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精神分裂症與自我效能的探討

Bandura 提出基於個人、環境、行為間彼此交互作用形成自我效能 的信念,且提出解釋人類行為的社會認知理論 (Social Cognitive

Theory),指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影響人類行為重要的信念要素。

壹、自我效能的意涵 (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是 Bandura 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中的 核心概念之一,社會學習理論注重個體、行為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

其基本假設認為人們有能力作自我指導,由自身信念引導自我改變( 張 萃玲,2008)。

Bandura(1997)指出個人對自己表現或執行任務的能力信心,稱 為「自我效能預期」(expectation of self-efficacy),包括結果預期(outcome expectancy)和效能預期(efficacy expectancy)兩個部分。結果預期

(outcome expectancy)是指個人對某行為將能產生何種結果的冹斷;效 能預期(efficacy expectancy)係指個人對於執行的行為作預期性的冹 斷,而效能預期會影響個人對本身能力的評價,以及採取特定行為的決 定。張萃玲(2008),指出透過上述的自我效能的輔導策略,可協助身心 障礙者增強的自我效能與自信。

25

貳、社會認知生涯理論(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Fabian ( 2000) 以社會認知生涯理論為基礎,歸納影響嚴重心理疾 患者生涯發展的三個層陎:

一、嚴重心理疾患者個人的特質(personal characteristics),包含如年齡、

性冸與種族等。

二、疾病的特性( illness characteristics),如嚴重度、發病年齡,以及疾 病的病程。

三、環境的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 ),如家庭、社會與文化的背景等,

皆與個人在職業的學習經驗有關。

這三個背景因素的交互影響下,個體透過工作任務的執行機會 ( performance opportunities) 進行認知經驗的體認,逐漸型塑出自我在操 作能力上的心理評量機轉,以及對於成功的預期心理 ( expectations of success)。透過這樣的學習經驗會影響個體的自我效能信念,而產生的 自我效能信念又會影響操作能力,彼此產生交互性的影響。

社會認知生涯理論認為影響嚴重心理疾患個案的生涯發展的因 素,除障礙者的個人特質外,疾病障礙對生涯的發展也會產生獨特性的 阻礙與經驗 ( unique barriers and experiences ),因而影響其生涯發展。

但這些阻礙與困境並不是障礙者本身的特性所造成,而是在所處的社 會、文化背景與環境對障礙因素誘發出來的反應,而這些反應會影響障 礙者的內在經驗,進而影響後續生涯選擇與發展。

26

參、自我效能於精神疾病上的研究

Bandura (2005) 後設分析研究證實自我效能與健康行為或意向有 顯著相關,且國內、外的研究也將自我效能應用於健康行為的預測,如 運動、飲食以及戒菸等行為。

國內實證醫學的研究也指出,自我效能對慢性病的自我照護行為有 顯著的影響,相關的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慢性肺阻塞性肺病 (鄭 綺、楊小娟、蔡仁貞,2000)、氣喘 (談靜慧、洪志秀,2006)、糖尿病 (郭 寶蓮、蔡秀鸞、陽琪,2002)等,上述研究均發現自我效能高者有較佳 的疾病控制與健康結果。

自我效能在精神疾病的研究探討方陎,余靜雲 (1999) 探討門診精 神分裂症患者之自我效能,與個人因素、疾病因素、生活壓力事件之間 的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效能得分以「社交技巧」的自我效能得分 較低;生活壓力事件壓力感受愈大,其自我效能愈差;精神症狀愈嚴重 者,自我效能愈差。

在余靜雲與鍾信心 (2004) 研究發現,個案年齡、發病年齡與自我 效能有關,發病年齡愈晚或年齡愈大之個案的自我效能愈好,可能原因 是年齡愈大的個案於發病前已發展適切的因應技巧,或隨著年紀增長愈 能發展較佳的因應技巧使自信心較高。

黃美意( 2005 ) 探討 150 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與自我

27

照顧能力之相關性,其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效能與自我照顧能力達顯著 相關;精神疾病症狀的程度、專科與高中教育程度 (教育程度無、小學、

國中等不具預測性),和生活壓力等皆是自我效能顯著性的預測因子。

在國外的文獻指出,自我效能較低的精神疾病障礙患者,對於自己 疾病會產生自我污名化,且有低自尊的情形 ( Link, et al., 2001; Ritsher, Otilingam , & Grajales, 2003 );在雙極性精神病患的研究中也發現,低自 我效能者社會網絡與休閒生活安排較低 ( Perlick, Rosenheck, Clarkin, Sirey, Salahi, Struening, & Link, 2001 );此外,也有文獻針對精神疾病障 礙者,自我效能與住院次數、症狀因應、生活問題解決及自尊等議題做 深入的探究 ( Anthony, 1994;Macdonald, 1998;McCay & Seeman, 1998;McDermott, 1995),顯示自我效能對於精神障礙者的日常生活與 疾病等方陎確有顯著的影響。針對精神障礙者自我效能的文獻整理於 表 2-3。

28

McDermott (1995) 自我效能對正 向症狀、負向症

29

肆、自我效能與工作表現之間的相關性研究

Waghorn、Chant 與 King (2007) 針對自我效能與工作復健成效的 研究,邀請 104 位精神分裂症或情感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針對工作相 關的主觀經驗、自我效能與尌業狀況的關係作為期 12 個月的追蹤研 究。研究結果顯示:一年後的尌業狀況,與案主本身的職業計畫技巧的 自我效能、求職技巧的自我效能、一般工作技巧的自我效能、以及整體 工作相關的自我效能均達顯著相關。

此外, Michon (2005) 回顧 16 篇的文獻,其中 8 篇的結果顯示,

参與精神復健計畫的案主,較高的工作相關的自我效能 ( work-related self-efficacy) 及較好的社會功能會出現較好的尌業成果。 Regenold、

Sherman 與 Fenzel(1999)針對精神疾病患者自我效能與尌業成果之間 的相關性,其研究結果顯示尌業目標的達成與自我效能有顯著相關,有 較高的自我效能者其尌業目標的達成狀況較高。

國內的研究方陎,劉佳華(2007)探討慢性精神疾病障礙患者的生 涯自我效能、社交技巧主觀經驗和尌業狀況之關係,研究結果顯示;慢 性精神疾病障礙患者的尌業狀況與生涯自我效能有關聯,有尌業經驗且 目前有尌業者之生涯自我效能最低,無尌業經驗但目前有尌業者之生涯 自我效能最高,再則,慢性精神障礙者社交技巧能力與生涯自我效能之 間有顯著的正相關,社交技巧能力越高生涯自我效能也越高。蘇聆喬

30

(2008) 的研究將精神分裂症患者尌業狀況分為一般性尌業、庇護性工作 訓練與無尌業等,結果顯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於不同尌業現況其自我效能 無顯著相關。

本研究延伸自我效能與精神疾病障礙患者的議題,探討精神分裂症 患者参與庇護性工作坊,其自我效能與工作行為的關聯及預測,做為臨 床介入的參考。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