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二十一世紀為全球競爭化的時代,各國政府莫不為了提升國力而強調國民競 爭力的重要性。因此,調整教育方針以培育人民適應未來的需要,遂成為先進國 家教育思考的課題。當中,尤以培育具創造力與溝通能力至關重要。所以,本研 究旨在藉由開發「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培訓課程」,培養學生導覽員具備創造力 與藝術導覽能力。同時經由資料蒐集、課程設計、教學實踐與檢討,省思教師的 教學歷程及學生學習效果,以提升教師藝術導覽教學的專業能力,並做為修正藝 術導覽課程的依據。全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 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壹、 培育學生具備 21 世紀的關鍵能力:創造力與溝通力,教師責無旁貸

全球競爭化的時代來臨,各國為了提升國家之競爭力,無不思考在教育政策 上制定因應二十一世紀人才培育的新方向。Google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李開 復(2006)指出二十一世紀人才需要具備七種特質,包括:「融會貫通、創新實踐 結合、跨領域融合、三商皆高、溝通合作、熱愛工作、積極樂觀」。2007年歐盟執 委會也提出了關於現代社會公民,須具備「終身學習的八大關鍵能力」,包括:「使 用母語溝通的能力、應用外語溝通的能力、運用數學與科學的基本能力、數位學 習的能力、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人際互動參與社會的能力、創業家精神、文化 表達能力」(European Union, 2007)。台灣教育部顧問室也在2002年公布了「創造 力教育白皮書」,明確指出人類正面臨「第三次產業革命」,一個以「腦力」決勝 負的「知識經濟時代」。不論是創新思考、批判思考或解決問題之能力,皆是未來

2

世界公民應具備的重要基礎能力。

因此,台灣教育部將打造「創造力國度」(Republic of Creativity,ROC)列為 教育工作之推動重點。組織了專家、學者籌劃與執行創造力相關的教育政策,進 行國民創造力的發展與培育,藉以提昇國民素質,孕育知識經濟的力量。其中,

學校與教師更是扮演著激發出學生「創造力」的重要角色(教育部,2002)。

而因應競爭,如何培育學生具有創造力、溝通能力及適應未來的能力?學校 與教師這個推波助瀾的關鍵「推手」,必須消化、反芻與深思這任重道遠的使命。

思考能在學校計畫性的課程安排與教師的有效教學推動下,培育出具備創造思考 力、流暢溝通力的未來學生。但培養創造力不單只有靠教師開發「創新教學」的 上課方式,以維持住學生的新奇感與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如何落實、活用「創 造思考教學」的觀念,在各領域的教學中運用「創造思考教學」的策略、技法,

以養成學生使用創造思考的習慣與能力,並輔助學生將創造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以解決各種問題,才能真正的培養出具有競爭力的未來國民。

創造力系統理論(System Theory)代表學者Csikszentmihalyi(1996)曾提出,

創造力並非只在大腦中產生,而是個人思維與社會文化互動的綜合結果。創造力 受到了系統模式中,個人(individual person)、領域(domain)、學門(field)三項 指標的影響(陳龍安,2006)。除需透過個人學習歷程將領域的知識、符號系統、

規範、判準等內化外,並藉由「心流經驗」(flow experience)提升內在動機。同時 學習的領域知識、技能必須受到「守門人」(gatekeeper)認可,才算是完整的創造 歷程(葉玉珠,2006)。而學校與教師即是關鍵的守門人角色,負有執行與把關的 責任,更是開啟學生創造力之門的重要鑰匙。

貳、 藝術與人文領域是實踐創造力課程的最佳場域

創造力不是天生不變,而是可以後天培養的(Sternberg, 2001),國內外眾多的 研究都發現,落實創造思考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創造力。而台灣目前雖提倡多

3

元發展,但在普遍仍以升學為重的教育環境中,國小的藝術與人文領域是最容易 實施創造力課程的場域。藝術與人文領域相較於國、英、數等主科最容易被忽視,

但相對的卻也增加了許多實踐創造思考教學的開放空間。徐庭藍與郭靜緻(2009)

認為在各種學習中,「藝術活動」被認為是開啟創造能力發展的最佳場域,藝術除 了具多面向的類型,其統整性更能夠深化學習的內涵。所以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 領域課程中,揭櫫了「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三大課程目 標。讓教師在符合十大基本能力與分段能力指標的範圍,依據此三大向度編選課 程素材。因此,相較過去教師只能按照指引教學,照本宣科的傳統模式,有了更 大的自主權與多元開發課程的選擇性。吳舜文(2003)也指出「創造力」是藝術領域 不可或缺的要素,無論是展演、創作、教育……等,藝術才能的發揮皆立足於「創 意」之教學與學習上。身為藝術教育工作者,從藝術發展史之探究與教育理念之 省思,將創造力之理念融入藝術領域之學習與教學是必要之使命。

