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人格特質

個體在先天及後天因素交互作用影響下,對人己、事物、以至對整個環境的 適應時,所顯現的獨特思想、行為及感受,且這些特質具有相當統整性、持久性、

複雜性與一致性。本研究使用莊耀嘉、李雯娣(2001)編製的「性格自評量表」

來測試學生的人格特質,以受試者在外傾支配性(包括:外向性及負向支配性)、

神經質、和善性、嚴謹自律性及聰穎開放性等五個向度之得分為作為分類依據。

二、 國小學童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桃園縣桃園市的國小學生。桃園市共 23 所小學,研究 以便利取樣方式挑選桃園市內六間國小,各校依其規模大小,選取同年段 5 至 7 班施測,施測人次共 958 人。

三、師生互動

師生互動行為,在此採溝通的系統性觀點,其基本假定為:在教室情境中,人 們的行為會互相影響;老師的互動行為會受到學生行為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學 生的行為,形成一個循環的過程,本研究依據Bloom(1956)、Krathwohl(1973)及 Simpson(1972)等人的分項,將師生互動內容分為以下三類:(張霄亭,2004)

(一)認知方面:包含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創造,具體施行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

包含教學準備、教材呈現、教學策略、與教學評量等。在本研究中將認知教學方 面的師生互動以「控制」、「支持」雙向度來討論之。

(二)情意方面:包含師生互動的心理關係、信念價值,具體施行在教師的教學 活動中,包含了正向與負向的情感態度與感受等。在本研究中將情意相處方面的 師生互動以「影響」、「接近」雙向度來討論之。

(三)行為方面:包含行為的知覺與模仿、機械化與複雜的反應以及創作等行為 方式的表現與改善,具體施行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包含對學生行為的反應與行 為改變的管教方式。在本研究中將行為管教方面的師生互動以「要求」、「反應」

雙向度來討論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的目的在整理、歸納與本研究主題相關的理論及研究結果,做為本文的 立論基礎。全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人格特質的理論與研究;第二節進行師 生互動理論與研究;第三節闡述學生人格特質與師生互動關係之相關研究;第四 節說明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學業成就與師生互動的相關理論。

第一節 人格特質的理論與研究

壹、人格特質的意義

人格(personality)是心理學領域重要的研究變項,而心裡學上「人格」

一詞,源自拉丁文的「personna」,本意為「面具」(Hergenhahn,1990)。但 十八世紀後的心理學家多將人格認為是個人思考、情感、行為的特有模式,這些 思考、情感行為模式除了有獨特性外,在不同的時間和情境也有一致性(Pervin

& John,1997);Libert與Libert(1998)認為現今心理學所指的人格概念相異 於字源「面具」重視表象與偽裝,其意義比較接近於「真人」、「本來的面目」,

也就是個人真實獨特的面貌(黃堅厚,1999)。現今社會談論到人格,一般來說 會將人格的涵意做三種解釋:第一種社會上的一般解釋,將人格解讀為「人品」,

其內涵與品格相同;第二種法律上的一般解釋,將人格解讀為「義務主體的資 格」;第三種是心理學上的解釋,將人格解讀為「性格」,指的是人的個性(張 春興,1992)。根據張春興(2000)定義:人格是指個體在其生活歷程中,對人、

對事、對己以至對整個環境的適應時,所顯示的獨特特性。此一獨特個性,係由 個體在其遺傳、環境、成熟、學習等因素交互作用下,表現於需求、動機、興趣、

能力、性向、態度、氣質、價值觀念、生活習慣以至行動等身心多方面的特質所 組成。由多種特質而形成的人格組織,具有相當的統整性、持久性、複雜性與獨 特性。綜上所述,心理學上所沿用的「人格」一詞,大致上的意義是將其解釋「性 格」,也就是強調個人在生活中對人事物所展現的獨特個性。

當我們在描述個人的性格特質,例如:安靜、吵鬧、被動、擅交際等等時,

也就是在針對個人的人格組態加以分類,企圖替人格特質找尋精簡的向度與內涵

(王震武,1991)。在許多研究者對「人格」與「人格特質」的討論中,我們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以發現研究者對於兩者的界定並無太大的差異,只是在討論人格特質時,較重視 人格的特徵,強調人格的特質部份。

表2-1-1 專家學者對人格定義之彙整

提出者 人格的定義

Guilford (1959) 人格是個人得以和其他人相異的一種持久、特殊的特 質。

Allport (1961) 人格是位於個體心理系統之內的動態組織,是決定個 人思想與行為的獨特型式。

Kassarjian (1971) 人格特質是個體對外在環境刺激產生的一致性反應。

Pervin 與 John (1997)

人格是指形成一個人的情感、思想及行為經常型式的 那些個性。

Phares 與

Chaplin (1997)

人格是一個人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每個人和另一 個人的型式不相同,並且在不同時間和情境中維持一 致。

