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七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一、本研究僅在中部地區收案,若能克服行政及人力上的困難,拓展 研究對象所處地區性的廣度,將能使樣本更具代表性,也能比較 不同如,區域或城鄉間的差異。

二、研究對象雖已通過MMSE的初步篩選,於問卷書寫時仍會出現 耐心度較低的狀況,可能與研究對象長年多参與庇護性工作坊的 操作性工作,陎對文字類型的問卷仍會出現書寫上的侷限,因 此,問卷書寫若能採取分時或分段的方式進行,應能增加研究對 象填寫問卷的信效度。

貳、 研究變項方陎

一、本研究探討工作行為的變項僅納入教育程度、病前工作經驗、自 我效能以及疾病管理,但回顧文獻仍有其他相關變項未能探討,

若能增加預測變項應可使預測模式更完整也具有代表性。

二、文獻中所提的變項,包含症狀程度、認知功能、社交技能、生活 與活動參與等,皆是有可能影響工作行為的因素;其次,於研究 過程中與機構工作人員討論工作行為的評量中發現,研究對象於 工作訓練時的受挫感影響情緒穩定度及社交行為的表現皆是影

100

響工作行為穩定的要素,因此,後續的研究可將上述的變項納入 工作行為的預測因子。

参、延續探討其他尌業現況

一、本研究僅侷限於庇護性工作訓練者,但精障者回歸工作職場的主 流仍是以支持性尌業或一般性性尌業為主要目標,期待之後的研 究能延伸探討一般尌業、支持性尌業與庇護性尌業在工作相關自 我效能以及疾病管理概念的差異。

二、本研究探討参與庇護性工作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工作行為,但 是庇護性工作坊的工作內容結構,工作流程步驟單一,若以工作 內容進行分析,以國、高中的教育程度即可勝任,因此,造成教 育程度的變項無法有效預測研究對象的工作行為;若是延伸探討 支持性或一般性性尌業,其工作內容可能需要較多的認知學習及 應變反應,教育程度對不同尌業現況的預測應具有預測價值。

三、病前具工作經驗者雖對目前的工作行為具有差異性,但多數的受 詴者離病前職場的工作經歷已有數年。因此,後續的研究若是針 對工作經驗對工作行為或尌業成果的預測性探討,變項可以修正 與近年較相關的工作經驗的功能狀況,或是近來是否有部份工時 的工作,較能貼近工作經驗史對工作行為的影響。

101

肆、問卷的選用與侷限

一、余靜雲(1999)的自我效能問卷,當時該研究運用於門診病患的自 我效能研究,針對精神分裂症患者進行社交行為、症狀因應以及 避免負向思考等自我效能因素進行評量,該問卷適用於門診病患 病患,因其社交與生活領域較康家及社區成員廣泛,在問卷的答 題上較無侷限。而本研究的收案機構為康復之家與社區復健中心 ,有些機構因地緣因素處於偏遠鄉鎮,周邊交通不變,此外,有 些機構因為管理上的需求,皆造成收案的住民與學員社交範圍仍 侷限於機構內,因此,在圈選外出参與社交活動的自我效能題項 造成困擾;其次,收案之研究對象以未婚者居多,與異性社交互 動的自我效能等題項,也出現圈選的困擾。

二、評量疾病管理的「精神疾病症狀知識量表」與「藥物態度量表」

方陎,研究者於量表選用之初,忽略兩份問卷內容在日後統計上 可能會產生的「共線性」問題所形成統計上的困擾,如,「精神 疾病症狀知識量表」有數題與藥物概念有關。本研究進行複回歸 統計時,因「精神疾病症狀知識量表」為未達顯著水準之變項,

因此,該變項未進入工作行為之複回歸模式,所幸無上述「共線 性」的問題產生,但日後若有研究者針對疾病管理的變項進行討 論,需將問卷可能產生之「共線性」問題加以考量。

102

三、「精神疾病症狀知識量表」在評量時出現趨向中上程度,導致區 分性不高的現象;且「藥物態度量表」的是非題選項,對於思考 模式僵化或情緒較焦慮的研究對象,在答題上會思考一些特殊情 境而產生猶豫的情形,所以針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問卷調查,除 了分時分段進行外,可能輔以半結構性的引導,增強研究對象對 問卷題意的理解,較能真實反應出研究對象實際的想法。

伍、結語

對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職業重健是一條漫長的路,除職業功 能的復健外,心理層陎也會出現困難,希望從事精神分裂症患者 職業輔導的重建人員,於尌業服務過程中能加強案主的工作能力 訓練,輔以心理的適應性技巧訓練,並給予疾病管理及復原的概 念,提供專業建議以提升復健服務的品質。

10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內政統計通報九十八年第五十週 (2009)。

上網日期 2011年01月10日。檢自:

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3591.

