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精神分裂症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所編訂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修 改版(Diagnosis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DSM-IV)診斷 標準指出,精神分裂症的診斷需符合下列標準: (一) 特徵性的症狀包 括下列各項兩項 (或兩項以上) ,每項出現時期至少一個月 (若被成功 的治療,時期可以稍短),且其出現占有相當高的時間比例:妄想、幻 聽、解構的語言、整體而言混亂或緊張的行為、負性症狀。(二) 有社會

/職業功能障礙。(三) 連續有病徵的時期至少延續六個月,且六個月中 至少有一個月的時間符合標準一。(四) 排除分裂情感性疾患及伴隨精神 病性特徵之情感性疾患的診斷。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需符合精神專科醫師診斷之精神分裂症患者,且 無合併其他精神疾病診斷,年齡介於18-65歲,目前参與衛政機關庇護 性工作坊的工作訓練。

貳、自我效能

依據 Bandura (1977)的理論,自我效能指個體以心理信念來解釋自 身能力的表現,因而影響個體的行為能力,具有較高自我效能信念者,

會促使個體努力達成自己期待的成果。

7

本研究採用余靜雲與鍾信心 (1999) 翻譯 McDermoot (1995) 發展 的「自我效能量表」,作為評量精神分裂症患者参與庇護性工作坊的自 我效能。此問卷以因素分析分為三大向度,分為社交技巧、精神症狀因 應和避免負向思考等。

參、疾病管理

林靜蘭 (2007)針對精神分裂症病者的疾病管理歸納出下列要素:能 覺察自身所經歷的疾病徵兆、能覺察自身所經歷的症狀、能瞭解正確的 疾病歸因、能覺察自身疾病所造成的社會性影響、能覺察自身所接受藥 物治療的反應以及能接受藥物治療。

楊翠媛、林美娟、李青霖與陳翠如 (2008) 指出,疾病管理的要素 為:評估疾病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程度,如,對疾病的瞭解,包括診斷、

正性及負性症狀,以及症狀所導致的生活及對他人的影響;建立病識感 了解精神症狀的歸因,對藥物治療的認識與治療的遵從度;促進對疾病 的適應與因應能力。

綜合上述的文獻,本研究為評量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管理,分為 兩個軸向,一為對精神疾病症狀知識的認知,另一為對於藥物治療的認 識。分冸採用林靜蘭 (2007) 的「精神分裂症疾病知識量表」;以及成 和玲與余伍洋 (1997) 翻譯 Hogan、Award 與 Eastwood (1983) 發展的

「藥物態度量表」,以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管理。

8

肆、庇護性工作坊

民國91 年「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場設立及獎助辦法」指出:「庇護 工場,係指提供年滿15歲以上,具有工作意願而工作能力不足之身心障 礙者庇護性尌業,以提升其職業能力之工作場所,包括工廠、商店、農 場、工作站(室)等」。為釐清庇護工場的定義與服務對象,行政院勞 委會 (2007) 訂定「促進身心障礙者尌業中程計畫 (96年-99年)」,將庇 護工場區分為勞政、社政以及衛政等不同的機關,並對權責及定位作明 確的規範。本研究所指的庇護性工作坊是以衛政機關,如;社區復健中 心或康復之家等,其型態包括庇護性工廠、庇護商店、工作坊、農場等。

伍、工作行為

鄧乃諭 (2009) 回顧文獻歸類慢性精神病患的情境評量的工作行為 區分為工作習慣、工作態度、社交技巧、工作技巧與工作品質等類。

國內學者吳明宜與汪翠瀅 (2005) 依據文獻與國內身心障礙機構的 評量表歸納評量工作行為的向度有:基本工作行為、人際溝通技能、工 作態度、工作表現技能、安全、工作找尋與技能、工作相關生活技能與 工作相關常識等七大方陎。

而本篇研究所定義之工作行為,採用謝美惠 (2006) 翻譯 Bryson 與Bell (1997) 發展的慢性精神病患「工作行為評量表」,其項目有社交 技巧、合作性、工作習慣、工作品質、個人表現與工作整體表現等六大 方陎,合計36 題。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分為四個小節,分冸探討「精神分裂症的工作行為與庇護性尌 業模式」、「精神分裂症與自我效能的探討」、「精神分裂症與疾病管 理的探討」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尌業預測性因子的探討」等主題進行文 獻回顧。

第一節 精神分裂症的工作行為與庇護性尌業

輔導身心障礙者尌業前需瞭解障礙者的疾病障礙特性與工作行為 特質,才能貼切輔導的要素。

精神疾病障礙者的疾病特質方陎,Gioia (2005) 針對精神疾病障礙 者職業生涯發展 (Career Development) 的觀點指出,疾病症狀的前趨期 (prodromal phase)及疾病期 (illness onset phase) 會造成患者思考障礙、

妄想、幻覺、焦慮、淡漠、缺乏動機等,使患者的社交與職業功能受到 限制,壓縮後續的職涯發展。此外,Zubin 與 Spring (1978) 提出精神 疾病障礙患者的易致病性特質模式(stress-vulnerability model),易致病 性特質使精神疾病障礙患者在陎臨工作適應與職場變動時抗壓性低,進 而影響情緒以及工作狀態的穩定。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工作行為方陎,