張春興(2000):

張氏心理學辭典

人格是指個體在其生活歷程中,對人、對事、對己以 至對整個環境的適應時,顯示的獨特特性,具有相當 的統整性、持久性、複雜性與獨特性。

陳江水 (2003) 人格特質是個人在其生活歷程中,對人、對事、對己 以至對整體環境適應時,所顯示出來的個性,通常具 穩定與一致性。

石文宜 (2006) 人格特質是指個體內部心理及物理系統的動力組 織,對人、對事、對己以至對整個環境的適應時,決 定個體在思想、行為及感受上的獨特性,且這些特質 具有相當的統整性、持久性、複雜性與一致性。

路婉林(2010) 個體在面對不同刺激時,所展現持久而穩定的特質行 為,當特質越具一致性時,在不同情境中發生的頻率 也越高,而運用 該特質來描述個體行為也更顯重 要,且具有預測性。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上表為研究者參考孫君儀(2002)、石文宜(2006)之研究歸納,列舉部份 研究者對人格與人格特質所提出的定義,會發現依據各理論流派的不同,對於人 格的解釋雖略有差異,但大致來說都將人格與人格特質視為人的一種獨特性、持 久性、一致性、統整性特質。

綜合以上中西方學者所述,人格與人格特質都是生活歷程中個人的個性展 現,這樣的特質受到先天與後天的影響,展現於內在與外在的思考、情感與行為 方面,它是個人面對事物所展現的獨特思考行為模式。以此研究基礎,本研究對 人格作一定義:個體在先天及後天因素交互作用影響下,對人己、事物、以至對 整個環境的適應時,所顯現的獨特思想、行為及感受,且這些特質具有相當統整 性、持久性、複雜性與一致性。

貳、人格特質的相關理論 一、 人格理論的理論派別

人格的形成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因而發展出不同的人格類型與人格分析理 論,近代對人格類型研究的學者甚多,例如︰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的Erich Fromm (1941)將人格分為五大類型,分別是接納型、剝削型、吝嗇型、交易型與 生產型,認為人格的類型類型受社會和文化形態影響,也就是說性格是由氣質、

體格受生活經驗的影響所決定的。

此外美國心理學家Rotter,受行為主義及社會學習論影響,也在1954年提出

「內外控人格取向」概念,認為人格內外控取向是一種連續的變數,是個體對於 其行為及行為後果的增強所持的信念。至於內控與外控是一種相對的觀念,並無 絕對區分的標準,此研究結果廣受當時組織行為與心理學者們的重視與探索(林 勤豐,2002)。其他更有Roseman與Friendman(1974)提出的A/B型性格,主張人 的性格有A/B型的傾向,A型性格充滿企圖心,兼具情緒與行動力,不達目的絕不 停止,B型性格則反之。以上多位學者對於人格特質的研究,均顯現出人格特質 在近代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性。整合來說,當我們談論到人格理論時,大致可分為 以下六大學派:

(Psychoanalytic Theory)

強調嬰兒與兒童時期的生活經驗 對人格發展的影響,認為潛意識對 行為類型間的差異有重要影響。

Freud

類型論/生物論

(Type Theory)

強調人的生理特徵,認為人格是遺

(Learning Theory)

強調觀察與模仿是人格形成的作 用因子,認為人格受環境因素影響 重大。

Skinner、

Bandura

特質論

(Trait Theory)

關注個人與團體之共同特質,且認

Eysenck

自我論

(Self Theory)

人格是人的內在自我經驗。自我概

Rogers

認知論

(Cognitive Theory)

人格特質的差異是來自個體處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想的成分,讓個體能合乎社會標準而做出對的行為。這些人格的發展在嬰兒與兒 童時期逐漸形塑,並反映在意識與潛意識上。

人格類型論中,以Jung的的心理類型理論最有名,Jung認為性格有外向型和 內向型兩大態度類型,外向型的人,對周遭一切事物都很感興趣,愛好社交活動、

較活潑開朗、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反之,內向型的人,重視主觀世界、好沉思 善內省、較難適應環境的變化。此兩大類型又各依個人的心理功能:感覺型、思 維型、情感型和直覺型四種心理功能組合成八種心理功能類型(張春興,1992)。

此人格類型論重視個體在出生時就先天具備的氣質和功能上的偏好,但這些分類 並非是將人切割成八類,因為每一種類型的模式都是典型的極端模式,現實中人 兼有外向性和內向性的中間型,也都擁有上述四種心理功能,只是每個人在情境 中側重的功能不同。

學習論則是受到行為主義的影響,行為論的理論觀點有一個很重要假設前 提,那就是科學心理學家應該研究可觀察的行為(陸洛,2006)。此學派的代表

學習論則是受到行為主義的影響,行為論的理論觀點有一個很重要假設前 提,那就是科學心理學家應該研究可觀察的行為(陸洛,2006)。此學派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