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相關研究探討

本研究進行之初,研究者於「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創造思考教學」、「導 覽」、「解說」、「導賞」為關鍵字分別搜尋相關論文,結果共有「創造思考教學」

111筆資料、「導覽」352筆資料、「解說」383筆資料、「導賞」11筆資料。

仔細檢視資料發現,「創造思考教學」相關論文雖多,但多集中於實踐創造思 考教學,應用於各學習領域的行動研究,或驗證創造思考教學法對學生創造力影 響的成效,唯獨不見應用於「藝術導覽」方面相關的研究論文。而以「導覽」及

「解說」為關鍵字的文獻類多型繁。有資工(管)、多媒體……等科系,發展以數 位化導覽模式、資訊科技結合導覽系統的應用型研究。也有旅遊、休閒相關科系,

探討解說員背景、遊客對導覽滿意度、導覽志工參與動機、導覽員工作滿意度、

導覽成效與影響、旅遊解說內涵、公共政策變遷……等相關研究。亦有環教、建 築、景觀科系,研究環境素養、環境與導覽設施設計、導覽環境建置、導覽成效、

相關個案分析的論文。或有從博物館、藝術館、科教館……等展示場域的角度,

探討導覽制度、解說員內在人格、導覽知能、解說教學與課程、認知學習、專業 發展需求、導覽與藝術鑑賞、導覽與審美……等研究。

而為求聚焦於本研究「國小學生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之行動研究」相關文 獻之探討,在研讀以上857篇摘要後擇選出下列37篇論文,按論文研究內容,區分 成「導覽專業知能(技巧、方法、策略)相關研究」、「導覽(解說)員培訓相關 研究」、「導覽(解說)員角色與定位相關研究」、「導覽(解說)課程與教學相關 研究」、「導覽(解說)認證制度與指標建構相關研究」五大類,進行不同主題的 研讀與歸納比較,臚列如下表: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敬業與熱心服務的態度」……等方向(余慧玉,1998;葉蕙儀,2007)。論文中 也例舉了解說過程中導覽員要活用的多種技能,如:說故事、角色扮演、與觀眾

111

經驗聯結、相互比較策略……等,藉此與遊客互動寓教於樂,才能有效達成解說 任務(杜薇,2005;郭于菁,2012)。另外在各研究中也提到,國內的解說員訓練 制度與課程系統化不足,無法符合現實所需,立即讓新進義工在訓練結束後進入 狀況(黃國書,2009),只能等待時間、經驗的累積或導覽技能的成熟才足以克服 導覽困境。因此,有些研究者提出可從「專業態度」、「導覽技巧」及「專業知識」

三項職能構面、四十八項職能項目建構學習模式(鄭功翊,2009)。也有細分為「基 本工作素養」、「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三大領域,八小類次領域和五十二項的 基本能力(顏蔚雯,2001)。或是從「基本知識」、「相關知識」、「解說技巧」與「自 我成長」四個面向培訓導覽志工,提高導覽員之專業能力(余慧玉,1998)。還有 倡議藉分級概念區隔導覽專業知能的等級,以初級、中級、高級能力指標系統整 合訓練課程,檢核導覽人員的專業知能(王喜青,2001)。以上的研究都有助於研 究者對國內成人導覽員的專業知能發展與第一線導覽現狀、學習內涵進行了解,

以便擇用可執行的內容,作為規劃藝術小尖兵訓練課程的研究參考。

二、 導覽(解說)員培訓相關相關:共計9篇論文一如前述,研究對象大都聚 焦於成人導覽員。本類共有5篇探討國內各社教機構的導覽義工培訓,如:國家公 園、旅遊景點、博物館……等。此類社教機構的導覽員、導覽義(志)工培訓,

除國家級的國立故宮博物院較具制度外,多數為不定期招募並進行短期集中式訓 練。聘請專家、學者為講師,教授學員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溝通技巧、儀表、

態度……等,並輔導學員學習以講述為主,提問、討論方式為輔的解說模式(施 佩瑩,2005;曾令全,2009)。但受限於社教機構行政、人力、經費、招募……等 因素,培訓課程難以系統化並具延續性與順序性(曾令全,2009),亦無法滿足義 工進修渴望與分層分級的需求(楊淑敏,2005)。所以,研究者們紛紛提出呼籲,

希望各社教機構在培訓導覽員前應制定完善的訓練計畫,充實訓練課程內涵,並 落實執行培訓機制,於之後考核評鑑導覽員的工作效能及評估訓練機制成效(楊 啟煊,2002;施佩瑩,2005)。在課程的安排上除靜態的知識學習外,宜增加觀摩、

112

體驗與交流活動,辦理進階課程以滿足學員進修需求,並逐步建立解說員認證與 分級制度(楊淑敏,2005)。

而另外4篇以國小生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傅千珊,2010;楊智淳,2005;范振 豐,2004;李碧玲,2002),為不同地區的小學以藝術、鄉土、生態環境為主題的 學生導覽員培訓。研究呈現出的觀察是:學校培訓小學生解說員需運用多元、活 潑、符合兒童學習心理的教學法,安排充足的時間(平均訓練5.72個月),增加學 生的實地教學及解說經驗,才能幫助小學生轉化知識為導覽內容(傅千珊,2010)。 而教師變換活潑的教學方式,可應用教學策略如:講述法、討論法、問思導覽法、