因此,無論是成就學生以從事藝術為目標,或輔育學生藉了解藝術作品而實 踐美育人生,「創造力」教育在藝術與人文領域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林小玉,2003)。

所以,藝術與人文領域在少了教學進度、考試分數的壓力箝制下,可發揮獨有的 領域特性,結合創新的教學法進行各類「創新」的實驗教學,可說是實踐創造思 考教學的最佳場域。這也印證了王延煌(2006)所說「我國若要提升文化創意產 業、發達創意經濟,藝術教育絕對是需要、必要且重要的一環」。

參、 創造思考教學法能解決學生導覽活動中遭遇的困境

研究者擔任藝術與人文領域與美勞科教學二十二年,2002年調任臺北市 TP 國小擔任視覺藝術專任教師兼社區美術館長。並於2003年開始與QT文教基金會合 作,投入校園「游於藝」巡迴展的推廣工作,當中重要任務即是培育「藝術小尖 兵」。此工作目標即是透過學校的教學活動,協助學生建構「游於藝」巡迴展主題 知識,學習口語表達、肢體儀態……等導覽技巧,輔導學生成為藝術導覽員,將

4

「游於藝」巡迴展的展品介紹給參觀者,成為散播藝術的種子。

研究者在多年參與學生藝術導覽員培訓活動與觀摩全省游於藝家族藝術小尖 兵的導覽中發現:小學生要轉化艱澀的美術專業知識、藝術家生平資訊,並帶領 民眾進入藝術的世界,具有相當的困難度。學生必須先解決:消化抽象的藝術專 業知識、克服面對觀眾的緊張感、活用學習到的導覽技能、臨危不亂應付現場的 突發狀況……等,這些都須仰賴事前的準備與靈活的導覽技能,才足以統整知識、

情意、技能達成任務。而建構如此綜合的能力,亦絕非短時間、急就章能夠完成。

因此,常見到學生導覽時的「異象」:不是內容流於拼湊書籍的論述、複製網路文 章為稿;就是拷貝成人導覽員的解說模式,失去兒童的純真;甚至對於藝術專業 知識的描述、詞彙的使用咬文嚼字、賣弄學問,讓人感嘆鸚鵡學舌、東施效顰之 憾。而臨場面對觀眾時:學生無感情的背誦文稿;舉手投足搖頭晃腦、目光漂移 或面紅耳赤,不僅無法有效傳達藝術知識,帶領群眾領略藝術之美,更讓參觀者 要辛苦的解讀導覽員生疏且艱澀的藝術專有名詞,完全背離了原本藝術導覽活動 的良善美意。

個人觀察其原因有下列幾點:

一、 主題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疏離,學生囫圇吞棗背誦,不能感同身受。

二、 對於藝術家創作理念、技法一知半解,無法融會貫通。

三、 兼顧導覽內容及肢體、語言的表達,練習不足,因此捉襟見肘、手忙腳亂。

四、 臨場緊張左支右絀,遇狀況隨機應變能力不足。

因此,作為第一線藝術教育工作者,實在不忍看到學生在導覽過程中,一次 次遭遇挫折、喪失自信並消磨對藝術的熱情。所以希望能找到對策,解決導覽教 學場域中的問題。研究者平時教學即常主動嘗試各種創新教學法,發現使用創新 教學方式,能明顯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間接影響到學生的創作表現。適逢 於九十九學年度考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在職進修班,兩年中修習了創 造力相關的理論、創造思考教學技法、創造力相關主題……等課程,明瞭創造力

5

理論研究對學習成效具有正向的意義。

所以,認為將「創造思考教學」融入學生導覽員的培訓課程,實踐所學,似 乎是可解決導覽教學困境的辦法。教師是否能在導覽員培訓課程中,運用創造思 考教學的原理與技法,活化艱深的導覽專業知識?能不能藉由創造思考教學的策 略提升學生導覽員的創造力?可不可從研究歷程中發展出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案?

是不是能造福往後接辦「游於藝」巡迴展的教師們,不用再頭痛如何培訓藝術導 覽員?研究所得可否值得導覽教學的推廣與參考?遂成為進行此研究主題的主要 動機之一,亦為研究者將所學理論與教學實務相互印證的實踐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