而本研究中對學生創造力的評定,則以「創造力是一種能力」的理論概念, 包含:敏覺力、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精進力五種擴散思考的能力為基礎,以 自編的測驗與量表對藝術小尖兵此五種能力實施量化評量。並藉由統計工具分析 與比較,觀察其學習前後的能力改變,推論出學生的創造力變化(陳龍安,2006)。 二、創造思考教學的意義與內涵: 創造思考教學主要目標在於激發、助長學生的創造力(Parnes,1967) 。具體來 說指的是教師透過有計畫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活動設計,以激發並助長學生創造行 為的一種教學模式(毛連塭,1988) 。也就是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程度,於課前進 行周密的課程計畫並妥善安排教學步驟,執行教學時考量創造思考教學的原則, 運用創造思考教學的策略,提供支持性環境及發揮想像力的空間,以激發學生的 創造動機,促進學生運用創造思考能力,進而發展出敏覺、流暢、變通、獨創及 精密的創造思考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 而在創造力教學的相關範疇中,常見「創意教學」、「創新教學」、「創造性教 學」、「創造力教學」、「創造思考教學」、「創造思維教學」眾多相近名詞,但實質 意義上卻有所區別。因此,欲提升學生的創造力,教師有必要先釐清其意義與內 14.

(26) 涵。根據陳龍安教授(2006)之分類與比較,可從下表分辨出之間的異同: 表 二-1 傳統教學與創造教學比較表 傳統教學與創造教學比較表 創造思考教學 傳統教學. 創造性教學. Traditional teaching. Creative teaching. 教學要項. Teaching for Creativity. 同性質. 創新教學. 創造力教學. 名稱. 創意教學. 創造思維教學. 教師任務是教導學. 學生的興趣. 創造力是. 生精熟教材及內容. 是可以被激發的. 可以培養的. 教學理念 使學生對教學活動 達成制式教材的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具備 產生興趣,並鼓勵學. 教學目標. 創造思考能力 生樂於思考與學習. 教學模式. 固定模式. 教學方法. 以講述為主. 無固定模式. 創造思考模式. 多元活潑,富變化. 多元、彈性且融. 且生動有趣. 入創造思考策略. 教師主導,. 師生互動,. 是教授與引導者,. 教師是激發者、. 學生配合. 激發者、助長者. 單向教授, 師生角色 以教師為主導 教學資源. 制式教材. 多樣取材. 多樣取材. 教學教具. 教科書、黑板、粉筆. 多樣化教材. 多樣化教材. 紙筆測驗. 多元評量. 多元評量. 標準答案. 標準答案. 非標準答案. 教學評量. 資料來源:修改自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頁99)。臺北: 心理。 15.

(27) 根據上表的比較得知,創造性教學、創新教學、創意教學,皆屬同類。是指 教師運用多元活潑、有創意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以達成教學目的,教 師居於主導的地位。而創造思考教學、創造力教學、創造思維教學,則是指教師 運用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培養或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以助長學生運用創造思考的 技能主動學習,師生角色無主從之分。兩類教學模式在理念與本質上有許多不同, 更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有極大的差異。但研究者認為三類教學模式並無高下、優劣 的分別,亦不完全衝突與互斥。「傳統教學」方式雖較死板,由教師掌控主導權。 但不可否認的,對於部分需要記憶的內容或認知性學習,還是針對學習動機弱、 學習成就低的學生,就必須借助教師的講解與約束方能收效。而「創造性教學」 著重在教師的教學創新表現,雖比傳統教學方式活潑、有趣,易於提升學生的學 習興趣,但對於培育學生創造力的積極性就不如「創造思考教學」方式高。當然, 創造思考教學給與學生的空間大、方式活潑,但也不是適用於每一個地方。因此, 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檢視教學目的,因時、因地、因材制宜,變換合適的教學法。 要培養學生具有創造力不僅教師本身教學要時時創新,維持其高昂的興趣與 學習動機,更要讓學生熟練創造思考方式、策略進行多元學習,習慣運用創意、 彈性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所有問題。教師唯有不墨守成規、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模 式,對學生的創造思考學習表現及創造力的提升才會更具有成效。. 貳、. 創造思考教學的模式. 教學模式是為了達成教學理念或目標,系統性的整合理論與教學實際狀況, 對教學的步驟、活動、學習環境、方法及評鑑,進行綱要性的描述。Joyce & Weil (1986)認為教學模式是為了達到特定的教學目標,所擬定的教學計劃或方法。 Gagn, Briggs & Wanger(1988)更指出:完整的教學模式必須具備以下三項功能: 「定義教學的結果、發展教學、評估教學的效果」 。因此,創造思考的教學模式即 是藉由發展具組織性的創造思考教學架構,以培養出學生創造力的教學模式。 16.

