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行動研究一詞包含「行動」與「研究」雙重涵意,其理論之核心概念為:研 究者不但是探究理論的求知者,亦是行動的執行者(黃政傑,1999)。強調的是 第一線的實務工作者,為了解決工作中遭遇到問題或困難,而藉由行動研究的方 式,透過對工作歷程的紀錄、理論的行動印證、實踐後的省思,以找出問題的核 心與解決策略 (蔡清田,2002) 。

在教育實務上,行動研究乃是透過教師的眼,去檢視理論與實際的問題。藉 課程的發展重新提升教師的教育專業,藉反覆修正教學及調整執行計畫,找出適 用於解決教育現場問題的策略。其優點不但能立即改善教學效能、解決教學實務 問題,更能藉由研究成果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提升教學品質,使專業知識與行 動合而為一(Elliott,1991)。是一種能累積教師教學經驗與即知即行的行動能量、

118

有效提升第一線工作者批判思考、省思檢討能力,以獲致專業成長及更佳的工作 品質的研究方法。

因此本研究設定以「行動研究法」探討研究者發展的「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 學培訓課程」行動方案,觀察其實施過程中教學的內容、遭遇的困難、衍生的問 題……等;並多元蒐集與紀錄教學現場中老師與學生互動、導覽制度運作、訓練 場地、培訓時間、學習歷程……等質性資訊。藉以分析其內涵、修正與省思教學 策略並提出解決問題方法。此外,更佐以研究者自編的「臺北市 TP 國小 2012 藝 術小尖兵創造力表現測驗」、「臺北市 TP 國小 2012 藝術小尖兵創造力表現測驗 觀察量表」,檢測導覽訓練課程前後,學生導覽員在創造力與導覽表現的成效。

期望以質、量並陳,相互印證的方式,獲取師生行動的寶貴經驗,省思教學歷程 中不同面向內涵,以作為往後改進導覽教學、研發學生導覽訓練課程、發展相關 測驗的參考依據,方便建構出適用於國小學生的藝術導覽訓練課程。而本研究透 過的質性與量化研究方式,分別說明如下:

壹、 質性

質性部分:蒐集教學過程中研究者的「教學札記」、「協同研究員回饋紀錄」、

「師生訪談紀錄」、「導覽稿」、「學習單」、「攝影與錄影」、「導覽技能互 評表」、「小尖兵訓練自評表」、「小尖兵暨家長心得表」……等質性資料。

貳、 量化

量化的部分,研究者考量入選 QT 文教基金會游於藝巡迴展「二十世紀的藝 術魔幻生- Bravo 畢卡索展」的八所學校,涵蓋高中職、國中、小學各級學校,

不僅學生年齡層、訓練模式不同,訓練時間、展期差異性大。同時該套展品輪展

119

時間長達一年,各校運作方式並未同步。因此無法選擇游於藝的展覽學校進行實 驗。另外,因本研究主要目的在建立「融入創造思考教學藝術小尖兵導覽培訓課 程」,開發自編創造力測驗與觀察量表僅作為未來進行後續研究的參考依據。所 以,基於上述多重考量下,本研究開發「自編創造力測驗與觀察量表」先採取預 備性的研究模式,以發現實施的缺失與相關問題為主要目的,未來再根據本次的 結果作為進一步研究與修正的參考。

所以量化的部分,本行動研究採立意取樣不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選擇 TP 國小參與培訓的 31 位藝術小尖兵為實驗組,學校條件相仿且同年齡未受過導覽訓 練的之 TM 國小四、五年級六班一百八十五位學生為對照組。在培訓課程正式開 始前,兩組的學生皆接受研究者自編的「臺北市 TP 國小 2012 藝術小尖兵創造力 表現測驗-前測」(參考:附錄一)。完成的前測試卷採「共識評量」模式,分別由 研究者與兩位協同研究者評分,並登錄於「臺北市 TP 國小 2012 藝術小尖兵創造 力表現測驗觀察量表-前測」,(參考:附錄三)。第二階段經由「實驗處理」,即 實驗組學生接受每週二小時,共二十週,合計四十小時的「融入創造思考教學藝 術小尖兵導覽培訓課程」。培訓完成一週後,同時再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僅隨機 抽樣與小尖兵等量 31 位)學生,實施研究者自編的「臺北市 TP 國小 2012 藝術小 尖兵創造力表現測驗-後測」(參考:附錄二) 。測出兩組成員之創造力總分,並登 錄三位評分者分數於「臺北市 TP 國小 2012 藝術小尖兵創造力表現測驗觀察量表-後測」(參考:附錄四)。在剔除前後測廢卷並排除誤差因素後,以軟體 EXCEL2010 登錄建檔完畢,再以電腦統計套裝軟體 SPSS20 for window 進行皮爾森積差相關 係數(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檢定,檢核三位評 量者評分的一致性與測驗內部之一致性,同時以獨立樣本共變數分析,考驗兩組 學生在實驗前後的創造力差異性,以診斷教學活動中的學習成就。再以此次自編 測驗與量表所累積的經驗與結果進行整理與修正,做為未來研究者改善教學與發 展後續實驗研究的參考。本研究之實驗設計如下:

120

一、實驗設計

表 三-1實驗研究設計 實驗研究設計

組別 前測 實驗處理 後測

實驗組(N=25) O1 X O2

對照組(N=25) O3 C O4

茲將表三-1 中各符號所代表之意義,說明如下:

O1:表示實驗組在實驗處理前實施的前測,即「臺北市 TP 國小 2012 藝術小 尖兵創造力表現測驗-前測」。

O2:表示實驗組在實驗處理後實施的後測,即「臺北市 TP 國小 2012 藝術小 尖兵創造力表現測驗-後測」。

O3:表示對照組在實驗處理前實施的前測,即「臺北市 TP 國小 2012 藝術小 尖兵創造力表現測驗-前測」。

O4:表示對照組在實驗處理後實施的後測,即「臺北市 TP 國小 2012 藝術小 尖兵創造力表現測驗-後測」。

X:實驗組實施二十週的「國小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

C:對照組未接受二十週的「國小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

二、研究變項

本研究相關的自變項、依變項、控制變項說明如下:

(一) 自變項

本研究的自變項為「國小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為實驗組的藝術小尖兵 接受為期二十週,每週二次,每次六十分鐘的實驗教學。對照組則未接受「國小 藝術導覽創造思考教學」。

121

(二) 依變項

本研究的依變項係指受試者在進行「臺北市 TP 國小 2012 藝術小尖兵創造力 表現測驗」後,由評量者在「臺北市 TP 國小 2012 藝術小尖兵創造力表現測驗觀 察量表」上評定的「創造力」分數為指標。內容包含敏覺力、流暢力、變通力、

獨創力、精進力五個分項分數。

(三) 控制變項

1. 受試者方面:本研究之實驗組 TP 國小藝術小尖兵與對照組 TM 國小學生均 為常態編班之國小四、五年級學童(一百零一學年度上學期,升為五、六年 級)。其家庭社經水準、文化背景與接受之學校課程皆大致相同。

2. 測驗時間: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實驗教學前一週進行前測;教學介入後於實驗 課程完畢後一週進行後測。

3. 測驗實施方面:施測過程力求標準化,施測者、指導語皆完全相同,施測的 情境與時間也力求一致。

4. 統計控制方面:採皮爾森積差相關,求取評分者間之相關性。獨立樣本共變 數分析,排除掉因前測的影響,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前、後測分數的得分 差異,以了解實驗處理之效果。

5. 其他:為避免霍桑及強亨利效應,因此受試者對於實驗的進行並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