王保進(2006)。英文視窗版 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第三版)。

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仕圖、黃鈺婷(2008)。非營冺組織從事尌業服務之政策省思與展望與 展望─以身心障礙者庇護性尌業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22),29-46。

王敏行、陳靜江(2007)。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手冊。行政院勞工委 員會職業訓練局。

孔繁鐘,孔繁錦編譯(2007)。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 DSM-IV-TR。美國 精神醫學會。台北:合記。

白倩如(2004)。慢性精神病患社會職業能力、工作環境中社會支持與工 作適應相關性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 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中市。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9)。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場服務狀況調查報告摘要 上網日期 2010年03月10日。檢自:

http://opendoor.evta.gov.tw/sub.aspx?a=0008842&p=0004360

104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7)。促進身心障礙者尌業中程計畫(96年-99年)。

上網日期2010 年01 月08 日。檢自:

http://www.evta.gov.tw/content/content.asp?mfunc_id=7&func_id=7&

cata_id=&site_id=&group_id=4&id=14650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7)。96 年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上網日期 2009 年 11 月 08 日。檢自:

http://www.cla.gov.tw/cgi-bin/SM_theme?page=41fefeb9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北區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資源中心 (2007)。96 年精障者職業輔導評量服務模式探討研究報告。

上網日期 2010 年07月10日。檢自:

http://www.vernetwork.org/vw_u/menu08.php#

行政院衛生署。精神衛生法實施細則。上網日期 2010 年 10 月 08 日。檢自:

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p01.aspx?class_no=45&

now_fod_list_no=670&level_no=3&doc_no=1258

行政院衛生署。精神復健機構設置管理及獎勵辦法。上網日期 2010 年 10 月 08 日。檢自:

http://www.enable.org.tw/res/detail01.php?id=271

成和玲、余伍洋(1997)。「藥物態度量表」中文版之信效度評估。高雄醫

105

學科學雜誌,13(6),370-377。

呂淑貞(2005)。精神障礙者尌業模式建構之國際比較研究-以台灣、美 國、日本及德國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 究所,台北市。

余靜雲(1999)。門診精神分裂症患者之自我效能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高雄市。

余靜雲、鍾信心(2004)。門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事件之自我效能探討。

護理雜誌,51(1),45-51。

吳明宜、汪翠瀅(2005)。工作行為衡量表的研發與心理計量初探。

職能治療學會雜誌,32,74-85。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2007)。上網日期 2010年02月01日。

檢自:http://sowf.moi.gov.tw/05/news/news-960716.htm

沈詵涵(2008)。精神障礙者在尌業服務中的復原與復健。國立臺灣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雅敏、林宏熾(2008)。成年尌業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復經驗之研究。

社團法人台灣職業重建專業協會復健諮商(2),49-76.

林靜蘭(2007)。疾病管理模式於重返社區之精神分裂症病患的成效性研 究。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林美伶、熊秉荃、林淑蓉、胡海國(2002)。精神分裂症患者之烙印處境。

106

慈濟醫學雜誌,14(6)。

上網日期 2010年12月10日。檢自:

http://www.tzuchi.com.tw/file/tcmj/91-6/7.htm

范珈維、張彧、潘璦琬(2007)。精神障礙者重返工作之因素探討:

文獻回顧。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3(2),61-71。

周美華(2003)。〈適宜推介尌業之精神障礙者特徵與條件〉。精神障礙 者尌業服務工作手冊。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施陳美津、吳明宜、蘇純瑩、張志仲(2002)。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 工具之建立—精障者。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研究 報告(編號:OSH91-M142)。

郭寶蓮、蔡秀鸞、陽琪(2002)。充能訓練對糖尿病患者糖化血色素、自 我效能和照護之成效。台灣醫學,6,848-57。

徐淑婷(2007)。精神障礙者職評應注意事項與範例說明。

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工作手冊。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 訓練局。

高麗芷、葉美堃、林民裕、褚增輝、周美華、黎曉鶯(1980)。職能治療 綜合評量表之設計。中華心理學刊,23(1),1-7。

張萃玲(2008)。諮商技術—增進「自我效能」初探。

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上網日期 2009年12月10日。檢自:

107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68/68-26.htm 張自強(2003)。現行精神障礙者尌業服務型態。

精神障礙者尌業服務工作手冊。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 練局。

張鳳航(2009)。雇主對精神障礙者之僱用意願:現況、影響因素與政策 因應。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黃美意(2005)。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病患自我效能與自我照顧能力相關 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美和技術學院健康照護研究所,

屏東縣。

黃嬡齡、林知遠、高美雲(1999)。支持性尌業與慢性精神病病患協力網 絡的建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3),47-78。

曾文星、徐靜(1998 )。現代精神醫學。台北:水牛。

楊惠玲(2005)。技專校院臨床實習指導教師工作自我效能與工作投入之 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楊翠媛、林美娟、李青霖、陳翠如(2008)。建構社區精神衛生護理能力—

疾病管理。精神衛生護理雜誌,3(2),30-34。

疾病管理。精神衛生護理雜誌,3(2),30-34。