(28) 一、創造思考教學模式與內涵 歷年來國內外學者在創造力相關理論中,發展出不同目的、不同理論取向的 創造力、創造思考教學模式,並從模式中衍生出系統龐雜的創造思考教學策略與 技法。有的強調培育學生日常生活的「問題解決」能力;有的著重開發組織思考 的方法;有的更以簡捷易行的步驟方便教學的實施。以下將國內外主要創造思考 教學模式或取向,以表格方式整理,方便創造思考導覽課程的融入與參考: 表 二-2 國內外主要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國內外主要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 代表學者. 模式特色與內涵 (一) 以智力結構(SOI)理論模式為基礎,運 用因素分析與型態綜合的方法,將運作、內 容、結果三向度空間交互組合,發展出的一百. 基爾福特 二十種智力模組,做為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 創造思考. J.P.Guilford (二) 強調以學生既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運用. 教學模式 擴散性思考或聚斂性思考來解決問題。 (三) 問題解決的步驟:輸入→過濾→認知→擴 散性思考→聚斂性思考→輸出。 (一) 強調透過課程內容與創造思考的教學策 略,以增進學生創造行為的教學模式。運用三 威廉斯 創造與情境 教學模式. 度空間結構:課程(教材內容)、教師行為(教 F.E.Williams. 學策略)、學生行為的組合,來達成教學目標。 (二) 學生的行為包含了發展認知領域的流暢 力、變通力、獨創力、精進力;情意領域的好 奇心、冒險心、挑戰心、想像心。 (續下頁). 17.

(29) 教學模式. 代表學者. 模式特色與內涵 (一) 強調以系統思考方式,交錯運用擴散思考 及聚斂性思考,逐步驟產生創造性方法解決問. 帕尼斯 題。 創造性 (二) 提出創造性問題解決五階段:發現事實、 問題解決. Parnes,S.J. 發現問題、發現構想、發現解答、尋求接納。. 教學模式 (三) 設定人人都具不同程度創造力,但須先儲 (CPS) 備知識,且在自由表達環境,經過教學才能展 現創造行為。 (一) 強調學生皆有某項才能,如:創造、做決 定、計畫、預測、溝通、思考,教師應給予發 揮的機會,以展現才能的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二) 重視以多元性、開放性、發現性、自由選 泰勒. 擇性鼓勵學生開發自我才能,並給予充分尊重. 發展. 與支持。更強調知識獲取歷程重於結果,及獨. 多種才能. Taylor,C.W.. 立學習的能力。. 創造思考. (三) 本模式教學步驟:呈現思考情境或問題→. 教學模式. 給予學生充分思考時間並列出想法意見→提 供分享、修改及潤飾想法意見的環境→提供醞 釀的時間→讓學生分享新的想法意見→讓學 生選擇最好的問題解決法→讓學生選擇最獨 特的問題解決法→實行或決定該方法。 (續下頁). 18.

(30) 教學模式. 代表學者. 模式特色與內涵. (一) 統合思考教學取向(holistic approach of teaching thinking)其特色在兼顧「觀點產出量」 魯吉洛 與「評鑑」,同時給予學生一個有順序、可依 統合思考 Ruggiero. 循、有結構的思考方法,以培養創造性問題解. 教學取向 決能力。 創造力教學 (二) 教學過程五大步驟:探索→表達→調查→ 產生點子→評鑑/精緻化。. (一) 原為奧斯朋腦力激盪訓練中發展出來的 「檢核表技術」 ,後經艾伯爾(Eberle)簡化成 SCAMPER設計表格,對每項檢核方向逐一檢 查,以避免有所遺漏。此法用以檢核問題與題 奧斯朋 旨,訓練學生思考周密,及有助構想出新的意 SCAMPER. Osborn 念以解決問題的創造力模式。. 模式 (二) SCAMPER:替代(Substitute)、合併 (Combine) 、調整(Adapt) 、修正(Modify)、 其他用途(Put to other uses)、消除 (Eliminate)、重新安排(Rearrange)。. (續下頁). 19.