示範法、同儕指導策略……等(楊智淳,2005)。研究結果也發現培訓後,學生對 解說內容的認知、表達、溝通、人際關係、團隊合作、主動探索、解決問題、規 劃組織與實踐、利用網路資訊、自信……等能力都有增加(李碧玲,2002;范振 豐,2004)。以上這些前人的寶貴經驗剛好能作為本校組訓「藝術小尖兵」最好的 借鏡,結合研究者的理念,設計出融入創造思考教學融入藝術導覽為主的導覽員 訓練課程。

三、 導覽(解說)員角色與定位相關研究:共5篇,其中2篇探究博物館與美 術館成人導覽員角色定位與功能,1篇為保安宮解說「老師」個案研究。研究者們 普遍認為導覽員不僅扮演教育者、解說詮釋者、溝通者的角色(廖天聰,2000),

甚至有時也需兼具娛樂與行銷的角色(陳昱均,2010)。必須能靈活運用解說技巧,

如:多變的口語策略、生活化詞彙、提問、角色扮演,說故事方式。並顧及導覽 現場狀況隨機反應變換導覽活動,才能激發參與者的興趣,協助其理解解說內容,

吸收知識、提升鑑賞知能,並獲得藝術的、文化的、心靈的滿足(廖天聰,2000;

周映瑾,2010)。

另外2篇為探討擔任導覽員的國中生與小學生的角色與功能,2位研究者一致 肯定學生導覽員培訓活動具有正面意義。學生在角色變換的歷程中,由接受者成 為付出者,從學生變為老師的過程,自信心、學習動力都有顯著提升的效果,美

113

感素養及審美實踐能力都較訓練前進步。甚至潛移默化有助於擴展學生之人生觀、

價值觀,形塑其健全人格(王若馨,2008;古佳代,2009)。

四、 導覽(解說)課程與教學相關研究:共7篇論文,本類研究討論較多的是 導覽課程的設計與教學內容。分為:成人導覽員或學校教師,針對民眾或學生導 覽藝術品、生態環境的課程設計或教學策略、技巧之討論。另一種為教導導覽員 如何導覽的「導覽員培訓課程」設計。前者強調的是:導覽員或教師應在導覽進 行前,考量參觀者的能力及展覽內容,選擇、組織解說素材,導覽時透過肢體、

五官表情、口訣、趣味比喻等導覽技巧,促進觀眾的學習理解。並運用不同的鑑 賞方法,帶領觀眾欣賞展示作品,建構其美感認知、觸動美感經驗(許元齡,2008)。 尤其針對兒童觀眾,考量其認知能力,有研究者發展以Vygotsky的可能發展區(ZPD)

與鷹架理論為基礎,在導覽課程設計中提供學習鷹架幫助兒童提升能力,促使其 在博物館中可有效學習,留下正向的參觀經驗(葉怡芯,2010)。另外高千雅(2008)

以美術館「教育展」為研究主題論文,提到導覽員須注意「教育展」教育推廣才 是展覽核心,不是教藝術也不是學技法,而是藉導覽設計與教學帶領兒童透過觀 察、思考、動手、遊戲、體驗等方式親近藝術品,從探索中發現藝術的多元樣貌;

並引領兒童透過觀賞、閱讀與互動思考認識藝術。

而「導覽員培訓課程」類,陳安琪(2012)將小學生態解說員的培訓,內容 限縮於口語表達訓練。以前實驗研究前後測及自編的評定量表,檢測九位學生在 十週的「口語表達課程訓練」前後,發音、副語言、體態語以及說話內容四部分 的進步情形,整篇著重的是語文能力方面的探討。歐德孝(2006)的小小閩南語 解說員訓練課程,探討的是以閩南語為主的校本課程取向、課程內容及課程架構。

較多著墨於課程發展理論、鄉土教育課程設計、閩南語教學內涵的討論,較少觸 及導覽的部分。雖與本研究方向、模式差異大,但也可激盪研究者思考以「藝術」

導覽為核心的學習內涵,及如何運用「創造思考」教學達成培訓目標。

五、 導覽(解說)認證制度與指標建構相關研究:共5篇,所討論的都是社教

114

機構的導覽員認證制度,研究者們調查國內社教機構的認證制度,發現我國國家 公園和林務局在培訓解說志工時較著重於自然資源的知識及志願服務的相關課程,

只有少部分的課程安排學習解說技巧。從訓練課程到認證制度都由各機關自行訂 定,內容大同小異,但未有國家統一制度的產生(劉怡屏,2009)。因此,梁明煌 等人借鑑美國國家解說協會Nationa l Association for Interpretation (NAI) 創立的解 說員制度,按層級分為「解說管理者、解說規劃師、解說訓練員、襲產解說員、

解說導覽員、解說接待者」六種類型解說員證照(梁明煌、顏士雄、劉怡屏,2008),

調查其在台灣的可行性與差異性,發展出六大項目解說員核心競爭力,「解說素養 與技巧」、「解說的基礎」、「解說工作者的專業責任」、「規劃與執行解說服務」、「促 進學習」、「評估與評量」,作為建構制度的參考(劉怡屏,2009)。

亦有鄭美女(2002)以量化研究方式,建構出的「公立博物館解說人員專業

亦有鄭美女(2002)以量化研究方式,建構出的「公立博物館解說人員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