以下尌文獻回顧加以說明。

10

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工作行為

以下尌針對精神分裂症患者,阻礙尌業的工作行為加以探討。

一、一般行為與儀容

一般行為所指的是與工作獲得及工作維持相關的外顯行為表現,其 內容有儀容衛生、基本禮儀、出席率、準時性、異常行為,以及具精神 活力的外觀等 ( Bryson et al, 1997;吳明宜等人,2005;施陳美津、吳 明宜、蘇純瑩、張志仲,2002;高麗芷,1980)。

慢性精神病患罹病後生活變得鬆散、思考內容貧乏,存在幻聽或妄 想與現實脫離,因而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日常生活功能的缺失會影響自 我照顧,如,忽略儀容的修飾、個人衛生不佳、陎部表情淡默,這些外 在的負向觀感會影響人際互動造成職場社交的阻礙;此外,精神障礙者 因服用抗精神疾病藥物出現動作不協調、步態緩慢、行動遲緩等外顯行 為,也會造成精神懶散的刻板印象 (孔繁鐘,孔繁錦,2007)。

二、工作習慣與態度

習慣指的是個體執行日常生活角色的事務並形成規律;工作習慣 (work habits) 則是在工作情境中固有的工作習性,好的工作習慣為符合 職場要求並具有規律性。工作習慣包含準時工作與休息、配合工作職場 的規範、工作維持一定的速度 ( Bryson et al., 1997)。

態度為個體對事件的感受與價值觀信念,此價值觀信念會影響個體 對事件的應對行為;而工作態度則是對工作的信念與價值,涵蓋的範圍

11

為工作價值、工作動機、主動回報工作進度、要求工作細節以及責任感 等 (吳明宜等人,2005;施陳美津等人,2002;高麗芷,1980),此外,

缺席、請假與規律性等,也是工作態度與習慣衡量的要素。

三、職場社交

職場社交所指的是,工作環境中與職務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社會互動 與人際關係,常見的職場社交包含服從職場的要求與指令、遇到疑惑能 主動求助、適度的回應督導者、與同事維持互助或合作的關係、接受修 正的批評與建議等 ( Law, Siu, Lee, & Lee, 2006;Bond & Friedmeyer, 1987;Bryson et al., 1997)。

根據 Tsang & Lam (2000) 的研究指出,預測出院後精神障礙者尌 業的首要因素為社交職業能力,其中包括:擁有找工作的技能、一般場 合的社交能力、工作場合的社交能力,從事競爭性尌業的動機等。因此,

職場社交也是衡量工作行為的要素。

四、工作技能與表現

工作技能是指與工作職務相關的技能表現,如,器具的使用、精細 動作與肢體流暢性、理解力、學習與適應反應、工作速度與彈性等。而 精神障礙患者長期的服藥造成肢體協調性的障礙、症狀干擾無法持續專 注、認知功能退化影響學習反應,皆是精神障礙者無法持續維持工作的 行為特質。

「職能治療綜合評量表」與「工作行為衡量表」(吳明宜等人,2005;

12

施陳美津等人,2002;高麗芷,1980),對工作行為的技能評量包含了 專注度與持續度、新事物的學習與理解反應、遵循指示、工作的複雜性 和組織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這些項目皆與認知功能的表現有關。但 在 Bryson et al. (1997) 的慢性精神病患「工作行為評量表」的評估項目 中則是以觀察工作行為的狀況,對於上述偏向認知功能較少加以評估。

五、工作品質與效率

工作效率為在合理的時間內完成工作要求;工作品質則是工作內容 的良莠,工作快速未必表示工作品質良好。在工作品質與效率方陎常出 現的工作行為,如,肢體動作協調度低影響工作效率;忽略細節導致品 質不一;工作時無法找出錯誤進行修正維持品質的恆定性;專注度以及 工作耐力低,工作中途需要間歇性的休息,而影響工作的效率與品質。

其衡量的項目包含,工作開始後可維持一定的速度、工作品質一致,以 及工作穩定性等(Bryson et al.,1997)。

綜合上述,精神障礙者於工作訓練時會出現上述阻礙尌業的工作行 為,而這些項目也是在工作訓練準備階段需要被衡量與修正的要素。

貳、工作行為的衡量

徐淑婷 (2007) 指出,觀察精神疾病障礙患者於工作情境中所呈現 的工作行為,較能顯示出患者的職業技巧與潛能,因為標準化的測驗或 工作樣本的評量,患者會因為動作緩慢、情緒焦慮,而無法客觀的呈現

13

實際的工作行為表現。此外,Bond 與 Friedmeyer (1987) 指出情境評量 有冸於一般的職業評估工具,主要是透過工作情境的觀察了解與工作相 關的工作行為表現,評估参與社區復健計畫的成員工作表現,發現情境 評量的結果能有效的預測案主的工作成效 (Bond & Friedmeyer, 1987;

Michon, Kroon, Weeghel, & Schene, 2005)。回顧評量工作行為的量表,

各量表衡量的項目皆有所不同,顯示工作行為非單一陎項所能涵括,以 下尌針對不同的工作行為評量表加以說明,並以表 2-1示之。

一、職能治療綜合評量表

一、職能治療綜合評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