(31) 教學模式. 代表學者. 模式特色與內涵 (一) 強調將教學歷程分為:暖身活動、主題活 動、結束活動三階段。 (二) 暖身活動(warm up):即是「引起動機」, 教師藉由有創意方式,引起學生的好奇、激發 其學習興趣,讓教學氣氛活潑。 (三) 主題活動:包含問、想、說、寫四步驟: 1.. 問:即教師藉由提問方式激發學生的創造 力。提問應交錯運用「封閉性問題」,建 立學生認知的基礎。運用「開放性問題」,. 陳龍安 激發學生想像力與擴散性思考。可套用創 創造思考 陳龍安. 造思考口訣「假、列、比、替、除」提問,. 教學 同時活用:假如、列舉、比較、替代、除了、 三段模式 可能、想像、組合、六W、類推,的問題 來發問。 2.. 想:自由聯想提問後,給予學生足夠思考 時間做擴散思考與想像。. 3.. 說:運用腦力激盪四策略,引導學生以個 人發表或團體討論方式集思廣益。. 4.. 寫:將意見歸納與整理。. (四) 結束活動:師生共同評估,指定下次主題 或規定作業。 (續下頁). 20.

(32) 教學模式. 代表學者. 模式特色與內涵 (一) ATED(愛的)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是以 問(asking)、想(thinjing)、做(doing)、 評(evaluation),四要素構成的綜合創造思考 教學模式,強調提供學生在既有的知識與經驗 基礎上,有足夠擴散思考機會,以發揮潛能。 (二) 問:設計情境並提出創造思考問題,讓學 生以擴散與聚歛性思考解決問題;想:鼓勵自 由聯想,並給予足夠時間醞釀;做:運用活動. 陳龍安. 邊做邊學;評:師生共同擬定評估標準、評鑑, 選擇最佳答案。. ATED 陳龍安 創造思考 教學模式. (三) 須掌握三個原則: 1.. 推陳出新:在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上, 實施問、想、做、評的活動。. 2.. 有容乃大:強調愛的教育,暫緩批判, 能容忍不同或相反意見的雅量,以及提 供和諧的教學氣氛。. 3.. 彈性變化:問想做評的程序可依實際狀 況強行整理,可「問→想→做→評」, 也可「問→做→想→問→想→做→ 評」,靈活運用。. 資料來源:修改自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心理。 修改自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心理。. 21.

(33) 學者葉玉珠(2006)提出現今教育改革潮流下,許多新的教學模式結合了創 造力的精神,逐漸發展成具創造力取向的教學模式。如:STS教學模式、主題統整 教學模式、創作性戲劇教學模式、討論教學模式,以下亦列表比較: 表 二-3未來的創造力取向教學模式 未來的創造力取向教學模式 教學取向. 模式特色與內涵 (一). STS:為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社會. (Society)三字簡稱,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希望藉 由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引發學生興趣,並運用科學的概 念、科技的方法尋求解決問題,並產生創造力。 STS教學模式 (二). 其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強調學生中心的. 自主學習,教師為引導與諮詢角色,運用社會問題做為教 學主題。除有助提升學生創造力外,對知識建構、開放思 考、做決定、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都有顯著效果。 (一). 強調學生為中心的自我導向學習模式,藉主題探索進. 行跨學科的學習,以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目的在培養 學生面對生活情境時,能以統整的知能創意思考及解決問 題。 主題統整 (二). 重視學生研究、組織、綜合等高層次思考能力的開發,. 教學模式 常運用多元教學策略,如:協同教學、合作學習、 獨立學 習、情境呈現……等。 (三). 提供支持性環境,並由師生共同建構課程與學生自評. 的評量方式。 (續下頁). 22.

(34) 教學取向. 模式特色與內涵 (一). 以戲劇形式進行教學,並促進參與者發展語言、交流. 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開發創作潛能、社會人際技巧的教 創作性戲劇 教學模式. 學模式。 (二). 強調在學習過程中,藉體驗、探索與討論活動,如:. 想像、幻想、角色扮演、裝扮遊戲、動作模仿、說故事…… 等,啟發認識自我、增進人際關係、發展創造性人格。 (一). 藉由小組討論與合作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發表、批評、. 主動學習、創造思考、問題解決的能力;並學習分享的習 慣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討論教學模式 (二). 強調以師生互動方式對事實性的問題、解釋性的問. 題、評鑑性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常運用腦力激盪法、菲 立普六六討論法、討論小組、任務小組、角色扮演、討論 會……等創造性技法。 資料來源:修改自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心理。. 二、小結 綜觀上述二表所列舉的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研究者發現各模式間雖然立論基 礎不同,詮釋的觀點有所差異,但強調的理念卻有共通之處。可歸納出相同的特 點有下列七項:「以學生為中心」、「提供開放、自由與支持的環境」、「師生平 等互動」、「運用多元主題刺激學習」、「藉由發問技巧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營造同儕合作、討論、發表的機會」、「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以本研究藝術導覽訓練的教學來說,其內容涵蓋了展覽知識背景的建構、展. 23.

(35) 品的欣賞與分析、導覽稿寫作、口語肢體表達訓練、導覽實習……等學習階段。 而同時又必須考量開幕式導覽發表的時間固定無法更改、應付臨時突發狀況、解 決學生的學習問題……等種種因素。因此,研究者主張不套用單一種創造思考教 學模式,來進行「藝術小尖兵導覽培訓」的教學。而是掌握上一段所歸納出的「創 造思考教學模式」七項特點為「核心概念」 ,在融入核心概念的精神下,經營小尖 兵團與實施各階段學習活動為前提。 另外,從過去幾年的教學經驗判斷,研究者認為依循「陳龍安創造思考教學 三段模式」為教學活動的主架構是較可行的,將每一學習階段區分為「暖身活動」、 「主題活動」 、 「結束活動」 ,再根據各階段之內容特性融入其它模式中適合的方法。 如:介紹背景知識時,以「主題統整教學模式」協助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導覽稿撰 寫的學習階段運用「問、想、說、寫」四步驟;在畫作欣賞與分析時融入「討論 教學模式」;在學習過程中製造情境,讓學生實踐「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 等。 因此,本培訓教學活動也將以三段模式之精神作為主要的教學模式架構。 Maker(1982)曾說:「適合環境、綜合性、彈性或適應性、實用性、有效性」 才堪稱為良好的教學模式。研究者希望在此次研究教學中根據以上所述,「掌握 精神、隨機調整」擇取最適當的教學模式融入課程,並從觀察與實驗歷程,發現 能啟發學生創造力又能協助小尖兵達成導覽任務的「良好教學模式」。. 參、. 創造思考教學的原則. 一、創造思考教學教學原則: 創造思考教學主要在鼓勵教師能運用有效的教學技法提升學生的創造力,而 「創造力」包含了情意層面的:好奇、冒險、挑戰、想像。認知層面的:流暢力、 變通力、獨創力、精進力。從前述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的討論中發現,中外學者都 發展出系統化的模式,致力於認知及情意兩層面的啟發。但要落實「創造思考教 學」則必須具有明確的指導原則與具體的執行策略、方法,才足以落實提升學生 24.

(36) 的創造力。因此,下表將針對學者主張的原則、策略、技法列表分析比較: 表 二-4 創造思考教學原則 創造思考教學原則 代表學者. 創造思考教學原則. (一) 重視學生提出來的各種問題或意見。 (二) 重視學生的不平凡觀念與想像力成果。 Torrance. (三) 讓學生清楚了解他們的觀念是珍貴且具有價值的。. (1965). (四) 提供無評價、多次的練習與實驗的機會。 (五) 提供環境及機會,鼓勵學生主動學習。 (六) 聯繫因果關係的評價。. (一). 支持與鼓勵學生獨特的想法與答案。. (二). 接納學生嘗試過程中的錯誤及失敗。. (三). 理解並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 (四). 給予學生有足夠時間反應與思考。. (五). 營造師生、同儕,平等、接納和相互尊重的氣氛與環境。. (六). 察覺創造是多層面的。. (七). 鼓勵課外各類的學習活動。. (八). 能傾聽學生想法並與學生打成一片。. (九). 讓學生有掌握決定權的機會。. (十). 鼓勵每位學生都能參與。. Feldhusen & Treffinger (1980). (續下頁). 25.

(37) 代表學者. 創造思考教學原則 (一) 建構適當環境,準備豐富教材、教具、提供各種材料體 驗,以激發兒童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二) 鼓勵由兒童自己提問,並透過獨立研究解決問題,讓他 們體驗自尊及責任感,能自我想像。 (三) 不否定兒童提出的問題及表現獨立行為,多予鼓勵接納。 (四) 兒童表現低潮或退步時,教師應尊重與體諒,並輔助他. Williams 們接受自己的表現與度過難關。 (1982) (五) 教導兒童如何加入團體,並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同時學 習如何善用獨處時間,以探索自己內在世界。 (六) 有計畫並持續訓練兒童創造力,並訂定合適的指導標準。 (七) 瞭解兒童的才能與工作表現之差異性,依其個別能力允 許自由選擇,對兒童表現避免負向及價值判斷。 (八) 完全信任兒童,使其有自己做決定與為行為負責的機會。 (一) 發現具創造潛能的學生,及早給予適時與適當的輔導。 (二) 提供適宜的環境以鼓勵學生發展創新。充實教學設備, 創新教學方法。容許獨立思考、對學生自由發表的意見, 簡茂發 (1982). 應給予相當的重視和鼓勵。 (三) 多元評量以鼓勵創造行為,命題靈活且不以課文為唯一 取材範圍,試題的型式和評分的方法具彈性。 (四) 培養和助長創造性人格特質,提供一個自由、和諧的情 境,及容許學生自我發現學習的活動。 (續下頁). 26.

(38) 代表學者. 創造思考教學原則 (一) 提供各種不同活動的機會,讓學生能主動而積極參與, 以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才能。 (二) 提供獨立思考、自主行動和獨立研究的機會。 (三) 提供擴散性性思考活動和機會。. 林幸台 (四) 強調高層次的認知思考歷程,重視「分析」 、 「綜合」 、 「評 (1984) 鑑」的能力。 (五) 鼓勵教師相互討論、改錯和溝通意見並能接受學生不同 的觀念和意見。 (六) 營造與培養學生有安全感、自信心、好奇心、幽默感。. (一) 建立創造的氣氛:熱誠、安全、開放、獨立、擴散、幽 默、溫暖、支持與激勵等。 (二) 重視「人性」層面,而非聖賢之完美表現。 (三) 發展創造的途徑。 毛連塭. (四) 鼓勵多元感官的學習。. (1989). (五) 少權威,多獨立學習,少做學生間的相互比較。 (六) 不過度重視時間因素,給予多一些思考時間。 (七) 不過度強調整齊、統一,容忍模糊,讓每人具其獨特性。 (八) 減少制式結構的限制。 (九) 增強自我意識,提高自信心。 (十) 以正向取代負向,強調社會讚許,而非社會壓力。 (續下頁). 27.

(39) 代表學者. 創造思考教學原則. (一) 提供自由、安全、和諧、相互尊重的學習氣氛。 (二) 讓學生在輕鬆中學習,但卻保持「動而有節」的原則, 不完全的放任,也不過於嚴肅。 (三) 以開放性及擴散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四) 重視學生所提的每一個意見,並肯定並支持各種與眾不 同的構想與意見。 (五) 鼓勵全體學生參與活動,接納學生的個別差異。 (六) 容許學生由錯誤中學習,並從失敗中獲得經驗。 (七) 培養學生好奇心,大膽體驗新的經驗。 陳龍安 (八) 讓學生充分運用語言、文字、圖畫、資訊工具……等各 (1997) 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九) 教材的選擇與運用要多元變化,以維持學生動機與興趣 並激發學生的想像力。 (十) 對於學生的意見或作品,應暫緩下判斷,給予足夠時間 沉澱,待意見都提出後,師生再共同評估。 (十一). 評估意見時,以提問方式引導學生思辨其好壞及進. 行價值判斷。 (十二). 親師須密切配合,並充分運用社會環境的資源來輔. 助學生的學習。. (續下頁). 28.

(40) 代表學者. 創造思考教學原則 (一) 教師實施創造思考教學必須熟知創造思考相關理論基 礎,並在教學中扮演引導者及催化者色,在不同的教學 情境中靈活運用創造思考教學策略。. 郭雅惠. (二) 營造良好的師生關係,並在安全、尊重環境下,建立具. (2004). 自由、輕鬆、包容的學習氣氛。 (三) 學習內容必須符合學生興趣及程度,並與其生活經驗結 合,設計的課程具有挑戰性且活潑生動,而課程、進度 具彈性,視學生學習狀況做修正與調整。. 資料來源:修改自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心理。. 二、小結 綜觀上列學者的論述,研究者認為教師在進行創造思考教學時須把握住三個 方向:在教學部分應落實「有計畫、多元活潑」原則;在學習環境部分須具備「支 持性與開放性」原則,在執行態度部分要把握「尊重與鼓勵」原則,才能有助創 造思考教學的實施,依此歸納出實施的「創造思考教學」具體原則如下: (一)教師教學部分: 1. 訂定有計畫的創造思考課程、教學目標,為學生建構豐厚的知識基礎,以支持 創造力的開展。 2. 多元運用教材、教學法、資源、評量,以有助於激發學生創造力。 3. 教學方式必須活潑、有趣,增加體驗、互動、探索機會,才能提升學生想像力 與學習興趣。 4. 包容學生的錯誤、延緩判斷並彈性處理,減低學生挫折與壓抑對創造力的限制。. 29.

(41) (二)學習環境部分: 1. 提供每一位成員平等、相互尊重、安全及受肯定的學習空間。 2. 給予創造想法與行為正面評價、鼓勵並等待足夠的時間促其醞釀與發展。 3. 架設發揮創造力的平台,增加提供刺激創造思考的機會。 4. 製造異質結合、團體合作、同儕互助模式,以拓展創造思考觸角。 (三)執行態度部分: 1. 以學生為主,重視與尊重其個體,包含人、想法與「異」見。同時也教導學生 「動而有節」、「活潑並自制」,尊重自己與尊重他人的態度。 2. 包容與鼓勵學生勇於嘗試錯誤、獨立思考、具有主見、自發性學習與主動解決 問題的積極態度。 3. 建構學生增加自信心的舞臺、營造能實踐榮譽感的機會。. 肆、. 創造思考教學策略與技法. 教學策略指的是教師按照教學目標與學生需求,在教學活動中有計畫性的編 排教學內容、教學步驟,並選擇合適的教學技巧、方法,營造教學情境,將教材 內容有效傳遞給學生,以達到教學的成效的教學方式,可視為教學過程與教學方 法的組合體。而立基於前列的創造思考原則,所衍生出的創造思考教學策略、技 法枝繁葉雜,以下將就策略與技法分別討論。. 一、創造思考教學策略 國外有:基爾福特(J.P.Guilford) 的SOI理論,、威廉斯(F.E.Williams)創造力教 學策略、雷德夢 (Audrey W.Lederman)、懷邦 (Wiles & Bondi)的教學策略;國內 陳龍安教授的三段模式策略、ATDE創造思考教學策略……等理論體系較完整,發 展出的的創造思考策略具體,茲列表如下: 30.

(42) 表 二-5 國內外主要創造思考教學策略 國內外主要創造思考教學策略 名稱. 策略內涵. 實施方式與重點 (一). 三向度空間為:運作、內容、結果。. 1. 運作:指處理資料的思考方式,為解決 基爾福特以智力結構. 問題與處理資料的運用的能力,分為:「認. 基爾. (SOI)理論模式為基. 知、記憶、擴散思考、聚斂思考、評鑑」. 福特. 礎,運用因素分析與. 五類。. 創造. 型態綜合的方法,將. 2. 內容:指認知或思考時所使用的材料,. 思考. 運作、內容、結果三. 共有:「圖形、符號、語意、行為」四項。. 教學. 向度空間交互組合,. 3. 結果:指應用於各類的內容,所呈現的. 策略. 發展出來的一百二十. 組織形態或產物,共有:「單位、類別、. 種智力模組。. 關係、系統、轉換、應用」六種因子。 (二). 1977年將圖形分為「視覺與聽覺」兩. 項,因此智力擴展為一百五十種。 (一). 矛盾法: 提出相互對立、矛盾或似是而非的現象,幫助學生. 澄清非完全正確的觀念。 威廉斯 創造. (二). 歸因法: 引導學生觀察事物的屬性、特徵,如:象徵或意義、. 情境,予以歸類。. 思考. (三). 類比法: 比較類似的情況或事物的相似處,作適當的比擬。. 教學. (四). 辨別法: 察覺事物間差異或缺失,含知識領域不足或缺陷,. 策略. 並尋覓訊息中遺落的環節及未知的部分。 (五). 激發法: 運用發問技巧引發探索知識的動機,促使學生多方. 面追求各項事物的新意義;探索並發現新知或新發明。 (續下頁). 31.

(43) 名稱. 策略內涵. (六). 實施方式與重點. 變異法: 舉出變化的實例,演示事物的動態本質,製造學生. 能選擇、修正及替代的機會。 (七). 習慣改變法: 培養敏銳的感受性,改變功能固著的觀念及方. 式,以增進問題解決能力。 (八). 重組法: 將熟悉的舊結構重新改組,創立或遷移至新的結. 構;並在凌亂無序的情況裡發現組織並提出新的處理方式。 (九). 探索的技術: 探索前人處理事物的方式(歷史研究法);確立. (續) 新事物的地位(描述研究法);建立實驗的情境,並觀察結果(實 威廉斯 驗研究法)。 創造 (十). 容忍的曖昧法: 提供各種困擾、懸疑或具有挑戰心的情境讓. 思考 學生思考;提出各種開放而不一定有固定結局的情境鼓勵學生擴 教學 散思考。 策略 (十一). 直觀表達法: 學習透過感官對於事物的感覺,來表達感. 情的技巧;啟發對事物的敏感性。 (十二). 發展調適法: 從錯誤或失敗中獲得學習;強調積極的發. 展而非被動的適應;引導發展多種選擇性或可能性。 (十三). 創造者和創造過程分析法 : 分析具創造力人物的特. 質,以學習洞察、醞釀、發明、機密思慮及解決問題的過程。 (十四). 情境評鑑法: 根據事物的結果及含意來 判斷其可能. 性;檢查或驗證原先對於事物猜測是否正確。 (續下頁). 32.

(44) 名稱. 策略內涵 (十五). (續) 威廉斯 創造 思考 教學 策略. 實施方式與重點. 創造性閱讀技巧: 培養運用由閱讀中所獲得知識的心. 智能力;學習從閱讀中產生新觀念。 (十六). 創造性傾聽技巧: 學習從傾聽中產生新觀念的技巧;傾. 聽由一事物導致另一事物的訊息。 (十七). 創造性寫作技巧: 學習從寫作來溝通觀念、表達想法的. 技巧;學習從寫作中產生新觀念的技巧。 (十八). 視覺化技術: 以圖解或實例來表達各種觀念;具體描述. 思想、情感與經驗。 「類推」與「隱喻」都是比喻兩事物間的 關係。雷德夢以「類推」與「隱喻」方式擴展 內在思考,以提昇學生解決問題、創造思考能 力。其教學過程分為以下步驟: 美國學者(Audrey W. 雷德夢. (一). 促進擴展. (二). 決定問題. (三). 探求問題. (四). 第一次相反連接. (五). 第一次連接. (六). 最後一次相反連接. (七). 最後一次連接. (八). 連接有計畫的環節. (九). 對解答之評鑑. Lederman)運用「類 創造 推」與「隱喻」方式 思考 擴展內在思考,以提 教學 昇學生解決問題、創 策略 造思考能力。. (續下頁).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師指導 學生自學 個人實踐 小組活動 競爭遊戲 小組協作 詳細解釋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Peter Senge教授,於1990年 出版「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 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職業 教師 輔導員 神職人員 社會工作者 記者.

This research is conducted with the method of action research, which is not only observes the changes of students’ creativity, but also studies the role of instructor, the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通過視覺藝術評賞、視覺藝 術創作和視覺藝術知識 三個學習範疇

z z 發展學生解難及 發展學生解難及 溝通能力 溝通能力 ,鼓勵學生運用 ,鼓勵學生運用 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考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